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幼兒幽默表現

在早年曾有學者斷言孩童是沒有幽默感的,因為孩童對於成人所展現的幽默 素材毫無反應;然而這樣的論述很快就被推翻,孩童毫無疑問是富有幽默感的,

只是其對於幽默的理解是不同於成人的,且幽默產出的形式也有孩童自己的樣貌

(Jalongo, 1995)。

13

壹、 幼兒幽默之發展

幼兒幽默的發展有各家不同的理論,Hoing(1988)和 McGhee(2002)所 提出之階段論除幽默發展起始點不同外,其內涵非常相似(張文宿,2009);Shultz

(1972/1974)以幽默的失諧解困理論為基礎,進一步發展出幼兒幽默的兩階段 失諧理論;Brown Ivan(1933)則將幼兒幽默用圖像表現的方式來做分析解釋。

一、McGhee 和 Hoing 的幽默發展階段

McGhee(2002)以 Piaget 的認知發展理論為基礎,將二到七歲幼兒的幽默 發展,分為六個階段,如表 2-1:

14

第二階段的幽默發生在幼兒的象徵性活動時,約於 1 歲時出現。當幼兒熟悉表徵 性能力之後,隨之而來的就是象徵性活動,就如 McGhee 所提出的第二階段,幼 兒會對物件作出不一致的動作,並知道其正在創造幻想的情境,個體會從其中得 到愉悅感。接下來的三、四、五階段,幽默的發展皆與語言的發展有緊密的關聯。

階段三幼兒用文字創造幽默,最常見的即是給予物件不正確的名稱,也會模仿創 造出有趣的笑話,藉此獲得趣味;到第四階段時,幼兒開始會創造出無意義的字,

藉由聲韻及語音的變化,來找到語言中的趣味元素;最後的第五階段,為 7~11 歲的兒童,其語言能力及抽象思考的發展漸趨成熟,對字的意義也有更進一步的 認識和了解,因此更能靈活的運用文字創造有趣的情境,並更能理解謎語、雙關 語等語字詞有關的幽默展現。

二、Shultz 幼兒幽默兩階段失諧理論

兩階段失諧理論以認知理論作為基礎分為「失諧」和「解困」。「失諧」就是 當幼兒發現事件不如自己所設想、預期的狀態下發生,其發生後讓幼兒感到好笑 的現象,幼兒在 6 歲以前能夠對失諧做出反應。第二階段的「解困」則發生在 6 歲以後。幼兒為因應先前不合理的失諧狀況而找到合理的方法去調適,當幼兒發 現失諧笑話裡的解答線索時即感到有趣好笑(張文宿,2009)。

三、Brown 圖像分析幽默理論

Brown(1993)建立了幼兒的幽默圖像理論,一共分為四個等級。第一等級 約在幼兒 4 歲時發生,幼兒能夠從圖像或動作中指出有趣的地方,但無法對該畫 面作出有趣的解釋,只有察覺特定視覺的不協調;第二等級則延續第一等級的內 涵,更進階的是幼兒能夠說出圖片或動作令人感到有趣的原因;幼兒在第三級的 表現為針對圖片、動作和情境的整理狀態,接收到趣味的訊息,但無法解釋為什 麼有趣?或不能指出有趣的地方;第四級則是延伸第三級的能力,能夠從整體訊 息中感受到趣味性且能解釋有趣的原因,當幼兒 6 歲時則多能達到此層級之幽默

(陳若含,2008)。

15

貳、 幼兒幽默表現評量 一、 幼兒幽默表現

幽默是一種最原始、自然而然的遊戲形式,因此遊戲行為與幽默的表現密不 可分(Gail Munde, 1997)。教育之父福祿貝爾稱遊戲是兒童的內在本能,是幼兒 時期最純潔、最神聖的活動。幼兒的學習就是在遊戲中,也可以說幽默存在於幼 兒生活中的每一刻。幼兒確實擁有幽默的覺知,也能展現幽默能力,他們會嘗試 使用幽默與同儕和成人建立關係,透過表達喜悅和歡笑來慶祝生活,並能藉此發 揮認知和語言能力,作為應對心理,社會和身體成長之方式(Dowling, 2014)。

幼兒的幽默表現特性有:自娛娛人、嘲諷他人、化解危機,並具有創新性、

取代性、流行性、感染性、累加性、複合性與發展性,不同的活動型態中,幼兒 有不同的幽默表現(陳巧湄,2009)。Kappas 在 A Developmental Analysis of Children's Responses to Humor 一書中將兒童的幽默類別分為十種:誇張、失諧、

驚喜、打鬧、荒謬、使人尷尬的、嘲笑他人、藐視、暴力行為或語言幽默。

表 2-2 幼兒幽默表現的十種型態

幼兒幽默表現 意義

(一)誇張(Exaggeration) 對物體進行初步的觀察,察覺型態、大小、樣 貌、感受、經驗有所改變。

(二)失諧(Incongruity) 存在於兩個物體間,發現其中的矛盾。人、事、

物或想法之間缺乏合理的關聯性。

(三)驚喜(Suprise) 突然發生非預期中的事件,包括:一個事實、

感受或想法。

(四)低俗嬉鬧(Slapstick) 一種喧鬧的嬉戲,荒唐可笑的惡作劇表現,會 伴隨著肢體上的碰觸。

(五)荒謬(The absurd) 毫無原因的表現出此種行為,沒有意義的邏輯 和語言表現。擁有異想天開、與眾不同的想法。

(六)使人尷尬的 因為某些令他人無法自處的情境,使人感到困

16

(Human predicament) 惑、愚蠢、不幸的。

(七)嘲笑他人(Ridicule) 愚弄他人、揶揄他人的表現。個體對他人的敵

(Verbal humor)

透過文字遊戲、雙關語、笑話、諷刺、機智、

17

國外的文獻中,Pien 與 Rothbart(1977)為了解幼兒幽默欣賞能力,以觀看

18

卡通最為施測工具,來進行測驗。提供兒童不同的素材,如:有失諧解困情節的 卡通或是僅有失諧元素的卡通,藉由觀察幼兒的面部表情:沒有反應、部份微笑、

完全微笑、笑反應給予評分。另有研究者邀請 5-6 歲幼兒用畫圖的方式來展現其 幽默。研究者以訪談的方式請幼兒說出什麼人、什麼情境或什麼時間發生的事情 會令他感到有趣而發笑;結束訪談後再請幼兒用圖畫將方才所述之好笑情節畫下 來。研究者將幼兒圖畫中好笑元素進行記錄與分析,歸納出幾種幼兒的幽默表現:

角色的變化或替代;形體大小有劇烈的變動;不正常的行為表現或情境;對於某 個人不幸的遭遇或是行為(Sezgin, Hatipoglu, 2017)。

國內也有關於幼兒幽默表現評量的相關研究,如:陳巧湄(2009)發表的碩士 論文中,針對幼兒在幼兒園各種情境中,例如:入園、吃飯、大肌肉活動、睡午 覺等自發性幽默表現情形,由教師做行為的記錄並進行質性分析,以此種方式來 了解大班幼兒的幽默類型;另外,張文宿(2009)邀請幼兒觀看海綿寶寶影片,

並記錄幼兒發現幽默片段時的理解和反應,以探究不同性別及年齡的幼兒在觀看 幽默動畫之欣賞態度與理解之狀況,並針對幽默欣賞與幽默理解之相關進行探究 分析。陳若含(2008)分析了國小一年級和中班幼兒在閱讀幽默圖畫書時,對於 幽默理解與年齡之相關,觀察幼兒覺得好笑的故事內容座標註後,研究者進行歸 納分析;郭書詠(2014),則以大班幼兒為研究對象,探究幼兒與教師共讀時,

幼兒對故事書中的幽默劇情理解與反應,並針對幼兒的表現,再加以分析引起幼 兒覺得好笑或好玩的因素為何。

以上研究可看出幼兒已經有幽默表現之發展,無論是在日常生活中的行為抑 或是在特殊情境下的表現;有對於幽默的理解、反應,也有自然而然產出的幽默 行為。從最初的生理感受、反應,延伸到語言、抽象的幽默事件,幼兒的幽默發 展是隨著認知和生理發展逐漸成熟。

19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