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庫普蘭之墓》演奏詮釋

第二節 演奏版本比較

此曲《庫普蘭之墓》從二十世紀後半以來已有不少的錄音版本,不論是前期、或是 現代的鋼琴家對這首作品都有所著墨,其解讀、詮釋樂曲的方式也會不同。在此以法國 早一輩的鋼琴家費佛里耶(Jacques Février, 1900-1979)、裴勒繆特(Vlado Perlemuter,

1904-2002)、阿絲(Monique Hass, 1909-1987),以及活躍於現今樂壇的薩洛(Alexandre

86

Tharaud, 1968-)的彈奏為參考,並作詮釋上的比較。此外,由作品本身所具有的音樂特 色出發,將以樂曲中速度的選擇、如何詮釋譜面上的標示、樂句中彈奏語法(articulation) 的呈現、以及音色的處理等方面討論各家版本的演奏,以期對作品的演繹能有不同的啟 發。

〈前奏曲〉其特色為不間斷的十六分音符音群,流動、但不過分快速。在此,可以 聽見各家對此主要音型的詮釋是輕巧地彈奏,特別是阿絲、費佛里耶等輩的鋼琴家,會 著重呈現音符的清晰性而使每一顆音符獨立、能清楚地被聽見,但又能保持音與音之間 的連貫性。這些前輩鋼琴家對踏板的使用是非常節制的,只在樂句銜接時稍微輕踩踏板、

主要以手指來作控制音的圓滑,雖音響上較「乾」,但卻帶出絕佳的清晰度;年輕輩的 薩洛則以大片的踏板使用來輔助音群的銜接,如此的作法使音樂呈現出較圓潤的音色、

削弱十六分音型因進行方向所產生的稜角感。

〈賦格〉的主題音型在各家的演奏都有不同的詮釋,像是裴勒繆特將第一音的「重 音」表現出、但仍保持二度下行音的平均度;費佛里耶則作出第二音的「跳音」,使主 題具有明顯的個性,也讓整首樂曲呈現活潑的面貌;阿絲與薩洛的版本將兩音平均地彈 奏,將主題設定為沉靜的樂句。在觀察各家如何彈奏、表現樂句的同時,可看出每個人 對這首〈賦格〉作品的解讀為何。裴勒繆特重視樂曲的層次表現,像是在重疊的聲部中,

以強調樂句動機的開頭來使聲部分層明顯,也使用音色的變化來作段落間的區分;阿絲 與薩洛以表現樂句間的均衡、平順為主,特別是阿絲雖然以小幅度的表情起伏來彈奏樂 曲,但卻呈現出極其清晰的線條,音樂內斂卻有清楚的陳述;費佛里耶除了將主題表現

87

得較鮮明之外,在速度的轉換上也有大幅度的變化,使樂曲有較戲劇化、不同於其他人 的詮釋。

〈佛拉納舞曲〉在不同的段落中具有不一樣的音型,如何去表現這些音型的特色與 所要呈現的效果,各家都有其獨特的見解。在表現樂曲開頭的附點節奏音型與第二拍重 音時,阿絲、費佛里耶、裴勒繆特都在第一拍與第二拍中稍作非常短暫地停頓,使兩拍 之中保有空間、讓音樂有「期待」的感覺並使節奏較具有個性,薩洛在此則以快速、圓 滑的方式彈奏,不著痕跡地使音符進行著。C 段落的節奏型態與前兩段有很大的差異,

音樂在這裡轉為和聲式織度、且節奏型由附點節奏轉變為連續的「長、短」節奏,而觀 察各家對這個段落的演奏是非常有趣的。阿絲在此的詮釋方式為將每個和弦都斷開彈奏、

呈現較乾的音響,裴勒繆特則以圓滑奏表現、突顯出外聲部旋律線的連貫性;費佛里耶 的彈奏以一拍為單位、強調「長、短」節奏的律動感,而薩洛基本上以圓滑奏彈奏,但 在樂句開頭的弱起八分音符則以跳音的方式來呈現「點」與「線」的旋律線。在 D 段和 弦堆疊段落中,通常以三層和弦進行的概念視之,但這裡,費弗里耶與薩洛有特別的詮 釋。費佛里耶強調最高聲部的長音,而底下的和弦進行則以較晦暗的音色彈奏,表現出 長音的「線」與和弦的「面」兩層次,也以音色的明暗對比使兩者有所區分;薩洛則將 三層的和弦進行均衡地彈奏,不作音量或音色上的變化來區分層次,而是將此段作出整 體性的效果。

歡騰的〈黎高冬舞曲〉,在速度的選擇與音型的彈奏上就能帶出不同的效果。阿絲、

費佛里耶、薩洛都以充滿生氣的速度彈奏這首樂曲,但在演奏法的呈現就有所差異。在

88

樂曲主題中,阿絲以果斷的和弦演奏來表現活潑的曲風,薩洛以圓滑奏的方式、並在最 後和弦下重音來呈現出另一種優雅卻不失個性的氣質,裴勒繆特在此則選擇以比其他人 平緩的速度及表現來詮釋這首樂曲。中段為與前段風格對比、為有著優美旋律線的樂段,

在樂句的表現上,各家一致強調旋律的表情起伏;有趣的是低音聲部的進行,高、低轉 換的雙音其比重如何調配則是各家所見不同之處。像是裴勒繆特強調最低層的五度雙音、

使高音的雙音較為弱,作出上聲部旋律與低音雙音相對、而中間的雙音聲部為和聲變化 的功能;阿絲將這兩層的雙音都以平等的音量、音色彈奏出,製造出三聲部同時進行的 效果。中段與再現段落的銜接也是值得玩味的地方,依照譜面上的指示應直接進入再現 段。薩洛在此將中段尾句漸慢、再馬上接續進再現段,使音樂呈現對比的表現;而費佛 里耶以兩段音色的變化作出由「暗」到「亮」的轉換;阿絲選擇以遵照譜面指示,兩段 落從頭至尾保持其各自特性、並立即作轉接、有不同的展現。

清新的〈梅呂哀舞曲〉其旋律線的吟唱是演奏上的重點之處。中段的彌賽特舞曲其 特色為連續平行和弦進行,在此各家在彈奏上也有不同的著墨點及所呈現出的效果。阿 絲會以強調和弦其外聲部的八度音為主,使進行中的旋律線清楚,裴勒繆特將和弦各聲 部都平均地彈奏,所呈現的音響較為濃厚,薩洛也使用與裴勒繆特同樣的方式彈奏,但 其旋律線仍能清楚地呈現;費佛里耶在和弦進行在兩聲部中交替的第二樂句中,特別強 調高音的「D」,使音樂如閃動的亮點,在聽覺上令人驚奇。A 段再現以重疊兩段的主題 樂句為開始,右手聲部為梅呂哀舞曲主題、左手為的彌賽特舞曲主題。在此,阿絲等前 輩將上聲部單音旋律線清楚地彈奏、下方的平行和弦主題較以作為和聲支持的概念呈現,

89

薩洛則將左手聲部的主題刻意強調,使雙手的主題旋律都能明顯地呈現,聽覺上具有「複 旋律」的效果。

〈觸技曲〉在快速的音符群中,除了手指需敏銳地觸碰琴鍵,也需將隱於音符當中 的旋律線清晰地彈奏出來,而這也是大家在演奏上的共通之處。在詮釋上比較有探討空 間的地方為最後尾奏的第 216 小節銜接至 E 大調段落,特別是在三十二分休止符的延長 上所停留的時間不同,以致接續的樂句其表現的效果也會有所分別。阿絲、費佛里耶與 裴勒繆特在兩樂句中間的休止符並無太長的休止,立即接續下一樂句從低音快速爬升的 分解和弦琶音,以自然地表現音樂、及帶出流動性為主;薩洛在此則有較戲劇化的表現,

刻意將兩樂句間的停頓拉長,徹底切斷前樂句的音樂,再接續如排山倒海般爬升的樂句,

且音量變化幅度大、音樂起伏明顯,製造出炫麗的效果。

這些演奏家其自身所具有演奏風格也使其在詮釋拉威爾作品時呈現不同的樣貌。像 是阿絲的彈奏非常細膩,不論是觸鍵或者是音色的處理都是非常清晰、且具有層次,雖 然在樂曲的表情變化上較為保守,卻能在演奏中自然地使音樂性流露出,表現出拉威爾 不矯揉造作、恬靜的風格。身為拉威爾門下弟子的裴勒繆特以豐富的音色變化、飽和的 和聲音響來詮釋這首樂曲,令人聯想到有如管絃樂中多樣化的音樂呈現,但他又能保有 拉威爾作品中重要的旋律元素、使旋律線能清晰地演奏出。費佛里耶的彈奏特色為觸鍵 極其分明,使樂曲中的旋律線即使在快速音群中也能呈現良好的清晰度;音色的變化也 有細緻微妙的表現,尤其是費佛耶里在慢速、寂靜的樂段中所營造出的氛圍,其美妙之 處是筆墨難以形容的。年輕一輩的薩洛對樂曲表現較自由,不完全遵照作曲家在樂譜上

90

的標示,而是對樂曲有個人的見解;在音樂的表現上,除了彈奏出漂亮的音色、也比前 輩演奏家使用較多的踏板來作輔助,且對樂曲有較戲劇化的呈現。

坊間相關主題論文已對管弦樂版本中的配器與記譜部分已多所著墨,筆者在此僅就 拉威爾如何以樂團來詮釋這首作品的角度作探討。在 1919 年,拉威爾將《庫普蘭之墓》

中的四首樂曲譜成管弦樂版本,其排序為:〈前奏曲〉、〈佛拉納舞曲〉、〈梅呂哀舞曲〉,

最後以熱鬧的〈黎高冬舞曲〉結束,與鋼琴版本的編排稍作不同;且在管絃樂版本中,

因樂器特性及語法的不同,在音響、樂句、層次等表現都會與鋼琴演奏的效果有些許的 差異。

〈前奏曲〉在不一樣的主題轉接中,以不同的樂器、樂器群來表現樂句中的模進與 對比,像是開頭的第一主題以雙簧管作獨奏樂器,至第二主題時則以弦樂群呈現,帶出 兩者間音響厚度及亮度上的變化。如此手法也使樂曲的進行彷彿為不同音色群之間的銜 接,而混和的聲響也使音樂呈現霧化般效果,與鋼琴曲中具有的清晰線條與織度表現有 差異。

在〈佛拉納舞曲〉中,我們可以聽到器樂群對複點主題的節奏型拉奏出明顯的曲線 及個性,而在第二拍的重音上,拉威爾使用多種樂器合奏、製造出與前一拍不同的聲響。

在〈佛拉納舞曲〉中,我們可以聽到器樂群對複點主題的節奏型拉奏出明顯的曲線 及個性,而在第二拍的重音上,拉威爾使用多種樂器合奏、製造出與前一拍不同的聲響。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