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第二章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為深入瞭解幼兒園與家庭間的溝通,本章共分為二節,分別為「幼兒園與家 庭的連結」,以及「幼兒園與家庭間的溝通」。第一節將從不同的理論觀點,探討 幼兒園與家庭連結的重要性,和家庭與學校的轉變。第二節將就組織溝通的觀念 以及相關研究,探討幼兒園與家庭間的溝通。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幼兒園與家庭的連結 幼兒園與家庭的連結 幼兒園與家庭的連結 幼兒園與家庭的連結

一 一 一

一、 、 、 、 幼兒園與家庭連結的重要性 幼兒園與家庭連結的重要性 幼兒園與家庭連結的重要性 幼兒園與家庭連結的重要性

幼兒園與家庭關係建立的重要性可由:依附理論、生態系統論、以及學校公 共關係等觀點來論述,就幼兒、家長、乃至於幼兒園的角度來看家、園關係的建 立。以下將分別論述之:

((((一一一一)))) 依附理論觀點依附理論觀點依附理論觀點 依附理論觀點

依附理論是依據心理分析學派、神經機械學派以及動物行為學派的理論基礎 架構而來。它不同於過去研究兒童發展完全以認知觀點為主的方向,而將關注的 焦點轉移至兒童情緒的發展上(王碧朗,2002)。英國精神病學家 John Bowlby(1958)

將依附(attachment)定義為嬰幼兒對某一個或某一些特定對象所建立的情感連結

(引自涂妙如,1998)。依附關係的建立為生物演化下所呈現的結果,主要的目的 在使幼小的生命受到保護,獲得順利的生長(劉劭純,2002)。幼兒需要仰賴成人 的照顧才能生存,因此便發展出幼兒與照顧者間的依附。相互依附的個人,不但 會有互動頻繁的表現,也會有主動尋求親近對方的傾向。佛洛伊德學派認為嬰兒 形成對母親的依附,是因為母親的餵食,滿足了嬰兒口腔的需求,消減了嬰兒飢

餓的壓力與不愉快;行為學派同樣假定:懷抱中的嬰兒對母親的偏好,是因為他 們已經憑經驗知道,母親會毫不質疑的滿足一切需求,也就是得到食物的滿足

(Hrdy, 2004/薛絢譯,2004)。然而 Bowlby 認為這並不能解釋全部的現象。他主 張依附是嬰幼兒需要依賴依附的對象來確保其生存安全,而非僅是奠基於照顧者 對嬰幼兒生理需求的滿足而已。

Bowlby(1979)曾說:「依附行為是記述人類從嬰兒時期到生命結束的特徵」, 說明了依附關係對人的影響是貫穿生命全程(引自廖成敏,2001)。心理學家多相 信早期的親子經驗對個體各方面的發展有相當大的影響。人是群居的動物,從出 生開始便不斷的經歷社會化的歷程,由個體最初接觸家庭開始,便開始拓展人際 互動的關係,進而形成親子、同儕、師生、同事、婚姻等等關係(徐易男,2004)。

Sroufe, Fox 和 Pancake(引自廖成敏,2001)以實證研究發現,在陌生情境下的依 附型態分類,可以預測受試者在幼稚園與教師和同儕的社會能力。近年來,國內 學者針對依附關係進行的研究亦發現:早期依附關係的品質,對於個體日後的自 我概念、自我效能、人際問題、學校適應、偏差行為等等,都有顯著的影響(張 芝鳳,1999;劉俊良,2001;許瑞蘭,2001;陳柔蓁,2004;周玗霈,2005)。可 見依附關係不僅是幼兒能否順利成長的關鍵,甚至更可能影響未來的智力、情緒、

以及人格發展(陳淑琴,1994)。

依附理論認為,當幼兒早期的依附關係良好,感受到足夠的安全時,幼兒便 能勇於主動探索外在的世界。因此,一個安全而穩定的環境,對於幼兒的發展有 相當正面的助益。早期的親子依附關係對個體的各項發展影響甚鉅,即表示父母 與主要照顧者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近年來由於社會變遷、傳統家庭結構改變,

教養子女的責任不再局限於母親的身上,愈來愈多的家庭必須借助第三者的力量

(如:祖父母、親戚或托育機構),來協助其教養的工作(涂妙如,1998)。根據 內政部(2006)統計,五足歲幼兒進入立案學前機構比例已高達 93.9%,若加上進 入未立案機構之幼兒,比例將更高。可見學前教育對我國幼兒的影響已較以往深

遠。幼教師在幼兒園中不僅是教學者、照顧者,更是母親的替代角色(賈美琳,

1992),適時擔任幼兒依附的對象,引導幼兒正向發展。

幼兒園是幼兒繼家庭之後接觸的第二個重要環境,也是幼兒離開家庭對外探 索的起步。藉由家庭與幼兒園的關係建立,一方面可以落實親職教育的實施,提 供家長教養子女的協助、提升父母效能;一方面可以增加家庭與幼兒園環境的連 結,有助於幼兒安全依附的轉移。當依附行為的表達,使幼兒感到安全時,幼兒 便會積極主動對外探索、學習、與他人密切互動,並從中得到安全、自信與愛(徐 易男,2004)。透過家庭與幼兒園間的溝通與互動,能促使教師與家長雙方更了解 孩子的發展趨勢,在幼兒的心理與情緒發展上,給予適當的支持與適時的輔導,

讓幼兒在安全的依附之下,健康的學習。

((((二二二二)))) 生態系統論觀點生態系統論觀點生態系統論觀點 生態系統論觀點

生態系統理論是由 Urie Bronfenbrenner(1979)提出,是一種對環境以及環境 對個體發展影響的新看法。此理論主要是源自生態學(ecology)的觀點,將人視 為一個開放的系統,認為兒童的發展是由兒童與其所處的生存環境複雜互動而產 生,並透過互動,來增加適應社會的能力(張麗芬,1997;郭靜晃,2005a)。

Bronfenbrenner(1979)認為「環境」並非僅指單一的場所,而是以發展中的個體為 核心,散發出去的一組巢式的結構(nested hierarchical structure),猶如俄羅斯娃娃 一般層層相疊。這組結構由最靠近個體到離個體最遠可分為四個生態系統,分別 為:微系統(micro system)、中間系統(mesosystem)、外部系統(ecosystem)、以 及大系統(macro system),而這四個系統之間存在著交互的關係,同時共同受到 時間系統(chronosystem)的影響而產生變化。每一個系統都直接或間接與個體互 動,同時也與其他系統互動,以一種複雜的方式影響發展(Bronfenbrenner, 1979;

Shaffer, 1995/林翠湄譯,1995;王美方,2003)。近年來生態系統的觀點已在發展、

教育、家庭與社會各個領域相關研究之中被廣泛的運用。

以幼兒為生態系統的發展中心時,幼兒直接面對面接觸的環境,即為「微系 統」。幼兒能實際經驗、參與場所中的活動、角色、人與人之間的互動(王美方,

2003)。微系統中包含許多不同的場所如:家庭、學校、同儕、社區、媒體等,對 個體分別產生不同的影響(Berns , 2004)。對大多數幼兒而言,微系統僅限於家庭,

稍後隨著幼兒的成長,開始進入幼兒園、遊戲區等等,微系統會越來越複雜。

在幼兒所接觸的各個微系統中間的連結關係,則稱為「中間系統」。在學齡前 階段,幼兒主要接觸的環境便是家庭、幼兒園與社區環境,這些系統中的連結如:

幼兒園舉辦的親子活動、園方舉辦戶外教學、家庭參加社區活動等等,都是中間 系統,而這些中間系統的互動關係也會影響幼兒發展。王美方(2003)提出良性 的中間系統互動品質歸納為:具有共識的目標、權力平衡傾向有利幼兒福祉、以 及維持正向情感關係三項。以家庭與幼兒園之間的互動為例,當家庭與幼兒園中 的人員對於幼兒教育目標有相當的共識,且幼兒教師、園長(行政人員)、家長、

幼兒本身不同的角色定位明確,彼此維持正向的情感連結,共同為幼兒最大的福 祉所努力時,中間系統便能產生良好的互動,有益幼兒最佳發展。

「外部系統」是指幼兒未直接接觸,但會對幼兒造成間接影響的環境,如:

父母的工作性質、社會福利制度、地方政府的教育政策等。外部系統以及前述的 微系統、中間系統,其實都包含在「大系統」中。大系統是一種思想體系,它包 含了文化與次文化的環境,像是:意識形態、信念、價值觀、生活型態等,它說 明了在某種文化中,成人如何對待、教養幼兒的一個方向與目標(張麗芬,1997;

馮燕,1997)。

本研究所探討幼兒園與家庭之間的溝通,即生態系統論所指的中間系統。近 年來由於家庭結構的改變,幼兒進入托育機構的年齡逐漸下降,家庭對於幼托服 務、教養資訊的需求也逐漸增加。家庭與幼兒園間的互動與聯繫,不僅影響托育 品質,也會影響幼兒的學習與發展。良好的家、園合作,有助於提升幼兒的學習 表現、照顧弱勢族群幼兒,發揮教育積極的功效。

((((三三三三)))) 學校公共關係觀點學校公共關係觀點學校公共關係觀點 學校公共關係觀點

隨著社會變遷、民主意識高漲,人際互動日趨頻繁,學校型態已與過去大不 相同。學校是一個開放的系統,無法自外於變動的社會,必須適應外在環境的變 遷,與外界環境進行交互作用以維持效能(秦夢群,2006;林明地,2004)。近十 餘年來,探討學校公共關係議題的相關研究逐漸增加,可以見得公共關係的概念 已逐漸被學校組織所接受並積極運用。以下就學校公共關係的觀點來論述學校與 家庭關係建立的重要性。

所謂學校公共關係,係由公共關係(public relation)衍生而來。公共關係在研 究企業組織如何與其所處環境共榮共存,而學校公共關係則是在探討學校與其公 眾之間建立和諧關係的一門學問(王材源,2004)。學者對於學校公共關係的定義 各有其不同的見解,諸如:陳慧玲(1999)認為學校公共關係為學校行政管理中重 要的一環,它是一種以公共利益為前提的長期、持續的雙向溝通。洪啟昌(2001)

說明學校公共關係是學校以教育目標為前提,有計劃且持續的運用各種傳播媒 介,長期投入資源,並經常與學生家長、社區民眾、相關機關組織進行互動溝通,

營造相互了解的和諧關係,以獲得公眾對學校的信賴,並支持、協助學校教育不 斷地進步,呼應社會需要。劉維奪(2001)統整國內外學者看法,認為學校本著教

營造相互了解的和諧關係,以獲得公眾對學校的信賴,並支持、協助學校教育不 斷地進步,呼應社會需要。劉維奪(2001)統整國內外學者看法,認為學校本著教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