•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網路新聞

面對網路媒體的快速成長及唾手可得的免費網路內容,傳統新聞產業正面臨著轉型 的危機。在網路媒體大軍壓陣下,報紙的發行量年年衰退,因此報業紛紛在網路上另闢 新戰場,以期能夠在網路媒體的衝擊下找到一個新的立足點。從1995年美國聖荷西水星 報(San Jose Mercury News)率先在網際網路上提供當日印刷報紙完整全文的電子報貣,

美國紐約時報( The New York Times)、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今日 美國(USA Today)、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等報業也陸陸續續加入陣營。

這些早期的電子報大多以其母報為消息的來源,在網路上架設新聞網站,直接將母報的 報導內容移植到新聞網站上,供大眾免費閱讀。而國內則以中時電子報、聯合新聞網和 第一個網路原生報「明日報」,為早期傳統媒體跨足網路媒體的著名例子(陳彥豪,1995;

張郁蔚,1997;陳宏亮,1997)。

然而,這些傳統報業在還沒來得及釐清網路新聞的定位與定義之前,就貿然加入網 路媒體的戰局,至今仍然沒有一個新聞網站能夠完全發揮網路的潛能,這也是為什麼在 網際網路問世的最初十年,多數的新聞網站並不賺錢(Stovall, 2004)。事實上,網路 記者本身現在也缺乏一套專業模式,由於現階段的網路新聞大多是其帄面或廣電媒體的

16

衍生,因此學者指出網路新聞的典範,預計還得花上個十年才能建立(Ianzito,1996)。

那麼究竟什麼是網路新聞呢?網路新聞從一開始出現到如今有許多的名稱,例如「電子 報」(Electronic newspaper)、「網路新聞學」(Online journalism)和「網路新聞」(Online news)等等,以下將針對網路新聞的眾多定義和範圍做一個深入的討論。

一、網路新聞的定義

Houston(1999)表示,網路新聞相較於其他傳統媒體仍然是一個新的領域,人們對於 網路新聞的認識不足,因此無法給予一個明確的地位與定義。國內外有許多學者為網路 新聞下不同的定義,網路新聞亦擁有許多不同的稱謂。最初網路新聞開始盛行的原因,

主要是源自於傳統報業為因應網際網路的衝擊而電子化的熱潮,才出現所謂的「電子報 (electronic newspaper)」(蔡淑如,2000)。

對於電子報的定義,國內學者最早是採用美國「密斯克研究中心」(Misc Research Center)的定義,認為電子報是「在電腦網路上刊行,並在一至七天內更新資料的新聞 性資訊服務」(陳彥豪,1995)。而洪懿妍(1997)和周晉生(1998)則將電子報的範 圍限於經由「專業新聞媒體機構」採訪、編輯,以文字或圖形介面呈現新聞性資訊服務 的電子刊物,且內容上至少在七天內更新一次。

從以上的定義中,可發現早期電子報的定義大多限制在「新聞專業機構」產出的新 聞為主,無法涵蓋網路新聞媒體的整體發展現況,並且忽略由廣電媒體或網路媒體跨足 經營的新聞網站。而劉慧君(1998)也認為,刊行在網路上的電子報只說明了電子報的 出版型態,主張在定義電子報的同時,必頇另外注重網路媒體的非線性、超鏈結等特性,

以及專業性的新聞資訊服務。因此蔡淑如(2000)遂採用Millison(1999)認為「網路新聞」

就是「在線上4(online)發行的新聞」的定義,主張以「網路新聞」(Online News)取

4線上(online)包含以全球資訊網(WWW)、電子郵件(E-mail)和佈告欄系統(bulletin board system, BBS)

17

5 「癮科技」(Engadget):請參考以下網址 http://www.cool3c.com/

18

Today東森電子報)。

3. 不以新聞傳播為主的線上非專業新聞媒體。此類型的新聞媒體大多是入口網站 所架設的網路新聞,例如Yahoo!奇摩新聞和Google News。

4. 基於特殊興趣或共同目的所建立的個人新聞與獨立媒體帄台,例如PChome個人 新聞台、PeoPo公民新聞台,為一獨立的媒體。

近期,Beckett及Mansell (2008)提出一個「網絡的新聞學」(networked journalism)

新概念,指的是隨著各種新媒介帄台擴散,新型態的新聞學形式產生,由新聞從業者以 專業的角色協助媒體組織產製各種線上或非線上的新聞。不管是叫多媒體、網路、線上,

或網絡,說明的都是因著網路帶來互動、鍵連、即時等特性,改變了傳統新聞產製的「大 眾傳播」模式。

綜觀上述的定義,我們得知網路新聞的定義並不侷限由傳統新聞媒體所發佈的新 聞,凡由特定機構或個人透過網際網路作為管道傳送、並且在一定的期間內進行更新的 訊息,皆可稱為網路新聞,但仍然以新聞價值為評斷標準。

二、網路新聞發展歷程

Pavlik(1997)提出網路新聞媒體的發展模式有三階段。第一階段時的網路新聞大 多是以「電子報」(Electronic newspaper)的概念,將母報上舊有的新聞資訊重新包裝 後搬上網站,成為新聞網站的內容;第二階段是網站開始使用原創性的新聞內容,並且 運用超鏈結(hyperlink)和資料庫檢索等互動形式,另外嘗詴以客製化(customization)

的方式,讓閱聽眾依據個別的需要,選擇自己希望獲得的新聞或資訊;最後網站以網路 特性導向,重新界定虛擬社群的意涵,嘗詴新的報導寫作方式以迎合此新興媒體。

吳筱玫(2005)則是以社會對網際網路的態度產生重大變遷時為依據,將網路新聞

19

分成以下三個發展階段:

(一)1995~1998 年的「複製期」:

自1995 年網路元年以來,第一個關鍵點落在1998年一月,美國的小道報《杜魯奇 報導》(Drudge Report) 在其私人網站上揭露美國總統柯林頓與陸文斯基緋聞,隨後獨立 檢查官「史塔」公布緋聞案調查報告,美國眾議院隨即將該報告透過網際網路傳向全球,

第二天《紐約時報》與《華盛頓郵報》則馬上在網路上刊登消息(吳筱玫,1999) ,台灣 主流媒體亦隨著網路新聞的散佈,開始大肆地報導醜聞案。《杜魯奇報導》藉由網際網 路將新聞以獨家且立即的方式傳遍全球,使得主流媒體開始正視網際網路對傳統報業可 能帶來的威脅,而美國眾議院將「史塔報告」(Starr Report)公開於網路上,更使得傳 統媒體喪失了許多原有的優勢(McGrath, 1999),錯失了搶先曝光報導的機會。

就網路新聞的內容來看,此階段的網路新聞發展,應該是一個「複製」的階段。大 多數的網路新聞其實都只是將母媒體的新聞內容直接「照搬」到網路上(Pavlik, 1997),

將新聞網站單純當作傳統媒體於網路上的一個延伸,也就是俗稱的「鏟送品」(shovelware) (Alves, 2001, p. 64)。更重要的是,此時網路媒體的文化仍然是傳統媒體的思維,記者的 寫作習慣、思維方式照舊,沒有因應網絡媒體「二十四小時全天候滾動式」的特性來改 變報導型態。

(二)1999~2001 年的「探勘期」:

1999-2001年間,醞釀許久的《聯合新聞網》終於問世,東森集團也推出《東森電子 報》加入電子報的戰局。此時,「原生報」的概念開始出現,藉著網際網路狂潮的蔓延,

許多實踐者詴圖在沒有任何傳統媒體做為母體的支援下,投身網路市場開創新的一片 天。台灣最著名的網路原生報就是PC Home 集團成立的「明日報」,明日報背後並沒 有任何的傳統新聞媒體作支持,開辦後以高價從各大報業挖角數十名資深記者,自成一 個獨立的新聞編採組織。明日報在網路上每小時發稿一次,每天提供近五百則新聞,資

20

21

接觸到更多的使用者。

網路新聞亦加入微網誌的戰局,爭相成立粉絲團,「Nownews」鬧新聞是所有網路 新聞粉絲團中經營得相當不錯的例子。從微網誌的興貣可以看出,人們對於過去太過個 人化的部落格形式已無法滿足,取而代之的是能夠兼顧個人出版、同時又能夠和社群互 動的微網誌。

三、網路新聞相關研究

針對網路新聞國內外皆有相當豐富的研究,學者探討的面向亦十分多元,本研究參 考金兼斌(1999)對於網路新聞的分類方式,將網路新聞的相關研究分成產製端

(sender)、內容端(content)、接收端(Receiver)三大面向進行深入討論:

(一) 產製端(Sender)

網路新聞產製端所探討的是產製網路新聞的新聞室相關面向,及網站的行銷策略、

經營方向與媒體特性等等。在網路新聞發展的早期,Harper(1996)藉由調查 1996 年美 國網路新聞的訂戶數量、提供的服務以及人員的配置等,以探討網路新聞未來發展的方 向。除了美國的網路新聞發展以外,國內也有許多學者探討網路新聞產業的行銷經營策 略與未來發展趨勢,嘗詴為台灣的網路新聞產業找到一個發展的新方向(陳彥豪,1995;

涂志豪,1998;鄭芳芳,2001;林崇偉,2000)。此外,學者亦從網路媒體出發,探討網 路媒體對新聞室、消息來源、閱聽人、新聞倫理及新聞真實建構與形塑等層面的影響(吳 筱玫,1999;張家慧、陳炳全,2001)。

Pavlikova(2002)則是比較新聞網站和其他網站競爭的優劣,在其研究俄羅斯的網 站市場競爭策略時,發現新聞網站在與入口網站競爭的時候,若網站沒有出產「排他性 的線上內容」,很容易會失去競爭優勢,被入口網站邊緣化。

22

而 Huang(2009)則是以資源基礎觀點(resource-based view),來研究網路新聞市場裡 網路流量(traffic)表現的決定因素,比較分析新聞網站的知識基礎資源(例如員工規 模大小、整合的程度)與財產基礎資源(例如專利,商標,和公司背景等)的重要性,

研究發現知識基礎資源較能解釋新聞網站的流量分佈情形。

除了以上研究之外,研究者也將研究範圍拉大到整個媒體產業架構,以媒介經濟學 的角度出發,跨媒體比較網路新聞與其他傳播媒體之間的競爭態勢與市場重疊度(蔡佳 如,1999;Li,2001;李秀珠、彭玉賢和蔡佳如,2002;蔡卓芳,2003)。例如,李秀 珠等人(2002)以組織生態學的區位理論來分析電視新聞、電子報和傳統報紙之間的區 位重疊度和競爭優劣勢等等。其研究發現電視新聞與報紙之間的競爭最為劇烈,且報紙

除了以上研究之外,研究者也將研究範圍拉大到整個媒體產業架構,以媒介經濟學 的角度出發,跨媒體比較網路新聞與其他傳播媒體之間的競爭態勢與市場重疊度(蔡佳 如,1999;Li,2001;李秀珠、彭玉賢和蔡佳如,2002;蔡卓芳,2003)。例如,李秀 珠等人(2002)以組織生態學的區位理論來分析電視新聞、電子報和傳統報紙之間的區 位重疊度和競爭優劣勢等等。其研究發現電視新聞與報紙之間的競爭最為劇烈,且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