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戶對愛情公寓的價值,達成愛情公寓品質的提升、減少用戶結識新朋友的時間成 本、客製化專屬家族的風格版面。

愛在轉角獨強調男女彼此的互動行為,欲將女性對愛情的被動性轉為主動,

因此愛在轉角獨特性在於實體貴賓中心的提供,藉由知性場所的活動,使女性主 動認識異性,不僅打破女性為被動者的角色,更顛覆一般網路交友平台以虛擬世 界為主的概念。其提供舒適優質的知性社交環境,舉辦大型聯誼活動、專屬諮詢、

中性的九大分類講座課程的服務,引領用戶計劃性的拓展人脈與結識新朋友,藉 由此類型服務的提供有效率促成佳偶,提昇用戶戀愛的機率,並幫高信譽等級、

條件好、能力優卻苦無機會認識異性的優質用戶,經過愛在轉角多重認證方式確 認用戶身分的真實性後,便舉辦一對多的聯誼活動,替用戶宣傳也過濾不良用戶,

提昇交友安全性。此外,還教導用戶交友 SOP 流程,不建議直接參與聯誼派對,

有可能並未了解自己特質與戀愛傾向,容易產生聯誼失敗的窘境,因此客製化的 四大階段社交 SOP:專業一對一諮詢,提供戀愛指導以及形象魅力塑造、多元主 題講座課程,充實用戶內在涵養,進行社交互動、精緻聯誼派對,開始主動出擊 尋找對象、客製化精緻約會,設定目標進行一對一配對約會,透過四大階段的社 交服務及實體認證機制,確保約會對象的安全性,再搭配講師的專業建議,提昇 戀愛成功率。愛在轉角藉此提昇用戶對愛在轉角的價值,達成愛情公寓品質的提 升、減少用戶結識新朋友的成本、客製化用戶的約會流程。

第二節 研究建議

根據本研究的分析與結論,以愛情公寓與愛在轉的角度,本研究提出幾點建 議,作為企業實際制定平台機制時的參考。

一、 實務建議

(一) 強化網路交友平台的 O2O 模式,增進會員的實體互動關係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本研究所探討的兩家個案公司中,愛在轉角由於擁有實體貴賓中心,在 O2O 模式擁有完整的經營方式,不再讓會員只存在於虛擬世界中,利用鍵盤進行互動,

引導用戶走出戶外接觸人群,體驗實際人與人的交流與溝通,更重要的不單是只 環繞戀愛主題的講座,多元講座的提供,讓用戶能在實體貴賓中心獲得多方面的 滿足,未來更考慮合併男女比例 1:9 的的婚友社,結合各自專長發揮粽效,因 為此完整的 O2O 經營模式,讓愛在轉角不到三年內躍升網路交友平台的第二名 寶座;然而,愛情公寓在經營 O2O 模式方面,並未像愛在轉角如此純熟,較著 重在平台的經營,雖有與日商 IBJ 合資愛婚活 PartyParty,但卻侷限在戀愛主題 的聯誼活動,所能觸及的用戶類型相較有限。

因此本研究認為要能全方面經營 O2O 模式,讓用戶增加互動機會,但若主 打戀愛主題的聯誼,容易產生會員尷尬的冷場,若可依照興趣將會員分類,並且 根據興趣舉辦相關活動,如:電影相見歡活動、社會新鮮人活動等,替用戶創造 共同話題,便能提高用戶對平台的使用價值。

(二) 網路交友平台的對外合作

增加網路交友平台與其他業者的合作機會,不僅能提昇用戶的好奇,也藉由 中介角色的送禮傳情,使用戶安心接收禮物,也能切實保護會員隱私。愛情公寓 與全家便利商店合作,用戶只需輸入送禮者住戶編號,並選擇禮物:雙淇淋、冰 焦糖瑪奇朵、熱焦糖瑪奇朵,以及輸入想對收禮者說的話,系統會依照禮物價格 扣款虛擬貨幣,此方式的運用,使用戶不只在虛擬世界中傳遞情感,也能透過現 實世界的實體禮物表達心意,增加會員互動的真實性。此外,愛情公寓也曾與 Adidas Women 合作,用戶於愛情公寓可訂製專屬健身教練,吸引會員新奇感,

並進一步安排有興趣的會員至實體健身房消費;然而,愛在轉角在 O2O 模式純 熟的經營下,有多項會員實體互動的機會,但本研究對於那些不擅於社交與不願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踏出家門的宅男與宅女市場區隔中,提供再多實體見面會,恐怕對此類區隔的用 戶吸引力有限,因此若能多與其餘廠商合作,宅男宅女只需動鍵盤就能將心意傳 遞給有好感的對象,更能擴大網路交友平台的會員類型。

二、 公司未來發展建議

愛情公寓虛擬世界的服務已處於成熟階段,不僅在自我空間的追求以及用戶 間的互動皆呈現價值最大化的狀態,因此建議能分散主力到實體交流區塊,由於 網路交友最終還是得面對面接觸,了解個性才能有機會進展彼此關係,用戶擔心 自己私下見面的尷尬,最後常侷限在網路世界的交友,不再有更進一步的交流,

因此愛情公寓若能兼顧網路平台私密性空間的營造,以及實體交流互動空間的創 造;或下一步可考慮與網路交友產業第二大的愛在轉角合作,雖然兩家規模有一 定程度上的差距,但由於愛在轉角在實體交流部分相較而言成熟許多,並且已有 實體貴賓中心,以及多位合作達人與配合講師,不僅能使愛情公寓省下許多成本 支出,更能在合作的期間學習其實體交流的手法,彼此切磋,並替已成熟的網路 平台注入活水,增添新意。

愛在轉角目前平台男女比例為 1:1,但未來將會朝往以女性為主體,除了 在實體貴賓中心講座偏向以女性需求為主,建議也可在平台機制的設計上賦予女 性用戶更大的權限,如此才能首先吸引女性對平台的目光,進駐使用平台機制,

才有機會成為付費會員,參與實體中心舉辦的講座活動。另外,愛在轉角下一步 可朝往的目標為個人特質的挖掘,雖然擁有六大嚴格的認證機制,但這些財力、

學歷等證明的通過,不代表用戶並無負面個人特質的頃向,如:暴力頃向,以及 個人一對一的諮詢,用戶也可能不提供實情,對諮詢師有所隱瞞。因此,愛在轉 角若能藉由多方面個人特質的測試,逐漸明顯化用戶特質,並定期追蹤用戶交友 情況,替用戶更嚴格的篩選對象,以及長期矯正用戶的負面特質,便能增加用戶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的使用價值,更建立用戶對愛在轉角信任度。

三、 後續研究建議

(一) 研究對象

本研究針對網路交友平台前兩名的個案公司進行探討,了解在網路交友產業 中要如何建立用戶對平台的黏著度,以及增加用戶價值。雖然本研究所選兩家個 案公司皆具有代表性,但現今網路交友平台如雨後春筍般的大量湧入,搶著瓜分 此市場,本研究未能多採取幾家網路交友平台進行分析,無法全面探討台灣網路 交友平台的用戶黏著性,為本研究的限制。未來建議能採取多家交友平台進行分 析比較,平台定義含括網路以及非網站類型的交友服務,如:APP。因此,可朝 往研究網站與非網站類型的交友平台,在機制的運作有何差異,以及黏著度的建 立方式又有何優缺點。

(二) 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取的研究方法為質化,藉由二手資料的取得,能獲得多類型的資料,

但此方式所取得的資訊,可能較為主觀與具偏頗性的言論,可信度方面並無法驗 證。因此在質化方面,建議若能輔以與個案公司的長時間與多次的深度訪談,清 楚取得公司經營脈絡與策略的運用,能獲得較直接與正確的資料。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參考文獻

一、 中文文獻

1. 陳威如、余卓軒(2013)。平台革命。台北市:商周。

2. 林瓊華、林隆全(譯)(2013)。策略圖解。台北市:城邦商業周刊。

3. Evan I. Schwartz(1999)。呂錦珍、洪毓瑛譯。網路經濟:一個新名詞背後 的無線商 機。台北市:天下遠見。

4. 李芳齡(譯)(2010)。創新者的成長指南(原作者:Scott D. Anthony,Mark W. Johnson)。台北市:天下雜誌。

5. 朱文儀、陳建南(譯)(2014)。策略管理(原作者:Gareth R. Jones,Charles W. L. Hil)。台北市:華泰文化。

6. 尤傳莉(譯)(2012)。獲利世代:自己動手,畫出你的商業模式(原作者:

Alexander Osterwalder)。台北市:早安財經。

7. 邱志聖(2010)。策略行銷分析:架構與實務應用(三版)。台北市:智勝 文化。

8. 廖鴻銘(2014)。網路購物平台商業模式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 政治大學,台北市。

9. 黃建榮(2005)。以網路效應及轉換成本分析網路拍賣收費之影響-以台灣 Yahoo!奇摩拍賣品質為例(碩士論文)。取自台灣碩博士論文系統。

10. 闕曉俐(2004)。跨國聯盟關係演進與企業成長策略之個案研究(碩士論文),

取自台灣碩博士論文系統。

11. 林宗翰(2015)。網路新創品牌的行銷策略-以有機眠流行服飾業為例(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 王玟凱、張陳基、晁瑞明、蘇劭崴(2013)。如何增進 Facebook 粉絲專頁的 黏著度:整合社會權力以及社會資本觀點。中華管理評論國際學報,第十六 卷四期。

13. 李祥銘、邱吉鶴、劉信志、陳才(2014)。交友社群使用者期望確認與持續 使用意圖關係之研究-以參考群體為干擾變數。中華管理評論國際學報,第 十七卷一期。

14. 陳國維(2009)。師徒效應對 ERP 系統滿意度與持續使用意願影響之研究(碩 士論文),取自台灣碩博士論文系統。

15. 張雅婷(2011)。探討虛擬社群成員於社群網站購買因素之研究(碩士論文),

取自台灣碩博士論文系統。

16. 周君倚、陸洛(2014)。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數位學習系統使用態度-以成 長需求為調節變項。資訊管理學報,第二十一卷第一期,83-106。

17. Mikolaj Jan Piskorski(2011)。這樣的社群才有策略。哈佛商業評論,11。

二、 英文文獻

1. Katz, M.,& Shapiro, C. (1986), “Technology Adoption in the Presence of Network Externalitie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4, page 822-841.

2. Messerschmitt, D. G. (2000), “Understanding Networked Application”, Morgan Kaufmann Publishing Inc.

2. Messerschmitt, D. G. (2000), “Understanding Networked Application”, Morgan Kaufmann Publishing Inc.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