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庫普蘭之墓》解析

第四章 《庫普蘭之墓》

第二節 《庫普蘭之墓》解析

第一首〈前奏曲〉 e 小調,12/16 拍,活躍的(Vif)。

全曲可分為 A, B 二大段落及尾奏(Coda),調性為 e 小調。古典、浪漫樂派以降的作 曲家如海頓(Franz Joseph Haydn, 1732-1809)、貝多芬或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1897)等人主要以動機發展來創作樂曲,拉威爾的作品則多以模進(sequence)的手法

33

上、下方聲部彼此也以四度及五度的音程對應,產生調式音樂的聲響。

【譜例 4-1】〈前奏曲〉第 1 至第 3 小節。

第一主題陳述後為一個插入句,以兩小節的模進音型、接續十六分音符節奏動機在 兩聲部間上下輪替,將和聲進行至半終止上(B 和弦),並重現第一主題音型樂句。

接續上段所承接的和聲,第二主題以 B 大調一級和弦出發。上聲部為連續的節奏動 機、下聲部為半音下行音型;其主題的架構為以一小節的音型為單位、作兩次模進,並 以分解的七和弦銜接至第二樂句,調性轉至 a 小調上。第二主題都以雙句作呈現,第二 樂句為第一句的模進。

【譜例 4-2】〈前奏曲〉第 14 至第 20 小節。

第三主題調性在 C 大調上,連續節奏動機在此轉至下聲部跑動,上聲部主要為裝飾 音動機,但改以下二度鄰音進行。以兩小節為單位作模進,第一次為 C 大調上、第二次

34

為 G 大調,其和聲進行皆為「I - V7/V – I – vii」。接著為延續第三主題的音型模式作過 渡樂句,上方音強調升 F 音的裝飾音音型、下方聲部為下降的七和弦分解進行,上下聲 部間距離漸拉寬、在第 28 小節處推至 A 段的高潮處。在一小節的分解和弦下行之後,

以第一主題的音型作接續下一段落的過渡樂句。

【譜例 4-3】〈前奏曲〉第 21 至第 30 小節。

B 段落基本上以三個主題交替、呈現與前段不同的順序組合,其排序如下:主題一 與主題三的結合在 C 大調上、第二次的組合轉至在 D 大調陳述;接續為第二主題以升 g 小調出發、至升 f 小調的主題三推至曲中第二次的高潮處、在回至 e 小調的尾奏,在此 調性以二度下行模式進行(G#-F#-E)。此處的第三主題也與前段有所變化,如樂句的第 一小節多延續一次、下方音型的進行方向也與原本模式相反。第二次的主題二下方音捨 棄前段的半音下行、而改為配以五度琶音(G#-D#-A#);此外,主題樂句在模進過程中也 產生了下行的全音階( G#-F#-E-D-C-Bb-Ab),與前段以半音階進行有所變化。最後一次呈

35

現的主題二樂句終止於降 A 大調上,在此將降 A 視為同音異名的升 G,下二度直接轉 進升 F 小調的第三主題。

【譜例 4-4】〈前奏曲〉第 56 至第 62 小節。

以第三主題發展的過渡樂句延續上次的作法,但在進行中改變和弦性質,樂句更為 延長,在漸強樂句中、第 78 小節到達此樂曲第一次出現“ff”的強烈高點;接續,以小七 和弦下行琶音漸弱至尾奏。

尾奏調性回到 e 小調,但以「E-F#-A-B-D」五聲音階商調式呈現第一主題的音型動 機。在第 92 到 93 小節拉威爾以「E-D-A」、「B-A-D」兩組具五聲音階味道的音型下行

36

至低音 E,短暫地沉寂後,隨即以「E-G-A-B-D」五音快速地推至高音域的一級和弦上,

並作延長的震音、呈現彷彿波光粼粼、閃耀之感。

【譜例 4-5】〈前奏曲〉第 87 至第 95 小節。

第二首〈賦格〉e 小調,4/4 拍,有節制的快板(Allegro moderato)。

為拉威爾唯一出版的賦格作品。在這首樂曲中,拉威爾呈現出他對處理賦格樂曲的 精熟度,像是複雜的對位寫作、緊急段(Stretto)的運用、將主題以正向、反向的音型呈 現、呈示部與插句(Episode)之間的對比性…等等豐富的發展;此外,作曲家也在音樂中 藉由嚴謹的形式表現出無限的哀悼情感。

此曲可分為呈示部(Exposition)、發展部(Development)、緊急部段落,及一個短小的 尾奏。在此,拉威爾以賦格的主題(Subject)及對主題(Counter subject )的旋律或是更小的 素材不斷地發展、或使兩者重新組合等等,以短小的動機引申架構出如此嚴謹且緊密的 三聲部賦格作品。樂曲調性為 e 小調,但拉威爾屏棄了從古典時期以來通用的和聲小音 階、以使用自然小音階為主,削弱了功能和聲的效果、而帶有調式音階的音響色彩。

37

38

進來對應,而為其特色的三連音節奏音型,也將音樂從平穩的進行中帶出具動力感的方 向性。第三聲部在第 5 小節也接進原調主題,但屬無答句的主題呈現。

【譜例 4-6】〈賦格〉第 1 至第 8 小節。

插句以連續接應的對主題作發展,緊密地交織。第二次主題首先呈現在第二聲部,

並以第三部作對主題;答句則轉至第一聲部,而對主題在第二聲部對應。第二插入句也 以對主題作發展但改變其音型方向轉為由下往上的進行,將原本平靜的音樂稍稍往前推 進、隨即下行進入發展部。

發展部開頭以原主題在其關係調 G 大調上發展,先由第一聲部呈現、對句則在第三 聲部答應;主題與答句僅陳述一次之後,即進入至第三插句並發展至新的調性與段落上。

在第 22 小節開始,將主題音型「A-G, B-G-E」、改變為「A-B, G-B-D」,以主題反向音 型構成新樂句,也形成新的音型素材。(見【譜例 4-7】)第四插句為正、反向對主題作 互相接應進行的樂句,發展至半終止和弦上。在【譜例 4-8】中所顯示的接續樂句為主 題與對主題素材的重疊,在第 33 至 34 小節並以對主題緊密的交織進行、層層疊高後又

39

削弱,銜接下一樂段;在此第三聲部的持續長音 B 強化了屬和弦的和聲,樂句也在五級 上發展,預備回至原調上。

【譜例 4-7】〈賦格〉第 22 至第 25 小節。

【譜例 4-8】〈賦格〉第 30 至第 33 小節。

接續回到 e 小調的新段落為不同類型組合的緊急段,各樂句的組成架構主要以主題 的緊急段、反向主題的緊急段,或是主題、反向主題結合出現的緊急段呈現,當然也包 含使用對主題音型發展的緊急段。在緊急段中,主題原在兩個聲部之間重疊發展,在第

50 小節開始甚至擴增至三個聲部,如【譜例 4-9】所呈現,每一聲部互動頻繁且更為緊 密地交織,是全曲中表情最為強烈的一段。樂曲尾句回至開頭的主題及對主題的原型,

40

在三個聲部間依次接應呈現;此段的速度轉慢,先以“ Meno allegro”、再漸慢到“ Lent”,

安靜且緩慢地陳述,最後回至輕盈的一級,音樂有如隨風飄逝般作結。

【譜例 4-9】〈賦格〉第 50 至第 61 小節。

在樂曲的表情上,拉威爾似乎在主題呈現時多以 pp 記號標示,或許是用來表現出 一種追憶過往的那抹平靜;在以對主題發展的插句中,則加上漸強漸弱的記號,使音樂 表現出一種內在情緒的喧騰即將宣洩出、但隨即又壓抑至內心,使一切的情感都深埋在 回憶。

41

42

2. (m. 129-136):樂句為和弦 在三聲部的堆疊 Coda m. 137-159 樂句以固定、連續的音型進

行,並樂句是成對的。最後七 小節以原主題動機素材再現呈 現尾句。

E 小調。

A 段的主題以附點節奏型 發展,其和聲以 e 小調上的和弦進行為主,但拉 威爾在此在原和弦加上變化音、而使得和弦性質有不同的樣貌,使和聲音響相當豐富。

如【譜例 4-10】所呈現的樂曲第一小節中的進行基本在一級七和弦「E-G-B-D」上發展,

作曲家將其變化為「E-G-B-D#」與「E-G#-B#-D#」,使原本的小七和弦性質轉化為小大七 和弦44與增七和弦,也製造出不和諧的音響而有所變化。

【譜例 4-10】〈佛拉納舞曲〉第 1 至第 4 小節。

調性的轉變上,拉威爾在此也常將樂句結束在半終止上,並以半音變化將接續的樂 句以平行調為始作發展。在 A 段中、【譜例 4-11】的例子,第二樂句進行至升高半音的 三級和弦「G#-B#-D#」上,且屬性為大三和弦、有如半終止的聲響,在第 19 小節接續的 第三樂句中,將上句和弦立即降三音轉為「G#-B-D#」,使此樂句轉以升 g 小調上發展。

44 也可將此小大七和弦視為在和聲小音階上的一級七和弦。

43

【譜例 4-11】〈佛拉納舞曲〉第 15 至第 19 小節。

B 段延續 A 段主題的附點節奏型作發展,在第一樂句以連續的音型下行進行、接續 第二樂句轉以和聲織度、且調性轉至屬調 B 大調,樂句終停至「F#-A#-C#」五級上,可 將之視為接續 e 小調樂句的附屬五級和弦,或是以下二度進入到「E-G-B」開始第三樂 句的呈現;不論是以半終止、或是以平行音程進行的轉接,都是拉威爾在此曲中常見的 轉調手法。

C 段轉以不同的節奏型 發展,調性以 e 小調出發,如【譜例 4-12】所示,第一 樂句終止於「E-G#-B」和弦、為皮喀地三度(picardy third);第二樂句轉至 b 小調上,將 前和弦降三音、以四級和弦「E-G-B」出發,在第 77 小節進行至五級和弦「F#-A#-C#」, 從第 77 小節到 85 小節以此和弦上發展,在轉接回 e 小的樂句。

【譜例 4-12】〈佛拉納舞曲〉第 67 至第 70 小節。

44

D 段的節奏型結合 A 段的附點節奏與 C 段的長短節奏,調性轉以 E 大調上。【譜例 4-13】中,從第 129 小節開始發展的第二樂句,三層和弦的進行以模進的手法出現三次,

而和弦也呈現模進般、下行二度的發展,如第一次和弦進行以「G-B-D-F#」七和弦出發,

至第二次的開始和弦為「F-A-C-E」、第三次為「E-G#-B-D#」七和弦等有如平行發展般 的效果。

【譜例 4-13】〈佛拉納舞曲〉第 126 至第 138 小節。

尾奏回至原本的 e 小調,在此的和弦進行充滿變化音,具有減七和弦、與大七和弦 等音響,營造出不協和的音樂;雖和弦進行變化多端,但樂句的終止會回到 e 小調的一 級和弦上,使調性能保持在原調上。【譜例 4-14】中,第 153 小節開始的尾句以樂曲開 頭的主題音型陳述,最後終止於缺少三音的一級和弦,帶出完全五度音程音響;此種作

45

法帶出中世紀音樂的味道,也與前段具現代感的半音和聲並存,45 使此首樂曲富有多樣 的和聲語法。

【譜例 4-14】〈佛拉納舞曲〉第 151 至第 159 小節。

第四首〈黎高冬舞曲〉 C 大調,2/4 拍,適度地活躍(Assez vif)。

此曲總分為 A,B,A 三大段體,A 段與 B 段的音樂性格有極大之對比。A 段為熱鬧、

快速且充滿精力,為節奏性強烈的舞曲;B 樂段速度轉為較慢,以一抒情旋律線加上連 續八分音符音型伴奏的進行,曲風較為沉靜且富哲思性。

快速且充滿精力,為節奏性強烈的舞曲;B 樂段速度轉為較慢,以一抒情旋律線加上連 續八分音符音型伴奏的進行,曲風較為沉靜且富哲思性。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