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幼兒科學教學與科學創造力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幼兒科學教學與科學創造力

一、 幼兒科學教育的目標與內容

科學教育日益受到重視,教育部在 2003 年提出的「科學教育白皮書」中,明 確指出我國科學教育的目標為「使每位國民能夠樂於學習科學並了解科學之用、

喜歡科學之奇、欣賞科學之美」,其中指出幼兒階段的科學教育應為「提升每位學 生的探究能力、創造力及批判思考能力,並培養具好奇心與科學倫理道德之良好 科學態度」。基於以上目標,盧美貴(2003)匯整出五歲幼兒科學學習領域的目的,

如下述五點:

(一)培養探究科學的興趣與熱忱,並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

(二)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及基本知能,並能運用所學於生活中。

(三)培養愛護環境、珍惜資源及尊重生命的態度。

(四)培養與人溝通表達及合諧相處的能力。

(五)培養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並激發創造潛能。

對幼兒來說,科學知識的學習並不是唯一,重要的是生活經驗的獲得,由生 活脈絡中,觀察、探索並熟悉物理與自然現象,進而發展出解釋複雜抽象現象的 能力,才能建立正確的科學世界觀(陳淑芳等,2002;黃意舒,1995)。周淑惠(1997)

提出幼兒科學教育三大目標為獲致科學知識與概念、培養科學探究的方法與技巧、

養成科學態度與愛護自然的情操。賴羿容(2008)提出,幼兒階段的科學教育應 以啟發幼兒的好奇心、訓練探索與思考的技能、培養良好態度為原則。

綜上所述,相較於科學知識的學習,幼兒科學教育必須涵蓋多面向的,即包 含科學概念的養成、科學方法的培養以及養成良好的科學態度為原則,而幼兒教 育的目標,首重科學態度的培養。然而,我國的科學教育常以高年級以上學生為 對象,較不重視低年級階段,更忽略幼稚園階段,錯失培養科學興趣與態度的重 要時期,實為可惜。換言之,若能在幼稚園階段,豐富幼兒探索事實或現象的經 驗,滿足小小科學家的探究精神,養成正向的科學態度,將是形成未來科學學習 的重要基礎。再從幼兒本質來看,幼兒是天生的科學家,他們對週遭事物充滿好 奇心及敏銳的觀察力,針對幼兒這樣的特質,在學前階段藉由教師或教學的引導,

相信是一個培養科學態度的最佳契機。

科學態度的產生必須是孩子與環境互動間,孩子覺察及反應中慢慢發現或被 增強而形成的,這樣的態度可能會跟隨著他直到長大都不會改變。科學態度的內 涵包含廣泛,可能因為不同的定義而有不同見解,以下整理出國內常見的科學態 度內涵。莊嘉坤(1995)提出科學態度的共同成分有:小心謹慎、好奇、客觀、

求證據、具有開朗的心胸、批判的精神、誠實、常具有信心及懷疑、尊重他意見、

願意改變自己的意見。賴羿蓉(2008)提出的幼兒園階段的科學態度內含有:好 奇心、喜歡探討、發現的樂趣、細心觀察、尊重證據、求真求實、客觀且開放的

心胸、正向且樂觀的態度。

本研究的科學態度指的是陳淑芳等人(2002)綜合文獻,訂出以下的九大項 目:好奇、懷疑的態度、求證的精神、堅持、耐心、開放的心胸、接納不同的觀 點、勇於嘗試、勇於面對失敗。

二、 國內飛行主題之相關研究

就國內來說,過去較少探究飛行主題的相關研究,但在日前科技進步迅速的 時代,生活與科技日趨重要的同時,近幾年的研究有日益增多的趨勢,以下將各 學者進行飛行主題之相關研究列表整理如表 2-3 所示:

李彥斌(2002)研究對象為國小四年級學童,透過自行研發之飛行創作活動 學習單元與科學過程技能測驗,將自然與美勞課程相結合,來評量學童的科學過 程技能。其研究發現實驗組學童在科學創造潛力方面,開放性、獨創性、精密性、

流暢性與標題,後測時高於對照組;但在精密性方面,對照組平均分數也有明顯 的進步,因此不能確定受到科學過程技能之促進;變通性方面,實驗組的進步分 數未達到顯著的差異。

李錦煌(2004)由兩位國中教師發展出一套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的教學 模組,以「創意飛行」為主題,描述設計教學的歷程,並針對國中二年級學生進 行教學,教學後顯示探究學生在認知面、態度面及社會面的學習皆有進步。

王保堤(2006)帶領九年級的學童,讓學生運用所學原理知識與操作技能,

製作出一架真正能夠發射升空,並能夠利用降落傘緩緩降落的小火箭,藉此提高 學生對火箭相關知識的瞭解,以及對於太空科技的興趣。

吳敏華(2008)研究對象為國小四年級學童,研究結果為學生對於「造飛機」

單元教學課程,表現出積極的學習態度,並以分工合作的方式成功製造飛機;對 於不同意見會以投票表決的方式做決定;學生們能自行思索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鄭宏吏(2008)研究對象為學校高年級的社團,研究者採用電動搖控飛機設 計飛行科技課程,利用社團活動時間進行。研究結果為飛行科技課程對於學生科 技概念的學習有顯著成效,可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科技興趣與創新等現代

科技素養,激發學生未來科技潛能,並可透過此課程習得基本科技知能與學習方

利用降落傘緩緩降落的小火箭;吳敏華(2008)讓學童利用珍珠板製作飛機;鄭 宏吏(2008)讓學童組裝電動遙控飛機。而研究方式大多採準實驗研究法或行動 研究的方式進行。

由上可見,飛行主題加入動手操作的課程,能有效引發學童的興趣與提高科 學學習的成效。但對於學前階段幼兒,受限於先天發展的限制,動手操作的活動 也會有所受限,因此可以選擇幼兒生活中較熟悉的活動或物品進行。故,本研究 在進行教學時除了會提供飛行相關的操作活動或實驗(製作神奇飛行器、組裝飛 機模型、紙蜻蜓實驗……)外,為觀察幼兒在科學創造力的表現,在前後測部分 也提供幼兒實作的機會,藉此觀察幼兒在創造及改造作品歷程的變化。

另外,研究者發現有些幼稚園雖有飛機主題的課程,然而僅限於片面知識的 獲得,較少有深入的探究研究。原因可能在於擔心「飛機課程」似乎很艱深難懂,

教師本身在科學專業領域上知識不足;且幼兒年紀尚小,該如何將抽象的飛行相 關科學概念,轉化讓幼兒瞭解。因此,本研究嘗試以科學史融入主題教學,以科 學史的重大事件,以及與發明飛機相關的科學家故事蘊含其中,亦加入許多操作 實驗,體驗飛行相關的科學原理,以多元化的科學史融入主題教學,提升幼兒飛 行概念,相信必可減輕幼教老師對飛行主題的害怕。

三、 科學創造力的內涵

傳統的創造力理論,主要以 Guildford 的「擴散性思考」理論,去探討個人流 暢力、獨創力、變通力、精進力等擴散性思考能力的研究所建立的。這些研究大 多以個體為焦點而忽略其他的因素。近年來創造力的研究取向,已從過去的只討 論創造力的單一或部分向度轉變成兼顧個人、環境與文化等各種因素的匯合取向

(杜明城譯,1998;張世彗,2007;葉玉珠,2006)。

一般人談到科學的創造力,總以為那是少數科學家所擁有的能力,其實,它 就像每個人的智力一樣,為大家所共有的。只是由於個人的科學知識之涵養基礎 不同,再加上思考方式、人格特質、身心背景、知識與經驗等因素的影響,而有 層次上的個別差異(洪文東,1999)。因此,由於不同的知識背景,便會發展出不

同領域的創造力,科學創造力便是在既有科學知識基礎上發揮出來的。

多位學者分別對於科學創造力與科技創造力下了許多定義,研究者整理幾個 特點說明如下:

(一)科學創造力是在科學領域下的創造力

科學上的創造力必須植基於既有的科學知識上,有創新、獨特的想法,產生 新奇的事物,才是有獨創性、價值的、有意義的創造力(洪文東,2000)。

Csikszentmihalyi(1996)的系統理論亦認為,個人創意是在領域範圍內形成的,

具備領域相關知識才能成為創造力產出的基礎。在多數的創造力中,創造力泛指 一般創造力,少有進行特定領域的創造力研究,事實上創造力是會依領域不同而 有所差異的(引自陳振明,2004)。

(二)透過思考後進行產品的產出

科技創造力,不只是意念的提出,還要加上工具的操作與材料的處理,再加 上最後的產品的展現(李大偉、張玉山,2000)。葉玉珠、彭月茵、林志哲、蔡維 欣和鐘素香(2008)則以產品取向定義科學創造力,認為科學創造力乃以既有的 科學知識與技能為基礎,透過一番巧思後加以創新,並進一步導出新穎的科學知 識或科技產品的能力。

(三)科學創造力需透由複雜的程序而產生

陳振明(2004)則將科學創造力視為是領域知識、創意問題解決的過程與創 意產品產出的組合。

Hu 和 Adey(2002)綜合文獻後,認為科學創造力依賴科學知識和技能,是 一種靜態結構和發展結構的組合,科學創造力的產生更源自於分析性智力和心智 能力兩種不同的因素,更進一步提出三向度的「科學創造力結構模式」,該模式 包含「科學產品」、「科學特質」、「科學過程」三向度,用來測量科學創造力、

研究科學創造力及培養科學創造力的基礎(Hu & Adey, 2002)。

(四)科學創造力是問題解決的歷程

葉玉珠等人(2008)認為中小學生的科學創造力是一種創造性問題解決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