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本研究旨在探究幼兒飛行概念的發展、科學態度及科學創造力的表現,並瞭 解進行科學史融入主題教學後對幼兒飛行概念、科學態度及科學創造力的改變情 形。本章共分三節,第一節為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第三節為名詞釋義。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遊樂場總是幼兒最快樂的時光,可以恣意的跑跳、自由遊戲、角色扮演……

等,在固定的遊樂設施外,老師常常也會加入多樣的材料,例如:吹泡泡、跳繩、

球類運動……等,以增加孩子遊戲的變化,與活動的多樣性。

某天,在研究者的突發奇想下,於遊樂場外放了一籃「竹蜻蜓」,發現孩子對 竹蜻蜓很有興趣,有經驗的孩子操弄了一下,就讓它飛上天;沒有經驗的孩子,

試了一次又一次,時而用丟的,時而用甩的。開始孩子會問:「竹蜻蜓為什麼可以 飛上去呀?」

而各式各樣模型與玩具的販售、展覽場館的主題展示、到機場旁絡繹不絕的 人們,都抱持著對飛行的幻想與渴望,孩子也常常會出現這樣的疑問:「飛機是怎 麼飛的?」,然而幼兒的飛行概念為何?幼稚園的教學中是否可以帶入相關主題?

教學後又會對幼兒的發展產生多大的影響?都是研究者感興趣的地方。

在科學領域中,「飛行」的發明過程代表著科學與科技的進步,從熱汽球尚未 問世的時代,到近日最大載客量的空中巴士 A-380 型客機問市,未來甚至可以到 外太空旅行,「飛行」改變了人類的生活型態。而幼兒生處在這快速進步的科技時 代,科技或科學的產物皆與生活息息相關,若能藉由科學演進的過程,從歷史來 學習,透過了解飛機的演進或觀察科學家創造的歷程,培養他們對科學有正面的 態度與興趣,相信對未來的學習或發明,必有很大的幫助。因此本研究的科學史 融入主題教學主題設定為「飛行」。

從遠古到今日,知識的演變速度不斷的加速,人們對於知識的傳承與演化亦 隨之變化,從古代靠人與人之間的交談與圖畫的流傳,到現代透過無遠弗界的網 路傳遞,任何資訊都隨手可得。因此隨著大環境的改變,教育方式也走向多元的 方式進行,身為教育工作者的我們,也會思考怎樣的教學方式可以讓孩子跟得上 時代,從時代的脈絡中學習。

一、幼兒科學教學

科學教育的目的並非培育少數菁英型的科學家,而是要培養科學素養的國民,

若具備科學素養,即可運用科學的方法或態度處理生活中面臨到的所有問題,因 此解決問題的能力與態度,就成為從小應該培育的課題。

過去的科學教育研究受到傳統知識論的影響,認為兒童的學習是經驗的累積,

他們的科學學習是由「零」開始,因此,任何兒童所學習的事物都可輕易被掌握

(莊嘉坤,1995)。這個觀點受到建構主義者的駁斥,近幾年來,國內很多學者 透過建構的方式探索幼兒的科學實施方式,他們主張科學知識的產生與獲得是經 由個體主動建構而來的,兒童會以個人的生活經驗來解釋外界的現象與刺激,進 而發展出自己的想法(簡淑真、陳淑芳、李田英,2002)。

幼兒科學教育即提供幼兒接觸、操作自然實驗的實際經驗及敘述經驗,幫助 幼兒獲得科學概念之邏輯思考能力(黃意舒,1995)。而「問題的發現探索」正 是啟動科學創造性思考的動力,故在幼兒階段,科學教育的本質偏重啟發幼兒發 現問題並提問,而非資料的填塞。從嬰幼兒時期開始,孩子便對週遭的人事物充 滿好奇,他們能藉大人的引導進行許多實驗探索,建構出各種科學概念,成人如 果能「有效的引導」孩子進入自然探索的世界,相信更能幫助孩子認識與掌握這 個世界的各種現象,建立良好的程序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陳淑芳、江麗莉、詹 文娟、鄭秋平、簡淑真,2002)。在幼兒階段,幼稚園教師扮演著重大的角色,

是生活教育的陪伴者,更是開啟幼兒學習之路的引導者。所以若是能在幼兒發現 問題時,提供其探索的機會與環境,充分滿足幼兒學習的需求,必能開啟幼兒對 科學學習的一扇窗。

二、科學領域的創造力

從教育政策面來看,九年一貫課程「自然科學與生活科技」課程目標中可以 看到,如何讓兒童「培養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並激發創造潛能。」是一 重要的課題。為了迎接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政府從九十年起將提昇創造力列為 主要的國家發展策略。經濟部與國科會則積極推動一系列之創造力相關研究;社 會各界亦不斷推出各種激發創造力發展之競賽活動。由此趨勢來看,培育下一代 的創造力是未來教育的重點。

從幼兒創造力發展的關鍵期來看,Arasteh 認為個體從幼兒到青年時期的創造 力發展有四個關鍵期,而創造力發展的第一個關鍵期是在 5 至 6 歲之間,即在幼 稚園階段(引自簡楚瑛、陳淑芳,2003)。因此培養幼兒具創造性思維、具備解決問 題的能力,在學前教育階段更形重要。

Csiksentmihalyi(1996)的系統論中強調創造力具有領域性的,不同領域的創 造力是有所差異的(杜明城譯,1998)。但卻少有探討科學創造力的相關文獻,梁 家祺(1999)認為原因有二,一是創造力是一種跨學科的能力,所以不必特別強 調科學創造力;二就科學史來看,科學創造的本質尚未完全為人們所瞭解,因此 無法確定科學家的發明是一種連續非累積性的重組,亦或是一種極端的革命或典 範轉移,因此需要在未來對科學家創造發明的歷程,做大量的分析,以釐清科學 創造的本質。

三、科學史的應用

由文獻得知,科學史融入主題教學不僅讓教材活潑化,提高學童科學學習的 興趣,也能使學童經歷科學家解決問題的歷程,更有助於學童了解科學家創造的 過程及探究科學的精神(洪振方,1998;傅麗玉,1996)。

賴羿蓉(2008)亦提出,若能針對幼兒學習的狀況,規劃設計完整之科學主 題課程,再結合人文藝術之相關課程,兼顧人文與科學的學習,必有助於幼兒時 期的學習發展。而科學史融入主題教學正是一個可以展現科學的人性面,並縮小 科學與人文鴻溝的一種教學方式(洪振方,1998;傅麗玉,1996)。

從幼兒的發展來看,科學史發展的過程與幼兒的學習的過程是相似的。史前 人類從對新奇事物的恐懼,到產生疑問,並進行實驗改變自己的生活,這樣的階 段如同幼兒的學習歷程。所以若能以這樣的脈絡,將科學的發展過程結合幼兒的 生活經驗,呈現在幼兒的身邊,不為是一種可以嘗試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