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幼兒同儕關係及其影響因素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幼兒同儕關係及其影響因素

本節分為三個部份,第一部份介紹同儕關係對幼兒的重要性;第二部份介紹 影響同儕關係的相關因素;第三部份介紹特殊幼兒的共同特性、其同儕關係現狀 及影響因素。

一、 同儕關係對幼兒的重要性

幼兒的人格發展而言,學前幼兒人格的形成主要受雙親的影響,而進入學校 後到成年時期,主要建立在同儕關係上(吳麗君,1987;邱佩瑩,1994)。因此,

建立良好的同儕關係對幼兒的人格發展至關重要。

心理學家 Maslow(1970)提到,需求層次理論說明人類的基本需求,需求有 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感與愛的需求、自尊的需求、知的需求、美的需求、

自我價值實現的需求等七個層級。各層需求之前有高低之分,且有前後順序之別,

只有低的層次需求滿足後,才會產生高一層次的需求(引自張春興,1994)。其中 歸屬感與愛的需求以及自尊需求都是人類對同類及人際交往產生的需求。在幼年 期的孩子渴望被他人認可、接受,期望在周遭人際圈中被人們接納、愛護,能夠 得到旁人的理解、關注或受到大家的尊重。這兩者已超乎於生理需求及安全需求 已進入到精神層面的需求,也是人類進步的基本需求,這兩個階段的需求若無法 滿足,後面的需求就不會產生。不同的年齡階段,需求的層次不一樣,對需求的 滿足來源也不同。

學前幼兒大部份時間在家庭中度過,所需的歸屬感與愛的需求來源於父母及 家人;而開始學校生活後,在學校受教育與知識的系統學習,其歸屬感與愛的需 求來源主要是同儕關係及師生關係,而隨著年齡的增長,與同儕的互動越來越多,

良好的同儕關係就會成為滿足個人歸屬感及愛的需求的重要來源,也是個體追求 更高層次需求良好的基石。Maslow 的需求理論還提到人類對歸屬感和尊重的需求

讓人豐富經歷與充實生命,實現自我,這其中人際互動貫穿這兩個層次需求,也 可見人際互動對個人發展非常重要(張春興,1997)。

幼兒的成長影響四大因素主要有家庭、學校、社會及自身,學校是幼兒接受 正規教育的場所,學校的教育能系統的引導幼兒發展價值觀。學校的教育除了傳 授知識外,還要幫助幼兒形成正確的學習態度與交友態度。其中同儕關係跟師生 關係同等重要,甚至更加重要,因為幼兒年齡相近,價值與需求一致,良好的同 儕關係會促進班級團結,有利於幼兒的教育工作。

從社會化角度看,同儕團體是培養幼兒社會化能力的重要管道。幼兒進入學 校後,學校教室成為幼兒發展社會關係的重要場(Salisbury, Gallucci, Palombrao

& Peck, 1995)。在幼兒同儕關係中,個體享有平等的地位,關係好壞由相互選擇 形成,不受他人約束。同時,在幼兒同儕互動中,個體可以發展其角色取替的能 力,學習複雜的社會技巧,完成性別認同,為其形成價值、態度和信念打下基礎。

幼兒會在同儕互動中會產生相互觀察、學習及溝通,良好的同儕關係能夠得到積 極的回應,不好的行為會產生負面的回應。因此,能被同儕接納將有益於社會化 的進行,而社會化的成功有利於個體健康的發展,建立生活的適應能力(簡茂發,

1997;吳麗君,1987)。

從發展心理學觀點而言,幼兒在學校的生活裡,歸屬於其團體,希望受到尊 重、得到認可。良好的同儕關係能夠幫助其人格健康發展,對其生活產生動力和 積極的效應。同儕關係中個人處於平等的關係,能夠分享,互相幫助與支持,減 低幼兒在學校的焦慮感和孤獨感,也能幫助幼兒自我認同,增加自信,得到積極 的情感,這些積極的情感對於幼兒的各項發展都是有正向的動力(邢清清,2006;

蘇秋碧,2000;Rubin,Bukowski & Parker, 1997)。相對,消極的同儕關係可能導致 幼兒產生負面的價值觀及產生負面的情緒、焦慮和易怒形成孤僻,或者各種不適 應(王柏壽,1989;Strong & Shaver, 1991)。根據朱經明(1982)、邱佩瑩(1994)

觀點,同儕關係對幼兒的影響及的重要性包含:1.情感的支持:同儕關係中,個體

特點和個性,也有來自於家庭等別處的個人經驗和經歷,透過這些互動,都可以 讓雙方觀察和學習同儕的社會行為,增加自己的社會能力。3.增強正向的行為:在 互動中,若幼兒有負向行為,同儕的反應會對其行為提供回饋。正向的行為會讓 其他幼兒更易接納;負向的行為則會引起拒絕排斥。

張翠娥(1986)認為,同儕關係對幼兒的社會發展有重要意義,同儕關係受 道德判斷的發展階段影響很大,隨著年齡及發展階段的增進,同儕的互動會由自 我為中心轉變為順從同儕,然後到有自己見解和同儕取得協調的階段。早期的同 儕關係對幼兒的價值觀有很大影響,會對成長後的社會適應有影響。此外, 同儕 能增強正向作用,良好的同儕關係可以來修正幼兒的負向行為。可利用團體中較 有吸引力的幼兒,透過行為的示範作用,來幫助社會適應較差的幼兒。為人稱讚、

喜愛的人格特質者易獲得團體的認可與接納,在團體中社會地位較高;相反,具 有不良人格特質者,易被團體批評甚至排斥。

王鐘和(1986)認為,良好的同儕關係能夠讓幼兒快樂且有安全感;有機會 學習社會所接收的行為模式及技巧;也能將其注意力由自身轉移到感興趣的人和 事物上面;順從團體期望,且不輕視社會道德。消極的同儕關係或不被同儕所接 納的幼兒,則會有以下表現:感到孤獨,無助不快樂,缺乏安全感,人格偏差,

缺乏學習社會技巧的機會,情緒上容易焦慮、膽小及敏感 (王鐘和,1986)。綜上 所述,同儕關係是幼兒人際關係及社會互動方面發展很重要的影響關鍵。

二、影響同儕關係的因素

幼兒初次離開家庭進入幼兒園階段,在形成良好同儕關係一般會受到一些外 在因素的影響。然而,幼兒第一次走進學校,接觸社會團體,其同儕關係會對以 後的發展有重要作用。教育工作者需考量影響同儕關係的各種因素,引導孩子形 成良好的同儕關係。

有的學者認為同儕關係受到父母的教育態度、出生順序、認知能力、名字、

外表和人際行為模式的影響(林翠媚,1995)。王柏壽(1989)認為,影響幼兒同 儕關係的因素有名字、年齡、外表、性別、智慧、學業成績、社交能力、自我態 度,且愈受老師喜愛,成績越好、社交能力越強、自信的幼兒愈受同儕喜愛,簡 茂發(1983)也認為學業成績也是相關因素之一。

在幼兒時期同儕關係主要係由於吸引、欣賞和好感的基礎上建立的;影響因 素可分為情境因素,個人因素和外在因素等(劉安彥,1986;趙居蓮,1995;張 正偉,1999;李美枝,2000;黃天中等,2000;曾華源,2000;塗添旺,1991):

(一)情境因素

任何人與他人建立友好的同儕關係首先必須與對方接觸,空間距離接近時,

便較容易建立同儕關係。作為教育工作者要利用教學內容,增加同儕互動、接近 的機會。讓同儕相互熟悉,熟悉可以增加了解,可以發現對方的優點,發現與自 己相似的地方。某個人只要經常出現在我們面前,就能增加我們對他的喜歡的程 度,增加吸引,這即稱為「曝光效應」

(二)個人因素

個人因素有很多,包括自身的外表、氣質、行為特質、認知能力及自我概念 等。

1.氣質及外表

Erwin(1993)提出,不管是學齡前或者高年級學童,外表較有吸引力的學童 有較佳的同儕關係。王佩玲(1993)認為,具有注意集中,極高人格魅力等氣質 的幼兒,能有良好的同儕關係。

2.行為特質

Shaffer(1994)認為,雖然出生順序、有吸引力的外貌、認知能力與同儕接納 有重要的相關,然而幼兒只要表現同儕不認可、不合宜或反社會的社會行為,也

迎。特殊幼兒由於本身性格可能敏感容易不安,較易表現出不適當的行為,阻擋 其建立良好的同儕關係。

3.認知能力和自我概念

Hartup(1983)的研究發現,較聰明的幼兒通常在同儕團體中具有較高的社會 地位,容易得到較多成功經驗,並受到關注及增加吸引力,這也使得他們對同儕 較能表現出正向的社會行為,受歡迎程度亦相對提高(王柏壽,1989)。

4.相互因素

產生良好同儕關係,一定是雙方產生的共性,而不是單方面的行為。幼兒之 間通常是雙方均被對方的某一特質或者雙方均被某種物品吸引,而使得雙方展開 良好的同儕關係。

5.相似性

有相同觀點傾向,通常個體會被與個體本身價值觀、態度、興趣、背景及人 格相似的人吸引,會與有共同點的同儕做朋友。

6.互補的特性

互動的兩人,互相能認識到對方有自身沒有且需要學習的優點和技巧時,會 更加容易產生吸引力。

7.社交技巧

Hartup(1983)指出,幼兒對同儕的正負向行為會影響幼兒受同儕接納的程度,

當一位幼兒給予同儕正向的反應時,同儕也會給予正向的回應。

良好的同儕關係受很多因素的影響,教育者可以透過一些方法促進幼兒形成 良好同儕關係:例如利用課堂上設計之互動課程來增加同儕相處的機會,如共讀 繪本、綜合活動、戲劇扮演等,以生動和豐富的活動內容來增加普通幼兒與特殊 幼兒的相處機會。

三、 特殊兒童共同性、其同儕關係現狀及影響因素

(一)特殊幼兒之共同特性

特殊幼兒係指與普通幼兒在各方面發展有顯著差異的各類幼兒,這些差異可 以表現在智力、感官、情緒、肢體、行為或言語等方面,既包括發展上低於普通

特殊幼兒係指與普通幼兒在各方面發展有顯著差異的各類幼兒,這些差異可 以表現在智力、感官、情緒、肢體、行為或言語等方面,既包括發展上低於普通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