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Armstrong and Hagel(1997)認為當社群成長致關鍵多數門檻後,利潤與規 模將急遽上揚,呈現報酬成長的動力,來自於一系列的互動行為與彼此的循環關 係,主張虛擬社群的發展與其所提供的資訊與內容具有相關性,促使循環的關鍵 在於平台所提供的內容豐富程度,而可擴至商業活動的活躍度,如圖 2-1 所示。

2-1 虛擬社群報酬遞增的動態循環

資料來源:Armstrong and Hagel(1997)

第二節 平台策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一、 平台機制設計

(一) 定位多邊市場

平台設計的首要步驟,便是清楚定義平台鏈結的雙邊或多邊群體,發掘出鏈 結的用戶對象,以及群體分別未被滿足的需求;但即便複雜的平台,其分析的根 基仍是主要以基本雙邊搭健而成,如圖2-2 所示,藉由發現需求端與供給端的連 結契機,找尋彼此未被滿足的需求,將雙邊群體定義清楚,如:「買方」、「賣方」,

接著設計機制鏈結雙邊群體,產生正向的循環力量。

2-2 平台基本架構

資料來源:陳威如、余卓軒(2013)

然而,卻也存在「三邊模式」此種特殊模型,以三個邊為平台的核心單位,

三邊群體以單方向的循環吸引力鏈結對方,亦即三個群體間的跨邊網路效應為單 方向的,彼此間產生緊密的連結,密不可分,如圖 2-3 所示;一旦三邊模式中的 某兩邊群體,建立強而有力的跨邊網路效應,則可能面臨剩餘一邊的群體遭平台 生態圈的剔除,最終仍是回歸到基本的雙邊模式。

平台 第一邊

市場群體

第二邊 市場群體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3 三邊模式平台的基本架構

資料來源:陳威如、余卓軒(2013)

(二) 激發網路效應

設立環環相扣的平台機制目的,便是希望能夠吸引需求未被滿足者,進駐平 台內,使用平台提供之服務,與其他用戶互動,更進一步留在平台內長久使用,

此成敗關鍵便在於平台能否激發「網路效應」,及平台如何運用此效應。

Katz and Shapiro(1986)提出「當一項產品因為使用者的消費所得到的效用,

會隨著相容產品網路使用人數的增加,而帶給消費者更多的價值」,此觀念與梅 特卡夫定律「網路價值的成長幅度相當於使用人數的平方」,皆說明網路效應的 存在取決於使用人數的多寡。如圖2-4 所示,此定律說明假設有 N 人使用網路,

且網路對每個使用者的價值與使用人數成正比,該網路的價值可計算為N(N-1), 當N 極大時,該網路的價值約等同於 N 平方。以交友平台為例,雙邊模式連結 男性用戶與女性用戶,一旦平台的女性用戶呈現正向成長,男性用戶使用平台的 機率變大,男會員的規模也會成長。由此可知,女性用戶的人數多寡,會是決定 男性用戶進駐平台的關鍵因素。

平台 第一邊

市場群體

第二邊 市場群體 第三邊

市場群體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圖2-4 網路價值線

資料來源:Metcalfe’s Law(1993)

Messerschmitt(2000)將網路外部效果分為「直接網路外部性」與「間接網 路外部性」;直接網路外部性意指使用者之間的網路外部性,當使用相同或相容 產品的消費者數目越多,所產生的直接網路外部性也越大,如上所述之梅卡夫定 律;間接網路外部性,當消費者在消費某一產品,而其所得到的效用,會隨相關 互補品的增多或耐久財的售後服務增加,使消費者消費此產品的價值感增強,例 如:消費者A 並不會在意消費者B是否有購買 DVD 播放器,但擁有 DVD 播放 器的人數增多,更多DVD 可播放的內容則會被提供。因此,消費者 B 購買 DVD 播放器的行為,間接提高消費者A 的播放器價值。

即便有再好的平台,一旦缺乏用戶的加入,則無法生存下去,藉網路效應的

「同邊網路效應」與「跨邊網路效應」,緊密鏈結各方群體,不僅使用戶加入平 台,也使其能長久進駐於內;同邊網路效應意指當平台的某一群體用戶呈現規模 成長時,影響同一邊群體其他用戶所能獲得的利益;跨邊網路效應則是當平台的 某一群體用戶呈現規模成長時,影響另一邊群體使用平台所能獲得的利益。不論 同邊或跨邊網路效應,皆再細分為正向與負向,當效益為增加,則為「正向」網 路效應;反之,則「負向」網路效應。

網 路 總 價 值

使用者 網路總價值

=使用者平方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三) 用戶管理

以下藉由「用戶過濾機制」與「賦予用戶歸屬感」兩點,闡述平台機制在用 戶管理方面,應如何提升平台的整體價值:

1. 用戶過濾機制

為了避免不良用戶降低其餘用戶使用平台的意願,產生負向網路效應,影響 平台價值。首先,在用戶身分鑑定方面可藉以下方式,自動淘汰品質不符的用戶,

替用戶把關平台品質,以確保不會發生失控的狀況。

• 實名登記:要求用戶需用真實身分進行註冊登記

• 帳號綁定手機號碼:藉由輸入手機認證碼的方式,首要確保用戶手機號 碼的真實性,並利用平台帳號綁定的形式,才能進行平台的各項功能

• 設立獎酬機制:當用戶完成多項身分認證的方式,便可獲得平台的虛擬 貨幣,使用戶獲得正向回饋

另一種監督機制則是讓用戶們互相成為平台的監督者,例如:使用Facebook 的用戶,個人所擁有的Facebook 用戶多數為自身朋友,透過用戶間彼此的熟識 與了解,能替 Facebook 監控用戶刊登的資訊是否屬實,由於 Facebook 個人動態 資訊皆可被朋友看見,因此欺騙行為則會大幅下降;Yahoo!奇摩拍賣藉由買賣雙 方的互評機制,買方可由賣方以往的評價高低,評斷賣家的信用,並決定是否進 行購買,然而賣方也會因為攸關獲利的互評機制,而降低欺騙買方之行為發生,

自動淘汰有意詐騙消費者之賣方存在於平台上。

2. 賦予用戶歸屬感

平台業者常透過表 2-2 列舉的方式,喚起用戶強烈歸屬感,一旦成功建立起,

便會使用戶無形中規模成長,且這類擁有強大歸屬感的用戶常會成為意見領袖,

傳遞平台的優點,藉由特有意見領袖的吸引力,替平台帶來更多用戶進駐,進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使潛在用戶因特有無形的社會壓力,亦即身邊朋友因意見領袖的因素,著手使用 平台,若自己不使用的話,則無法跟隨潮流,甚至同儕間因此而缺少話題。

2-2 賦予用戶歸屬感常見的方式

方式 說明

用戶級別的賦予

根據用戶在平台的活躍度,將用戶賦予不同的級別,同時 擁有不同的管理職權,激發用戶的參與感,例如:將用戶 分為版友、版主、總館、站長

虛擬造型的裝扮

藉由 Avatar 個人造型的裝扮,雕塑專屬特殊形象,建立用 戶在虛擬世界中的自我認同感,並利用虛擬貨幣換取更高 檔道具與裝備,獲得用戶間的自我展現滿足感

用戶權力的增強

提供用戶最直接而即時的權力,使群體的互動更為直接,

對平台的歸屬感更是無形中強化且鞏固,如:起點中文網 設立催更機制,用戶期許隔日看到作者多少字的更新章 節,作者能即時收到市場的期待值,調整寫作速度,以符 合讀者期待

資料來源:陳威如、余卓軒(2013),本研究整理

除了上述提及的方式,平台業者也可藉由機制的設立,建立用戶不同類別的 專屬陷入成本,吸引用戶久而久之對平台的歸屬感,維持既有用戶能持續存在於 平台上,根據邱志聖(2010)策略行銷分析提及,專屬資產是指買賣雙方因為買 賣過程中所產生無形或有形的特有資產,此資產唯有買、賣雙方繼續交易行為時,

才會具有價值,當任何一方結束交易行為時,此無形或有形資產的價值便會消失 或變得比較沒有價值。表 2-3 為業界常用建立專屬資產的方法。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陳威如、余卓軒,2013)。

平台建置時,應將群體的哪一方視為「被補貼方」與「補貼方」?此種策略 考量深深影響平台的獲利與成長基礎,陳威如與余卓軒(2013)主張,應由以下 四項標準來決定哪一方適合作為補貼方與被補貼方。

1. 價格彈性反應

價格彈性意指當產品或服務的價格改變,對消費者購買數量的影響。將此概 念運用在平台上,表示一旦平台提升價格,如:會員費用、加值費用等等,

價格敏感度較高的群體,便會離開平台,造成平台流失大量客群;當平台降 低價格時,價格敏感度高的一群,便會留在平台內,並容易激發出網路效應,

吸引更多消費者的湧入,故此類群體適合作為平台的「被補貼方」,只要平 台提供優惠與好處,便容易吸引他們進駐平台。

2. 成長時的邊際成本

企業為了服務某一方群體的成長,而產生的邊際成本較低時,適合作為「被 補貼方」,原因在於平台希望當群體呈現大規模成長時,所需補貼的總成本 不至於大幅增加,造成平台營運的負擔;反之,使用者數量成長時,會帶來 較高邊際成本,則適合作為「補貼方」,平台企業能藉由補貼方支付出的款 項,一方面抵銷補貼方因用戶成長,而造成平台的高額成本外,也能將此款 項用來補貼被補貼方,吸引大量用戶進駐。

3. 同邊網路效應

正向同邊網路效應代表當越多人使用平台,會使同一邊群體的效益提升;反 之,則會使同一邊群體效益降低,產生相互排斥的作用。因此當同一邊群體 擁有正向的同邊網路效應時,適合作為「被補貼方」,當平台補貼這類群體 時,用戶會發現有利可圖,而有效吸引被補貼方以倍增式的速度攀升,增加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平台用戶基礎;另一方群體擁有負向網路效應時,適合作為「補貼方」,使 有能力支付的用戶出大錢,換取獨特且排他的地位。

4. 多處棲息的可能性

若群體的轉換成本低,亦即有某平台轉移至另一平台時,所需支付的代價不 高,則適合作為「被補貼方」,若平台向這類群體收費,則會使用戶跳槽至

若群體的轉換成本低,亦即有某平台轉移至另一平台時,所需支付的代價不 高,則適合作為「被補貼方」,若平台向這類群體收費,則會使用戶跳槽至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