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第四節 研究心得

一、研究教學之實施有賴於園方、資深教師的支持

由於研究者極度留心融合班幼兒的同儕關係,因而決定以此議題作為碩士論 文的探究主題,並選擇相關繪本設計了一系列教學活動。過程中,班上兩位資深 老師提供研究者教學回饋和觀察到的幼兒同儕互動情況,園方也同意我和幼兒進 行研究教學,這也代表園方非常重視融合班的同儕互動關係。這些來自園方與同 班教師的支持,讓本研究能順利進行,並獲得符應當時設定教學目標的結果。

二、園方態度帶動家長對繪本教學的認同

園方與教師合作並肩的態度,某種程度也影響到幼兒與家長,進而讓他們也 體會到繪本教學的重要。這體現在幼兒回家會和家長分享繪本教學和其延伸活動,

家長也會回饋幼兒在家與兄弟姊妹正向互動的良好情況,在幼兒園也會以繪本人 物作為負面言行的比喻,進而要求對方改善言行的方式。

三、家長的正向態度產生支持的力量

由於家長經常與教師討論幼兒於幼兒園的生活,因此對幼兒之間的衝突不斷 均極為了解,令研究者感到極為幸運的是,家長們對幼兒的同儕關係是呈現極為 積極的態度──面對衝突,他們不是一味的保護自家孩童,其中特別是雯雯的父 母親,他們並沒有因為幼兒被推下樓梯而禁止與謙謙互動,相對的,他們以積極 的態度回應,對研究者委實是極大的鼓勵。而特殊幼兒的家長對自家幼兒以身心 障礙所形成的人際互動困擾,亦非替幼兒找藉口或是合理性其言行,相對的他們 希望特殊幼兒能夠和其他幼兒和諧相處,希望能夠有很多好朋友。就因為班上有

幼兒討論,並且回饋幼兒對繪本教學的感受與想法給研究者,讓研究者可以調整 教學或針對某些幼兒進行適切的引導。另一項令研究者得到極大支持的是關於繪 本中之負面言行角色的教學,家長們並不會把自家幼兒「對號入座」,而是採取鼓 勵幼兒修正自己言行的同時,還要幫助其他幼兒。

試想幼兒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家長為首要,而教師為輔,一旦家長與教師聯 手鼓勵幼兒時,又如何能不對幼兒產生正面的影響?當研究者看到幼兒園之幼兒 的同儕互動朝著正向發展時,心裡要感謝的就是園方和家長。本研究成果之取得,

是為園方、協同教師與家長共同支持下,為幼兒教育所帶出的果實,研究者只是 扮演了穿針引線的角色。未料穿針引線所編織出的成果,竟是如此美好、如此正 面,我為自己是位幼兒教育工作者感到無比榮幸。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毛連溫(1999)。特殊兒童教學法。台北市:心理。

王天苗(1999)。發展遲緩幼兒融合式幼教模式之建立與實施成效之研究(I)。國 科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

王天苗、邱上貞、莊妙芬、鄭麗月、葉瓊華(1997)。特殊教育法修正草案評估 報告。台北市:立法院立法諮詢中心。

王文玲(2006)。利用繪本實施性別平等教育課程之研究-以台北市某國小一年級學 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王幸雯、李燕蕙(2008)。當我們融在一起一所融合幼兒園的參與觀察。中華民國 特殊教育學會年刊,97, 91- 107。

王柏壽(1989)。國小學生受同儕接納的相關因素之研究。嘉義師院學報,2,99-151。

王振德(1985)。回歸主流-其發展、涵意及相關的問題。特殊教育季刊,17,15-16。

王珮玲(1993)。兒童氣質理論之探討。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3,1-30。

王慧芳 (2012)。運用繪本教學改善幼兒同儕關係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 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王靜珠(1994)。幼稚教育。台北市:五南。

王瓊珠(2000)。和孩子談特殊教育。國小特殊教育,29,41-47。

王鐘和(1986)。兒童發展。台北市:大洋。

方淑貞(2003)。FUN的教學:圖畫書與語文教學。台北市:心理。

朱經明(1982)。國中學生的自我概念、友伴關係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師大教育 研究集刊,24,261-174。

何三本(1995)。幼兒故事書。台北市:五南。

何東墀(2001)。融合教育理念的流變與困境。特教園丁,16(4),56-60。

何秉燕(2006)。運用圖畫書課程增進腦性麻痺兒童友誼關係之行動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何華國(2000)。澳洲特殊學生之融合教育。嘉義大學學報,69,161-181。

何華國(2007)。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台北市:五南。

何應傑(2003)。兒童閱讀圖畫書意義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 義大學,嘉義。

吳佩珊(2011)。台北市幼稚園教師實施融合教育做法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吳昆壽(1998)。融合教育的省思。特教新知通訊,5(7),1-4。

吳芝儀(2005)。生涯探索與規劃。嘉義市:濤石文化。

吳淑玲(2000)。關懷別人,我也會—特殊兒童關懷與老人關懷。幼教資訊,113,

35-37。

吳淑美(1995)。完全包含(full inclusion)模式可行嗎。特教新知通訊,3(3),

1-2。

吳淑美(1996)。融合式班級設計之要件。特教新知通訊,4(8),1-2。

吳曉玫(2005)。圖畫書教學應用於國小學童對身心障礙同學接納態度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

吳麗君(1987)。國民中小學師生對視覺障礙學生接納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宋明君(1995)。淺談特殊兒童教育的回歸主流。特殊教育季刊,55,17-21。

宋維村(2001)。自閉症者的行為特徵。台東特教簡訊,14,1-5。

李美枝(2000)。社會心理學。台北市:大洋。

沈寶玉(2001)。國內博碩士論文有關對身心障礙者接納態度之研究的研究分析。

特教園丁,16(3),1-8。

邢清清(2006)。協助新生加入團體生活。國教之友,58(1),62-65。

林坤燦、洪麗遠(1992)。國小學生接納智慧不足兒童態度與行動之研究。特殊教 育季刊,44,11-16。

林東山(2004)。台中縣國小學生對接受融合教育之身心障礙同儕接納態度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林美和(1994)。智慧不足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林真鍊(2004)。國小學童對於資源班同儕接納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林素美(1987)。國小學生對肢體殘障學生態度改變實驗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林敏宜(2000)。圖畫書的欣賞與應用。台北市:心理。

林煥彰(1998)。跨世紀,台灣兒童文學要怎麼走。兒童文學會訊,14(6),3。

林翠湄(譯)(1995)。社會與人格發展。(原作者:D. R. Shaffer)。台北市:心理。

松居直(2005)。繪本之力。台北市:遠流。

柯貴美(1995)。從教育改革聲中談特殊教育的轉型。國小特殊教育,25,52-59。

邱上真(2002)。特殊教育導論—帶好班上每位學生。台北市:心理。

邱佩瑩(1994)。國小學生對自閉症兒童接納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邱琡雅(1996)。幼兒圖畫書的欣賞與應用。蒙特梭利雙月刊,7,29-31。

邱愛真(2004)。以兒童繪本增進幼兒友誼互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 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邱鈺喬(2002)。台北市國中生對就讀資源班學生的接納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邱嘉琳(2006)。高雄縣國小高年級學童對資源班同儕接納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岡田正章(1989)。幼稚園繪本童話教學設計。台北市:武陵。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馬景賢(2000)。跟父母談兒童文學。台北市:國語日報。

夏紫涵(2008)。透過「繪本故事活動」課程增進學前融合班幼兒互動之行動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

郝廣才(1998)。油炸霜淇淋,繪本在台灣的觀察。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美育月刊,

91,11-18。

郝廣才(2006)。好繪本如何好。台北市:格林。

張正偉(1999)。社會心理學。台北市:精銳。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1997)。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翠娥(1986)。同儕關係與兒童社會發展的探究。國教天地,67,49-51。

塗添旺(2001)。台中市國民小學學生對視覺障礙學生接納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特殊教育法(1997年5月14日)。

特殊教育法(2009年11月18日)。

特殊教育法(2013年1月23日)。

教育部(2002)。身心障礙及集資負優異學生鑑定原則鑑定標準。台北市:教育部。

許碧動(1997)。回歸省思、融合實踐--幼兒教師的角色。國教月刊,44,17-24。

郭為藩(1993)。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台北市:文景。

陳向明(2004)。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市:五南出版。

陳怡如(2003)。兒童圖畫書閱讀行為與其性別角色態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

陳意爭(2008)。圖畫與文字的邂逅-圖畫書中的圖文關係探索。台北市:秀威資訊。

陳榮華(2001)。智慧不足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市:師大書苑。

陳維錡(2005)。國小學習障礙學生的人際關係與同儕接納態度之探討(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陳藝芳(2007)。當我們同在一起---促進國小普通生對特殊生關懷互動之課程行動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

彭素真(2005)。國小學童對身心障礙同儕接納態度之調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彭懿(2007)。遇見圖畫書百年經典。台北市:上誼。

曾華源、劉曉春(譯)(2000)。社會心理學(原作者:R. A. Baron & D. Byrne)。

台北市:紅葉文化。(原著出版年:1997)

鈕文英(2002)。國小階段融合教育實施模式與策略初探。特教園丁,18(2),1-20。

鈕文英(2008)。擁抱個別差異的新典範—融合教育。台北市:心理。

梁偉嶽(1995)。國小學生對不同回歸方式智慧障礙同儕接納態度之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黃天中、洪英正(1992)。心理學。台北市:桂冠。

黃文玟、陳美芳(2005)。普通班同儕對資優生人際知覺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 刊,31,241-261。

黃玉嬌(2006)。國小高年級學童對啟智班之認知與同儕接納態度之研究(未出版

黃玉嬌(2006)。國小高年級學童對啟智班之認知與同儕接納態度之研究(未出版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