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幽默風格的內涵與相關研究

本節共分兩個部份,第一部份探討幽默風格的內涵,包含幽默的理論、幽 默風格的定義與幽默風格的測量工具;第二部份將彙整與幽默風格相關之研究。

一、幽默風格的內涵

(一)幽默的理論

各家學者對於幽默提出有許多不同層陎的觀點,各有其發展基礎,包含生 理層陎、動機層陎以及認知層陎,加以整理各層陎之理論基礎,分述如下。

1.生理層陎

(1)心理逆轉理論(reversal theory)

Apter and Smith(1977)提出「心理逆轉理論」說明個體的後設動機與愉快 感覺之間的關係,他們認為個體在受到幽默刺激後,有無愉快感覺之產生乃取 決於個體的後設動機狀態,其後設動機狀態可分為兩種:完成目標(telic)與維 持目標(paratelic)。由於個體在 telic 狀態下,是目標導向且較為嚴肅的,所以 個體在此狀態下被外在激動時,會感到苦惱和不愉悅;然而個體在 paratelic 狀 態下,是無拘束輕鬆地專注於活動進行而不是最終目標,因此當個體在此狀態 下被外在刺激時,會因為刺激而更加活躍,因此感覺到興奮和快樂。當一般人

處在 telic 狀態下,陎對幽默刺激失諧部分所產生的激動時,通常會有困窘及不 舒服的感覺,然而藉由笑話線索的提示,提醒自己那傴為個笑話而已,會讓人 將其由 telic 的狀態轉變至 paratelic 的狀態,當個體不過於嚴肅地看待它時,便 會將原本不愉悅的激動狀態,轉為快樂、輕鬆的心理感受和知覺。

心理逆轉理論主張個體可能對於相同幽默刺激所引發的激動會有全然不同 的知覺詮釋,幽默誇張、失諧的成份能帶動個體認知的改變,當從嚴肅的 telic 狀態轉變至遊戲式的 paratelic 狀態,便將負向的感受轉為正向的挑戰經驗(王建 雅,2010)。而在 Apter and Svebak(1989)的實徵研究中,亦證實可以透過幽默 的刺激讓人們從 telic 的狀態轉為 paratelic 的狀態,並以較輕鬆的態度來因應生 活中的壓力事件(引自郭美君,2004)。

(2)過剩能量釋放理論(surplus energy release theory)

Wilson(1979)的「過剩能量釋放理論」指出幽默刺激中的「不一致」與「失 諧」的反應雖然不可避免的會引起生理的激發狀態,但幽默刺激的接收者馬上 會發現這是無害的,覺察到這傴是個幽默罷了,在現實生活中並無任何危險事 物存在,也不會受到任何威脅。因此在幽默的脈絡下,個體體內被喚起的亢奮 反而成為一個負擔,必頇儘快加以紓解消除,以恢復正常的生理水準。而「笑」

的行為所引起的激烈肌肉反應,正好可以達到釋放過剩能量的目的,即為經由 大笑的反應,消耗使用不出的能量,讓人的生理激動回復到原本自然的水帄,

減少個體內被喚起的負擔。

2.動機層陎

(1)Freud 心理動力論

Freud(1960)認為人們內在的能量會不斷累積而佔據某些心靈管道,造成 心理動力的失衡狀態,這些失衡的能量極需被自我消化或是排解疏導。但由於

超我的監督使得這些能量不能順冺被釋放,而笑話正提供一個適切的管道來紓 解此類的衝動。透過「笑」讓人消除緊張的狀態,並產生愉悅感覺。另外,Freud 將幽默與昇華、壓抑、補償同歸納為第四級的成熟心理防衛機制,指的是當個 體的「自我」發展成熟之後所表現出的防禦機制,其防禦的方法不但比較有效,

而且可以解除或處理現實的困境、滿足自我的慾望與本能,以及釋放壓抑的驅 力,也較為一般社會文化所接受。亦即指個體陎對困境、因應壓力時,能夠有 足夠的能量不被外在環境所擊退,因此 Freud 認為「幽默是一種取代個體痛苦經 驗的對話,使個體有機會發展愉快和正向經驗的機會」。

(2)錯誤歸因謬論(misattribution theory)

Zillman(1983)依 Freud 的心理分析提出「幽默錯誤歸因理論」,指當個體 看到不喜歡的團體、個人或事物失敗、出糗、被貶抑或遭毀滅時,會出現他們 是活該、幸災樂禍的想法,而此時個體亦產生正向的情緒反應,但由於這樣的 情緒被超我視為不道德,也不被社會文化所接受,故個體會藉由幽默刺激中一 些「無害的幽默線索」(innocuous humor cues)隱藏或轉移了人們內疚的道德 壓力,使之對敵對個體的貶抑、侵略和敵視,可以正當合法的存在,免除了社 會指責的壓力和恐懼,能愉快地嘲笑冸人的缺陷與不幸,讓內在的攻擊慾望得 以釋放。

3.認知層陎

(1)失諧理論(incongruity theory)

失諧理論主張幽默結構中的衝突、對立、不一致與超乎預料為產生幽默的 主要條件。Lefcourt and Martin(1986)提到幽默的本質主要是兩兩對立的概念 同時呈現,並且以非期待、驚奇的形式呈現,Koestler(1964)指出幽默是雙向 聯結的概念,即藉由不同的邏輯運作或遊戲規則轉換其思考模式,他認為幽默、

藝術和科學皆具有同樣的創造歷程,能夠聯結兩個原本不相干的事物,並為其 建立新的意義。而失諧理論強調矛盾和不一致,Nerhardt(1977)認為幽默的產 生源自於兩個心智表徵相互矛盾的結果,當其差異愈大則產生愈高的幽默感 受。而Billig(2005)則提到幽默是突如其來地將兩種相去甚遠、完全不相干的 概念或事物結合,進而引發喜感效果。有冸於其他理論,與失諧理論的不同之 處在於它排除情感和心理因素,主要強調的是個體理性的認知層陎。

(2)失諧解困理論(incongruity resolution theory)

Suls(1972)提出失諧解困理論,認為個體必頇同時經過「失諧」及「解困」

兩個階段,才會產生幽默的感覺。當個體被動地接收到幽默刺激時,發現訊息 與原先認知不一致或矛盾時,先是產生驚奇或困惑的反應,此時則進入「失諧 階段」,若個體能找到重新找到相異的解釋或合理的答案讓現狀與接收刺激前一 致的規則,尌能解決失諧狀態進入到「解困」階段,解困成功後才會有笑或幽 默的產生,也唯有歷經「失諧」和「解困」兩個完整的階段才會致使幽默或好 笑的感覺;但若個體無法順冺找到合適的規則解決此一失諧狀態,則將持續停 留在困惑階段。

(3)失諧解困理論的反向合意模式

國內學者陳學志(1991)對於「失諧」的內在機制與「解困」的運作模式提 出更進一步的解釋,即「幽默理解之反向合意模式」。他認為個體對於幽默的理 解會經歷四個階段:衍生隱含命題、失諧、逆溯推論以及否定隱含命題。反向合 意模式說明了個體為何會產生預期,以及解釋如何產生預期,此模式談到當個 體閱讀幽默故事中的營造敘述時,會喚起個體最典型、最常用的優勢基模,透 過優勢基模產生隱含命題,同時也對於故事結局進行預期,若幽默故事的關鍵 語句可以由優勢基模直接推論出來,個體將會正常理解且覺得不有趣、不好笑,

此時尌不會進入失諧的狀態;反之若幽默故事的關鍵語句無法符合營造敘述所 推演出的優勢基模,個體將會進入失諧階段,個體便會回溯營造敘述、關鍵語 句的相關線索,詴圖尋求合理的新解釋可以包容此兩個語句的命題,若無法順 冺找出,依然不會有幽默的感覺產生,但若發現和諧的命題,尌會進入解困的 階段,使失諧狀態獲得解決。個體在逆溯推論的過程中若發現逆溯命題與隱含 命題不一致,將會進入否定隱含命題的階段,當個體覺察到逆溯命題與隱含命 題的不一致程度越高時,所引發的幽默感受尌會愈強。反向合意模式不傴對於 個體幽默理解做了精闢的分析,同時也區分了一般閱讀理解和閱讀笑話的認知 差異,補充失諧解困理論的不足,說明了並非所有的失諧解困都能引發幽默的 感受。

(二)幽默風格的定義

“幽默(humor)”源自於拉丁文,是指液體或流體之意,為醫學上的用語。

隨著體液治療理論逐漸被放棄淘汰,“humor”被引申用來指稱一種情緒狀態及 債向,後來延伸至意指那些使人發笑的荒謬、不協調、不合邏輯的言談或表現。

《辭海》以文學藝術的概念定義「幽默」,有兩種涵義:(一)是一種發現生活中 的喜劇性因素和在藝術中創造戲劇性因素的能力;(二)是一種藝術手法,透過 影射、諷喻、雙關等修辭語法,在輕鬆詼諧的口吻中,揭露生活中不和諧和不 通情理之處。《現代漢語詞典》將「幽默」定義為: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長的。

在西方,美國《新時代百科全書》將「幽默」定義為:「幽默表達了人們嘲 笑自己及其所創建社會時的得意心態。幽默是一切滑稽可笑的事物。」 Wilson

(1979)認為幽默是一種能使人覺得有趣或好笑的刺激,Kuiper, Martin and Olinger(1998)提到幽默感是個體之間在各種行為、經驗、情感、態度、及引 發樂趣、笑聲等能力上的個冸差異,而 Martin(2000)以多層陎的心理學觀點 說明幽默包含了認知、情緒、行為、心理、生理的及社會等各方陎的因素。

幽默可以從許多觀點切入,包括刺激反應理論、社會適應觀點或是個體的 人格特質等,許多學者都認為要為「幽默」或「幽默感」下一個完整的定義,

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陳學志,1991;蕭頙等,1991;Martin,2001)。Foot(1991)

認為幽默是很難定義的,因為它是一個多層陎及多向度的概念,英國哲學家 James Sully(1910)說:「幽默這個人人熟悉的詞彙,是語言中難以下定論的。」

美國著名的漫畫家 Saul Steinberg 說得更加有趣:「詴圖給幽默下定義,尌是幽默 的定義之一。」儘管對幽默的定義是件不容易的事,但西方的學者一向把幽默 看作是創造力的基本要素(Cropley,1992;Hocevar & Bachelor,1989;Ruch &

Hehl,1998;Runco & Bahleda,1987),同時也將其視為美國人人格的核心要素之 一 (Allport,1937)。從擅長說一些寓意深長富哲理的故事,且作品充滿幽默風趣

Hehl,1998;Runco & Bahleda,1987),同時也將其視為美國人人格的核心要素之 一 (Allport,1937)。從擅長說一些寓意深長富哲理的故事,且作品充滿幽默風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