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旨在研究利用繪本教學改善融合班幼兒同儕關係;本章共分三節,分別 說明本研究的研究背景及動機、研究目的、以及名詞解釋。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融合教育是為當前主流的教育趨勢,美國特殊兒童學會(Council for

Exceptional Children,簡稱 CEC)解釋「融合」是一種意識型態的專門用語,用 來描述孩子在其可能的能力範圍下,盡可能地參與學校及班級內的各種活動。並 且將支持性服務融入班級中,孩子必須在與同儕一起學習的情形下才會獲得最大 益處。(Tunde &Debra, 2007)。

就教育成本而言,融合班成本比特教班為低(Odom, Hanson, Lieber, Marquart, Sandail, Wolery, et al, 2001),而且讓特殊兒童安置在隔離的環境接受教育,根本難 以符合公平與適當的原則,也會造成社會階層和種族的劃分(Janney, Snell, Beers, &

Raynes, 1995)。

此教育趨勢也影響我國的教育政策,近三十年在台灣特殊幼兒的教育安置方 式慢慢的根據反機構化和正常化原則,由回歸主流統合演變至今的融合教育,從 剛開始隔離式教育,到打破以往的特殊教育與普通教育的界線,使中、輕度身心 障礙的幼兒有機會與普通班幼兒一起接受教育(紐文英,2008)。我國之教育政 策遂以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為藍本,重新修訂了「國民教育階段特殊教育課程綱要」

(教育部,2011),以讓孩子能真正參與學習,落實最少限制環境 (least restrictive environment )。

然而融合教育真正的精神不僅僅是將障礙者從隔離的物理環境中帶出來,更 應該幫助障礙者和一般人共同相處(Fullwood, 1990;Smith, 1995)。在融合的環

每位幼兒的適性教育。而特殊幼兒在普通班接受特教服務,可以減少被抽離及貼 標籤的機會,讓他們能在自然的環境中與一般幼兒一起學習(許碧勳,1997),

培植他們未來參與社區的能力。

研究者現為某國小附設幼兒園融合班導師,從事幼教工作七年,其中任教六 年裡皆是在融合班任教。研究者在融合教育的現場發現,當普通幼兒願意跟特殊 幼兒互動的時候,特殊幼兒的語言、社會互動與解決事情之能力明顯提升。然而 普通幼兒是否能完全包容特殊幼兒或願意主動接納特殊幼兒?就研究者這幾年的 經驗,班上總會出現普通幼兒與身心障礙幼兒因溝通不良產生互動上的衝突,而 直接影響到同儕關係。例如在學期初某一天學習區時間,班上的幼兒正開心玩著 積木時,一位特殊幼兒想要加入他們的行列時,研究者就聽到有人大喊:「老師,

謙謙又來搗亂了,我不跟他玩,他又要一直過來,我不喜歡。」有時謙謙很有禮 貌地跟家長和小朋友打招呼,小朋友都會躲在家長的後面不理謙謙,謙謙也比較 不會去察言觀色,會去牽著小朋友說:「我們一起玩吧!」,但小朋友會把謙謙的 手甩開並且說:「我不要!」此外,研究者帶團體活動的過程中有時特殊幼兒會找 不到願意接納他的同伴,常需要研究者與協同教學教師幫他們安排進入同儕團體 活動中。這些情形讓研究者思考,在融合的教室裡不僅身心障礙幼兒需被教導及 保護,也須建立普通班幼兒對於弱勢同儕接納的態度,而這樣的同理心不只對於 班級中的身心障礙幼兒,也適用於與弱勢團體及文化殊異的學生相處上(邱鈺喬,

2002;林東山,2004;林真鍊,2004;陳維錡,2005;黃翠琴,2005;蔡昌樺,

2005;邱嘉琳,2006;彭素真,2006;黃玉嬌,2006)。

Maslow(1954)提出的理論界定了人們行為動機的需求階梯,其層次由低而 高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與隸屬需求、自尊需求、知的需求、美的需求、自 我實現等需求(引自張春興,1996),人類是群居的生物,這些基本需求都必須 透過與人與人的互動來獲得滿足,以上的需求每個人都需要,幼兒期需被滿足的 是愛與隸屬的需求。研究者在幼教現場觀察到特殊幼兒在班級中經常是一個人玩,

缺乏歸屬感。林惠芳(2004)指出,身心障礙學生在與同儕互動時缺乏技巧與經

驗,導致常受同儕排擠、負面態度的對待。根據 Newcomb, Bukowski&Pattee(1993)

的研究顯示,班級中不被同儕接納與拒絕的幼兒,比其他一般幼兒表現出高度的 攻擊和退縮行為,且社交能力較弱,在溝通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相對來的低。研究 者觀察融合班的同儕互動時發現,有時特殊幼兒會因為想要某樣東西而無法得到,

就動手推或捏他人;或故意干擾同儕,因而引起他人反感。而普通幼兒有時也會 拒絕與特殊幼兒一同遊戲,甚至使用負面語言對待特殊幼兒或與特殊幼兒產生肢 體衝突。如上所述,研究者所觀察到班上幼兒融合班裡面普通幼兒與特殊幼兒的 互動不多而且常有衝突,整體而言,普通幼兒對特殊幼兒接納度是偏低的。

基於以上原因,研究者想要改善融合班之同儕關係。但該用何種方法可以改 善融合班幼兒之間的關係呢?研究者搜尋相關文獻後發現,國內有多篇運用繪本 促進同儕關係為主題所做的實證研究,其中王慧芳(2012)以繪本教學改善同儕 關係,研究發現同儕彼此間較善於溝通與分享,可見繪本具有潛移默化的功能。

研究者自己在教學經驗中也體驗了繪本的妙處,例如第一次帶班時,因為班上一 位新生因分離焦慮哭鬧不停,凡遇到任何問題都用哭來解決,研究者靈機一動隨 手拿取一本繪本,將幼兒抱到研究者腳上說故事給幼兒聽,漸漸的她情緒緩下來,

隔天還要求研究者說故事,慢慢的研究者利用繪本的內容情境舒緩她的情緒。有 時班上幼兒發生行為上的問題,研究者也曾使用繪本改編成戲劇與幼兒一同演戲,

嘗試導正幼兒的行為。此外,研究者也會搜尋與主題相關的繪本與幼兒共同賞析。

因此,研究者想嘗試透過繪本教學來改善融合班幼兒同儕關係,形塑融合班級的 友善環境,希望繪本教學能改善班上幼兒的互動關係,也希望研究的結果能提供 未來的研究者或是現場教師參考。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