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幼兒自尊與同儕社會地位之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幼兒自尊與同儕社會地位之相關研究

兒童從很小的時候起,就會使用社會比較去分辨在各個領域中,

自己是否比同儕的表現來得更好,這樣的比較對兒童的能力知覺與整 體自尊有重要的影響(Shaffer, 2009)。許多研究顯示同儕關係與個體 的自尊有顯著的相關存在,葉靜宜(2008)在其臺北縣國小高年級學 童同儕關係與自尊之相關研究中,結果顯示高年級的學童的同儕關係 越好時,自尊也越正向,除此之外,同儕關係對自尊還有顯著的預測 力。林慧姿(2004)的研究結果發現當國小六年級學童的生理自尊、

心理自尊、家庭自尊、人際自尊、學業自尊越高者,其好朋友的數量 也越高,在最好朋友的親密感、陪伴、安全與信任、幫助的程度也越 高。

此外,Verschueren、Buyck 和 Marcoen(2001)針對五歲幼兒的自 我知覺及社會情緒能力的縱貫性研究指出,相較於擁有負向自我知覺 的五歲幼兒,擁有正向自我知覺的五歲幼兒,在其八歲時也會較受同 儕喜愛,在學校也能有更好的適應能力且更加獨立。隨著個體的發展,

同儕認同的重要性越來越大。Harter(1990)調查兒童中期到成年期同 儕認同的重要性,發現一般同儕的認同比親密朋友的認同更可以預測 自尊,因為一般同儕的評價是比較客觀的,相較於親密的朋友,是一 更可信的來源。

而對於幼兒來說,自尊的來源或許是從幼兒的重要他人是否能愛 幼兒、接受幼兒、重視幼兒而來(Katz, 2002)。也因此,當幼兒進入 幼稚園後,老師以及同儕對他的看法會變成幼兒對自己評價的一部分 來源,如果幼兒同儕社會地位不同,對自我知覺的高低程度也不相同。

受歡迎的兒童對於自己學業、社會接受、運動能力等方面都有較 正向的看法,也比社會計量評定為一般組的兒童有較高的自尊(Boivin

29

& Begin, 1989)。而受歡迎的幼兒在自我知覺認知能力的部分以及知覺 同儕接受度的部份都比被拒絕幼兒有更正向的看法(余美蓮,2009;

楊婷雅,2007),此外,Verschueren 等人(1996)的研究也發現,有正 向自我表徵的幼兒,有較佳的認知能力或體能,也較易被同儕所接受,

抗壓性也較高。

反觀被同儕評定為拒絕的兒童,對於自己的看法有過度正向或負 向兩種反應。例如,在 Boivin 和 Begin(1989)對 9-11 歲的兒童研究 中,被拒絕的兒童在各方面滿意度都比較低,且有較低的自尊,但也 有些被拒絕的兒童,對於自己各方面的看法與一般組及受歡迎組的兒 童一樣正向;另 Patterson 等人(1990)的研究顯示被拒絕兒童在自我 知覺其行為能力上低於受歡迎的兒童,而在知覺其學業能力上,低於 其他組的兒童。被同儕拒絕的兒童,除了展現出較負面的自我知覺外,

也覺得自己社交能力差、自我勝任感低,而且對於同儕評價也抱持著 較低的期待(Hymel & Franke, 1985)。對於幼兒,研究指出低自我知覺 的幼兒,被老師評定為較比較不合群、焦慮、且會被同儕排擠(Coplan, Findlay, & Nelson, 2004)

另觀其被忽視與受爭議兒童,相較於受歡迎及被拒絕的兒童,其 對自尊的探究較少被提。有研究指出被忽視的兒童對於自我的知覺則 與一般組兒童差不多,顯示他們與一般組兒童對自己的看法較相近 (Boivin & Begin, 1989)。然也有研究指出被忽視的兒童會比被拒絕的兒 童更容易主觀認定自己的行為能力跟社會能力差,而且也覺得自己的 好朋友比較少(Patterson et al., 1990)。

對於在同儕團體中為受爭議組的兒童,相較於一般組兒童,會展 現出負向的自我知覺及自尊(Coie & Dodge, 1983)。他們對自己的學業 及行為方面的知覺比較負向且有較低的自尊(Boivin & Begin, 1989)。但

30

也有研究指出受爭議兒童在社會能力的知覺上,高於受忽視的兒童,

而在學業能力的知覺上,則高於一般組的兒童,但在整體自尊上各組 兒童並沒有差別(Patterson et al., 1990)。

綜合上述,同儕關係與自尊的確有高度的相關存在(林慧姿,

2004;葉靜宜,2008)。大體而言,受歡迎的兒童對自己的看法最正向,

也有高度自尊,有部分被拒絕的兒童對自己也有正向的看法,部分的 被拒絕兒童對自己的看法則最負向,受忽視的兒童對自己的評價介於 低至一般之間,至於受爭議的兒童,研究結果仍不一致。但在幼兒之 間結果是否也是如此,則須更進一步探究。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