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幼兒類推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幼兒類推研究

本節針對國內外幼兒類推相關實徵研究共 21 篇進行全面性的檢視,首先區分出以傳統式 類比和問題解決式類比兩種測量形式為基礎的研究取向,並藉由研究主題、研究對象、研究 重點與研究結果的分析,釐清過去對於幼兒類推研究方面的貢獻與不足之處,以作為研究者 在研究設計與實施上的借鏡並確立本研究之方向與可行性。

一、 傳統式類比研究取向

以傳統式類比取向的研究為例(表 2-4-1),部分研究結果明確指出幼兒的類推能力具有 發展上的趨勢,而幼兒的年齡、先備知識與關係推論能力皆是構成差異的主要因素(e.g., 張 麗芬,1993,1997;Goswami, 1989;Singer-Freeman, 2005);對此,還有其他不同的研究持 相異的觀點,發現幼兒在傳統式類比中的困難往往是因為他們被強迫在不熟悉且難以理解的 關係領域中做推理(e.g., Goswami & Brown, 1989)或是容易受到其他干擾選項所影響(e.g., Goswami & Brown, 1990),因此若施測者可確保問題中所涉及的關係是幼兒經驗與知識範圍 內可理解的,並於實驗前提供關係推理的訓練與練習機會,即使年齡較小的幼兒也可表現出 學到如何學的效果並成功推理(e.g., Alexander et al., 1989;Goswami & Brown, 1989, 1990;

Singer-Freeman & Bauer, 2008);另外,當進行傳統式類比測量的一對一施測時,施測者對於 幼兒的正確解答若能及時的提供適度的回饋也是提升類推表現的可行方式之一(e.g., Cheshire et al., 2005)。

藉由統整上述相關研究結果的正反論證,可清楚掌握以傳統式類比測量取向進行接續研 究時所不能忽略的重點,亦即當研究者欲以傳統式類比形式作為研究工具時,首先應考量問 題的要素是否符合幼兒普遍的生活經驗而沒有超出可理解的知識範圍,再者於施測前應提供 幼兒幾次練習機會直到確定所有幼兒皆已清楚解題目標為止,最後於一對一的施測時還要隨

時注意幼兒的反應以適時提供幫助解題的回饋,如此相信幼兒的類推能力將不至於在施測情 境中相對受限。

以研究重點而言,即便先前的理論曾經提及即使是年齡較小的幼兒在進行類推時都可表 現出學到如何學的效果,然而過去在探討幼兒傳統式類推能力之研究多僅以心理學的理論背 景為依據,使得研究重點停留於單純的能力測量與比較上,並試圖藉由幼兒的差異表現找出 可能限制或阻礙幼兒類推能力的因素(e.g., 張麗芬,1993,1997;Alexander et al., 1989;

Cheshire et al., 2005;Goswami, 1989;Goswami & Brown, 1989, 1990;Singer-Freeman &

Goswami, 2001)。因此,過去研究普遍缺少教育學界所倚重的有關能力描繪的詳實紀錄,只 是透過幼兒其他顯著能力來預測影響類推能力的程度,少有研究以對話紀錄的方式,完整呈 現幼兒在解決類比問題時所涉及的推理策略以及推理過程中的改變。

因此,研究者保留傳統式類比測量在研究設計與實施上的優點,設計更符合幼兒經驗的 互動式類比測量,並將研究的重點由過去單純強調類推能力的重要性與能力比較,轉向藉由 類推能力來瞭解幼兒選擇配對圖片的傾向與推理依據,以及幼兒藉由回饋訊息的獲得如何強 化或修改原有的類推策略,其中詳細的記錄幼兒在推理過程中的所發出的私語與社會化語言 是後續資料處理與分析的重點。

表 2-4-1 國內外幼兒類推研究之傳統式類比取向

Singer-Freeman &

Bauer(2008)

The ABCs of analogical abilities:

Evidence for formal analogical

reasoning abilities in 24-month-olds

實驗一:36

Cheshire, Ball , &

Lewis(2005)

Self-explanation, fddeback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nalogical reasoning skills:

Microgenetic evidence for a metacognitive Precessing Account

110 位 六 ~

表 2-4-1 國內外幼兒類推研究之傳統式類比取向(續)

研究主題 研究對象 研究重點 研究結果

Singer-Freeman(2005)

Analogical reasoning in 2-year-olds: The

development of access and relational inference

實 驗 二 : 12

Singer-Freeman &

Goswami(2001)

Does half a pizza equal half a box of

chocolates?

Proportional matching in an analogy task

實 驗 一 : 26

White, Alexander, &

Daugherty(1998)

The Relational between Young Children’s Analogical Reasoning and Mathematical Learning

26 位 四 ~ 五

Goswami & Brown

(1990)

High-order and relational reasoning:

Contrasting analogical and thematic relations

實 驗 一 : 20

表 2-4-1 國內外幼兒類推研究之傳統式類比取向(續)

研究主題 研究對象 研究重點 研究結果

Alexander et al.

(1989)

Development of analogical

reasoning in 4-and 5-year-old children

60 位 四 ~ 六

Goswami(1989)

Relational

complexi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nalogical reasoning

實 驗 一 : 18

Goswami & Brown

(1989)

Melting chocolate and melting snowmen:

Analogical reasoning and causal relations

實 驗 一 : 30

二、 問題解決式類比研究取向

相較於傳統式類比取向的研究結果,問題解決式類比研究(表 2-4-2)認為幼兒的類比問 題解決能力不完全隨年齡而上升,而是依賴於幼兒是否能感知兩問題之間表面與結構相似性 的影響(張麗芬,2006;Brown et al., 1986;Opfer & Bulloch, 2007)。更具體而言,問題解決 式類比取向強調來源與標的問題之間關係的對應會影響幼兒的類推能力,尤其當來源與標的 間的關係對應包含一致的解決辦法,且工具的使用具有感知與結構的相似性時,幼兒較能成 功轉換先前的解決辦法到新的情境之中(e.g., 張麗芬,2006;Holyoak et al., 1984),同時幼 兒運用類推能力解決問題所形成的基模,大多會集中在解決方案的相似,解決方案的困難也 會影響幼兒在解題時的表現(e.g., 張麗芬,2006)。

問題解決式和傳統式類比取向之研究最大的差異即在於,問題解決式類比的研究相當著 重於解題要素中相似性概念的探討,因此在研究重點上也就相對關注於,幼兒在共享普遍潛 在結構但表面形式不同之同形問題情境間的學習和轉換能力(e.g., Brown & Kane, 1988;

Brown et al., 1986;Chen et al., 1997),以及在些許相異情境下的類比問題解決能力(e.g., 張 麗芬,2006;Holyoak et al., 1984)。由此可知,與相似性概念相關的探討於國內外幼兒問題解 決式類推研究已佔有相當的比重。這類研究有一致的研究取向,對於幼兒可運用類推能力以 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僅持高度的肯定,並認同表面與結構相似的條件雖不見得是成功類比的充 分與絕對因素,卻仍可在幼兒解決問題時提供部分幫助(Holyoak et al., 1984)。因此,當本研 究將此相似性條件應用在傳統式類比之測量工具時,研究者也應在題目設計上完全掌握前一 對與後一對具有一致的關係對應,才可確保幼兒在解決類比問題時沒有多餘的阻礙。

另一方面,即使相似性概念在問題解決式類比取向的研究具有不可忽視的研究價值,卻 並非是本研究所關注的重點,原因在於即便幼兒因為來源與標的問題的相似性幫助,因而具 有轉換一個普遍問題解決方案的潛在能力,但幼兒的表現卻還是脫離不了他們本身的認知能 力與先備知識(Brown et al., 1986),且由解題者所提出的有關推理過程的詳細闡述會比起由

前的研究結果將重點轉移至關心幼兒在面臨類比問題時的解題反應,強調透過幼兒口語所表

表 2-4-2 國內外幼兒類推研究之問題解決式類比取向(續)

研究主題 研究對象 研究重點 研究結果

Richland, Chan,

Morrison, & Au(2010)

Young children’s analogical reasoning across cultures :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一:19 位三歲和

Opfer & Bulloch

(2007)

Causal relations drive young children’s induction, naming, and categorization

實驗一:64 位六

Tunteler & Resing

(2007)

Effects of prior assistance in using analogies on young children’s unprompted analogical problem solving over time: A microgenetic study

144 位五~七歲兒

Analogical reasoning in 2-year-olds: The

development of access and relational inference

實 驗 一 : 72 位

表 2-4-2 國內外幼兒類推研究之問題解決式類比取向(續)

研究主題 研究對象 研究重點 研究結果

Tunteler &

Resing(2002)

Spontaneous analogical transfer in 4-year-olds: A microgenetic study

Chen, Sanchez, &

Campbell(1997)

From beyond within their grasp : The rudiments of analogical problem solving in 10- and 13-month-olds

實驗一:31 位一歲幼兒

Brown & Kane

(1988)

Preschool

children can learn to transfer:

Learning to learn and learning from example

實驗一:68 位三歲、29

表 2-4-2 國內外幼兒類推研究之問題解決式類比取向(續)

研究主題 研究對象 研究重點 研究結果

Brown, Kane, &

Echols(1986)

Young children’s mental models determine analogical transfer across problems with a common goal structure

研究一:48 位四

Holyoak, Junn, &

Billman(1984)

Development of analogical problem-solving ski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