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幼兒的早期閱讀-讀寫萌發觀點

以讀寫萌發的觀點而言,兒童學習讀寫是一個持續的過程,若幼兒在一個 文字環繞的環境中長大,奠定了他們的讀寫基礎。Yetta Goodman(1986)將這 樣的過程比喻為不斷成長的大樹,當幼兒意識到文字與意義間的關係,讀寫的根 基便開始了(引自薛曉華,1998)。

然而,對於兒童早期讀寫發展的觀點,因時代的不同曾經歷一些演變,西 元1920 年以前的觀點認為,讀寫是在學校正式教學後才開始發展,此階段較忽 視六歲以前的讀寫發展(陳淑琴譯,2005)。現今對於「讀寫萌發」的觀點則是 累積了1970 至 1980 年代大量對幼兒書面語言發展的觀察和研究結果而形成(李 連珠,2006)。演變過程大致分成以下三個階段:1920 至 1950 年代,成熟論者 提出神經成熟觀點(neural ripening),認為兒童的讀寫發展是在神經發展到某種 成熟水準之後才開始學會讀寫,此時期強調「閱讀準備度」的重要性(黃瑞琴,

1993)。而從 1950 至 1960 年代起,關於認知發展的研究中,開始發現幼兒時期 是認知發展的重要關鍵期,其中瑞士心理學者Piaget 提出認知發展的四個階段,

認為 0-11 歲是兒童認知發展的重要階段。這樣的發現也讓等待成熟的概念開始 受到質疑,影響所及,此時有關閱讀準備度的觀點便開始由被動轉向積極(林翠 湄、黃俊豪等譯,2002;黃瑞琴,1993)。

1960 年代以後萌發的觀點興起,在觀念上開始擺脫以成人為主的價值觀,

轉變成從幼兒的角度來看待讀寫發展的歷程。這時期認為幼兒讀寫的發展是從出 生起就開始的一連串長期及持續的發展歷程,早在幼兒接受正式教學前,書面語

言的學習就已經開始了。此觀點主要受到 Vygotsky 所提出之「最近發展區」的 概念影響,Vygotsky 強調幼兒需要透過探求與自學的過程,在真實的情境中藉由 與老師、同儕的鷹架支持來學習。因此,以往對讀寫觀點所關注的焦點,開始從 課程與教材轉至環境當中,也形成了日後對幼兒讀寫萌發觀點的更進一步啟蒙

(陳淑琴譯,2005;黃瑞琴,1993)。以下將分別對於讀寫萌發之主要概念、理 論依據與影響因素三個方向詳述之。

一、讀寫萌發的主要概念

讀寫萌發(Emergent Literacy)的概念最早於1966年由紐西蘭的學者M.Clay 在其博士論文中提出(引自Soderman, Gregory, & O’Neill, 1999),Clay認為幼兒 在學習讀寫的過程中,猶如學母語和口語一般,是一個自然發展的過程,幼兒在 日常生活中所做的主動的假設、驗證、發明和建構讀寫有關的知識,逐漸萌發其 讀寫能力,這種現象稱之為『讀寫萌發』(邱志鵬,2001)。

讀寫萌發是幼兒早期對於閱讀與書寫的自然發展歷程,Bissex(1980)與 Taylor(1983)認為幼兒學習閱讀及書寫的技巧就像學習說話、聽話、走路、游 泳及其他生活技能一樣,是透過在特定活動中有意義的參與而自然習得的(薛曉 華譯,1998)。Clay(1977)認為3-5歲的學齡前幼兒在處於讀寫文化的環境中,

會漸漸的開始察覺人們在紙上做記號的目的,在幼兒進入學校正式教育之前,就 已經具備相當的口說與書面語言的經驗了。

綜合而言,讀寫萌發的主要概念,認為讀寫是在幼兒生活周遭所自然發生 的,學習讀寫是一種幼兒在進入正式教育前就會產生的社會學習歷程,幼兒在此 萌發過程中是扮演主動的學習者(Clay, 1977;李連珠,1998譯;黃瑞琴,1997)。

二、讀寫萌發的理論依據--Vygotsky學派與讀寫萌發

關於幼兒讀寫萌發的理論基礎,主要是參照心理學家 Vygotsky 提出之「最 近發展區」之概念(黃瑞琴,1993)。Vygotsky 認為兒童的發展有兩個層次,一 為 其 本 身 具 備 不 需 指 導 就 能 獨 立 運 作 的 實 際 發 展 層 次 (real level of development);另一個則為需經由同儕或成人引導才能運作的潛在的發展層次

(potential level of development)。在這兩層次間所存在的區域就稱為最近發展區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簡稱 ZPD)(谷瑞勉譯,1998;谷瑞勉譯,2001;

黃瑞琴,1993) 。

在Vygotsky 的觀點中,認為個體的思想形式(thinking pattern)或心智技能

(intellectual skills)受到其成長時期社會文化所塑造。他相信透過社會參與可刺 激認知的發展;當成熟的同伴(包括同儕與成人)在兒童練習有意義的活動時提 供引導,其中的對話或示範就可能成為兒童思考的一部份,在兒童將其內化後,

就可以運用其中的策略來調整自身的行動、完成技巧的學習。這樣的過程有如蓋 房子時搭建的鷹架(scaffolding),讓兒童藉由外在的支持和幫助建構更高層次的 知識。這也是 Vygotsky 對最近發展區的概念基礎(谷瑞勉譯,1998;林翠湄、

黃俊豪等譯,2002;黃瑞琴,1997)。

參照最近發展區的概念,知識是根植於環境當中的一種生活工具,個體必 須在有意義的生活情境當中建構知識,透過與環境的互動,才能掌握並有效的運 用知識。幼兒對於語言的學習也是如此,成人提供示範、操作、鼓勵、發問和回 饋等口語訊息做為鷹架支持,可幫助幼兒持續建構新的能力。從讀寫萌發的觀點 來看,幼兒早期的讀寫能力是在生活環境中自然發展的,透過與環境、成人及同 儕的互動逐步學習聽說讀寫的運用。因此,Vygotsky 可支持讀寫萌發的觀點(Clay, 1977;李連珠譯,1998;黃瑞琴,1997)。

綜合而言,環境是幼兒讀寫萌發的重要因素,在接受正式教學前幼兒就已 經在日常生活情境當中開始書面語言的學習。因此 Vygotsky 的社會與環境觀點 和讀寫萌發的理論有很高的相關性(李連珠,2006;黃瑞琴,1993)。

三、影響幼兒早期閱讀的相關因素

關於影響閱讀的因素,簡楚瑛(1988)曾將影響幼兒閱讀的個人因素分為生理 與知覺、背景知識及心理因素三項。此外,從讀寫萌發的角度來看,社會與環境 在幼兒的讀寫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黃瑞琴,1993;李連珠,2006)。以下分 別從個人及環境兩方面,來說明影響幼兒早期閱讀之相關因素。

(一)個人因素

就幼兒閱讀能力之個人因素部分,以下歸納為知覺、年齡與性別及心理三項 說明之。

1. 知覺因素

基本的閱讀學習需要視覺及聽覺等生理能力的配合。視覺用於分辨字與圖象 語言,聽覺則在強調語音及音素辨認的能力之配合 (簡楚瑛,1988)。

2. 年齡與性別因素

就年齡、性別等生理因素而言,在楊怡婷(1995)的研究中發現,年齡大的兒 童比年齡小的兒童認的字多,而且兒童在四到六歲階段,便已具備一定程度的讀 寫發展能力;因此其歸納出年齡是影響幼兒閱讀行為發展的因素之一。

3. 心理因素

影響幼兒閱讀的心理因素包括閱讀興趣與動機。簡楚瑛(1988)認為幼兒對 閱讀的興趣及動機影響了閱讀的行為。劉佩雲、簡馨瑩、宋曜廷(2003)的研究 結果也顯示兒童的閱讀動機與閱讀行為間有正向相關。而在楊怡婷(1995)的研究 發現,幼兒在閱讀行為發展階段上受到其對閱讀興趣的影響。

(二)環境因素

以下將環境因素分為家庭、學校,以及觀察他人及成人介入之因素三部分說 明之。

1. 家庭因素

父母是幼兒最親密的第一個老師,對幼兒的語文學習有很大影響(侯天麗,

1996)。Hart和Risley(1995)的研究發現,低社經背景家庭中的兒童,其所接觸的 詞彙量及語言品質皆遠遠落後於中、高社經背景的兒童。在劉佩雲、簡馨瑩、宋 曜廷(2003)的研究中也發現高社經背景的兒童在閱讀動機上顯著高於中低社經 背景的兒童。而在針對母親的研究中顯示,母親的教育程度會影響母親本身的閱 讀興趣、伴讀頻率(信誼基金會,1990)。楊怡婷(1995)以台北地區80位幼兒及 16位小一學童為研究對象,分別採個別施測及問卷的方式進行〈幼兒閱讀行為發 展之研究〉;研究發現,母親的教育程度、母親的閱讀習慣和伴讀次數會對幼兒 的閱讀頻率有顯著差異,但對於幼兒閱讀興趣則無顯著差異。

2. 學校因素

Yetta Goodman認為在幼兒園的教室中,幼兒閱讀與書寫能力的發展,會受 到教師的影響(李駱遜譯,1996)。黃瑞琴(1997)指出在教室中營造豐富的讀 寫環境,能幫助幼兒自發性的進行讀寫活動。幼兒之讀寫雖然是一個自然萌發的 過程,但卻需要在豐盛的讀寫環境中進行,要協助幼兒發展語言能力,教師需要 在教室中營造出推動讀寫之學習環境(李連珠,1996)。

3. 觀察他人及成人介入因素

當幼兒透過觀察成人閱讀和寫字,以及與文字互動、討論並加以運用來滿足 其需要或溝通意圖時,幼兒便意識到文字是環境中的一種自然的、功能性的事物

(薛曉華,1997)。而成人介入的讀寫引導策略可以讓閱讀成為整體溝通過程中 的一部分,也讓閱讀成為一種習慣 (黃瑞琴,1997) 。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