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幽默的意涵與評量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為探討幼兒幽默表現以及創造力之關聯性,針對以下議題進行文獻探討,第 一節為幽默的意涵與評量,針對幽默的定義做分析解釋,再進行幽默評量工具的 介紹;第二節為幼兒幽默表現,針對幼兒的幽默內涵以及評量方式做探討;最後 第三節是幼兒幽默與創造力,為理解幼兒之幽默是否與創造力有關聯性,參考相 關文獻做彙整分析。

第一節 幽默的意涵與評量

壹、 幽默的定義與理論 一、幽默的定義

幽默在人類的生命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會出現在許多不同情境下,例如:

運用在人際關係、教育活動、廣告宣傳,生活中它無所不在。而幽默(Humor)一 詞最早出現在古希臘醫學,為身體中的四種汁液。當時相信人的體內有四種汁液,

掌管了人類的情緒,其中「黑膽汁」則是影響抑鬱情緒的汁液,唯有靠開懷大笑 才能有效紓解。後來英國人便將此詞解釋為有趣的意思,1942 年林語堂則按照 音譯翻成「幽默」(陳學志,2010)。

自古即許多哲學家對幽默提出看法,從情緒面向來說,如:柏拉圖所提出幽 默的產生多訴諸於情感;佛洛伊德認為幽默會提供給人一種從禁錮中解脫以及放 鬆的感受;另外 Koestler(1964)表示幽默是一種能充分發揮人類潛能的人格特 質。從理論的面向來看,康德認為失諧的過程可以說是幽默的基礎;不協調的情 境或表現經常與幽默是密不可分的(Veale, 2004)。

然而,晚近對於幽默的看法趨向多元化,如 Long 與 Graesser(1988)認為 幽默是複雜的認知、社會和語言現象,對於文本的理解、使用以及處理過程的研 究都有相關性;一些學者則認為幽默的理解、產出、表達都可能受到情緒、認知

6

概念、心理因素的影響(Martin, 2018; Paulos, 1980)。總之,幽默會隨著文化 習俗的不同、時間脈絡的推進而有不同的定義,它不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因此只 能就各家學者所定義之幽默做一個綜合概要的解釋(陳學志,2001)。

幽默曾帶有諷刺、輕視、藐視的意涵,而無論在國外或是國內都曾試圖將幽 默評價為負面的情緒特徵(Aristotle,Hobbs,1651)。然近代隨著正向心理學的 重視與倡議,幽默的評價漸趨正向,已被視為適應的策略,個體在面對挑戰、壓 力與挫敗情境中的舒緩機制(李俋萱,2010)。更進一步來說,幽默感不是單一 的概念,是多個面向所組成。「笑」是幽默經驗中最普遍的外顯行為;情緒層面 上幽默經驗是令人感到愉悅、快樂的;認知層面則包含失諧、矛盾和荒謬等趣味 情境;社會層面上,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也常存在著幽默感,且為重要的角色之一

(Martin,2000;McGhee,1980)。較多的學者將幽默感定義為一種正向的人格 特質,其能幫助人們適應環境、化解尷尬、面對壓力(Martin & Lefcourt, 1983)。

邱發忠、陳學志、與卓淑玲(2003)發現,個人在面對現實環境中令人不悅及尷 尬的狀況時,幽默感能幫助人們坦人面對、不逃避。在面對不合理的事件時,甚 至能利用幽默感來調整既定的認知和想法,以避免產生不健康的心理作用。由上 述理論可知幽默感被視為一種正向的情緒,愉悅、快樂、詼諧、歡樂及輕鬆為其 主要表現的特性。(徐雅美,林耀南,徐達光,2014)

從以上的文獻可知,幽默感是用詼諧、欣賞和理解的眼光來看待一件事物,

且能創作使人覺知趣味,為一良好之心理特質,但也因其涉及的層面廣泛且深入 使其成為一複雜的概念。

二、幽默的理論

幽默可以從生理理論、心理理論以及認知理論三面向作為基礎分析。生理理 論為過剩能量釋放論;心理理論有優越與貶抑理論;認知理論則為失諧解困理論、

反向-合意理論。

(一) 過盛能量釋放論

7

當個體在現實世界中面臨到到不協調、不合理的情境時,個體會因此產生反 射的反應機制,但初期這樣的反應是對人體有害的,唯有經過長期的演化、適應 歷程,產生能夠應付此種有害威脅的生理防禦機制,也就成為能量釋放論知基礎

(岳曉東,2012)。個體能夠利用「笑」來釋放過剩的能量,而「笑」即為最普 遍的幽默外顯行為(陳淑蓉,陳學志,2005),利用笑來釋放個體接收到過多的 刺激,減輕該刺激對人體造成的負擔,即所謂的過剩能量釋放論(Wilson,1979)。

(二) 優越與貶抑理論(superiority and disparagement theories)

當我們發現別人比自己愚笨、醜陋、不幸或軟弱時,會產生相對的優越感,

因此會有喜悅及笑產生。而後有學者提出笑是與較差的人比較後,突然感覺到的 榮耀即稱為「幽默的優越理論」(superiority theory of humor),幽默便有嘲笑他人 而獲得優越感意義(徐芝君,陳學志,邱發忠,2005)。也就是說社會中不受歡 迎的人物或是不幸的事件更容易引發幽默。

(三) 失諧解困理論(incongruity resolution theory)

Suls(1972)提出「失諧—解困」模式,他認為個體須經過「失諧」和「解 困」兩個階段,才會產生幽默的感覺。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接觸到許多不同的幽 默刺激,當該刺激出現時,如:一個笑話、一個動作或一種聲音,接收訊息者會 根據個體原有之認知基模,來推測或預測可能的結果。此時,若推論結果與個體 所預期之結果一致時,並不會感到驚喜或有好笑的感覺;反之,出現結果與個體 推論不一致或產生認知衝突時,個體就會感到困惑、不解,此歷程即所謂的「失 諧」。失諧發生後,接收訊息的個體會尋找適合的規則和解釋來詮釋上述的不一 致情形,此為「解困」。若個體成功解困,才會產生好笑的反應及幽默的感覺;

若沒有成功解困,則會使個體感到困惑。

8

圖 2-1 Suls 的「失諧-解困」理論圖(陳學志,1991)

(四) 反向-合意理論

反向-合意理論為陳學志等人(2001)提出之幽默理論,主要為針對笑話理 解機制與笑話如何引發正向情緒之議題作說明。此模式有四個階段,包含:衍生 隱含命題、失諧、逆溯推論和否定隱含命題。讀者會用「優勢基模」(dominant schema)衍生出的「隱含命題」自動地填補語意脈絡;笑話中無法由「優勢基模」

推論出來的語意脈絡,通常即為笑話中的「發笑語句」,因為無法有符合基模之 推論而進入「失諧」階段。失諧後,讀者會以「逆溯推論」(backward inference)

推論出理解前面文句所必備的前提或事實,進而「否定隱含命題」而有幽默的感 受。經過以上四個階段後,讀者在閱讀笑話時,才會產生幽默及好笑的感覺。

綜合上述本研究認為,當某一刺激發生時,與個體認知不一致、有衝突進而 發展成有趣、令人發笑的反應,即為幽默。幽默普遍被定義為讓人放鬆心情,並

9

能使人達到愉快輕鬆的狀態,且為個體提供了適切的紓壓管道,因此為一正向情 緒。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出現的幽默刺激增進了人與人之間互動的趣味性,也讓 生活有更多的樂趣。

貳、 幽默的評量 一、評量幽默

Thorson & Powell(1993)主張幽默的評量需包含以下成分,始能有效測量 出個體之幽默感:創造幽默的能力,在生活情境中主動使用幽默、創造幽默;處 理幽默情境的能力,在面對幽默的刺激或情境時,能嘗試站在不同角度去看到有 趣的面向; 使用幽默的能力,是否擅長將幽默刺激運用於生活情境中,讓幽默 為生活增添樂趣;幽默態度,即個體樂於接受幽默刺激,對幽默保持樂觀、正向 的態度。

有關幽默的測量的方法大概可以分為下列五類(陳淑蓉,陳學志,2005):

(一)自然觀察法

自然觀察法,指在自然的情境中,透過感覺器官及有關的工具以蒐集研究資 料的歷程。針對受試者在自然情境中所使用的幽默形式、內容、頻率、目的 及對象進行資料的蒐集和分析,即使用自然觀察法來測量幽默。

(二)晤談法

晤談法包括訪談和觀察二部分。與受試者直接作面對面的溝通,來發現事實 面的所在也對受試者做觀察,可對受試者作更客觀及深入了解。Hester(1986)

設計了一分以日常生活經驗為基礎的幽默評估表(HUMA)。

自然觀察法和晤談法,主要著重在幽默的外顯行為,例如:笑容或面部表情 的變化,但卻沒有分析個體笑的行為的種類,無法確切了解個體是否對幽默有所 覺知。

(三)實驗法

實驗法是為了某種特定目的而設計的情境之中進行觀察(或資料蒐集)的過

10

程。利用實驗法測量幽默的方法建立於失諧理論的基礎上,藉由實驗處理及設計 以了解造成幽默的因果關係。其缺失是與自然情境隔離,脫離社會脈絡,不易看 出是否為個體真正的幽默反應。

(四)社交計量法

幽默不僅是認知現象也與社會互動有著密切的關係,因此可利用社交計量法 針對個體之行為表現進行幽默的測量。社交計量法會有一固定成員的團體,若在 學校則可用同班同學為同儕互評,受試者會從團體或是班級中選出幽默表現最出 色或鮮少展現幽默感知同學數名,並以結果和幽默自評作比較(何茉如,1998)。

(五)測驗法

以測驗法測量幽默感,測驗的內容可依研究的需要涵蓋幽默感的各種向度,

相較於其他種測量方法是為比較完整的幽默感測量。

國外曾針對幽默主題設計出不同目標的量表:情境幽默反應量表(SHRQ),

評估受試者在不同情境中笑和微笑的程度(Martin, 1996);幽默因應量表(CHS),

是在衡量受試者在面對心理或生活中的壓力時如何運用幽默感來應對(Martin, 1996);多向度幽默感量表(SHQ),幽默感在個體之間的差異,與文化、內涵和 技術之相關(Sven Svebak, 2010);「多向度幽默感量表」(MSHS),此量表將幽 默視為多維的結構,並量測受試者對不同幽默向度採取的應對方式(Sousa,

是在衡量受試者在面對心理或生活中的壓力時如何運用幽默感來應對(Martin, 1996);多向度幽默感量表(SHQ),幽默感在個體之間的差異,與文化、內涵和 技術之相關(Sven Svebak, 2010);「多向度幽默感量表」(MSHS),此量表將幽 默視為多維的結構,並量測受試者對不同幽默向度採取的應對方式(Sousa,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