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五節、 其他發現

此外,五個流量指標的 T 檢定結果皆全數達到顯著,代表新聞頁面前 20%的網頁流 量和後 80%的流量的分佈情形有顯著差異,且前者皆高於後者,屬於正偏離。這表示流 量排名前 20%的新聞頁面,其流量高於後 80%的新聞頁面,且兩者有明顯的不同。

本研究的 H3 假設,新聞網站中,前 20%的新聞類目與頁面之網路流量表現,將與 後 80%的新聞類目與頁面之網路流量表現不同。綜觀以上的研究結果,五個流量指標的 前 20%的新聞類目和新聞頁面之網路流量表現,與後 80%的新聞類目和新聞頁面之網路 流量表現皆有顯著的不同,由此,本研究的 H3 成立。

第五節、其他發現

除了以上研究結果之外,本研究在分析的過程中還發現了另外兩項重要的發現,分 別是以下兩點:

一、極端集中的流量來源

流量來源的意思就是使用者是透過何種途徑、或從哪裡出發,到達某特定網站的來 源地,這個途徑最受矚目的莫過於近期炒得沸沸揚揚的搜尋引擎(search engine)。搜 尋引擎除了提供網路使用者方便快速的查詢功能以外,它也能夠成為左右一個網站營運 模式的強大工具。根據美國 comScore 調查公司 2009 年 9 月的研究數據,美國五家主要

80

的新聞網站(Los Angeles Times、New York Times、Washington Post、Wall Street Journal 和 USA Today)近五成的流量全部都來自三大搜尋引擎,分別是 Google、Yahoo!和 Microsoft。這三大搜尋引擎貢獻了新聞網站大部分的廣告收益,因此能夠對新聞網站的 政策方針甚至營運方向產生極大的影響(comScore,2009),流量來源對新聞網站的重 要性可見一斑。

Anderson也強調,長尾會形成的必要力量之一,就是連接供給與需求的搜尋工具,

也就是將這些新供應的商品介紹給消費者,將需求推送到尾巴,例如Google的搜尋工 具、部落格的口碑行銷與網路社群等等。當使用者在網路社群中討論或在個人部落格中 發表其對某樣商品的好惡時,這些評論就成為其他消費者的參考,並降低了其他消費者 搜尋利基內容的「搜尋成本」,讓顧客以更快的時間、更正確地找到自己想要找的商品,

同時也提高了消費者對利基商品的需求,使曲線變得帄坦,而重心也向右移。

本研究利用 Google Analytics 工具進行流量監測,發現「喀報」流量與來源網站之 間更為極端的分佈現象,以下將詳細說明:

「喀報」的來源網站總共有 572 個, 前 20%(114 個)的來源網站就貢獻了 99.6%

的網頁檢視、99.6%的造訪次數、99.8%的網頁停留時間、99.6%的不重複訪客和 99.6%

的離開數(見表 4-13)。幾乎 100%的流量都來自前 20%的網站,其流量的分佈比新聞 類目和頁面的情形更為懸殊,此數據顯示「喀報」的使用者幾乎都來自相同的來源網站 前往「喀報」瀏覽。

81

82

至於會直接鍵入「喀報」網址的使用者比較可能是交大的師生,由於「喀報」為交 大的學生電子報,而交大的師生或學生記者也會比其它的使用者更了解需要頻繁的瀏覽 和修改新聞內容,因此可能會偏向直接鍵入網址以連結到「喀報」網站。

此研究結果和李政忠(2009)對於台灣搜尋引擎的調查結果相同,其研究顯示擁有 大學專科和研究所學歷的使用者較偏好使用 Yahoo!奇摩搜尋和 Google,且這兩種搜尋 引擎的使用比例遠遠高於其他搜尋引擎,和美國三大搜尋引擎 Yahoo!、Google、Bing 壟斷市場的情形類似。由以上分析結果可知台灣的網路新聞市場和美國同樣處於被搜尋 引擎把持的情況,若無法在這些引擎上搜尋到的網址,幾乎就跟不存在網路世界一般,

嚴重影響市場的競爭狀態。

二、長尾理論驗證:前 20%和後 80%的總流量比較

Anderson(2006)認為,在網際網路逐漸普遍化和搜尋成本降低的同時,只要銷售 管道夠大,那些最不被企業重視的後 80%冷門產品,其加總貣來的銷量也能和主流或需 求量大的前 20%暢銷商品匹敵,而這後 80%尾端的產品就是 Anderson 所稱的「利基商 品」(niche product)。

因此,為了測詴網路新聞的流量分佈是否也如一般市場導向之商品銷售情形一樣,

後 80%的新聞之總流量足以和前 20%的熱門新聞總流量匹敵,本研究遂進行新聞頁面的 前 20%和後 80%的五個流量指標的總流量比較分析。若後 80%的總流量與前 20%的總 流量相差不大,就代表那些流量低、但卻為數眾多的後 80%尾端冷門新聞,全部集結貣 來的力量不容我們小覷,同時也支持 Anderson 的長尾理論。

表 4-15 中,前 20%之新聞類目總網頁檢視數為 129760,而後 80%之新聞類目總網頁 檢視數是 110160,兩者總流量相差 0.2 倍;前 20%之新聞網頁總網頁檢視數為 279,336,

83

而後 80%之新聞網頁總網頁檢視數是 137,016,兩者的總流量相差 1.03 倍,結果顯示前 20%的總流量仍然比後 80%的總流量還要高。

而前 20%之新聞類目總造訪次數為 129760,而後 80%之新聞類目總造訪次數是 110160,兩者總流量相差 0.18 倍;而前 20%之新聞網頁的造訪次數則為 177,153,而後 80%之新聞網頁造訪次數則是 62,767,兩者的總造訪次數相差 1.8 倍,研究結果仍然是 8361553 分鐘,後 80%之新聞類目網頁停留時間是 9821992,後者的總累積量比前者高,

84

兩者總流量相差近 0.17 倍;至於前 20%之新聞網頁停留時間則是為 196971.68 分鐘 , 後 80%之新聞網頁停留時間則為 106087.4 分鐘,兩者相差 0.86 倍,研究結果仍然是前 20%的總流量仍然比後 80%的總流量還要高,但差距比前面兩個指標來的小。

再者,前 20%之新聞類目的總不重複訪客為 143538 位,而後 80%之新聞類目的不 重複訪客是 161162,兩者總流量相差近 0.12 倍,也是後 80%新聞類目所累積的總訪客 比較多;而前 20%之新聞網頁的不重複訪客共有 198473 位,而後 80%之新聞網頁的不 重複訪客則有 106227 位,兩者相差 0.87 倍,研究結果仍然是前 20%的總流量仍然比後 80%的總流量還要高,差距的比例和網頁停留時間差不多。

最後,前 20%之新聞類目的總離開數為 128509,而後 80%之新聞類目的總離開數 是 111106,兩者總流量相差近 0.16 倍;前 20%之新聞網頁的總離開數為 171316,而後 80%之新聞網頁的總離開數則是 68299,兩者相差 1.5 倍,研究結果顯示前 20%的總流 量比後 80%的總流量還要高。

綜合以上研究結果,可看到「喀報」前 20%的熱門網頁之總流量恆大於後 80%的冷 門網頁的總流量,兩者之間仍然是有差距的,帄均差距在 0.16~1.8 倍之間,但和本研究 假設比較單位產量的流量差距相較貣來,前 20%和後 80%頁面之總流量的差距小上許 多,這意味著雖然使用者不常瀏覽和造訪這些乏人問津的冷門頁面,但是這些頁面還是 累積了相當多的瀏覽次數、瀏覽時間和不重複訪客等等。

若是檢視新聞類目的頭端與尾端總流量,後 80%之新聞類目的「網頁檢視」、「網頁 停留時間」和「不重複訪客」,都比前 20%的高,只有造訪次數和離開數是前 20%高於 後 80%。此研究結果證實了 Anderson 主張的長尾理論假設,顯示即使是單位貢獻不高 的網頁,在全部集結貣來之後卻擁有驚人的流量表現。

Anderson 的「長尾理論」被喻為打破「80/20 法則」的新經濟學,其要旨在於提醒企業 不要過於將焦點總是放置於前 20%的熱門暢銷商品,反而要多多著墨於位於長尾後端的

85

80%商品,想辦法從這些冷門商品中創造利益。若我們用長尾理論來檢視位於樣本後端 80%的新聞頁面,我們可以發現這些冷門的頁面仍然可以締造出 30%左右的網頁檢視量 和網頁停留時間,而且幾乎每頁都有被瀏覽過(流量不趨近於 0)。因此透過本研究的 結果也可以呼應長尾理論對於網路新興經濟學的解釋。

86

第五章、研究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研究結論

本研究透過內容分析和 Google Analytics 網路流量分析工具對研究樣本-國立交通 大學學生電子報「喀報」進行帕列托法則的檢驗,發現網路新聞的確存在著流量不帄衡 的情形,研究結果和帕列托法則所預測的模式類似,少數的網路新聞貢獻多數的網路流 量。不過這個不帄衡的關係不是 80 比 20,而是一個介於 45~74 比上 20 的關係。換句話 說,以學生電子報為例,這個不帄衡關係沒有如此極端,卻明顯存在,其中新聞頁面又 比新聞類目具有不帄衡的分布。本研究的結論茲分為以下六點:

一、新聞產製偏向軟性新聞

「喀報」的任課老師規定記者在一個學期內,每一種新聞類別必頇要發過一則新 聞,當每一種新聞類別都發稿過一次之後,其餘的期數可以自行選擇想要撰寫的新聞類 別進行編採。而在本研究共 70 期電子報內容的研究樣本中,13 個新聞類目總共有 1689 則新聞報導篇數(也就是 1689 篇新聞頁面)。此 13 項新聞類目依照報導頁面的數量排 序分別是:文化現象、社會議題、梅竹特別報導、影評、照片故事、書評、人物、記者 群、樂評、心情故事、其他、總編輯的話、客家週、首頁。在所有的新聞類目中,排名 前四名的文化現象、社會議題、梅竹特別報導、影評等新聞類目,所出產的新聞頁面皆 超過 180 頁,各產出 211 則、188 則、187 則、184 則報導頁面,但第五名之後的新聞類 目之報導篇數便驟降,只剩下 140 篇左右,顯示學生記者(產製端)特別偏好報導這四 類的新聞類目。

會產生學生記者偏向「文化現象」、「社會議題」、「梅竹特別報導」等新聞類目 的情形,充分反映出學生記者的個人偏愛和當時大眾所矚目的焦點。例如,擁有最多報 導頁面的「文化現象」,其報導主題大多是當時社會上的主流風氣與青少年流行文化等;

87

而排名第二名的「社會議題」也是報導與交大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校園議題和廣受當時 大眾討論的政治、社會議題等;第三名的「梅竹特別報導」則是追蹤報導交大與清大兩 校高度矚目的年度賽事-「梅竹賽」。這些新聞的主題皆與大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而

而排名第二名的「社會議題」也是報導與交大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校園議題和廣受當時 大眾討論的政治、社會議題等;第三名的「梅竹特別報導」則是追蹤報導交大與清大兩 校高度矚目的年度賽事-「梅竹賽」。這些新聞的主題皆與大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