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一:幼兒幽默創造作業之發展

第二節 研究結果

本研究在蒐集資料過程中同時以錄音和文字方式記錄幼兒參與幽默作業之 答案型態,詳情請見附錄二、附錄三。本章的研究結果除了量化資料的數據統計 分析之外,研究者整理幼兒答題時之回應並依照文獻整理中歸納出之幼兒幽默表 現特性進行比對分析,針對創造力不同程度幼兒在進行幽默測驗時答案型態的變 化,紀錄呈現以下說明

壹、幼兒幽默創造作業之表現型態

一、聆聽錄音資料,做初步幽默答題整理

研究者針對 53 位受試幼兒對幽默作業之回答,反覆聆聽內容並繕打成為逐 字稿。整理過程中發現有部分幼兒因理解力不足而導致不懂題意,因此回答「不 知道」、「想不到」或不做回應;另一類幼兒則是積極給予回應,無論回答是否切 題,都會提供施測者或長或短的答案。研究者將此兩種答案型態做初步分類,並 將前種答題類型命名為「無反應」,後者命名為「有反應」。

二、回溯相關文獻資料與反覆閱讀整理逐字稿,形成觀察指標

研究者根據質性資料分析的五步驟(Carney, 1990)進行整理。首先反覆聆聽 內容,並將之紀錄為逐字稿,成為文本;接著為文本編碼,貼上類目(category); 從編碼好的資料中找出資料中的關係;交叉檢核資料間的各種發現並找到的主旨 與趨勢;最後把資料放入解釋架構中。

首先以出糗題為例,可從幼兒的答案中彙整為以下幾個類別:「無反應」、

「無關反應」、「單純出糗」及「複雜出糗」。「無反應」如同前面所述,幼兒 的回答為「不知道」、「想不到」或無作答;「無關反應」的定義為幼兒答案不 切題,描述的內容與出糗無關,例如請幼兒回答踢球時發生丟臉又好笑的事情,

幼兒答案為:「他丟球丟得很用力」;「單純出糗」的定義為幼兒的答案中僅將 描述一件犯錯或不恰當的情境,如踢球的出糗表現,幼兒回答:「沒踢進」;「複

34

雜出糗」的定義包含了「單純出糗」外,再進一步的增加其他好笑的情節,合併 其他幽默技巧。如:「有一個小朋友,他在跟狗狗玩踢球,然後踢到了球 就跌 倒了,然後就在球上一直滾」。

融合題型的類別分為:「無反應」、「無關反應」、「名詞結合」、「互動情境」

及「合理失諧反應」。研究者在進行答案瀏覽分析時,注意到部分幼兒的答案是 將題目中兩個名詞做結合,例如:回答糖果和雲朵碰在一起會變什麼時,其答案 為「糖果雲」,此答案為「名詞結合」;另外,若將兩個物件進行故事敘述或是有 互動的情境時,則歸類為「互動反應」,如:糖果和雲碰在一起雲朵會下起糖果 雨。「合理失諧反應」的幼兒能夠將兩個物件的各自特徵相互結合後,組合出一 個新的物件,且此物件是為人所熟悉的,例如:糖果跟雲碰在一起會結合成棉花 糖。

接著為誇張題型,將誇張題的答案彙整為幾個類別:「無反應」、「無關反應」、

「物理性誇大」、「想像力誇大」。「物理性誇大」的定義為幼兒將題目中的高度、

速度、體積、容量等物理概念作誇張的形容,如:超神奇存錢筒會讓錢多到滿出 來;超神奇樹木會長得很高很大。「想像力誇大」的定義為誇張的形容沒有物理 性的改變,而是加入幼兒天馬行空的想法,如:吃下超神奇飯糰之後,飯糰會在 肚子裡笑。「無反應」及「無關反應」的定義則同出糗題。

最後的變化題型分類為:「無反應」、「無關反應」、「疊加」、「去除」及「超 現實變化」。當幼兒將 A 物加上 B 物產出 C 物時,此答案定義為「疊加」例如紅 蘿蔔變白蘿蔔的方法就是泡進白色的水裡;「去除」則是 A 物減上 B 物產出 C 物,

例如:把刺蝟變老鼠,就把刺蝟身上的毛拔掉;「超現實變化」即幼兒未使用加 法或減法,僅使用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回答超現實的答案,例如:可以用魔法把鯊 魚海豚。

研究者將出糗、誇張、融合及變化題分別編碼為 1、2、3、4 號,再將幼兒 答題內容反覆分類並與教授共同討論後,整理發展出第一版觀察指標,資料彙整

35

如表 3-2 所示。

表 3-2 幽默型態觀察指標第一版

題型 反應名稱 說明 編碼

代號

出糗 無反應 回答「不知道」、「想不

到」;沒有作答 0

無關反應 回答不切題 10

單純出糗 僅描述犯錯、不恰當行為 11

複雜出糗 出糗合併其他幽默技巧 12

誇張 無反應 回答「不知道」、「想不

到」;沒有作答 0

無關反應 回答不切題 20

物理性誇大 形容物理量變化 21

想像力誇大 形容超乎現實,富有想像

力 22

融合 無反應 回答「不知道」、「想不

到」;沒有作答 0

無關反應 回答不切題 30

名詞結合 僅將題目兩個物件名稱結

合 31

說故事 將題目兩個物件編講出一

個故事 32

合理失諧反應 將題目兩物件的特徵結合

產出符合現實且新的物件 33

變化 無反應 回答「不知道」、「想不

到」;沒有作答 0

無關反應 回答不切題 40

疊加 A+B 產生 C 41

去除 A-B 產生 C 42

超現實變化 運用想像力的超現實回答 43

36

三、正式編碼確認

在觀察指標的編製過程中,研究者不斷與評分者和指導教授反覆討論,第二 版觀察指標仍有些不甚清楚或是可以更進一步精緻分類的部分,另外在各種題型 的幽默技巧定義上需有更明確的解釋。

檢視出糗題型的答案時,分析出「綜合出糗」又可細分為兩種類別。以 R22 看小朋友在吃飯的圖片回答為例,她的回答為:「就是他開始吃的時候那個蛋溜溜溜 其實那個蛋有點滑就滾到桌子底下去了」。此回答中「蛋滾到桌子底下」亦即食物掉下 桌子,此為出糗行為的描述;幼兒形容蛋有點滑且「溜溜溜」的描述為更進一步添加有 趣的情節。將以上有「出糗敘述後,再加入出乎意料但符合事實的好笑情節」之答案型 態歸類為「部分合理出糗」。

另外一個類別為「超現實出糗」。以 B26 看三位小朋友在唱歌圖片的回答為例,她 的回答為:「唱很大聲,不是在唱歌是在尖叫,尖叫到自己都覺得地震」。「不是在唱歌 是在尖叫」為一個不恰當的出糗表現,另外答案中又加上超現實的想像情節「尖叫到覺 得地震」,將此種「出糗敘述後,再加入出乎意料的超現實情節」歸類為「超現實犯錯」。

在重複檢視誇張題型的答案時,發現第一版觀察指標中所設定的「物理性誇 大」並不好界定。由於幼兒的認知發展尚未成熟,對於物理量的概念不慎了解,

若以物理量的誇大作為判斷依據,會導致許多無效答案,因此在與教授討論後將 此類別的定義加廣,除了物理量的變化外,描述出其他誇張的情境皆分類至「單 純誇張」。R5 描述超神奇飯糰,回答:「嘴巴變的超級大」,嘴巴的面積改變為物 理量的變化,有誇張的描述;B10 回答超神奇樹木時說:「他會長出螞蟻樹來」, 並無物理量的變化,但幼兒用「長出螞蟻樹」表現出誇張的手法。

「想像力誇大」的部分也再細分為「部分合理誇張」及「超現實誇張」兩類。

B17 在描述超神奇腳踏車時,回答:「不用人去踩就會自己動,因為他跑得太快,只要踩 一下腳踏板就會變更快,跑太快,要跳過溪的時候就掉下去」。其中「不用人去踩就會 自己動」已有誇張的描述;「跑探快要跳過溪的時候就掉下去」為延伸出的有趣情節,

且符合現實狀況,此種答案型態歸類命名為「部分合理誇張」。

37

38

39

40

足,另邀請另外兩位同為幼兒教育專業領域的幼教老師,與研究者一同執行分析 計分,以利進行信度考驗。本研究依照幼兒幽默表現觀察指標項目,分析研究者 及另外兩位協助評分者之編碼項目是否一致。觀察者間的信度係數之間的信度係 數(計算公式如下所示),依 Barlow 和 Hersen(1984)所稱,觀察者一致需達係 數≥0.8。(Slavin, 1992;引自王文科、王智弘,2007)。

研究者從幼兒幽默作業所有題目中分別挑選 50 題與兩位幼教師進行共同評 分,首先請第一位幼教師利用確認版之編碼表進行幼兒幽默答題型態編碼,與評 分者共同評分信度平均達 0.9,觀察者一致信度≥0.8;接著請第二位幼教師同樣 利用確認版之編碼表進行幼兒幽默達題型態編碼,與評分者共同評分信度為 0.88,

觀察者者一致信度同樣≥0.8。將兩位協同評分者之信度相加平均後,整體信度為 0.89,顯示評分的一致性已達資料登錄與分析的標準。

貳、幼兒幽默創造作業表現型態分析

在探討幼兒幼兒幽默表現情形,以卡方分析的次數分配和百分比了解幼兒在 回答幽默題目時所使用答題型態分布情形。

一、出糗題型幽默創造作業表現型態分析

利用無母數卡方檢定將出糗題目中幼兒的答題反應進行統計分析,無關反應 的答題為 84 次,百分比為 20%;單純出錯的答題次數為 263 次,百分比為 62%;

合理失諧的答題次數為 60 次,百分比為 14%;超現實失諧的次數為 17 次,百分 比為 4%。

幼兒在出糗題型中表現出糗的幽默技巧以「單純出錯」的反應次數最多,也 就是說將犯錯或丟臉的情境表達出來,對幼兒來說最為容易,也是幼兒最初表現

觀察者一致的次數 整體信度 =

一致的次數+不一致的次數

41

幽默的方式,若要再深入補述好笑情節或是加入其他幽默技巧,如「合理失諧」

反應及「超現實失諧反應」則人數較少。「無關反應」的反應次數也偏多,表示 幼兒對於題目的理解及認知尚未發展成熟,導致無法針對題目做確切的答題。分 析結果如表 3-5。

表 3-5 出糗題型幽默創造反應

答題反應次數 反應次數百分比

無關反應 84 20%

單純出錯 263 62%

合理失諧 60 14%

超現實失諧 17 4%

總計 424

二、誇張題型幽默創造作業表現型態分析

二、誇張題型幽默創造作業表現型態分析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