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根據本研究之發現與結論,提出相關建議,提供給幼兒家長、教 育工作者以及未來研究參考。

一、 對幼兒家長、教育工作者

(一)加強情緒教育

本研究發現幼兒的心理我自尊較低,其中又以情緒方面評價最 低,建議家長或教育工作者應加強幼兒的情緒教育,協助幼兒覺察辨 識自己的情緒,並學習處理自己的情緒。

(二)多使用正向鼓勵

研究結果顯示幼兒的投射我自尊並不高,此有可能是幼兒從成人 那裡接收到負面的訊息,故此建議家長或是教育工作者應多使用正向 鼓勵的教養方式給予幼兒認同感,以增加幼兒的自信心。

(三)對於被同儕拒絕之幼兒,應多給予關懷與協助建立其正向自尊 研究指出被拒絕的幼兒,在心理我自尊、投射我自尊及整體自尊 方面,皆低於受歡迎組、受爭議組或受忽視組的幼兒,顯示他們真的 比其他組幼兒處於更劣勢的情況,因此建議家長或是幼教工作者應多 給予被拒絕幼兒關懷或是社交技巧的引導,以協助他們建立正向的自 我評價。

72

二、 對未來研究者之建議

(一)增加研究對象的年齡

本研究中僅研究兩個年齡層(滿四歲及滿五歲)的自尊差異,研 究結果並未有顯著差異,建議未來研究者可加大研究對象的年齡,往 下和往上延伸,以探討年齡對自尊發展上的差異。

(二) 探討更細微的自尊內涵

本研究僅就自尊各向度做一般性的調查,建議後續研究者可針對 某一自尊向度,進行更細微的內涵探究或是進行質性研究,以更深入 瞭解幼兒的自尊。

(三) 研究幼兒自尊發展的影響因素

本研究僅針對幼兒的社會地位進行其自尊的相關研究,建議未來 研究者可對幼兒的自尊相關研究進行更廣泛之探索,像是依附關係、

生活適應、社會能力、情緒調節等。

73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王佩玲(2006)。幼兒發展評量與輔導(第三版)。台北:心理。

余美蓮(2008)。幼兒的社會能力、社會計量地位和自我知覺的同儕接 受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吳明隆(2007)。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台北:五南。

吳明隆(2008)。SPSS操作與應用-多變量分析實務。台北:五南。

吳淑惠(2010)。繪本教學對幼兒自我概念與同儕互動影響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縣。

吳惠琴(2004)。幼兒繪畫表現形式與自我概念之研究-以原住民及一 般幼兒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李佳穗(2006)。學齡前幼兒之人際衝突研究:社會地位、衝突解決目 標與策略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縣。

李萍(2009)。我愛說故事:一位幼教老師用講故事教學增進幼兒自尊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致遠管理學院,台南縣。

李慧玲(2007)。越南與台灣母親之五足歲子女自我概念的比較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沈如瑩(2003)。國中小學生自尊與自我概念、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

沈如瑩和趙梅如(2006)。國中小學生自尊量表之編製及模式之驗證研 究。測驗學刊,53(1),27-48。

周亮宇(2010)。台中地區大班幼兒自我概念與行為問題之相關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林生傳(2005)。教育社會學。台北:巨流。

林育圩(2009)。共有體驗生命教育對幼兒自尊發展之行動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74

林育雅(2009)。台北市國小學童同儕關係與自尊之相關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林明皇(2005)。創作性戲劇教學對國小學童創造力與自尊影響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林渝榛、吳筱婷(2003)。出生序、家庭社經地位、自尊對國小兒童情 緒穩定和同儕關係之影響研究。臺南師院學生學刊,25,1-26。

林慧姿(2004)。國小六年級學童自尊、情緒調節與友誼之相關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邱雅芳(2008)。國小高年級學童自尊、情緒智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邱麗屏、陳淑芳、劉奕蘭(1999)。學前幼兒自我概念之探究。1999 行動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台東師範學院。

侯雅齡(1998)。國小兒童自我概念量表編制及其相關因素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施智婕(2010)。離婚單親幼兒的學校適應與自我概念之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

徐光國(1996)。社會心理學。台北:五南。

徐春蓉(2001)。國小學童的自尊、內外控、父母管教方式與害羞關 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徐綺穗(1989)。角色取替能、溝通能力與幼兒同儕地位關係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張文嘉(2007)。國小學生自尊、學習策略與拖延行為之相關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琇君(2003)。國小學童之學業成績社會比較與自尊、自我效能及幸

75

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 縣。

教育部國民教育司(1987)。幼稚園課程標準。台北:正中。

許佩玉(2007)。學齡前外籍配偶子女學校生活適應及其自我概念之相 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

許惠卿(2008)。實施「幼兒自我概念教學活動」之行動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台東縣。

郭為藩(1972)。自我心理學。台南:開山。

郭為藩(1996)。自我心理學。台北:師大書苑。

陳佳怜(2007)。國小學童自尊、因應資源與生活壓力之相關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陳怡君(2008)。幼兒園中受忽視與受爭議的幼兒的社會能力探討(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陳俐靜(2003)。國小一年級被拒絕兒童的同儕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實踐大學,台北市。

陳根旺(2003)。阿德勒取向探索活動對國小低自尊學生輔導效果之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陳麗玉(2002)。國小學童成就動機取向、自尊與生涯成熟、職業興趣 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台南市。

黃淑芬(1998)。國小兒童自尊發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 南師範學院,台南市。

黃德祥(1991)。社會計量地位分類之研究。測驗年刊,38,53-69。

黃毅志(2003)。「台灣地區新職業聲望與社經地位量表」之建構與評 估:社會科學與教育社會學研究本土化。教育研究集刊,49(4),

1-31。

76

楊婷雅(2007)。受歡迎與被拒絕幼兒自我知覺和同儕知覺之比較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葉玉環(2009)。創作性戲劇教學對幼兒自我概念、人際智能與創造力 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葉靜宜(2008)。臺北縣國小高年級學童同儕關係與自尊之相關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趙曉美(2001)。自我概念多層面階層結構之驗證暨增進自我概念課程 之實驗效果(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蔡慧玉(2005)。幼兒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 北市立師範學院,台北市。

盧佳嘉(2007)。社交技巧訓練方案提升國小兒童社交技巧與社會自尊 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盧美貴(2005)。幼兒教育概論。台北:五南。

蕭惠伶、林幸台 (2002)。融合教育下身心障礙幼兒社交技能與社會地 位之研究,兒童福利期刊,2,1-34。

簡淑真 (1989)。學前兒童社會能力與其同儕團體社會地位之研究,台 東師院學報,2,209-277。

77

貳、英文部分

Asher, S. R., & Wheeler, V. A. (1985). Children’s loneliness: a comparison of rejected and negleted peer status.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53, 500-505.

Beane, J. A., & Lipka, R. P. (1986). Self-concept self-esteem and the curriculum. New York, N.Y.: Teachers College Press.

Boivin, M., & Begin, G. (1989). Peer status and self-perception among early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The case of the rejected children.

Child Development, 60(3), 591.

Coie, J. D., & Dodge, K. A. (1988). Multiple sources of data on social behavior and social status in school: A cross-age comparison. Child Development, 59, 815-829.

Coie, J. D., & Dodge, K. A.(1983). Continuities and changes in children’s social status: A five year longitudinal study. Merrill-Palmer Quarterly.

29, 261-282.

Coie, J. D., Dodge, K. A., & Coppotelli, H. (1982). Dimensions and type of social status: A cross-age perspective.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8, 557-570.

Cooley, C. H. (1902). Human nature and social order. New York:

Scribner’s.

Coopersmith, S. (1967). The antecedents of self-esteem. San Francisco: W.

H. Freeman.

Coplan, R. J., Findlay, L. C., & Nelson, L. J. (2004). Characteristics of preschoolers with lower perceived competence. 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 32(4), 399-408.

Deaux, K., Dane, F. C., & Wrightsman, L. S. (1997). Social psychology in

78

the ’90s(6th Ed.) 《90 年代社會心理學》。台北市:五南。

Dowling, M. (2006). Young children’s personal, social and emotional

development《幼兒個人、社會與情緒發展》。台北市:華騰文化。

Eccles, J., Wigfield, A., Harold, R. D., & Blumfeld, P. (1993). Age and gender differences in children’s self- and task perceptions during elementary school. Child Development, 64, 830-847.

Harter, S. (1982). The perceived competence scale for children. Child Development, 53, 87-97.

Harter, S. (1990a). Causes, correlates and the functional role of global self-worth: A life-span perspective. In J. Kolligian & R. Sternberg (Eds.), Perspections of competence and incompetence across the life-span (pp. 67-98).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Harter, S. (1996). Historical roots of contemporary issues involving self-concept. In B. A. Bracken (Ed.), Handbook of self-concept (pp.

1-38). New York, N.Y.: John Wiley & Sons.

Harter, S. (1998). The develipment of self-representations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Vol. 3, pp. 553-617). New York, N.Y.: John Wiley &

Sons.

Harter, S. (1999).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elf. New York, N.Y.: The Guilford Press.

Harter, S., & Pike, R. (1984). The pictorial scale of perceives competence and social acceptance for young children. Child Development, 55, 1969-1982.

Hartup, W. W. (1983). Peer relations. In P. H. Mussen (Ed.),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Vol. 4, pp. 103-198). New York, N.Y.: John Wiley &

79

Sons.

Hattie, J. (1992). Self-concept. Hillsdale,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Hollingshead, A. B., & Redlish, F. C. (1958). Social class and mental illness. New York: Wiley.

Hymel, S., & Franke, S. (1985). Children’s peer relation: Assessing self’perceptions. In B. Schneider, K. Rubin, & J. Ledingham (Eds.), Peer relationships and social skills in childrenhood: Issue in

assessment and training (pp. 75-91)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Katz, L. G. (2002). Talks with teachers of young children: Acollection《與幼 教大師對談-邁向專業成長之路》。台北市:信誼。

Lawrence, D. (2007). Enhancing self-esteem in the classroom (3rd Ed.)《從 課堂教學中培養兒童的自信心》。台北市:華騰文化。

Lewis, M., & Ramsay, D. (2004). Development of self-recognition, personal pronoun use, and pretend play during the 2nd year. Child Development, 75, 1821-1831.

Marsh, H. W. (1989). Age and sex effects in multiple dimentions of self-concept: Preadolescence to early-adulthood.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1, 417-430.

Marsh, H. W., & Hattie, J. (1996).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on the structure of self-concept. In B. A. Bracken (Ed.), Handbook of self-concept (pp.

38-90). New York, N.Y.: John Wiley & Sons.

Marsh, H. W., Craven, R. G., & Debus, R. L. (1991). Self-concepts of young children aged 5 to 8: Their measurement and multidimensional structur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3, 377-392.

80

Marsh, H. W., Ellis, L. A., & Craven, R. G. (2002). How do preschool children feel about themselves? Unraveling measurement and

multidimensional self-concept structure.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38(3), 376-393.

Marsh, H.W., Craven, R. G., & Debus, R. L. (1998). Structure, stability, and development of young children's self-concept: A

multicohort-multioccasion study. Child Development, 69, 1030-1053.

Mead, G. H. (1934). Mind, self, and society from the standpoint of a social behaviorist.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Measelle, J. R., Ablow, J. C., Cowan, P. A., & Cowan, C. P. (1998).

Assessing young children's views of their academic, social, and

Assessing young children's views of their academic, social,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