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自尊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將探討自尊的相關理論以及同儕社會地位與自尊關聯的文 獻,總共分為三節,第一節說明自尊的定義、結構、測量方式及相關 的研究;第二節描述同儕社會地位的定義及施測方式;第三節則探討 幼兒自尊與同儕社會地位之相關研究。

第一節 自尊

壹、 自尊的定義

從 20 世紀以來,國內外學者皆對自我進行了許多研究。在國外,

自我心理學的探討起源於 William James 對自我所做的兩種區分:主體 我(I)以及客體我(Me)。然而至今,學界對於自尊的意義及內涵上 並無統一的敘述。「自尊是什麼?」學者們依研究目的不同而不盡相 同,茲將國內外學者的定義簡述如下:

一、自尊的定義

Rosenberg(1965)認為自尊是個體對自我的整體評價,即個體對 自己各方面的特質進行評價,並整合成對自我的正向或負向態度。

Coopersmith(1967)則認為自尊是個體對自己價值的主觀判斷,表示 出個體所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重要的、成敗及價值等方面所持讚許 或貶抑的程度。Shaffer(2005)則認為自尊即為自我的評價面,以評 價自己所具有的特質。Deaux、Dane 和 Wrightsman(1997)指出自尊 是用正向或負向的方法去評價自己。

Lawrence(2007)認為自我概念涵蓋了三個層面:自我意象

(self-image),為一個人實際的模樣;理想自我(ideal self),為一個人 可能變成的模樣;以及自尊(self-esteeem),即個人對於自我意象以及

8

理想自我之間差異的感受。Beane 和 Lipka(1986)為區分自尊與自我 概念的差異,指出自尊,為一個人對自我概念描述所作的評價,是個 體對此描述喜歡或不喜歡的程度,例如:當個體描述自己的身高是高 的後,可能會繼續表達出他喜不喜歡當高的人,除此之外,自尊的評 價是個人的,而且是以個人的價值觀、信仰、態度、興趣為基礎。而 自我概念則是一個人對於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所擁有的特質的描 述,例如:我是高的、我是網球選手等等,不管這些描述性的語詞對 個體來說是真的還是假的,這些描述句的確都是一個個體所知覺到的 自我概念。

國內學者方面,張春興(1989)在張氏心理學辭典中將自尊定義 為個體以自我意象和自己與人交往的經驗為基礎,對自己所作評價高 低的程度。沈如瑩(2003)將自尊視為個體對自己各方面自我概念描 述的評價與感受,亦是個體滿意自己、喜歡自己、相信自己的程度。

徐光國(1996)則認為自尊即為自我評價,是針對自己能力的高低和 個性的好壞作評鑑,並根據評鑑的結果予以自己肯定及接納的程度。

綜合上述,從各學者對自尊的定義來看,自尊可視為個體對於自 己各方面所給予的評價,這個評價為真實自我與理想自我之間的差 距,以及個體對於這個差距的感受。

二、自尊的結構

自尊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各學者依其研究需要,從不同的層面去 探究自尊的內涵,有些學者從單向度的角度來看自尊(Coopersmith, 1967;Rosenberg, 1965),將自尊視為一個整體性的概念,例如 Rosenberg 所編製的自尊量表即以「我覺得自己和別人一樣有價值」、「整體而言,

我對自己十分滿意」等的敘述來測量個體整體的自尊(global

self-esteem)。然而,近年來,學者們透過對自尊的因素分析研究,對

9

自我的看法評價漸漸地從整體的、單一的自我,轉向成多向度的自我 評價概念(Harter, 1999)。

Lawrence(2007)所提出的自尊階層,便使用多向度的概念來說 明自尊的結構,他將整體自尊分為學業及非學業兩部分,在學業項目 下,又分出語文、數學、自然和其他;在非學業項目下,則再區分出 社交(包含親子概念與其他)與生理(技能與外表)兩分支,如圖 2-1 所示。

2-1 Lawrence 的自尊階層圖

Harter(1982)提出自尊階層模式,並設計出兒童自我知覺量表(The Perceived Competence Scale for Children)。她認為學齡階段的兒童除了 能有一個整體的自我價值感之外,也能對自己各方面的表現進行評 價。她讓兒童從五個領域去評價自己:學業能力、運動能力、身體外 貌、同儕接受度以及行為表現。此外,Harter 也修訂了兒童自我知覺量 表,用以測量年齡層更小幼兒(4-7 歲)的自尊,只是,量表中並沒有 測量幼兒的整體自我價值狀況,經過因素分析,Harter 歸結出幼兒兩個

整體自尊

學業 非學業

語文 數學 自然 其他 社交 生理

親子概念 其他 技能 外表

10

自尊因素:能力以及社會接受度。Harter 解釋,因為較小年齡的幼兒,

無法擁有一個有意識且能用語言表現的整體自尊概念,同時幼兒也無 法清楚的表現自己對各個自尊領域的自我評價(Harter, 1998)。

由於現今對自尊的看法已由早期 Rosenberg(1965)所提出的單一 階層向度自尊,隨著對自我概念研究的擴展,有關自尊的研究也跟隨 學者們對自我概念的研究方式,漸以自我是一個多向度的內涵結構來 進行研究,故此研究者認為有必要探討自我概念的結構,以此為本研 究探索自尊之結構基礎。

在自我概念的結構上,張春興(1989)認為自我概念是個人根據 與別人相處和個人自己以往生活經驗而獲得對自己的看法,其內容包 括兩方面:一是個人對自己的描述,另一是個人對自己的評價。美國 心理學家 James 則指出自我是包括主體我以及客體我,主體我又稱為 純粹的自我,是個體能經驗、知覺、想像、選擇和計畫的主體,而客 體我為經驗的自我,是能被經驗、被知覺的客體,自我概念即是指主 體的我,James 同時也指出主體我是由三部分組成:物質我、社會我及 精神我,物質我包含一個人的身體、衣物、親族、家庭、財產、創造 物等;社會我需從朋友或同儕中得知,一個人可以有許多的社會我,

因為他所接觸的每一個團體都會有對於他這個人的印象;精神我為一 個人的內在與主觀部分,包含心靈的、思想的、情感的這種自我最親 密的部分,也是下意識的來源(郭為藩,1996;Hattie, 1992)。

郭為藩(1996)從 James 對自我的結構觀點歸結出一個發展成熟 的個人,自我概念應包含三個部分:身體我、社會我與人格我。身體 我為一個人對自己的身體和這個身體所包含的各種功能的認識,以及 對身體愛惜的情感,例如對自已身體外表的視知覺,身體我也是個體 最早出現的觀念,大約從嬰兒八個月大時起,此時的嬰兒已有初步能

11

夠分辨自己與母親是不同的個體的能力;社會我是個體在家庭、學校、

朋友、職業等各種社會團體中所扮演的各種角色的綜合知覺與認定,

社會我的出現大約從幼兒三歲起,此時的幼兒開始進入更豐富的社會 生活,也能慢慢地開始從別人的角度回來看自己;人格我則是個體的 信念、理想、行為規範等價值體系,是一種主觀認定、主動歸類為自 己所有的精神層面,它可以是道德我、精神我以及心理我,都是屬於 展現其人格的人格我,人格我的發展約從個體的青春期開始,此時的 自我概念也慢慢成熟。

除了從其組成來看自我概念外,郭為藩(1972)曾由動態的、性 質的、形勢的層次來分析自我,將自我分成投射我、現象我及理想我。

投射我即指個體投射於他人,想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此如同 Cooley

(1902)提出的鏡中自我的概念,Cooley 認為每個人都是一面鏡子,

會反映出他人所表現過的事情,人們會由其他人對自己的看法來看自 己;現象我又稱為主觀我,為個體對自己的主觀看法;理想我為個體 希望自己未來成為什麼樣的一個人的假想目標。

從發展心理學中兒童心智理論來看幼兒的自我概念,可發現三到 四歲的幼兒正在發展心理的自我概念(Shaffer, 2005),並且擁有信念

-願望心智論(belief-desire theory of mind),此時期的幼兒已經有能力 分辨信念不一定會反應事實,他們使用心智理論去瞭解他人的行為與 其心理表徵之間的關係。

Shavelson、Hubnerm 和 Stanton 於 1976 年提出自我概念的階層模 式(引自 Marsh & Hattie, 1996),他認為自我概念有七個重要的特徵:

具有組織或結構性;多向度的;多階層的;最頂層的整體自我概念是 穩定的,但是越往下層的特定自我概念則比較不穩定;自我概念的向 度會隨著個體年齡的增長而越來越多;具有描述性及評價性;自我概

12

念的結構具有區別性。透過這樣的定義,Shavelson 等人提出了一個自 我概念的可能結構,如圖 2-2 所示,他在整體的自我概念下,區分出學 業及非學業的自我概念,在學業自我概念下又區分出一般的學科,非 學業的自我概念則區分出身體以及社會方面等次組成,在每一個次組 成下面有許多未標示的次次組成,次次組成下可能還會有再下一階層 的區分,而這整個結構的最底層,則是由自我概念的特定領域中的定 義,像是對特定行為的描述或評價來組成。

綜合上述文獻可知,學者們在自尊的結構上,都認為個體應有一 個單一統合的整體自尊(Coopersmith, 1967;Harter, 1999;Rosenberg, 1965)。然而,有些學者則是以多向度多階層的結構來解釋自尊,這一 整體的自尊高低是會受到個體各方面的自尊高低所影響(Harter, 1996;

2-2 Shavelson 等人的自我概念階層模式 整體自我概念

學業自我概念 社會

自我概念

情緒 自我概念

身體 自我概念

英文 數學 科學 同儕 重要他人 特殊 情緒狀態

身體 能力

身體 歷史 外表

13

Lawrence, 2007),而自尊各向度的內涵則是會因個體年齡、生活經驗的 不同而有所改變(Harter, 1999)。此外,若比較 Lawrence 的自尊階層 圖以及 Shavelson 等人的自我概念階層模式,可發現在其結構的構念有

Lawrence, 2007),而自尊各向度的內涵則是會因個體年齡、生活經驗的 不同而有所改變(Harter, 1999)。此外,若比較 Lawrence 的自尊階層 圖以及 Shavelson 等人的自我概念階層模式,可發現在其結構的構念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