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實務應用之建議

透過本研究結果瞭解身心障礙族群之特性與問題所在,殘障運動推廣之方向。

提出以下三項實務面的建議:

(一) 持續推廣身心障礙運動賽事,擴增身心障礙參與休閒運動人口 (二) 成立身心障礙者體位分級及健康管理中心,提升競賽的公平性 (三) 拓展殘障運動的學術研究

二、未來研究之建議

(一) 殘障運動推廣至今,國內有關殘障運動相關的研究與文獻相當缺乏,國內應鼓 勵有志於殘障運動推廣的學者進行研究及發表著作,增進殘障體育運動的學 術發展。

(二) 規劃身心障礙者的運動空間及提供適用於身心障礙者的運動設備及場地。

(三) 重視女性運動員和重度傷殘運動員參與運動比賽機會。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內政部 (2011) 。領有身心障礙手冊者人數統計。取自內政部,統計處網址 http://sowf.moi.gov.tw/stat/year/list.htm。

王文科、王智弘 (2009) 。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王占坤、張冉 (2008) 。殘疾人體育溯源及發展展望。河北體育學院學報,

22(2) , 11-14。

王昭卿 (2007) 。2006 年 IPC 田徑技術人員講習會報告。殘障體育運動會刊,

18,115-119。

王漢忠、葉劉慧娟、吳政昆、陳莖斐、楊莒妤、藍坤田、孫淑芬、石罕池(2012) 。 2012年第30屆倫敦奧運會賽前考察團返國報告。臺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吳炫達 (2009) 。蘆洲國小民俗體育代表隊組訓與經營策略之研究。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萍 (2008) 。論殘奧會的社會文化意義。職業時空,4(2),117。

周冠孝 (2010) 。我國職業棒球運動經紀人發展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 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季力康、陳美燕 (2010) 。2009 年 IBSA 會員大會報告。殘障體育運動會刊,

20,96-103。

林宗慶 (2010) 。2009 年捷克 Para-Archery 射箭分級師講習會報告。殘障體 育運動會刊,20,121-123。

林宗慶、黃春賢 (2009) 。2008 年新加坡殘障分級與運動技術研討會報告。

殘障體育運動會刊,20,93-95。

林素華 (2004) 。身體活動訓練課程對智能障礙學齡兒童之健康體適能及相關 表現成效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陽明大學,臺北市。

林朝加 (2007)。2006 年國際殘障田徑分級師講習會報告。殘障體育運動會 刊,18,120-126。

范帥寧 (2010)。基隆地區跆拳道館經營現況分析之研究。台中健康產業管理研 究所所士論文。

武而謨 (2010)。2009 年 IWAS 會員大會報告。殘障體育運動會刊,20,

145-147。

武而謨、蕭昌熙 (2005) 。第 23 屆 CPISRA 年會報告。殘障體育運動會刊,

16,76-78。

胡竣豪 (2009)。從職業運動經營探討 SBL 職業化之困境與課題 (未出版碩士 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倪昊白 (2010) 。2009 年 IPC-APC 田徑分級講習會報告。殘障體育運動會刊,

20,117-120。

張少熙 (2010) 。2008 年北京帕運對臺灣殘障運動的啟示與影響。殘障體育 運動會刊,20,21-25。

陳李綢、陳淑美 (2010a) 。2009 年 INAS-FID 會員大會報告。殘障體育運動 會刊,20,104-114。

陳李綢、陳淑美 (2010b)。2009 年 IPC 會員大會報告。殘障體育運動會刊,

20,127-144。

陳李綢、賴復寰 (2010) 。第 16 屆國際社會體育與教育研討會報告。殘障體 育運動會刊,20,87-90。

陳媚媚 (2009) 。2008 年地板滾球暨 7 人制足球體位分級講習會報告。殘障 體育運動會刊,20,91-92。

曾參寶、陳顯宗、陳雲蓮、周國金、陳玟瑾(2008) 。參加2008年第13 屆北京 帕拉林匹克運動會返國報告。臺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傅星翔 (2008) 。運動雜誌中運動廣告呈現之社會環境以及運動產業變遷(未 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楊麗珠 (1996)。遠東暨南太平洋區殘障運動總會簡介。殘障體育運動會刊,

5,19-20。

趙金峰( 2010)由北京殘奧會看我國殘疾人體育的發展。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6(1) 期,21-23。

葉書銘、陳若茗 (2010)。2009 年亞洲暨大洋洲桌球分級師講習會報告。殘障 體育運動會刊,20,124-126。

廖邕 (2009) 。全球化影響下臺灣職棒的運動勞力遷徙(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熊斗寅 (2004) 。參加比取勝更重要─試論殘疾人體育與殘奧會。體育與科 學,25(6),5-8。

劉宏裕、葉怡矜、楊宗文、洪毓美與石明宗(譯) (2007) 。運動研究方法。

臺北市:華都(Chris, G., & Ian, J., 2004)

賴復寰 (1998) 。殘障體育運動概論,臺北市:正中書局。

賴復寰 (2005) 。帕拉林運動會的發展史。殘障體育運動會刊,16,16-21。

賴復寰 (2006) 。國際帕拉林匹克委員會章程。殘障體育運動會刊,17,

13-21。

二、英文文獻

Asia Paralympic Committee (2011) About APC. Retrieved from:

http://www.asianparalympic.org/home/index.aspx

Bailey, S.(2007) Athlete First: A History of Paralympic Movement. Johm Wiley and Sons Inc, Hoboken, P139.

Barney J. (1991), “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 Journal of Management, Vol.12, P49-68.

Britain, G. (2010). Preparations for the London 2012 Olympic and Paralympic Games: progress report February 2010 (Vol. 298): Stationery Office.

Cerebral Palsy International Sports and Recreation Association (CPISRA) (2010)Welcome to the CPISRA website. Retrieved from:

http://www.cpisra.org.za/indexd321.html

George A. Steiner(1977) John B. Minor, Management Policy and Strategy : Text, Reading and Cases. P.180

Charles W.L. Hill & Gareth R. Tones (1988), Strategic Management, p.5 Claudine, S. (1998). 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 recreation and sport:

Crossdisciplinary and lifespan(5th ed.). Dubuque, IA: MCB/McGraw-Hill Guttmann, L.(1976). Textbook of sport for the Disabled.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Press,St.Lucia, Australia.

Howe,P.D.(2008) 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the Paralympic movement. Routedge, Abingdon.

International Blind Sports Federation (IBSA)(2010). IBSA. Retrieved from:

http://www.ibsa.es/eng/ibsa/presentacion.htm

International Sports Federation for Persons with an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INAS-FID) (2010) About INAS. Retrieved from:

http://www.inas.org/about-us/what-we-do/who-we-are/

International Paralympic Committee (2003). Paralympic Vision and Mission IPC handbook,1.1, Bonn, Germany.

International Paralympic Committee (2005) Annual Report 2004, Bonn, Germany.

International Paralympic Committee (2006a) Annual Report 2005, Bonn, Germany.

International Paralympic Committee (2006b) IPC Position Statements. IPC hand book,ch4, Bonn, Germany.

International Paralympic Committee (2007a) Annual Report 2006. Bonn, Germany.

International Paralympic Committee (2007b) IPC Classification Code and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Bonn, Germany.

International Paralympic Committee (2008a) Annual Report 2007. Bonn, Germany.

International Paralympic Committee (2008b) IPC Classification Code and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Bonn, Germany.

International Paralympic Committee (2009) Annual Report 2008. Bonn, Germany.

International Paralympic Committee (2010a) Annual Report 2009. Bonn, Germany.

International Paralympic Committee (2010b) International Paralympic Committee Strategic Plan 2011-2014.IPC, Bonn, Germany.

International Paralympic Committee (2011a) Annual Report 2010. Bonn, Germany.

International Paralympic Committee (2011b). Organization. Retrieved from http://www.paralympic.org/IPC/Organization/

International Paralympic Committee (2011c) IPC Constitution Bonn, Germany.

International Paralympic Committee (2012). IPC Accreditation and Sport Entries at the Paralympic Games - Users' Guide .IPC, Bonn, Germany.

International Wheelchair and Amputee Sports Federation (2011). About IWAS.

Retrieved from http://www.iwasf.com/iwasf/

Jahnke,B.S.(2006) 30th Anniversary Paralympic winter Games,1976-2006.RLC, Paris, France.

James,G.F., Donaldson, K. & Stone,V. (2004) Athens 2004: the pollution cli mate and athletic performance.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22,967-980.

Japan Sports Association for the Disabled (2011).協會概要. Retrieved from http://www.jsad.or.jp/gaiyo_top.htm#gaiyo

Klenck, C. & Gebke,K.(2007) Practical management: common medical problems in disabled athletes. Clinical Journal of Sport Medicine,17(1),55-60.

Korean Paralympic Committee (2011). Objective & vision. Retrieved from http://www.kosad.or.kr/english/kpc/vision.asp

Megginson N. H., Nakamura A. & Furst, D.M. (1997). Parental perception of special Olympics benefits and outcomes. Palaestra, 13(1), 12-13.

ParalympicsGB (2011). About ParalympicsGB. Retrieved from

http://www.paralympics.org.uk/landing.asp?section=000100010001&

sectionTitle=About+ParalympicsGB

Sherrill, C.(1999).” Disability sport and classification theory: a new era” Adaptative Physical Activity Quaeterly,(19)2,206-215.

The official Magazine of the Paralympic Movement (2011).Development -Growing the Paralympic Movement. Paralympian, 3,24-25.

Tweedy, S.M. (2002). Taxonomic theory and the ICF: foundations for a unified disability athletics classification. 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 Quarterly, 19, 220-237.

Tweedy, S.M. &Vanlandewijck, Y. C.(2009) International Paralympic Committee Position stand-background and scientific rationale for classification in Paralympic sport.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Nedicine. Published online 22 Oct 2009.

United Nation(1983). The World Programme of Act ion concerning Disabled Persons. Retrieved July 26, 2012, from The United Nations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Web site: http://www. un.org/issues/m-disabl.html。

U.S. Paralympics (2011). About us. Retrieved from http://usparalympics.org/resources/about-us Vanlandewijck,Y.C.&Thompson,W.R. (2010) The Paralympic

Athlete.Wiley-Blackwell

Weed, M., Coren, E., Fiore, J., Mansfield, L., Wellard, I., Chatziefstathiou, D., &

Dowse, S. (2009).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evidence base for developing a physical activity and health legacy from the London 2012 Olympic and Paralympic Games. Department of Health

Whitteridge,D.(2004) Guttmann, Sir Ludwig(1899-1980) in: Oxford Dictionary of National Biography,online e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1) 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 Disability, and Health. Geneva, Switzerland.

附錄:訪談逐字稿

一、A 現任會長

1. 中華民國殘障體育運動推展活動已有計劃及預算編列,如:每半年召開乙次理監事 聯席會議。每年召開乙次會員大會。依計畫舉辦各類(聽、視、肢、智)殘障體適能 活動營。依計畫辦理裁判、教練、分級師、運動傷害與安全防護講習會。適時舉辦 殘障體育運動學術或專題研討會。辦理年度各單項運動會長盃錦標賽(包括田徑、游 泳、健力、射擊、射箭、輪椅網球、輪椅籃球、柔道、桌球、盲人門球、羽球、地 板滾球、輪椅撞球、保齡球等項)。協助辦理全國身心障礙者運動會。協助社會各界,

辦理各類型殘障體育運動比賽,或相關活動。及依需要辦理各單項運動國手選拔。

發行殘障體育運動會刊。

2. 殘障運動推展的最大優勢:主要是讓那些在家走不出來的殘障者,藉運動走出來,改 變生活品質,建立人際關係,因參與運動而結識朋友,如以舞會友。殘障運動推動 最終目的是鼓勵更多人參與運動,藉運動來達到生理與心理的健康發展。

3. 政府官員對殘障運動心態不改變,將殘障運動視為休閒活動,殘障運動就沒有優勢,

優勢來自意識,政府官員認為目前參加選手要得牌,要有許多觀眾,則極力推展,

如正常人的棒球,觀眾多就能有發展。但是殘障運動缺乏觀眾,無法被許多人看到,

政府官員就看不到,殘障運動就無法推展。因此鼓勵殘障者走出來不一定要靠政府 官員。

4. 殘障運動的分級制度主要目的在公平性,讓殘障者參與運動,比賽只是手段,藉比 賽肯定自己,參與比賽是藉運動肯定自己,最終不是靠物質或獎金為參與運動的藉 口,不要再以成績來決定殘障運動的推廣。而是應以那種項目使更多人的參與,鼓 勵更多人藉運動來強身。

5. 我們選手教練選拔的方式要制度化、標準化,不然那些選手教練一天到晚來抗議來 投訴,體委會一直來要我們處理…誰吃的消? 所以我們就要招集這些關心殘障運動、

有參與殘障運動的專家學者,成立殘總的選訓委員會,由他們負責審查。

6. 國際殘障運動走向競技,是一條不歸路,競技是推廣殘障運動的手段。當初鼓勵選 手參賽是利用獎金,但最後還是要主動參與運動,而不是靠成績也非靠政府的獎勵,

殘障運動的發展,不要只想到獎金與政府的補助,真正目的是靠自己能力運動,學

習技能,獨立自我發展,藉運動肯定自我,用比賽刺激選手走出來運動,建立人際 關係。

7. 殘障運動最終目的不是比賽,比賽是手段,最終目的是真正參與運動。殘障運動未 來推動方向不能用物質來推運動,否則將造成沒獎金選手就不參加運動,如此將違 背殘障運動的真正精神,大家都能運動,減少身體病痛,強化身體,獨立自主,走 出社會,快樂生活。

8. 殘障運動目前困境,是外行官員領導內行專業,家長或有些教練只為獎金,利用選 手殘障事實 ,極力爭取成績或有獎金的參賽機會,使得殘障運動推展失去意義。

9. 對於教練的培訓問題,多數教練剛開始參與訓練選手也許有熱心,但多數教練唯利 是圖,利用訓練殘障選手獲得自己的利益。教練的培訓與道德的培養也待強化。

10. 殘障運動有困境但也不能不推展,以後許多殘障者就無法參與運動訓練或活動。殘 障運動選手走出來比賽,可鼓勵殘障者出來運動,因此殘障選手應教育參賽的運動 精神,而不是重視自己的利益,否則殘障運動將再度受傷害。

11. 對於選手的看法,不會飲水思源,自己成名有成就,就會想封殺別人,不允許別人 參賽機會,只有自己是最佳的選手,不希望別人超越,選手培訓應多元化讓更多不

11. 對於選手的看法,不會飲水思源,自己成名有成就,就會想封殺別人,不允許別人 參賽機會,只有自己是最佳的選手,不希望別人超越,選手培訓應多元化讓更多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