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廣告與社會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節 廣告與社會

從第一節社會變遷的文獻探討中,可瞭解到經濟發展是影響社會的主要 因素;而廣告則被認為,具有促進經濟的功能。因此廣告可以說是社會的產 物,依附於社會變遷(鄭自隆,2015a)。而所謂的「社會」,鄭自隆(2008)

表示,應廣義以政治、經濟、科技和文化等條件進行討論,並認為這四項因 素分別影響百餘年來台灣廣告的發展:

一、 政治:

台灣的政治發展,因不同時期的不同統治者,而產生不同的階段;

回顧百餘年政治體制對廣告發展所造成的影響,大致可分為以下四階段:

(一) 日治時期

日本統治台灣50 年(1895-1945)間,帶來現代化報紙、廣播 和電影,這些西方文明經由殖民者的二級傳播,對台灣造成深遠影 響(鄭自隆,2008)。可以從當時的廣告窺看出,日本政府將資本 主義,「透過廣告形式的移植輸入台灣,再經由媒介的擴散,形成 滴漏效應,成為社會的共同價值。」(鄭自隆,2015a:186)。

因而日本以資本主義的拓殖,來發展帝國主義統治台灣;所帶 來的改變,主要為政治力量和教育的介入,而「廣告只是反映當時 的社會潮流」(鄭自隆,2008:453)。陳燕蓉、孫秀蕙、陳儀芬

(2009)亦提出,「廣告反映社會現況,而社會則提供廣告表現的 靈感與題材。」他們認為,廣告是資本社會中,宣傳商品的主要形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式,並可從中看出,閱聽人對生活的想像(陳燕蓉、孫秀蕙、陳儀 芬,2009:161、170)。

(二)戰後時期

戰後初期的台灣因經濟蕭條、局勢不穩的情況下,使工、商業 面臨困境,從而導致廣告無法茁壯發展(林銘皇,2004)。因此,

在這時期的廣告,以版面不多的報紙為主;廣播次之林筱玲、葉金 燦,2008)。而報紙廣告的重點在商品本身,並搭配人物或輔助性 插畫;且因應時局變遷,「報紙廣告常加入反共抗俄的宣傳標語。」

(鄭自隆,2015a:189)。

而李佳螢(2006)、戴維怡(2006)在其研究中皆發現,「戰 後台灣的廣告風格在本土化與國際化、傳統與現代之間擺盪」,證 實廣告反映台灣社會變遷,廣告表現與當時社會情境脈絡密不可分。

因此,在國民政府威權管治媒體的背景下,當時的「傳播媒體成為 統治者意識形態的傳聲筒」(鄭自隆,2008:453;孫秀蕙、陳儀 芬,2009:297)。

(三)民主時期

台灣從威權走向民主。相較日治、戰後時期的威權政治,九O 年代黨外運動的興起,「帶來台灣意識的提升」。而政治變遷對廣 告表現,除了帶來本土化的影響,也因解除報禁,廣告創作與表現 逐漸多元化;但同時也帶來激烈競爭,各家報紙為爭奪廣告市場,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許多報紙廣告破格,將廣告與新聞混雜,而造成閱讀不便與視覺 干擾。」(鄭自隆,2008:333、340;鄭自隆,2015a:204)。

然而,隨電視開播,本土化現象於廣告中,開始廣泛使用台語,

使廣告充滿懷舊與本土趣味。之後,在政治多元和國際化的,電視 的廣告表現,風格從保守走向開放;廣告也開始混雜使用英、日文。

而這時期的台灣媒體市場,進入多元競爭階段,「可謂之台灣第一 次媒體革命—『量』的擴充」(鄭自隆,2008:341、362、379)。

(四)網路原生代時期

2014 年爆發的「太陽花學運(318 學運)」,喚醒對政治冷感 的年輕世代,引發公民意識;並自我命名為「天然獨」19,使台灣 民主運動內容不再停留於統獨戰爭。此外,學運後,崛起許多「第 三勢力」新興小黨如「時代力量」、「綠黨社會民主黨聯盟(綠社 盟)」等,強調社會內部族群、階級、性別的轉型正義等。2015 年 6 月「反課綱運動」,更使年輕一代的政治參與,年齡下降至高中 生(鄭仲嵐,2016;陳幸芬,2016;陳芳明,2016)。

而太陽花學運的媒體表現,除了突顯新世代對網路新媒體的靈 活運用;同時,媒體的角色也正發生質變。相較傳統媒體的高進入 門檻、高成本等特性,網路新媒體的易用性,讓人人都可成為內容 提供者。這場學運對媒體帶來,「一方面是傳統媒體的再進化;另 一方面是網路新媒體抬頭的契機」(陳怡如,2014;楊至靜,2016)。

19 「天然獨」:又稱自然獨,意指約在 1987 年代,解嚴前後出生的年輕人,對於認同台灣、堅 持獨立自主是該世代的天然成分。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二、 經濟:

台灣自二次大戰結束後,以日治時期的農業和輕工業為基礎,逐漸 蛻變為一個新興工業化國家。而這蛻變的過程,梁明義、王文音(2002)

認為,可從1953 年國內局勢慢慢穩定,作為分析台灣經濟發展元年;並 根據梁明義、王文音(2002)、中國文化大學工學院科技發展與人物編 委會(2013)、國家發展委員會(2016)將台灣經濟發展過程,整理延 伸分為下列六個階段:

(一) 第一階段依賴美援時期(

1953-1960

):

是為政府四年經建計畫期間。因外匯嚴重不足,政府在美援幫 助下,大力發展進口替代工業,實施嚴格進口管制和保護關稅政策,

穩定物價,彌補外匯不足。

(二) 第二階段自力成長與經濟起飛時期(

1961-1972

):

這個時期是台灣經濟起飛期間;在經濟發展的策略中,從過去 的進口替代政策,轉為以外銷為導向的出口擴張政策,並設置加工 出口區吸引外資投資。

(三) 第三階段遭遇國際驟變時期(

1973-1984

):

歷經兩次全球石油危機,國際面臨經濟衰退、通貨膨脹和失業 率增加等問題,而台灣當時的經濟政策,為十大建設和後續的經濟 建設十年計畫;並設置科學工業園區,產業結構進入技術導向階段。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四) 第四階段台幣大幅升值與調適時期(

1985-1992

):

台幣因應美國大量外貿逆差,而大幅升值,削弱美國出口競爭 力。而此時期的經濟政策主要方向為「自由化」、「國際化」,以 降低關稅和放寬進口措施,帶動台灣經濟發展。

(五) 第五階段兩岸關係浮上檯面(

1993-2000

):

進入 1990 年,除了產業轉型緩慢,還有兩岸經貿關係無法突 破,使台灣經濟面臨瓶頸;之後又受到亞洲金融風暴、美國網際網 路泡沫危機等影響,使台灣金融制度陸續出現問題。

(六) 第六階段產業再造與全球連結(

2000

年後):

2000 年起政府全力投資人才,同時發展半導體和數位內容等 產業;並於2008 年金融海嘯後,提出「黃金十年 國家願景」計畫,

希望透過促進投資、強化建設、產業再造和全球連結等四方面,提 升經濟成長動能。

而對應到台灣的電視廣告發展來看,自 1962 年台視開播後,進入 電視廣告經營時代;其每年廣告量均呈現正成長。直到 1985 年受整體 經濟景氣低迷影響,使電視廣告第一次呈現負成長;並因政府執行「自 由化、國際化」的政策,而大量進口國外商品,使電視廣告的商品類型 也產生變化。

之後,美國為了因應網路泡沫化和911 恐怖攻擊,所造成得通貨緊 縮危機,而實施降息,使金融市場變得更有流動性;最終因房市崩跌。

2007 年美國爆發次級房貸金融房貸風暴;隔年 2008 年,雷曼兄弟連動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式債券倒閉,震撼全球金融市場(陳美菊,2009)。而這個階段的台灣 電視廣告,採用「鼓舞小市民認命、認真,不怨天尤人,勇敢打拼」等 策略,來呈現積極正向的社會(鄭自隆,2015a:15)。

2009 年起全球經濟開始復甦;2010 年景氣雖然已止跌回升,但後續 因遭逢歐美債務問題,使2012 年全球經濟,面臨更多不確定和不穩定性

(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2012;國家發展委員會,2016)。且此時期的 台灣電視廣告,除了因應經濟因素,而改變其商品類別;網路廣告的興 起,更造成電視的廣告量流失。

至2016 年,全球經濟環境表現低迷,如,英國脫歐衝擊全球金融市 場等,影響整體景氣;加上國內物價上漲、薪資不漲等情況下,使消費 者信心指數下滑20。從凱絡媒體2016 年公布的全球廣告市場研究報告中 發現,雖然電視廣告還是目前比率最高的投放媒介,但其中有線電視整 體下滑 9.5%,並預測數位廣告將於 2018 年,成為台灣廣告投放的主要 形式21

三、 科技:

20 凱絡媒體週報(2016)。「2016 上半年廣告量報告」。《凱絡媒體週報》。來源:

https://goo.gl/SREtTI

21 何佩珊(2016)。「數位廣告成長快,已成 13 國主流廣告投放形式」。《數位時代》。來 源:https://goo.gl/1zBO5i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每個時代都會有新的科技出現,鄭自隆(2015b:332)認為,新科 技和「舊」產業會形成四種互動現象:替代、襲奪、消失、並存,而「決 定這四種互動現象,除了社會因素,主要來自新科技和舊產業的互動態 勢。」此外,這四種互動現象中,同樣存在新科技與「舊」媒體的競爭 關係,而媒體的收入則來自「發行」與「廣告」;因此,科技的變遷,

不僅影響媒體,也影響廣告,如下圖所示:

圖2.3.1 廣告與科技變遷的關係圖

資料來源:鄭自隆(2015a:88)。

然而,當發行與(或)廣告收入能夠支撐媒體營運時,新媒體才有 存在的意涵;所以,下面分別從平面、電視廣告表現的演進,以及近期 網路廣告表現,觀看新科技與廣告的進化。

表2.3.1 平面廣告表現之演進

廣告表現 早期 近期

廣 告 設

工具 手繪、鉛字排版。 先使用照相打字;後電腦繪圖與後製,

取代之。

構圖 對稱。 多元呈現方式,注重視覺動線的流暢。

科技變遷 媒體 廣告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計 影像 手繪(強調呈現畫家風格)。 攝影廣泛使用,創作者風格並不顯著。

廣 告 文 案

文字 以相同文字呈現類似對仗 形式。

多元呈現方式,使用修辭、後現代式拼 貼、說故事式等。

語言 統治者語言。 台語與外文(英文、日文)混雜使用,

並創造廣告用新詞,呈現語言趣味性。

訴求 屬於工具性滿足。以商品本 身具有的功能,作為訴求。

屬於社會、心理性滿足。訴求已跳脫商 品功能,擴大到滿足消費者社會階級 與自我認同。

資料來源:鄭自隆(2008:340)

表2.3.2 電視廣告表現之演進

廣告表現 早期 近期

製 作 工 具

影片 16 釐米影片、35 釐米幻燈片。 35 釐米影片。

色彩 黑白。 彩色。

場景 棚內。 外景。

後製 手工。 電腦。

呈 現 風

語言 國語為主,極少數使用台語。 國語、台語和外語(英語、日語,甚 至法語)混雜使用,並創造廣告用新

語言 國語為主,極少數使用台語。 國語、台語和外語(英語、日語,甚 至法語)混雜使用,並創造廣告用新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