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幼兒整體類推表現

在文檔中 幼兒類推能力與策略之探究 (頁 87-108)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幼兒整體類推表現

為了瞭解幼兒在互動式類比測量中的整體表現,研究者首先藉由幼兒推理正確的比例(答 對率)分析幼兒的類推能力,並以正確類比、直接相關、表面相似、相同種類四選項的選擇 次數與理由,探究幼兒選擇配對圖片的傾向與選擇依據。另一方面,發展程度不同的幼兒在 面臨相同的類比題目時對解題的反應不盡相同,故本研究也依幼兒在互動式類比測量中的答 對率將幼兒分為高度發展、中度發展與待發展三組,並分析三組幼兒在推理正確比例、選擇 配對圖片傾向與類推策略應用上的具體差異。

一、 幼兒的類推能力

此部分將呈現幼兒推理正確的比例,以及幼兒在進行圖片配對時對正確類比、直接相關、

表面相似與相同種類四個選項上的選擇傾向與理由。研究者先將 25 位幼兒在 30 題類比題目 中四個選項的選擇次數一一加總後,再以每位幼兒的答對率區分出類推能力高度發展、中度 發展與待發展的幼兒,並同時呈現三組幼兒在上述四個選項上的選擇傾向。

(一)幼兒推理正確的比例 決類比問題的(e.g., Goswami & Brown, 1989, 1990;Holyoak et al., 1984)。

表 4-1-1 幼兒類推表現之答對率與選擇次數(n=25)

8 位中度發展幼兒,以及 71%~90%的 8 位高度發展幼兒(表 4-1-1)。其中類推能力高度發展 的幼兒最低 22 分最高 27 分、平均得分 24.38(SD=1.92)、平均答對率 81.25%;中度發展的 幼兒最低 16 分最高 20 分、平均得分 18.38(SD=1.77)、平均答對率 61.25%;待發展的幼兒 最低 9 分最高 14 分、平均得分 12.11(SD=1.45)、平均答對率 40.37%。數據顯示,高度發展 幼兒的平均答對率是待發展幼兒的兩倍,中度發展幼兒的平均答對率也高於總平均,僅待發 展幼兒在互動式類比測量中的表現較差。

(二)幼兒選擇配對圖片的傾向

以 25 位幼兒在正確類比、直接相關、表面相似與相同種類四選項的平均選擇次數來看(表 4-1-1),幼兒傾向選擇正確類比(平均 30 題中 18.04 次)大於直接相關(8.00 次)大於表面 相似(2.92 次)大於相同種類(1.04 次),此結果與過去研究發現雷同(e.g., Goswami & Brown, 1990)。以下研究者將依序說明幼兒選擇上述四個配對選項的時機與理由:

1. 正確類比:發生於幼兒能注意前一對的組內關係提示,與前後對的組間關連時

以正確類比選項來說,例如在白飯:筷子湯匙=牛排:?的題目中(表 4-1-2),25 位幼 兒中有 19 位幼兒首先會注意到範例中白飯搭配筷子湯匙是屬於食物搭配餐具的組內(低階)

關係,於是當看到問題時便可很自然的推論出牛排與白飯都是食物的組間(高階)關連,它 們都需要選擇適合的餐具來搭配使用,所以問題的牛排就要依據類似的關係來選擇同屬餐具 的刀叉做搭配,選擇的理由包括:「因為飯是用筷子湯匙、牛排是用刀子和叉子」、「因為這是 飯、這是肉,筷子湯匙和刀子叉子都是用具」或是「要吃牛排要用刀子叉子」(標楷體的引註 來自提問紀錄表,以下同)等,可見幼兒大都是藉由題目中的範例以理解前一對(範例,白 飯:筷子湯匙)與後一對(問題與選項,牛排:刀叉)的組間類比關連,如此不僅可以幫助 幼兒選擇出正確類比的答案也能以充足的理由支持選擇的依據。雖然也有少數(2 位)幼兒 選擇了正確類比的刀叉圖片,但其理由無法顯現上述成功類推的條件,這或許是受限於幼兒 的表達能力,不代表這些幼兒沒發現範例中的提示。

表 4-1-2 幼兒選擇正確類比選項的理由(n=25)

確類比選項,是發生在當幼兒能優先注意到範例中的前一對組內關係的提示,更進一步發現 前一對與後一對的組間類比關連時才會有如此的選擇。

2. 直接相關:發生於問題與選項生活關連強烈時

藉由互動式類比測量中幼兒選擇直接相關比例最高的第 5 題碗:菜瓜布=桌子:?為例

(表 4-1-3),可發現幼兒選擇與問題(桌子)直接相關的椅子選項(25 位幼兒中有 17 位選 擇),選擇的理由多是因為:「碗要放在桌子上面吃飯,然後吃飯的時候要坐椅子」、「因為我 們要坐著,所以要有椅子」或是「桌子是跟椅子放在一起的」,顯示幼兒此時似乎比較關注於 兩物體經常一起出現的時空關係連結更勝於邏輯的推論關係,在解決相關的類比問題時,直 接提取與生活經驗的關連來說明他們選擇直接相關選項的理由。

表 4-1-3 幼兒選擇直接相關選項的理由(n=25)

題號 題目 幼兒選擇 人數 理由

5

直接相關

17

可以坐,因為要坐著(6)。

吃飯要用椅子(5)。

桌子是跟椅子在一起的(5)。

不知道(1)。

28

直接相關

13

警察要進去裡面來開警察車(7)。

警察要開警察車去抓壞人(4)。

可以開車子去巡邏(1)。

因為車子可以坐(1)。

18

直接相關

7

猴子喜歡吃香蕉(7)。

註:()中的數字表示回答相同理由的人數

也就是直接相關選項的選擇容易發生在幼兒忽略範例中的組內關係提示,以及前一對與 後一對的組間類比關連的時候,他們看到問題時會直接連結自身的生活經驗,而選擇與問題 直接相關的配對圖片,所提出的理由也都是他們生活中所經歷的事件,例如幼兒看到警察的 問題圖片時,會聯想起生活經驗中警察開著警車去巡邏、抓壞人或小偷的畫面,還有的幼兒 因為覺得人可以坐進去車子裡面,於是都選擇了選項中的警車圖片和問題的警察做配對,忽 略範例中透露出國王搭配王冠的組內關係提示,以及題目中要類推的人物搭配衣著的組間關 連(表 4-1-3)。

本研究發現,特別是在幼兒面對一顆葡萄:一串葡萄=一根香蕉:?的簡單數量類比題 目時(表 4-1-3),部分幼兒(7 位)也會容易將問題的香蕉圖片和猴子圖片配對,只因為生 活經驗告訴他們猴子是喜歡吃香蕉的所以要選擇這個圖片,可推知幼兒面對類比問題時相當 依賴以事件為單位的時空關係,傾向以生活經驗來推論兩物體間可能存在的連結,尤其在互 動式類比測量中,幼兒選擇直接相關的傾向似乎多發生在當類比問題中所要推論的關係在生 活中時空關係連結的印象深刻時,他們更容易忽略涉及邏輯的類推關係。

3. 表面相似:發生於缺乏其他線索時

在互動式類比測量中,幼兒面臨類比題目時的反應在某些時候可能會傾向選擇表面相似 的選項,例如在剖半西瓜:整顆西瓜=剖半蘋果:?的題目中(表 4-1-4),25 位幼兒中有 15 位可以正確類比、2 位選擇直接相關,剩下的 8 位幼兒選擇了與問題圖片(剖半蘋果)表面 相似的剖半梨子圖片,選擇的理由有 7 位是因為:「剖半後的蘋果,把皮削掉就變這樣」、「看 到一半的蘋果就選一半的」或是「它們兩個都是一樣的」,還有 1 位以為把問題中剖半蘋果的 皮吃掉了所以愈吃愈少,於是同樣也選擇了跟問題的剖半蘋果表面相似的剖半梨子,可見幼 兒可能因為在當下一方面無法立即且充分的理解題意,另一方面又找不到適當的配對圖片,

所以只好選擇與問題圖片表面上看起來最相似的圖片來配對。尤其過去的研究也指出,當類 比問題中的關係推論非常困難時,幼兒便會依賴於表面相似的因素來解題(Goswami & Brown, 1989)。因此,當幼兒在解決類比問題時無法對範例或是前一對與後一對的組內、組間關係多

加注意時,加上所面臨的類比問題又缺乏明顯可與生活經驗連結的時空關係時,表面相似選 項就成為幼兒的選擇。

表 4-1-4 幼兒選擇表面相似選項的理由(n=25)

題號 題目 幼兒選擇 人數 理由

13 表面相似

8

因為它皮被用掉就變這樣(3)。

看到一半的蘋果就選一半的(1)。

因為這個是剖一半(1)。

它們兩個都是一樣的(2)。

愈吃愈少(1)。

21

表面相似 6

這是檸檬、這也是檸檬,上面這個是沒有 煮熟的檸檬(1)。

本來是綠綠的,後來變黃黃的,它們不一 樣顏色可是一樣都是檸檬(3)。

我覺得綠色檸檬跟黃色檸檬一樣(1)。

因為皮被削掉(1)。

註:()中的數字表示回答相同理由的人數

同樣的,若再以整顆楊桃:切片楊桃=整顆檸檬:?為例(表 4-1-4),也可發現不同的 兩個題目,幼兒選擇表面相似選項的理由卻非常類似,當幼兒在這裡選擇黃色檸檬時就像在 第 13 題選擇剖半梨子一樣,也是因為:「這是檸檬、這也是檸檬,上面這個是沒有煮熟的檸 檬」或是「它們不一樣顏色,可是一樣都是檸檬」等依據問題與選項的相似性所做的推論。

此外,這兩個題目當中所要推論的關係恰巧也是相似的,一個是由部分類比到整體;另一個 是由整體類比到部分,且分別都是互動式類比測量中幼兒選擇表面相似比例最高和次高的題 目,顯示整體與部分的關係推論對幼兒來說可能是有些許困難的,他們無法在題目中直接提 取組內或組間關係的依據,又缺乏生活經驗中相關的可能線索,所以只好在不確定的情況下 選擇與問題表面相似的圖片,例如幼兒可能會在選擇表面相似選項的時候透露出:「應該是這

4. 相同種類:發生於誤解圖片時

由選擇傾向可以明顯看出,相同種類選項是 25 位幼兒在互動式類比測量中最不傾向選擇 的,且高度發展幼兒平均選擇的次數還未滿 1 次、中度發展幼兒平均 1 次、待發展幼兒則有 1.56 次,如此偏低的比例表示幼兒在進行圖片配對時除了正確類比以外,多半會先受到直接 相關與表面相似兩種概念的左右,會選擇相同種類選項的情況似乎只有在幼兒對配對圖片產 生不正確的解讀時才會發生。

由選擇傾向可以明顯看出,相同種類選項是 25 位幼兒在互動式類比測量中最不傾向選擇 的,且高度發展幼兒平均選擇的次數還未滿 1 次、中度發展幼兒平均 1 次、待發展幼兒則有 1.56 次,如此偏低的比例表示幼兒在進行圖片配對時除了正確類比以外,多半會先受到直接 相關與表面相似兩種概念的左右,會選擇相同種類選項的情況似乎只有在幼兒對配對圖片產 生不正確的解讀時才會發生。

在文檔中 幼兒類推能力與策略之探究 (頁 8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