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幼兒園與家庭間溝通之研究--以一所私立幼兒園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幼兒園與家庭間溝通之研究--以一所私立幼兒園為例"

Copied!
18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

指導教授:陳淑琴博士

幼兒園與家庭間溝通之研究

—以一所私立幼兒園為例

研究生:蔡毓書撰

中華民國九十七年五月

(2)

致謝辭

致謝辭

致謝辭

致謝辭

這令人難以置信的一刻終於到來,為研究所的求學歲月,寫下美好的一頁。 感謝我敬愛的指導教授淑琴老師,無論在課業上、論文寫作期間,不辭辛勞 的給予教導與協助,讓我受益良多。感謝口試委員瑩慧老師、碧唫老師,對於我 的論文提供許多寶貴的意見,讓我的論文結構更加緊密、紮實。感謝中教大幼研 所的每一位老師,您們的溫暖讓我始終不會忘記這個大家庭。 感謝我親愛的同事、朋友們,不論在工作上、研究上,總是對我抱著無與倫 比的信心,給予無條件的協助,讓我的研究得以順利進行。感謝研究所的同學們, 在學習的路途上與你們同行,豐富了這令人難忘的旅程。 最重要的,我要感謝我的家人,因為您們的支持,讓我有勇氣面對所有的考 驗。研究所求學的時光,是我生命中最驚喜的轉折,離開自己的舒適圈,重新發 現自己、挑戰自己。謝謝爸爸、媽媽的信任,讓我用一點點任性,編織了自己的 夢想。 願將這一切值得驕傲與喜悅的,獻給我最親愛的家人。 毓書 於 台中 民國九十七年五月

(3)

幼兒園

幼兒園

幼兒園

幼兒園與家庭間溝通之研究

與家庭間溝通之研究

與家庭間溝通之研究

與家庭間溝通之研究

以一所私立幼兒園為例

以一所私立幼兒園為例

以一所私立幼兒園為例

以一所私立幼兒園為例

蔡毓書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幼兒園與家庭之間溝通現況,並探究影響幼兒園與家庭之間 溝通關係建立的因素、家園溝通的困境及其因應的策略。 為達到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以台中市一所私立幼兒園為研究對象,採用質 性研究方法,運用觀察、訪談、文件分析等方式蒐集現場資料並加以分析。本研 究內容部分以訪談幼兒園行政人員、教師、幼兒家長之資料為主,並輔以現場實 地觀察、家園溝通相關文件蒐集、研究省思日誌等資料的蒐集與建置,彙整上述 資料後運用三角檢測法分析研究結果。 本研究的主要發現如下:家庭與幼兒園之間因為各角色定位不同,而產生溝 通的必要性;家庭與幼兒園溝通的方式以「面對面溝通」與「電話溝通」成效最 佳,而「書面溝通」則具有緩衝的效果;「孩子」是家園溝通的內容焦點;親師之 間密切的溝通能形成默契。影響家庭與幼兒園溝通的因素包含:環境因素、行政 制度、溝通對象等,組織的內部溝通也會影響與家庭、社區的外部溝通,而幼兒 園呈現友善家庭的氣氛將有助於家園關係的建立。家庭與幼兒園溝通主要的困境 在於︰時間不足、溝通能力不足、親師缺乏共識。其因應策略包含︰盡量使用多 元溝通管道、加強幼教師相關實務知識的學習,並藉由持續溝通以建立親師間的 互信默契。

(4)

根據上述研究發現,分別對師資培育機構、幼兒園、幼教師、家長及未來研 究提出建議如下:1.師資培育機構加強職前與在職教師溝通能力的訓練;2.幼兒園 重視幼教師資、開放多元溝通管道、健全內部溝通、提供充足人手,以增加溝通 的效果;3.幼教師認同教師專業素養,以尊重、開放的態度與家長維持正向溝通關 係;4.家長積極主動參與溝通,尊重教師專業,以發展互信的夥伴關係;5.未來有 志研究家庭與學校溝通關係者,可比較幼兒園階段與國民教育階段親師互動的差 異性,以供幼小銜接與家校合作實務之參考。 【關鍵詞】:幼兒、幼兒園與家庭間溝通、組織溝通

(5)

A Study on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Kindergarten

and Family

Yu-Shu Tsai

Abstract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amine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target kindergarten and family, and explore the obstacles encountered and strategies adopted by the subject. Data were mainly gathered through observation, interview and document analysis in a private kindergarten in Taichung City for 11 months. The information derived from interview with kindergarten

administrators, teachers, and parents, was the main body of the study supplemented with the information of observation and relevant documents. After sorting the data gathered, this researcher adopted the triangulation to examine and analyze the data.

The findings distilled are as the followings:

1、The necessity of the kindergarten-family communication is due to the different position of different roles involved.

2、The best way to communicate is conversation face to face or by phone, however, to communicate in writing can buffer the clash.

3、Children are the key focus for the parent-teacher communication.

4、The frequent interaction between parents and teachers can help them reach a consensus.

5、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kindergarten-family communication are the environmental factors, the target person in the relationship being communicated with, the administration system, and the internal communication of the kindergarten.

(6)

6、The harmonious atmosphere of the kindergarten is helpful in building up good kindergarten-family relationship.

7、The obstacles to kindergarten-family communication are deficiency of time and ability to communicate and lack of consensus between two parties.

According to the findings, some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 by this researcher to the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s, kindergartens, early childhood teachers, parents, and to the future studies as well.

Keywords: Early Childhood, Kindergarten-Family Communication, Organization Communication

(7)

目 錄

第一章 第一章第一章 第一章 緒論緒論緒論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6 第三節 名詞釋義………7 第二章 第二章第二章 第二章 文獻探討文獻探討文獻探討文獻探討………9 第一節 幼兒園與家庭的連結………9 第二節 幼兒園與家庭的溝通行為………28 第三章 第三章第三章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實施研究方法與實施研究方法與實施研究方法與實施………47 第一節 研究方法………47 第二節 研究對象………48 第三節 研究工具與實施程序………56 第四節 研究信實度………62 第五節 資料分析………63 第六節 研究倫理………64 第四章 第四章第四章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研究結果與討論研究結果與討論研究結果與討論………67 第一節 寶貝幼兒園環境分析………67 第二節 家園關係中的角色定位………71 第三節 幼兒園與家庭溝通關係………110 第 五章 第 五章第 五章 第 五章 結論與建議結 論與 建議結 論與 建議結 論與 建議 ……… …… …… … ……… …… ……… …… …… 153 第一節 研究結論………153 第二節 建議………158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161

(8)

中文部分……… 161 英文部分……… 167 附 錄 附 錄附 錄 附 錄 … … … 1 6 5 附錄一:受訪者同意書……… 169 附錄二:受訪機構同意書………171 附錄三:幼兒園與家庭溝通訪談大綱(園長部分)………173 附錄四:幼兒園與家庭溝通訪談大綱(教師部分)………174 附錄五:幼兒園與家庭溝通訪談大綱(家長部分)………175 附 錄 六 : 觀 察 紀 錄 … … … 1 7 6 附 錄 七 : 訪 談 紀 錄 … … … 1 7 7 附 錄 八 : 先 行 研 究 訪 談 … … … 17 8

(9)

圖 次

圖 2-1 家庭托育需求成因架構圖………21 圖 2-2 溝通歷程圖………30 圖 2-3 正式溝通—以私立幼兒園為例………32 圖 2-4 研究概念圖………45 圖 3-1 幼兒園行政架構圖………49 圖 3-2 寶貝幼兒園家長學歷分析圖………51 圖 3-3 寶貝幼兒園家長職業分析圖………52 圖 3-4 研究實施甘梯圖………61 圖 4-1 家長眼中的幼兒園、家庭、幼教師間之關係圖………78 圖 4-2 幼兒園與家庭角色定位關係圖………109

(10)

表 次

表 2-1 Katz 父母與教師角色傾向差異………24 表 2-2 書面溝通優點與限制分析………36 表 2-3 口語溝通優點與限制分析………37 表 3-1 教師結構分析………50 表 3-2 教師學歷、年齡及年資分析表………54 表 3-3 研究家長資料分析表………55 表 3-4 資料蒐集方法與內容………60 表 3-5 資料分析編碼內容符號意義表………63

(11)

第一章

第一章

第一章

第一章 緒論

緒論

緒論

緒論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研究動機

研究動機

研究動機

隨著國內幼教環境的蓬勃發展,以及國人對於幼兒教育的普遍認識,學齡前 教育的重要性已經漸漸為大家所接受。根據內政部統計處民國 95 年 6 月底公告「托 育機構概況表」資料顯示,已立案之學齡前幼托機構(包含社政體系之托育機構 與教育體系之幼稚園)共有 8,877 所,總收托人數 552,346 人。各年齡層兒童進入 幼托機構之比率逐漸提高,至學齡前一年(5 足歲)進入幼托機構比率已達 93.9% (內政部,2006)。幼兒進入學前幼托機構的比率越來越高、年齡層越來越低,家 庭與幼兒園的接觸也逐漸提早。 依據我國教育基本法第二條明定「人民為教育權之主體。教育之目的以培養 人民健全人格、民主素養、法治觀念、人文涵養、愛國教育、鄉土關懷、資訊知 能、強健體魄及思考、判斷與創造能力,並促進其對基本人權之尊重、生態環境 之保護及對不同國家、族群、性別、宗教、文化之瞭解與關懷,使其成為具有國 家意識與國際視野之現代化國民。為實現前項教育目的,國家、教育機構、教師、 父母應負協助之責任」(教育部,1999)。即教育目標之達成,必須由國家、學校、 教師、家長協同合作,互相配合。而民國 71 年政府頒布「幼稚教育法」及隨後於 民國 76 年修訂之「幼稚園課程標準」,此二項法規中亦明定我國幼稚教育之實施, 「應以健康教育、生活教育及倫理教育為主,並與家庭教育密切配合」(教育部, 1982;教育部,1987)。說明幼兒教育應由學前教育機構與家庭共同建構網絡,以 達到各項具體的教育目標。由此可知,幼兒園與家庭實為實施幼兒教育的重要夥 伴,而家、園之間的溝通更是影響幼兒發展以及幼兒教育實施的重要關鍵因素之

(12)

一。 近年來,由於社會潮流的快速變遷,家庭結構產生了不同的面貌,許多的家 庭功能也逐漸對外轉嫁,現代家庭面臨前所未有的衝擊。人口結構的轉變、兩性 關係變動、全球化與高科技的衝擊、多元繼親家庭的產生等等,嚴重威脅傳統家 庭型態。伴隨著環境改變、家庭結構多元的現象,家庭功能也逐漸失衡。首當其 衝威脅孩子的便是兒童虐待的情形。民國 95 年 1 至 9 月各縣市政府受理之兒童及 少年保護個案通報案件計有 12,081 件,經查獲實際受虐人數為 7,417 人,其中兒童 計 5,168 人。在兒童虐待案件中,施虐者以(養)父母者占 79.3%最多,而施虐的 因素以施虐者缺乏親職教育知識、婚姻失調、酗酒、藥物濫用等較多(內政部, 2007a)。兒童虐待案件不僅是影響兒童生命安全的重大威脅,因受虐而造成的生 理、心理影響,更可能成為未來社會問題的潛在危險。美國教育學家 F. Dodson(引 自邱書璇、林秀慧、謝依蓉、林敏宜、車薇,1998,頁 4)曾提出親職教育的重要 性: 「生育和撫育是兩回事,生育了孩子以後,並不是自然而然的就具 有撫育孩子的智慧與本領,要善盡為人父母的天職,亟需徹底地了解兒童 的成長過程。許多父母只是從經驗中,用許多錯誤換來這份了解,其實, 如果事先就對兒童發展下點功夫,有許多的錯誤都是可以避免的」。 在科技發展與資訊流通的今日,家庭結構變動所產生的影響不只是私人領域 的問題,其嚴重程度已經威脅社會的健全發展,並成為全球性的議題。一九九四

年,聯合國發動「國際家庭年」(International Family Year),世界各國開始重視家庭

所衍生的議題。近十年來,世界各國紛紛將「家庭」納入國家議題,列入國家發

展計畫之中,展開全方位的總體規劃(何琦瑜、陳雅慧,2005)。我國針對家庭與

兒童照顧的政策中,以幼兒為主要服務對象者,主要有民國 82 年「發展與改進幼

兒教育中程計畫」、民國 89 年「幼兒教育劵實施方案」、民國 92 年「十二年國教

(13)

早教育計畫」、及至民國 96 年發布「兒童教育及照顧法草案」等等。國內幼教相 關政策,不論是國教向下延伸計畫、扶助弱勢幼兒及早教育計畫、或是幼托整合 政策,主要的目標皆是透過學前機構的整合、教育機會的均等、教育經費的補助, 提供家庭與幼兒受照顧與教育的保障。 順應家庭型態的轉變,對於幼兒托教的需求大量增加,幼兒園成為承接幼兒 教育與照顧的重要機構之一。幼兒園是繼家庭之後,幼兒接觸的另一個生長和學 習的重要環境,家庭與幼兒園良好關係的建立對園所、家長、教師以及幼兒本身 都有相當大的影響。Bronfenbrenner(1979)的生態系統觀理論認為,個體在發展的 過程中會受到微系統、中間系統、外系統、以及大系統四個生態系統所牽動。「微 系統」(microsystem)中包含家庭、學校、社區、同儕、以及媒體,其中家庭與學 校是幼兒階段中最常接觸的兩個環境,而這兩個微系統間互動所產生的中間系統 (mesosystem)也會直接影響幼兒的學習與發展。家庭與學校的良性連結,促使家 庭成為學習的支持,將有助於兒童的學業表現甚至日後的成就(Berns, 2004)。在 幼兒階段,幼兒園與家庭良好的互動關係,不僅可以提供現代父母教養兒女的資 源與協助,更能夠建立雙方相互支持的夥伴關係。因此,家庭與幼兒園兩個系統 的搭配與協調,對幼兒發展與父母親職角色的勝任上,都有正面的影響。儘管如 此,現今幼教環境中家庭與園所在互動關係的建立上所面臨的挑戰卻相當複雜。 我國教育基本法第八條中明文規定,在國民教育階段內,家長得為其子女依 法選擇受教育之方式、內容,並有參與學校教育事務之權利(教育部,2006)。而 國內當前學制尚未將學前階段納入國民義務教育,因此家長有權選擇是否就讀、 就讀何所幼托園所,可以說是具有充分的教育選擇權。這樣的自由機制形成一種 類似市場的交易行為,家長與學校就像是消費者(consumers)與生產者(producers) 的關係,在教育市場(education market)中互相影響(Gewirtz, Ball & Bowe,1995)。 幼兒園「提供」教育及照顧的服務,而幼兒與家長則是「接受、消耗」服務的對 象,這樣如同消費的行為在私立幼兒園中相當易見。私立幼兒園的主要經費來源

(14)

為家長,家長對於園所提供的托教服務滿意與否,直接反映在園所的招生人數上, 使得許多園所經營者受到家長喜好與需求的牽制,影響園所的教育理念、課程發 展,甚至經營方式,這樣的市場機制形成一種幼兒園與家庭互動間潛在的影響因 素。 家庭與學校兩個系統對幼兒發展與學習而言都相當重要。過去,家庭與學校 一向被視為兩個孤立而分離的世界,一個是正式學習的場所,一個是非正式學習 的地方(劉慈惠,2001)。家庭與學校因為追求的目標不同,使得兒童在兩者間有 著不連續的經驗(Thomas, 1995/吳國淳譯,1996),成為兒童社會化過程中的障 礙。爰此,家庭與學校的關係必須重新連結,透過雙向的溝通建立良好的家園互 動關係,以縮短家庭與學校之間經驗的差距。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是組織行為的重 要特性之一(張善智、謝馥蔓,2000),家庭與幼兒園之間互動關係的建立,是幼 兒園組織中相當重要的任務,而這個關係的建立必須透過幼托機構組織的溝通。 隨著教育改革與開放,學校與家庭之間的互動逐漸受到重視。透過幼兒園與家庭 的雙向溝通,有助於雙方的了解、認同、合作,讓園方的理念可以傳達、讓家長 的需求有管道反應,雙方的互動能跳脫供需關係,提升至家園合作的夥伴關係。 研究者自師範院校畢業後,在私立幼兒園工作逾五年,這期間不僅從事教學, 也接觸了行政的工作。不論是在教學期間或是擔任行政工作的過程中,必須經常 與幼兒家長接觸,透過這些互動中讓研究者觀察到「幼兒園」、「教師」與「家長」 間微妙的關係。幼兒園是教育理念宣達者、是幼托服務的提供者,但同時也是機 構的經營、管理者;教師則兼負托教執行者與中間溝通者的角色;家長是幼托服 務的接收者、也是園所的監督者,三者之間複雜的關係形成一種相當特殊的互動 模式。在研究者任教期間,許多的經驗都讓人感到印象深刻也深受吸引,讓研究 者禁不住探尋。幼兒園的教育理念與家長需求之間的落差,應該如何協調?幼兒 園要如何堅持教育的價值?亦或是屈就經營的立場,滿足市場需求?然而,教育 環境畢竟與自由市場不同,無法完全以顧客需求為導向,幼兒園提供的不僅是托

(15)

教的服務,更應肩負傳達正確教育理念、家庭教育資源提供與協助的重要功能。 幼兒園應該如何運用各種管道與家長形成溝通?家長又是如何將訊息傳達給幼兒 園,以形成雙向溝通?幼兒園與家庭溝通互動中會受到哪些因素所影響?這都是 研究者所欲探求的答案。 為更深入了解幼兒園與家庭間互動的現況與需求,研究者於九十五學年度上 學期間,進入幼兒園實地觀察,進行先行研究。研究者共參與二次園所舉辦之各 班親子共遊暨班親活動以及一次聖誕晚會活動。於班親會觀察中,研究者發現, 家長不僅關心幼兒在班級中的表現,也會提出與學校行政措施相關的疑問與建 議。然而,於班親會席間,幼教師對於家長所提出與行政相關議題,並無法直接 解答,形成家長與學校間溝通的阻礙;家長的疑問難以得到立即的回覆,造成溝 通延宕,這是問題之一。另外,在研究者參與園所舉辦之聖誕晚會結束後,對園 長與一位幼兒家長進行半結構式的個別訪談,發現園長所設定傳達的活動目標, 與家長所期望與接收到的並不一致,而兩者的不一致並沒有一個正式的管道可以 反應與傳達,這是問題之二。研究者認為,幼兒園與家庭之間的溝通,關係著幼 兒教育的品質與園所的辦學績效,因此有必要對幼兒園與家庭之溝通行為與互動 關係的建立進行深入的探討。 本研究期望以幼兒園與家庭之間的溝通為焦點,透過觀察、訪談等研究工具 蒐集資料,以了解幼兒園與家庭互動中的訊息傳遞。目前幼兒園中普遍使用的溝 通方式多為:聯絡簿、電話聯繫、接送時間的當面溝通、透過他人的溝通、家庭 訪問、親職講座、園遊會等親子活動等等(朱珊妮,2001;胡珍瑜,2005;黃建 銘,2005)。本研究將探討幼兒園如何透過這些動、靜態的溝通方式與家長互動、 交流,達到傳達教育理念、形成雙向溝通的目標,並深入了解幼兒園與家庭之間 家園合作夥伴關係的建立。

(16)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研究目的與問題

研究目的與問題

研究目的與問題

一、

、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

依據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如下: (一) 瞭解幼兒園與家庭互動的現況。 (二) 探討影響幼兒園與家庭溝通的因素。 (三) 探討幼兒園與家庭間溝通可能遭遇的問題與因應對策。

二、

、研究問題

研究問題

研究問題

研究問題

基於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以台中市一所私立幼兒園為研究對象,擬探討下 列問題: (一) 幼兒園與家庭溝通的管道有哪些? (二) 幼兒園與家庭溝通的內容為何? (三) 影響幼兒園與家庭溝通關係建立的因素有哪些? (四) 幼兒園與家庭溝通間可能遭遇的問題與因應之對策為何?

(17)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名詞釋義

名詞釋義

名詞釋義

名詞釋義

本研究主要的焦點,在探討幼兒園藉由組織中的各種溝通方式,與家庭間建 立雙向互動的關係。研究中所涉及的重要名詞,其定義如下:

一、

幼兒園

幼兒園

幼兒園

幼兒園

依據我國現行法規,學齡前幼托教育機構分為「幼稚園」與「托兒所」,分別 隸屬教育部與內政部管轄。幼稚園係依幼稚教育法、幼稚園課程標準、幼稚園設 備標準等相關法令規定所設置之學前教育機構,招收四足歲至入國民小學前之幼 兒;托兒所則為依據兒童及少年福利法等相關法令規定設置之兒童福利機構,收 托一足月至未滿六歲之幼兒。兩者因收托幼兒年齡重疊以及主管單位分歧,長久 以來衍生諸多問題,因此各界呼籲統整幼稚園與托兒所資源的聲浪不斷。行政院 前院長蕭萬長於民國 86 年 12 月 4 日第 2256 次院會中提出,請教育與內政兩部會 審慎研擬幼稚園與托兒所統合問題,並於 87 年 7 月全國福利會議結論時指示推 動。幼托整合工作配合「兒童教育及照顧法」立法,預計於民國 98 年完成整合, 幼稚園與托兒所整合後統稱「幼兒園」,二至六歲幼兒教育問題將歸教育部主管(教 育部,2003)。 本研究擬探討之學校與家庭間的溝通,不論在現行之幼稚園或托兒所中皆為 普遍性存在的議題,且基於研究的前瞻考量,本研究擬以幼托整合後之「幼兒園」 名稱統稱之。本研究中所指之幼兒園係指台中市一所立案之私立幼兒園。

二、

家庭

家庭

家庭

家庭

家庭是形成社會、構成國家的基本單位,也是人最早接觸、關係最近的環境。 對於「家庭」一詞的定義相當多,在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1986)中,引用顏氏

(18)

家訓兄弟篇:「有夫婦而後有父子,有父子而後有兄弟,一家之親,此三而已矣。」, 與英國 A. R. Radcliffe-Brown 所謂「基礎家族」定義不謀而合:「一個基礎家族中 的三種特殊的社會關係—(1)父母子女之間,(2)同父母的子女之間,(3)夫妻 之間」。家族是社會的基本單位,其為一種制度化的,至少由沒有血緣關係的男女 二人因結婚所組成的「生物社會群體」。以法律上的觀點來看,民法第 1122 條: 稱家者,謂以永久共同生活為目的而同居之親屬團體。其中所包含的要件為:成 員間有親屬關係且共同居住生活。然而隨著社會變遷,家庭結構與過去大不相同, 對家庭的定義也更加多元,成員間的關係也由婚姻、血親拓展到同居、寄養、同 性戀等等非典型家庭(林淑玲,2000)。 本研究所中所指之家庭,為幼兒所生活環境中所有重要他人,包含:父母、 祖父母等主要照顧者,以及兄弟姊妹等共同生活者。

三、

溝通

溝通

溝通

溝通

「溝通是透過個人、團體或組織(傳送者)轉送某些形式的資訊(訊息)給其他 的人、團體或組織(接收者)的過程」(Greenberg, 1999/張善智、謝馥蔓譯,2000)。 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必須依靠溝通來維持。沒有溝通,團體就無法存在。然而, 溝通不單是只有傳達訊息,還要訊息能夠被瞭解。因此溝通必須同時包含:傳達 與瞭解(Robinson,2000/李茂興譯,2001)。 本研究所指之溝通係幼兒園在其組織中的與家庭間進行的一切溝通行為。組 織溝通行為包含:內部溝通(internal communication)與外部溝通(external communication)。內部溝通為組織內的溝通,在幼兒園中主要為園長與教師之間上 行或下行的溝通;外部溝通則是組織對外界環境的溝通,此處所指的為幼兒園與 家長和社區間的溝通。

(19)

第二章

第二章

第二章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為深入瞭解幼兒園與家庭間的溝通,本章共分為二節,分別為「幼兒園與家 庭的連結」,以及「幼兒園與家庭間的溝通」。第一節將從不同的理論觀點,探討 幼兒園與家庭連結的重要性,和家庭與學校的轉變。第二節將就組織溝通的觀念 以及相關研究,探討幼兒園與家庭間的溝通。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幼兒園與家庭的連結

幼兒園與家庭的連結

幼兒園與家庭的連結

幼兒園與家庭的連結

一、

、 幼兒園與家庭連結的重要性

幼兒園與家庭連結的重要性

幼兒園與家庭連結的重要性

幼兒園與家庭連結的重要性

幼兒園與家庭關係建立的重要性可由:依附理論、生態系統論、以及學校公 共關係等觀點來論述,就幼兒、家長、乃至於幼兒園的角度來看家、園關係的建 立。以下將分別論述之: ((((一一一一)))) 依附理論觀點依附理論觀點依附理論觀點 依附理論觀點 依附理論是依據心理分析學派、神經機械學派以及動物行為學派的理論基礎 架構而來。它不同於過去研究兒童發展完全以認知觀點為主的方向,而將關注的 焦點轉移至兒童情緒的發展上(王碧朗,2002)。英國精神病學家 John Bowlby(1958) 將依附(attachment)定義為嬰幼兒對某一個或某一些特定對象所建立的情感連結 (引自涂妙如,1998)。依附關係的建立為生物演化下所呈現的結果,主要的目的 在使幼小的生命受到保護,獲得順利的生長(劉劭純,2002)。幼兒需要仰賴成人 的照顧才能生存,因此便發展出幼兒與照顧者間的依附。相互依附的個人,不但 會有互動頻繁的表現,也會有主動尋求親近對方的傾向。佛洛伊德學派認為嬰兒 形成對母親的依附,是因為母親的餵食,滿足了嬰兒口腔的需求,消減了嬰兒飢

(20)

餓的壓力與不愉快;行為學派同樣假定:懷抱中的嬰兒對母親的偏好,是因為他 們已經憑經驗知道,母親會毫不質疑的滿足一切需求,也就是得到食物的滿足 (Hrdy, 2004/薛絢譯,2004)。然而 Bowlby 認為這並不能解釋全部的現象。他主 張依附是嬰幼兒需要依賴依附的對象來確保其生存安全,而非僅是奠基於照顧者 對嬰幼兒生理需求的滿足而已。 Bowlby(1979)曾說:「依附行為是記述人類從嬰兒時期到生命結束的特徵」, 說明了依附關係對人的影響是貫穿生命全程(引自廖成敏,2001)。心理學家多相 信早期的親子經驗對個體各方面的發展有相當大的影響。人是群居的動物,從出 生開始便不斷的經歷社會化的歷程,由個體最初接觸家庭開始,便開始拓展人際 互動的關係,進而形成親子、同儕、師生、同事、婚姻等等關係(徐易男,2004)。 Sroufe, Fox 和 Pancake(引自廖成敏,2001)以實證研究發現,在陌生情境下的依 附型態分類,可以預測受試者在幼稚園與教師和同儕的社會能力。近年來,國內 學者針對依附關係進行的研究亦發現:早期依附關係的品質,對於個體日後的自 我概念、自我效能、人際問題、學校適應、偏差行為等等,都有顯著的影響(張 芝鳳,1999;劉俊良,2001;許瑞蘭,2001;陳柔蓁,2004;周玗霈,2005)。可 見依附關係不僅是幼兒能否順利成長的關鍵,甚至更可能影響未來的智力、情緒、 以及人格發展(陳淑琴,1994)。 依附理論認為,當幼兒早期的依附關係良好,感受到足夠的安全時,幼兒便 能勇於主動探索外在的世界。因此,一個安全而穩定的環境,對於幼兒的發展有 相當正面的助益。早期的親子依附關係對個體的各項發展影響甚鉅,即表示父母 與主要照顧者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近年來由於社會變遷、傳統家庭結構改變, 教養子女的責任不再局限於母親的身上,愈來愈多的家庭必須借助第三者的力量 (如:祖父母、親戚或托育機構),來協助其教養的工作(涂妙如,1998)。根據 內政部(2006)統計,五足歲幼兒進入立案學前機構比例已高達 93.9%,若加上進 入未立案機構之幼兒,比例將更高。可見學前教育對我國幼兒的影響已較以往深

(21)

遠。幼教師在幼兒園中不僅是教學者、照顧者,更是母親的替代角色(賈美琳, 1992),適時擔任幼兒依附的對象,引導幼兒正向發展。 幼兒園是幼兒繼家庭之後接觸的第二個重要環境,也是幼兒離開家庭對外探 索的起步。藉由家庭與幼兒園的關係建立,一方面可以落實親職教育的實施,提 供家長教養子女的協助、提升父母效能;一方面可以增加家庭與幼兒園環境的連 結,有助於幼兒安全依附的轉移。當依附行為的表達,使幼兒感到安全時,幼兒 便會積極主動對外探索、學習、與他人密切互動,並從中得到安全、自信與愛(徐 易男,2004)。透過家庭與幼兒園間的溝通與互動,能促使教師與家長雙方更了解 孩子的發展趨勢,在幼兒的心理與情緒發展上,給予適當的支持與適時的輔導, 讓幼兒在安全的依附之下,健康的學習。 ((((二二二二)))) 生態系統論觀點生態系統論觀點生態系統論觀點 生態系統論觀點 生態系統理論是由 Urie Bronfenbrenner(1979)提出,是一種對環境以及環境 對個體發展影響的新看法。此理論主要是源自生態學(ecology)的觀點,將人視 為一個開放的系統,認為兒童的發展是由兒童與其所處的生存環境複雜互動而產 生,並透過互動,來增加適應社會的能力(張麗芬,1997;郭靜晃,2005a)。 Bronfenbrenner(1979)認為「環境」並非僅指單一的場所,而是以發展中的個體為

核心,散發出去的一組巢式的結構(nested hierarchical structure),猶如俄羅斯娃娃

一般層層相疊。這組結構由最靠近個體到離個體最遠可分為四個生態系統,分別

為:微系統(micro system)、中間系統(mesosystem)、外部系統(ecosystem)、以

及大系統(macro system),而這四個系統之間存在著交互的關係,同時共同受到 時間系統(chronosystem)的影響而產生變化。每一個系統都直接或間接與個體互 動,同時也與其他系統互動,以一種複雜的方式影響發展(Bronfenbrenner, 1979;

Shaffer, 1995/林翠湄譯,1995;王美方,2003)。近年來生態系統的觀點已在發展、

(22)

以幼兒為生態系統的發展中心時,幼兒直接面對面接觸的環境,即為「微系 統」。幼兒能實際經驗、參與場所中的活動、角色、人與人之間的互動(王美方, 2003)。微系統中包含許多不同的場所如:家庭、學校、同儕、社區、媒體等,對 個體分別產生不同的影響(Berns , 2004)。對大多數幼兒而言,微系統僅限於家庭, 稍後隨著幼兒的成長,開始進入幼兒園、遊戲區等等,微系統會越來越複雜。 在幼兒所接觸的各個微系統中間的連結關係,則稱為「中間系統」。在學齡前 階段,幼兒主要接觸的環境便是家庭、幼兒園與社區環境,這些系統中的連結如: 幼兒園舉辦的親子活動、園方舉辦戶外教學、家庭參加社區活動等等,都是中間 系統,而這些中間系統的互動關係也會影響幼兒發展。王美方(2003)提出良性 的中間系統互動品質歸納為:具有共識的目標、權力平衡傾向有利幼兒福祉、以 及維持正向情感關係三項。以家庭與幼兒園之間的互動為例,當家庭與幼兒園中 的人員對於幼兒教育目標有相當的共識,且幼兒教師、園長(行政人員)、家長、 幼兒本身不同的角色定位明確,彼此維持正向的情感連結,共同為幼兒最大的福 祉所努力時,中間系統便能產生良好的互動,有益幼兒最佳發展。 「外部系統」是指幼兒未直接接觸,但會對幼兒造成間接影響的環境,如: 父母的工作性質、社會福利制度、地方政府的教育政策等。外部系統以及前述的 微系統、中間系統,其實都包含在「大系統」中。大系統是一種思想體系,它包 含了文化與次文化的環境,像是:意識形態、信念、價值觀、生活型態等,它說 明了在某種文化中,成人如何對待、教養幼兒的一個方向與目標(張麗芬,1997; 馮燕,1997)。 本研究所探討幼兒園與家庭之間的溝通,即生態系統論所指的中間系統。近 年來由於家庭結構的改變,幼兒進入托育機構的年齡逐漸下降,家庭對於幼托服 務、教養資訊的需求也逐漸增加。家庭與幼兒園間的互動與聯繫,不僅影響托育 品質,也會影響幼兒的學習與發展。良好的家、園合作,有助於提升幼兒的學習 表現、照顧弱勢族群幼兒,發揮教育積極的功效。

(23)

((((三三三三)))) 學校公共關係觀點學校公共關係觀點學校公共關係觀點 學校公共關係觀點 隨著社會變遷、民主意識高漲,人際互動日趨頻繁,學校型態已與過去大不 相同。學校是一個開放的系統,無法自外於變動的社會,必須適應外在環境的變 遷,與外界環境進行交互作用以維持效能(秦夢群,2006;林明地,2004)。近十 餘年來,探討學校公共關係議題的相關研究逐漸增加,可以見得公共關係的概念 已逐漸被學校組織所接受並積極運用。以下就學校公共關係的觀點來論述學校與 家庭關係建立的重要性。 所謂學校公共關係,係由公共關係(public relation)衍生而來。公共關係在研 究企業組織如何與其所處環境共榮共存,而學校公共關係則是在探討學校與其公 眾之間建立和諧關係的一門學問(王材源,2004)。學者對於學校公共關係的定義 各有其不同的見解,諸如:陳慧玲(1999)認為學校公共關係為學校行政管理中重 要的一環,它是一種以公共利益為前提的長期、持續的雙向溝通。洪啟昌(2001) 說明學校公共關係是學校以教育目標為前提,有計劃且持續的運用各種傳播媒 介,長期投入資源,並經常與學生家長、社區民眾、相關機關組織進行互動溝通, 營造相互了解的和諧關係,以獲得公眾對學校的信賴,並支持、協助學校教育不 斷地進步,呼應社會需要。劉維奪(2001)統整國內外學者看法,認為學校本著教 育的目標,有計畫且持續的運用各種傳播媒介,長期與校內外人士進行雙向溝通, 以建立良善的關係,使學校獲得校內外人士的信賴與支持,提升學校效能並回饋 社會需求。統整上述學者定義,學校公共關係是指學校運用行銷、傳播的策略, 進行具有計畫、有系統且為持續性與內、外部公眾間雙向溝通的歷程,旨在結合 學校與社區的力量與資源,建立學校與社區互助、互信的夥伴關係,發揮相輔相 成的效果。 以學校公共關係的論點而言,學校得針對不同的目標對象,推行適當的公共 關係活動。學校的內部公眾主要為校內之教職員工,外部公眾則包含:學生家長、 社區人士、行政主管機關、媒體等等,其中「學生家長」是學校最重要的外部公

(24)

眾(陳慧玲,1999)。家庭是學校學生的來源,也是學校教育服務的對象,學校與 家庭之間藉由公共關係的推動,可以使家校雙方的意見得以交流,增加彼此的認 識以減少衝突。學校與家庭、社區之間透過各種溝通媒介與管道,建立良好的雙 向互動,不僅能夠讓學校贏得家長與社區的信賴和支持,更能提升學校的功能, 成為家庭與社區間有利的資源。 依據國內學者以國民小學為對象之相關研究發現,學校公共關係與學校效能 呈現正相關。學校公共關係推展越好,學校效能越高(洪啟昌,2001;林振中,2000; 段立國,2006;陳冠蓉,2006)。其中,學校公共關係部份,以意見溝通、成員合 作、家長參與、訊息傳播、資源互惠等層面,與學校整體效能、學校氣氛凝聚、 成員工作滿意、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表現、學校溝通協調、社區家長支持等層面 呈現正相關,並具有預測解釋力(陳冠蓉,2006;洪啟昌,2001;段立國,2006)。 顯示學校公共關係的推動,有助於學校成員的凝聚、行政溝通協調、學生整體表 現以及社區家長的支持與認同。 綜合上述發現,學校公共關係的建立有益於學校效能以及學校與家庭、社區 之間的關係建立。以學齡前階段而言,私立幼兒園的學生來自社區家庭,經費來 源也仰賴幼兒家長,因此,就機構的立場而言,私立幼兒園與家庭之間的互動關 係,直接影響機構的運作與生存,園方必須積極與家庭建立良好的互信關係,以 爭取家長的支持﹔就家長的權利而言,家長的意見得以向園方反應,教育選擇權 受到保障。藉由學校公共關係的推行,家庭與學校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不僅有 助於幼兒的發展與學習,也能讓家庭與學校成為教養幼兒上相互支持的夥伴。 幼兒園與家庭之間互動關係的建立,不論就依附關係、生態系統發展論、以 及學校公共關係的觀點來看,都有其不可或缺的重要性。幼兒園與家庭之間互信 互助關係建立的過程中,幼兒、家長、與幼兒園三者均會影響其他系統,也被其 他系統所影響,並產生複雜交錯的互動。對幼兒而言,家、園間的良性互動有助 於建立一個一致性的環境,讓幼兒在安全依附的環境下學習成長。對家長而言,

(25)

幼兒園可以成為家長教養幼兒的支持,家長也可以藉由參與園方的教學與活動, 更加了解幼兒的各項發展。對幼兒園而言,家長的信賴與支持,成為園方辦學、 經營最有力的後盾,幼兒園也可以透過家庭的參與,了解幼兒個別的背景與需求, 提供適當的教學與協助。幼兒園與家庭之間透過溝通建立的良好互動關係,最終 在達到幼兒、家庭以及學校三贏的目標。

二、

、 幼兒園與家庭的轉變

幼兒園與家庭的轉變

幼兒園與家庭的轉變

幼兒園與家庭的轉變

由於科技快速進步、經濟波動變化,近十年來整體社會呈現一個不同於以往的 嶄新局面。網際網路的出現縮短時空的距離,改變了世界的面貌。經濟、社會、 文化、人口結構等等均快速轉變,甚至家庭與學校教育型態也受到相當大的衝擊。 以下將探討家庭、幼兒園及其互動關係的轉變。 ( ( ( (一一一一))))家庭的轉變家庭的轉變家庭的轉變家庭的轉變 家庭是形成社會、構成國家的基本單位,也是人最早接觸、關係最親密的社 會組織。隨著社會的快速變遷,家庭結構開始出現不同於傳統家庭的面貌。現代 家庭不僅在人口數上有了量的改變,家庭的組成元素上也產生了質的變化。以下 將就近年來少子化的現象、家庭結構的改變、以及國際間對家庭議題的關注分別 論述,說明現代家庭的改變。 1.少子化現象 近年來,世界各國生育率逐漸下降,少子化是全球家庭普遍存在的現象。我 國 95 年出生嬰兒數為 204,459 人,較 94 年減少 1,395 人;折合粗出生率為千分之 8.96,較 94 年減少 0.10 個千分點(內政部,2007b)。新生兒逐年減少,台灣已成 為世界出生率最低的國家之一。出生率逐年下降所意味的是家庭的人口數逐漸減 少。根據民國 95 年統計資料顯示,平均戶量為 3.1 人,即指每戶平均人口數為 3.1 人(內政部,2007b),核心家庭已成為主流。出生人口的降低也意味著人口老化,

(26)

家庭單位越來越小,照顧撫養的比例與責任卻越來越重。台灣是全球人口老化最 快速的國家之一,政府在家庭政策上必須積極研擬適當的因應對策。為避免人口 形成負成長,造成人口老化,我國人口政策綱領已將過去的「緩和人口成長」目 標,調整為「維持合理人口成長」。鑒於出生人口逐年減少所帶來的衝擊,行政院 統籌檢討修正「中華民國人口政策綱領」,並據以研擬「人口政策白皮書」(內政 部,2007d)。 台灣初生嬰兒數銳減的現象中,隱藏許多潛在危機。新生兒中外籍配偶子女、 以及大陸港澳地區配偶子女人數比例逐年升高,形成一種多元文化的衝擊。跨國 婚姻家庭雖然並非造成人口素質降低的必然因素,然而外籍配偶及其子女目前仍 普遍遭遇:母親(非本國籍)語言能力問題、社經地位弱勢、教育歧視等問題(楊 千儀,2006)。統計資料中顯示出家庭人口在質與量的轉變,現代家庭所面臨的不 僅是少子海嘯,迎面而來的衝擊更是暗潮洶湧。 儘管如此,少子化並非帶來全然負面的結果。由於生育子女數少,家庭關注 的焦點全落在獨生子女身上,家長開始積極的涉入幼兒的教育環境,為子女教育 投入大量的關注。現代家長教育程度普遍提高,接觸資訊廣泛,幼兒教育的觀念 越來越開放,對學前教育的需求不再只是托育功能,而是更積極要求各種課程的 規劃、參與學校事務,成為影響學校的一股新勢力。 2.家庭結構改變 家庭除了面臨人口數下降的問題之外,家庭成員的組成結構也與過去大不相 同。隨著國人對於兩性關係觀念的轉變,婚姻制度也受到相當大的衝擊。除了因 為離婚造成的單親、繼親問題之外,外籍配偶人數的增加也為家庭帶來新的文化 衝擊。 由內政部戶籍人口統計資料中發現,近 10 年來,我國結婚率節節下降,離婚 率卻逐年增加(內政部,2007b)。離婚率升高,顯示國人對婚姻、家庭觀念的已 較過去淡薄。現代人傾向重視自我的幸福感更甚於對家庭的責任(Berns, 2004)。

(27)

離婚家庭之中,可能同時存在著單親兒童與隔代教養的問題。根據內政部統計, 民國 94 年我國單親家庭兒童及少年人口推估數為 340,291 人,約占總兒童少年人 口數的 6.5%;隔代教養家庭兒童少年人口推估數為 98,774 人,約占總兒童少年人 口數的 1.9%,比例逐年升高。單親、隔代教養、以及離異夫妻各自再婚後所形成 的繼親家庭,均會影響家庭功能的運作,同時也可能導致該家庭中子女產生發展、 適應及學習等問題。 外籍配偶的增加,也是造成家庭結構改變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國外籍配偶人 數,10 年來大量增加。截至民國 95 年底,我國外籍與大陸配偶人數約達 38.4 萬人, 其中外籍配偶(含歸化取得我國國籍者)占 34.9%,大陸及港澳地區配偶占 65.1% (內政部,2007c)。這些外籍配偶來自不同的國家,伴隨著不同的文化背景,形成 家庭中不同文化的衝擊。除了外籍配偶本身在生活上的適應問題之外,他們的下 一代也必須面對相當大的教養挑戰。依據內政部戶政司(2005)臺閩地區嬰兒生母 國籍分析資料,民國 94 年前半年統計大陸港澳及外籍配偶子女所佔比例為 12.85%,相當於每 8 位新生兒當中,就有一位是「新台灣之子」(內政部,2005)。 這些新台灣之子多半來自中低社經地位家庭,父親平均年齡多在 35—45 歲,教育 程度在高中職以下,多為勞動工作者,在學經歷上均較為弱勢,而外籍配偶由於 本身的語言和文化隔閡,以及對子女教養的知識匱乏,使得外籍配偶子女入學後 出現適應不良、發展遲緩的比率偏高,對其心理造成自卑、缺乏自信等負面的影 響,因此外籍配偶子女往往需要更多的輔導與照顧(蔣姿儀,2006﹔黃亦筠,2005)。 由於家庭組成結構的複雜化,對兒童及青少年生活帶來許多威脅,兒童虐待、 遺棄與忽視、少女懷孕、中輟等等現象,已經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近年來報章 媒體不斷報導兒童受虐案件,引起社會大眾的關注。內政部(2007)統計分析兒童 及少年保護案件中發現,施虐者以與兒童及少年最為親近的父母(含養父母)占 最多(79.32%),而施虐的因素則是以缺乏親職教育知識(44.49%)與婚姻失調 (24.98%)為主(內政部,2007a)。受虐兒童在暴力與傷害的陰影中成長,心理與

(28)

生理都受到相當大的影響,這些傷害不僅威脅兒童的生命安全,國家社會更將因 此付出嚴重的代價。當家庭已在社會環境快速變動的今日喪失應有的功能,無法 負擔照顧幼兒的責任時,學校機構、社會福利、甚至國家政策必須強制介入,以 確保兒童教育與照顧的權益。民國 92 年 5 月公佈之兒童及少年福利法中,加重父 母親之責任,並且擴大強制性親職教育輔導的時數,即期盼透過立法的程序,藉 此提高對兒童及少年的保護,同時積極提升父母效能並協助家庭重建(郭靜晃, 2005b)。 3.「家庭」成為全球性議題

1994 年,聯合國發動「國際家庭年」(International Family Year),呼籲世界各

國重視家庭議題,持續關心兒童與婦女的權益。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於 2004 年國際家庭年 10 週年論壇中再度強調,充滿愛與支持的家庭,是養育兒童的 最佳環境(UNICEF, 2004)。十餘年來,人口結構的變化、女性勞動力的崛起、經 濟波動、科技的發展、家庭的變形、甚至疾病與戰爭,都成為影響家庭環境改變 的重要因素(UNICEF, 2004;何琦瑜、陳雅慧,2005)。 進入 21 世紀後,國際間對於幼兒階段均注入高度的重視。經濟合作暨發展組 織(OECD)於 2001 年出版品《Starting Strong》中提出 ECEC(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Care)一辭,用來說明各國(包含 OECD 組織 12 會員國)針對 0 至

8歲兒童不同的幼兒教育與照顧的政策(Gammage, 2006)。幼兒教育與照顧的概念 主要在探討:面對婦女參與勞動市場對家庭責任的影響、以及多元或弱勢家庭幼 兒的教育不利問題時,各國的因應對策會受到傳統社會、經濟型態與對家庭、幼 兒、幼兒福利服務效益的認知所影響。 世界各國對 ECEC 的重視與投資主要受到四個因素影響:婦女勞動人口增加、 工作與家庭責任的平衡、出生人口下降、破除貧窮與不平等(OECD, 2006)。婦女 大量投入就業市場,使得婦女生育年齡升高或甚至對生育子女的意願降低,在部 分 OECD 組織國家,25-45 歲婦女中有超過 75%投入勞動市場。婦女勞動力成為

(29)

國家經濟的重要支柱,工作與家庭之間的平衡必須重新建構,國家透過提升兒童 照顧等福利政策鼓勵生產,提升國力。另外,對於經濟弱勢家庭兒童的照顧也是 重要的措施之一。弱勢家庭往往導致虐兒、學習落後等情形產生,提升兒童教育 與照顧的概念不僅能成為家庭的支持,也是國家社會的公共利益(Public good)。 綜合上述家庭結構轉變的現象可知:少子化的現象造成獨生子女比例升高, 家長投注於子女身上的心力全部集中在唯一的孩子身上,不論時間、資源、經濟 的分配,對子女教育的關注也相對提高,形成家庭積極參與學校教育的現象;家 庭結構變動影響家庭功能的發揮,單親、繼親、外籍配偶、隔代教養等現象,成 為家庭與學校面臨的重大負擔,家庭功能不彰不僅可能造成虐兒、中輟等等社會 問題,家庭結構的多元化更會影響國家整體經濟、文化、教育等層面的發展;近 年來,各國都意識到家庭對於未來全球世界的衝擊,紛紛大舉投資於家庭政策, 將家庭的需求納入未來國家發展計畫之中,成為國家重要的施政方針(何琦瑜、 陳雅慧,2005)。 ( ( ( (二二二二))))幼兒園的轉變幼兒園的轉變幼兒園的轉變幼兒園的轉變 學前教育的蓬勃發展可以說是時代變遷下的結果。過去傳統社會中,「男主 外、女主內」的分工原則下,家庭內的工作以及教養子女的責任一向由女性承擔。 自農業社會進入工商業主導的新興社會後,教育普及與經濟結構改變等等因素促 使婦女投入就業市場,首當其衝的影響,便是家庭親職工作的重新界定與分工(馮 燕,1997),婦女走出家庭導致幼兒的照顧與托育的需求大量增加。近來,隨著國 人教育程度的提升,受到開放教育觀念的影響,家長對於幼兒教育的看法也有了 明顯的轉變,以下將探究近年來幼兒教育的轉變。 1.幼兒教育專業化 隨著婦女進入就業市場比例增加,家庭結構型態趨向核心化,早期的幼兒教 育主要目的是在為經濟與家庭轉型過程中提供服務,幼兒托育問題的解決、幼兒

(30)

教育的逐漸受到重視,均與社會經濟型態的轉變有相當大的關連(見圖 2-1)。過 去,由於專業師資的缺乏與幼教相關法則未成熟,幼稚園的設置並不普遍。一般 人對於幼兒教育的需求仍然停留在照顧與托育的層面,對於學前教育並不重視。 隨著工業發展與經濟成長,人民的教育程度逐漸提升,對於幼兒教育有了更深的

(31)

圖 2-1 家庭托育需求成因架構圖 引自:托育服務(頁 136),馮燕,1997,台北市:巨流。 核心家庭增加 單親家庭增加 家庭結構改變 職業結構改變 勞動市場需要 婦女能力提升 婦女角色與價 值觀改變 子女人數減少 封閉式建築 人口流動率高 居民異質性高 安 全 考 量 父母期待升高 重視教育投資 鄰里互助功能不足 學前托育專業級機構的發展(供給面的刺激) 社 會 環 境 因 素 婦 女 就 業 率 增 加 家 庭 內 部 因 素 家 庭 外 部 因 素 家 庭 學 前 兒 童 托 育 需 求

(32)

民國 71 年政府頒布「幼稚教育法」、76 年修訂「幼稚園課程標準」,不僅為我 國的幼兒教育訂定目標與方針,並將課程分為:健康、遊戲、音樂、工作、語文、 常識等六大領域,以幼兒為中心,促進幼兒身心健全發展。隨著科技的躍進,經 濟成長帶動傳播事業的發達,國內外訊息流通越來越快,世界各國幼教理念與課 程模式相繼傳入,深深影響國內幼兒教育發展的走向。諸如:皮亞傑(Piaget)的 認知發展階段論、布魯姆(Bloom)提出四歲以前是智力發展的關鍵期、蒙特梭利 (Montessori)的感官與操作學習、維高斯基(Vygotsky)認為成人為兒童的學習搭設 鷹架,以幫助兒童發揮「近側發展區」的潛能、迦納(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論 等等,都為我國幼兒教育所師法(魏美惠,2005)。加上各種不同課程模式的帶動, 如:方案課程、蒙氏教學、華德福人智學、河濱街模式等等,更是帶動國內幼教 環境的蓬勃發展。幼兒教育也逐漸跳脫托育、看顧的保母形象,逐漸邁向專業化。 近年來國內學者針對家長選擇幼兒園的考量因素進行調查研究,發現家長在 為子女選擇幼兒園時,其最重視的因素包含:環境設備、專業師資、教育目標與 課程內容、良好的親師互動等,其次則是:幼兒園規模、辦學成效、教學方法等 (鍾榮中,2003;康淑雲,2004;莊欣怡,2006)。家長在選擇幼稚園時,首先重 視環境的安全性與適切性,其次則是師資的專業度,教師的學經歷、能力、專業 態度等教師素質,都是家長所重視。可見家長對於幼兒園的期望與需求,已遠遠 超乎托育時間上的配合,而趨向對於教育專業品質的要求。 2.幼教師資提升 教師的專業程度也是影響家長選擇幼兒園的關鍵因素之一。家長對幼兒教育 的重視重度提高,對於教師專業水準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過去幼教老師教育專業 背景不足,不合格教師充斥,家長對於幼教老師的印象多停留在「顧孩子」的保 母形象;近年來在師資培育法、教師法等相關法規的制定與把關下,對於幼教從 業人員的資格有了較多的限制,同時也透過多元的管道以及專業的師資養成教 育,培育具有專業背景的幼教老師。

(33)

幼教師資的提升,反映了社會對於幼兒教育的重視。民國 81 年各師範學院分 別成立幼兒教育學系,幼教師資培育由二年制師資科提升至大學學歷;民國 83 年 通過「師資培育法」,不僅將幼稚園教師納入規範,更將幼稚園教師的學歷限制提 高至大學,近年來,除開放各大學多元培育外,更增設立幼兒教育研究所,積極 培養幼教人才,提升幼教師資的素質(洪福財,1998)。教師的素質可定義為:教 師從事教育工作,其具有相當的專業知能、專業精神以及一定的人格特質,能夠 勝任教學活動,進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與提升學習成就(翁子雯,2006)。教師的 專業內涵不僅包含知識與技能的層面,同時還應包含態度、信念、價值觀等情意 的層面。成為一個教師應具備:溝通表達、創造思考、問題解決、人際關係、組 織領導、主動負責等基本專業能力(饒見維,2003)。 民國 96 年 1 月公佈之兒童教育及照顧法草案中,配合幼托整合方向,將幼兒 園師資進行更具體的劃分。幼兒園中依教師專業背景與照顧幼兒之年齡不同,區 分為:幼兒園教師、教保員、助理教保員,對於教師專業有所規範。除了在教師 資格上的限制之外,也積極鼓勵教師在職進修,讓幼教老師在多元開放的教育環 境中,能掌握最新的幼教理論發展,透過專業的知能的養成提高幼教老師的專業 與社會地位。 幼教師資專業提升,不僅影響幼兒教育與照顧的品質,同時也帶給家長更多 專業的教養支援。在前述影響家長選擇幼兒園的決策因素中,教師專業背景與能 否提供相關的教育諮詢都是家長所考慮的因素之一,可見現代家長對於教養子女 的資訊來源,部分是依靠幼教老師給予協助。因此,教師專業素質的提升不僅有 助於幼教師形塑自我專業的形象,更能扮演家庭協助的角色,透過有效的親師溝 通,達到幼兒園與家庭間更緊密的連結。 ( ( ( (三三三三))))幼兒園與家庭之間關係的變遷幼兒園與家庭之間關係的變遷幼兒園與家庭之間關係的變遷幼兒園與家庭之間關係的變遷

(34)

Thomas, 1995/吳國淳譯,1996)。近年來,學校已經逐漸意識家庭對兒童發展與 學習無可替代的重要性,積極與家庭連結、邀請家長參與教育相關事務;而家庭 也透過學校的協助,提供兒童需要的資源與環境。綜觀學校與家庭之間關係的消 長,可由親師角色的差異與親師的合作關係兩個方向加以探討。 1.親師角色的差異 理想上,家庭與學校在兒童的教育中應該扮演著互補與互相增強的角色,然 而,實際上由與兩者所追求的目標有差異,導致一些兒童在家庭與機構轉銜間產 生適應上的困難。學校與家庭有著相當不同的特質,團體生活、組織化的時間與 有系統的學習,兒童在家庭與學校之間有著不連續的經驗(Thomas, 1995/吳國淳 譯,1996)。Katz 分析父母與教師角色差異,如下表 2-1:(Katz, 1986/廖鳳瑞譯, 1987,頁 64)。父母與教師基於角色的立足點不同、傾向關注的焦點也不同,成為 親師之間衝突的潛在原因。 表 2-1 父母與教師角色傾向差異 註:引自專業的幼教老師(頁 64),Lilian G. Katz 著/廖鳳瑞譯,1986,台北:信誼。 角色本質 角色本質角色本質 角色本質 探討項度 探討項度探討項度 探討項度 父 父 父 父母母母 教教教教師師師 功能範圍 功能範圍 功能範圍 功能範圍 全面,無限度 特定,有限度 關愛程度 關愛程度 關愛程度 關愛程度 強 弱 依附程度 依附程度 依附程度 依附程度 適度依附 適度疏離 理 理 理 理性性性 適度非理性 適度理性 自 自 自 自發發發性性性 適度自發性 適度目的性 偏 偏 偏 偏愛愛愛性性性 偏 心 公 平 責任範圍 責任範圍 責任範圍 責任範圍 個 人 團 體

(35)

家長與教師的關係,已不同於過去的權威服從,而是現代教師與父母的角色 有更多的期望。父母與教師的角色隨著教育與社會環境開放的影響,有了不同的 新面貌。過去教師所扮演的「傳道、授業、解惑」的角色,已不盡符合現代教師 角色的需求。今日教師至少要扮演傳道者、授業者、解惑者、選擇者及協商者的 五種角色(陳玉賢,1998)。林瑞昌(2002)整理國內外學者對現代教師的定位與 期望,列出六項教師角色的期望(林瑞昌,2002): (1)除道德形象外、需具有良好人際能力及愛人愛己的人格特質。教師應堅守道 德、有為有守。同時為因應時代需求,學校與社區已成為合作夥伴,教師更應重 視人際互動能力,建立良好的親師關係。 (2)專業內涵更豐富,權威建立在專業表現上。由於教育改革,過去以教師集權 主導教學的模式已被揚棄,現代教師必須加強自己的專業背景,與孩子共同合作, 教師的權威建立在專業表現上,並成為主動的研究者。 (3)課程教學更自主,以引發學生能力為首要。教師從官定課程的執行者,轉變 為課程的設計者、能力的引發者。教師與學生是建構知識的夥伴,培養孩子的創 造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4)教師融入社區,社區是資源也是服務的對象。教師的角色不限定在教室中, 而是擴大到社區。「社會—社區—學校—教師」已發展成為一種合作的夥伴關係, 教師必須是公共關係的專家、社區的工作者。 (5)培養價值選擇能力,是心理及學習問題的診斷者。隨著社會價值的開放,教 師宜以多元觀點來教育學生,給予適當的輔導與管教。 (6)教師是公共事務的參與者,共負團隊成敗之責。教師參與校務、課程等方面 的決策權力增加,須為學校發展成敗承擔責任,對學校的參與也趨向主動。 父母親在子女成長的過程中,扮演著許多的角色,他們不僅是:照顧者、保 護者、教育者、模範者,同時也是子女的朋友、玩伴、顧問與諮詢的對象等等。 父母與子女所共同組成的家庭環境,對孩子的人格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邱珍琬,

(36)

2003)。在開放教育的環境之下,父母的角色也有了不同的變化(李雅卿,1996): (1)父母親不能再將教育子女的工作完全卸給學校,而是應該積極參與,用家庭 的長處彌補學校教育的不足。 (2)其次則是傾聽孩子、接納孩子,讓孩子有機會形成自我的生活態度與價值觀。 (3)現代父母必須具有充分的反省能力。這一代的父母都是傳統權威教育下教出 來的人,因此多少會習慣於權威的模式,因此父母必須組織屬於自己的探索團體, 彼此協助。 (4)與學校的教師維持夥伴關係。家長與教師之間的合作,是開放教育走向成功 的必要因素。 過去,家長是家長、老師是老師,在教養孩子的工作上各司其職,雙方角色 劃分清楚,相輔相成;如今隨著社會變遷、家庭解構,學校開始承接家庭原有的 角色功能,家長與教師的責任逐漸難以劃分(Dodd, Konzal,1999/邱如美譯, 2000)。尤其在學前階段,幼兒需要受到完整的照顧,家長與教師的角色更不容易 分界。因此,必須透過親師合作,發揮教師與家長角色的最大功效,以提升家庭 教育與學校教育的品質。 2.親師的合作關係 在傳統「尊師重道」的社會文化中,學校與教師一向被認為是道德模範的角 色,受到家長與學生的信任與尊崇。過去政府解嚴之前,我國教育採「中央集權 制」,教育由中央級學校負責,家長鮮少參與學校事務 (朱珊妮,2002)。隨著教 育改革與開放的腳步,家長教育程度、法治觀念提升,對於子女教育事務的關注 增加,對家長參與的觀念亦逐漸開放。傳統教育的封閉模式受到來自家長角色轉 變的衝擊,家庭與學校之間的關係亦產生重大的變化(吳沐馨,2003)。 自民國 83 年實施教育改革以來,強調開放教育的實踐,親師合作的觀念受到 重視,家長參與教育事務風氣漸起,學校與家庭關係不再互相對立,而是發展出 一種新的合作關係。家長透過「家長會」的成立、參與親職教育研習等各項活動、

(37)

組織家長義工制度等方式,與學校建立開放、雙向的互動關係,藉由參與學校活 動的過程中,瞭解學校的辦學理念與方式,進而支持學校、認同學校(劉巧麗, 2003)。家長參與教育事務對學校行政、教師教學、以及學生學習有諸多影響,研 究者於下一節中將提出說明。 綜合上述,由於人口出生率下降、婚姻關係淡薄、多元繼親家庭增加等因素, 造成家庭結構的改變,影響全球社會經濟發展,「家庭」已經成為世界各國共同關 注的焦點。因應家庭結構的變動與幼托需求的改變,幼教師資素質提升與教育理 念的開放,幼兒教育的發展不僅蓬勃發展,更逐漸趨向專業化。研究者認為,社 會潮流變遷,幼兒教育政策與家庭結構改變,牽動幼兒園與家庭間彼此的互動關 係。本研究即在探討家庭結構異動與幼兒托育需求改變的影響下,幼兒園與家庭 之間的溝通行為所呈現的不同樣貌。

(38)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幼兒園與家庭間的溝通

幼兒園與家庭間的溝通

幼兒園與家庭間的溝通

幼兒園與家庭間的溝通

長久以來,學校與家庭一直維持孤立分離關係,學校是正式學習的場所,家 庭為非正式學習的場所(劉慈惠,2001)。家庭與學校基於角色、立場不同所產生 不連續的經驗,往往造成學生適應問題(Thomas, 1995/吳國淳譯,1996)。為促 進家庭和學校間的連結與合作,必須透過雙方的溝通。幼兒園是學校組織的一種。 就組織功能的多樣性而言,屬於教化功能組織(秦夢群,2006)。本研究就組織溝 通相關文獻的觀點,深入探討幼兒園與家庭之間的溝通。

一、

、 組織溝通

組織溝通

組織溝通

組織溝通

組織是由眾人所組成,透過分工與階層的分及來協調運作,並且以達成特定 目標為職志的的團體,是人類社會中相當重要的一環(秦夢群,2006 ﹔陳彰儀, 1995)。Hoy 與 Miskel(引自張慶勳,2006)將學校視為一個正式組織,而且是一 個開放系統。學校成員的行為受到各種組織內部因素如:組織結構、組織文化等 等影響,同時也必須與校外環境互動,面對學校生存、發展等等統整性的問題。 以下將就組織溝通的定義、歷程、類型、運用的媒介加以說明。 ( ( ( (一一一一))))組織溝通的定義組織溝通的定義組織溝通的定義組織溝通的定義 溝通的英文為「communication」,字源為拉丁文「communis」,原有「共同的」 (common)之意。亦即發訊者與接收者之間,藉由訊息的分享,在特定消息上達 到調和,產生共識(王淑俐,2005;林欽榮,2004)。溝通是一個相當複雜的行為,

所涉及的層面相當的廣泛。學者對溝通的定義各有不同。 O’ Reilly 和 Pondy (引

自陳彰儀,1995)將溝通定義為:「傳訊者和收訊者之間互換訊息並推斷訊息之涵

(39)

的共同瞭解,溝通是「人員彼此間訊息傳達和相互瞭解」的過程;Lewis(引自張 明輝、林純雯,2003)認為:溝通是兩個以上的個人,透過訊息、理念、態度或方 法的分享,增進彼此的瞭解。張慶勳(1996)說明:溝通為訊息傳達者與接收者雙 方企圖形成共識而達成目標的過程。 組織溝通是指特定組織中的溝通行為。在組織中,溝通行為會受到組織因素 的限制,無法暢所欲言。組織的溝通至少有三個層次:(1)個人之間的溝通、(2) 組織內的溝通、以及(3)組織間的溝通。學校既為一個開放的系統,學校的溝通 行為也具備組織溝通行為的特性,其溝通的目的在建立共識以達成個人、團體或 組織的目標。有效的溝通能提升學校成員的滿足感並增進學校組織效能(張慶勳, 1996)。學校中的溝通行為,存在著推行學校宗旨、達成教育目標的共同意義。研 究者認為,幼兒園中的溝通行為具備組織溝通的特性,為幼兒園組織成員間透過 訊息的流動、分享,傳達彼此的意見與理念,形成共識並達成幼兒園教育目標的 歷程。 ( ( ( (二二二二))))組織溝通的歷程組織溝通的歷程組織溝通的歷程組織溝通的歷程 溝通是傳送者傳送某些形式的訊息給接收者的過程,其包含了:編碼、藉由 溝通管道傳送、解碼、回饋的歷程來完成。傳送者將訊息編碼,透過溝通管道傳 達給接收者,再由接收者解碼,並對訊息與傳送者發出回饋。Muchinsky(引自陳 彰儀,1995)認為溝通歷程包含六個部分:來源、訊息、管道、收訊者、效果和回 饋,形成一個溝通循環,而回饋則會再度引發另一個新的想法,開啟另一個新的 溝通循環。「來源」是指訊息的發出者,可以是個人也可能是團體。「訊息」是指 參與溝通者之間所傳遞的語文或非語文的訊息。「管道」為訊息傳遞的途徑或媒 介。「收訊者」是接收訊息的個人或團體,將訊息加以解讀。「效果」指接收者收 到訊息之後,所產生的變化,為訊息交換過程的結果。「回饋」則是指收訊者對訊 息來源所做出的反應,藉由回饋可以讓發訊者重新修正溝通的方式。歷程如圖 2-2:

(40)

溝通的過程中會有許多潛在的干擾因素,即溝通中的雜音(Noise)。雜音是溝通 過程中扭曲編碼、傳遞或解碼的因素,影響溝通行為的進行,造成無效的溝通 (Greenberg, 1999/張善智、謝馥蔓譯,2000;林欽榮,2004)。本研究旨在了解幼 兒園與家庭之間的溝通行為,除欲了解幼兒園與家庭之間的溝通現況外,也將探 討在家、園互動中,影響雙方溝通品質的各種干擾雜音,以及溝通雙方應對與排 除各種雜音的方式與策略。 ( ( ( (三三三三))))組織溝通的類型組織溝通的類型組織溝通的類型組織溝通的類型 溝通是組織中相當重要的行為之一,依形式可分為:正式與非正式溝通;就 溝通方向則可分為垂直溝通或平行溝通。學校組織為一個開放的社會系統,必須 同時兼重學校組織與外部環境的互動(張慶勳,2006)。綜觀幼兒園中存在的溝通 行為,包含幼兒園內部:園長(或經營者)對教師的下行溝通、教師向上表達意 見的上行溝通、教師之間的平行溝通;以及幼兒園對外:親師之間的溝通、幼兒 園與家庭之間的溝通、幼兒園與其他機構(單位)的溝通。良好的溝通是促進組 來源 管 道 收訊者 效果 回饋 訊息 圖 2-2 溝通歷程圖 資料來源:組織心理學(頁 183),陳彰儀,1995,台北 市:心理。

數據

圖 2-1 家庭托育需求成因架構圖  引自:托育服務(頁 136) ,馮燕,1997,台北市:巨流。 核心家庭增加 單親家庭增加 家庭結構改變 職業結構改變 勞動市場需要 婦女能力提升 婦女角色與價值觀改變 子女人數減少 封閉式建築 人口流動率高 居民異質性高 安  全  考  量 父母期待升高 重視教育投資 鄰里互助功能不足 學前托育專業級機構的發展(供給面的刺激) 社 會 環 境 因 素 婦 女 就 業 率 增 加 家 庭 內 部 因 素 家 庭 外 部 因 素  家 庭 學 前 兒 童 托 育 需 求
圖 2-3 正式溝通—以私立幼兒園為例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2.非正式溝通  在組織溝通中,非正式溝通(informal communication)也就是所謂的小道消 息與流言,它建立在組織成員的社會關係上(林欽榮,2004) 。非正式溝通是無所 不在的,它傳遞的速度非常快速,因為人們總是對流言感到興趣,它或許不正確, 又或許帶有幾分真實性。非正式溝通可以彌補正式溝通的不足,傳達正式溝通所 無法傳遞的訊息與資料。非正式的用語較易為成員所接受,消除錯誤的知覺與感經營者 園  長 主  任 老  師 上
表 2-2  書面溝通優點與限制分析:  資料來源: 親師合作 ,葉肯昕,2004,台北市:桂冠; 親職教育 ,邱書璇、林秀 慧、謝依蓉、林敏宜、車薇,1998,台北縣:啟英。  書面溝通的優點在省去教師與家長個別面對面溝通的時間,透過書面資料將溝通方式 優          點 限          制 聯  絡  簿 教師可以透過聯絡簿與家庭進行日常溝通,幫助家長了解幼兒在校情形。聯絡簿中有家長意見欄,家長亦可表達反應與回饋,供教師與學校參考。 (1) 通常由教師填寫,易流於單向溝通。 (2) 透過文字
圖 2-4 研究概念圖 家園連結的重要性 1.  依附的轉移。 2.  中間系統的建立。 3.  學校公共關係的建立。 家園的轉變 1.  家庭的轉變 (1) 人口的變化。 (2) 組成結構的變化。 2
+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抽籤及結果公布地點:本校網站佈告欄。(另可於本市公立幼兒園及非營利幼兒 園招生

(另可於本市公立幼兒園及非營利幼兒園招生

抽籤及結果公布地點:臺中市教育局網頁、本校網頁與公佈欄。(另可於本市公 立幼兒園及非營利幼兒園招生 E 化作業系統上查詢).

(另可於本市公立幼兒園及非營利幼兒園招生

抽籤及結果公布地點:吉峰國小附設幼兒園。(另可於本市公立幼兒園及非營利幼 兒園招生

抽籤及結果公布地點:幼兒園公布欄。(另可於本市公立幼兒園及非營利幼兒園 招生 E 化作業系統上查詢).

抽籤及結果公布地點:。公布於本校網頁及教育局網站,並張貼於學校穿堂布告 欄。(另可於本市公立幼兒園及非營利幼兒園招生

6.依據所要查詢之園所,選擇「幼稚園」或「托兒所」 ,倘無法確認是幼稚園或 托兒所可搜尋「所有園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