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中彰投分署 「青年求職行為及非典型就業現況調查」

「非典型就業」問卷

您好:

我們是接受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中彰投分署委託的異視行銷市場調查研究中 心,為了瞭解青年求職與就業的現況,故進行調查,作為未來中彰投分署提供就 業服務參考,您的意見對於本研究十分重要,調查所獲得的資料會整體分析呈現,

不會有個人分析,資料來源也絕對保密,請放心配合。敬請逐題填答。感謝您的 寶貴意見,煩請您撥空依照實際情形填答,若有填卷相關問題請洽異視行銷市場 調查股份有限公司連絡人:劉先生,電話:02-8772-3358分機1418,感謝您的協助,

謝謝!

第一部分:求職行為調查

Q1. 請問您找工作時曾經是透過以下那些方式?(複選題)

□(01)人力銀行網站 □(02)上臺灣就業通

□(03)使用社群網站搜尋職缺 □(04)看報紙徵人廣告

□(05)請就業服務中心推介 □(06)參加徵才活動

□(07)找親友介紹 □(08)請師長推薦

□(09)向企業毛遂自薦 □(10)參加考試

□(11)學校職涯發展相關單位介紹

□(12)其他,請說明__________________

Q1.1 承上題,您認為以上哪一種方式最有效?

□(01)人力銀行網站 □(02)上臺灣就業通

□(03)使用社群網站搜尋職缺 □(04)看報紙徵人廣告

□(05)請就業服務中心推介 □(06)參加徵才活動

□(07)找親友介紹 □(08)請師長推薦

□(09)向企業毛遂自薦 □(10)參加考試

□(11)學校職涯發展相關單位介紹

□(12)其他,請說明__________________

Q2. 請問您求職曾經做過以下哪些準備?何時開始準備?(複選題)

畢業前 畢業後 無準備

在學期間 求職期間 該項目

□(01)增強專業技能

□(02)加強外文能力

□(03)增加打工經驗

□(04)考取專業證照

□(05)補習或唸書準備考試

□(06)蒐集面試相關資料

□(07)製作創意履歷自傳

□(08)履歷自傳健診

□(09)做職涯探索或職業興趣測驗

□(10)參加就業講座

□(11)找老師諮詢就業方向

□(12)企業參訪

□(13)企業實習 (打勾需續答 Q2.1題)

□(14)其他,_____________ Q2.1 承上題,請問實習過後您是否有留任該企業?(參與企業實習者填寫)

□(01)有 □(02)沒有

Q2.2 承 Q2題,請問哪一項就業準備對您最有幫助?_______________(填寫代碼) Q3. 請問您畢業後花了幾個月的時間找到第一份工作? (單選題)

□(01)未超過1個月 □(02)1個月~未滿3個月

□(03)3個月~未滿6個月 □(04)6個月~未滿1年

□(05)超過1年

第二部份:求職遭遇困難與解決方式

Q4. 請問您在求職的過程中,遇到的困難為何? (複選題)

□(01)沒有面試機會 □(02)經歷不夠 □(03)薪資不符期待

□(04)不知道自己適合什麼工作 □(05)學歷不夠 □(06)沒有專長

□(07)面試時不會表達 □(08)不會撰寫履歷

□(09)其他________________

Q5. 請問您在求職過程中遇到困難時,會使用何種管道尋求協助? (複選題)

□(01)請親友幫忙找工作 □(02)到就業服務中心找工作

□(03)上網詢問相關問題 □(04)上職訓課程培養專業技能

□(05)請師長、學長推薦 □(06)找職涯諮詢機構諮商

□(07)找學校職涯輔導相關單位

□(08)其他(請說明)______________

Q5.1 承上題,請問您認為哪一種管道最能有效解決您在求職過程中碰到的困難?

□(01)請親友幫忙找工作 □(02)到就業服務中心找工作

□(03)上網詢問相關問題 □(04)上職訓課程培養專業技能

□(05)請師長、學長推薦 □(06)找職涯諮詢機構諮商

□(07)找學校職涯輔導相關單位

□(08)其他(請說明)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工作現況調查

Q6. 請問您目前的非典型就業型態為?(若有多份兼職工作,請以工作時間最長的工作填寫)

□(01)固定的部分時間工作 □(02)臨時性工作

□(03)定期契約工作 □(04)自營作業者(含自由工作者) Q7. 請問您的職業類別為?(若有多份兼職工作,請以工作時間最長的工作填寫)

類別 舉例

□(01) 餐飲服務 如內外場服務生、外送人員等

□(02) 門市銷售 如門市、銷售人員、電話銷售等

□(03) 辦公 如行政、會計、業務、內勤人員等

□(04) 補教 如補習班老師、家教等

□(05) 活動 如活動行銷、主持人、攝影、工作人員等

□(06) 市場調查 如街訪、電訪人員等

□(07) 技術工/勞力工 如清潔工、幫工、搬運工等

□(08) 在家工作 如文案撰寫、社群助理、美編設計等

□(09) 其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Q8. 請問您目前的工作,是否為第一份工作?

□(01)是 □(02)否

Q9. 請問您目前的工作,已任職多久?

□(01)未超過3個月 □(02)3個月~未滿6個月

□(03)6個月~未滿1年 □(04)1年~未滿3年

□(05)3年~未滿5年 □(06)超過5年 Q10. 請問您此份工作之前,是否曾經從事正職(全時)工作?

□(01)是 □(02)否

Q11. 請問您目前的工作,每週平均工時多少?(單選題)

□(01)未超過20小時 □(02)20小時~未滿30小時

□(03)30小時~未滿40小時 □(04)40小時以上

Q12. 請問您從事這份工作是自願性或非自願性?(自願性或非自願性擇一勾選)

□(01)自願性從事,原因為?(可複選,最多複選 3 項)

□(a)能選擇工作時段 □(b)想縮短工作時間

□(c)工作比較簡單 □(d)對於工作內容感興趣

□(e)可以馬上離職 □(f)打發時間

□(g)貼補家用 □(h)幫忙親友

□(i)等待服兵役 □(j)想留在家鄉工作

□(k)其他(請說明)_________________

□(02)非自願性從事,原因為?(可複選,最多複選 3 項)

□(a)找不到全時工作 □(b)體力上無法擔任全時工作

□(c)公司業務緊縮,縮短工時因應

□(d)因家庭因素(育兒、照顧病人及老人等 ),無法擔任全時工作

□(e)其他(請說明)_________________

Q13. 請問您對於目前工作時數的看法?(增加時數、減少時數或維持時數只能擇一勾選)

□(01)希望增加工作時數,主要原因為:

□(a)希望增加薪水 □(b)希望成為正職

□(c)喜歡目前的工作

□(02)希望減少工作時數,主要原因為:

□(a)更多時間陪伴孩子 □(b)更多時間照顧家中長者或病人等

□(c)其他(請說明)___________

□(03)維持目前的工作時數

Q14. 請問您目前工作,每月平均薪資多少?(單選題)

□(01)15,000(含)元以下 □(02)15,001~20,000元

□(03)20,001~25,000元 □(04)25,001~30,000元

□(05)30,001~35,000元 □(06)35,001~40,000元

□(07)40,001~45,000元 □(08)45,001~50,000元

□(09)50,001~60,000元 □(10)超過60,000元 Q14. 請問除了上述收入以外,是否還有其他經濟來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Q15. 請問您未來的工作規劃?

□(01)繼續這份工作

□(02)尋找其他部分工時工作

□(03)擔任正職員工,預計在多久時間之內達成?

□(a)1年以內 □(b)1年及以上〜3年以內

□(c)3年及以上 □(d)不知道

□(04)自行創業 □(05)不想工作

□(06)繼續升學 □(07)不知道

□(08)其他(請說明)________________

第四部分:基本資料

Q19. 性別?【訪員自行請填答】

□(01)男性 □(02)女性

Q20. 請問您的教育程度?

□(01)國中以下 □(02)高中、高職

□(03)專科 □(04)大學

□(05)研究所以上

Q21. 請問您上述學歷的科系為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國中無需填寫) Q22. 請問您目前所服務單位名稱、聯絡電話及主管姓名:(選填)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們的訪問到此結束,謝謝您的協助!!***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成之約、蕭晴惠、林國榮(2014),青年就業讚計畫執行成效評估期末報告,行政 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 102 年度委託研究計畫。

李雅銀(2017),我國青年就業促進政策之探討-以「青年就業讚計畫」為例,

p41-43。

李健鴻(2016),促進青年就業:轉銜障礙因素與轉銜制度之建立。台灣勞工季刊,

47,4-12。

周佳玟(2014),我國青年就業促進政策成效之分析- 以「補助大專校院辦理就 業學程計畫」為例,p41-42。

邱俊榮(2012),《職業訓練與提升青年就業力》,《台灣勞工雙季刊》,31,p17。

張天開(1987),非典型就業人員的勞工權益問題。勞工研究季刊,第 89 期,p1。

陳淑娟(2016),台灣地區非典型就業之變動,p5。

馮依菱(2009),大專青年 Yo-Yo 的求職行為研究-以臺中市為例。國立中正大學 勞工所碩士論文。

黃淑芬(2018),新住民第二代求職網絡之探討。中正大學勞工關係學研究所學位 論文,p40-43。

劉韻僖、陳心田(2006),「企業員工求職方式之研究:社會資本理論的觀點」,輔 仁管理評論,第 13 卷,第 1 期, 頁 1-30。

蔡芬芳(2007),求職歷程中之人力資源及社會網絡與就業表現之分析。國立空中 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15, 119-152。

鄭津津(1999),非典型工作型態的發展與就業安全政策規劃。勞動環境發展 與 就業安全政策規劃學術研討會(88 年 12 月 21 日),p147-161。

【英文文獻】

Albrecht C, Russinova E, Hecht V, Baaijens E, de Vries SC (2005) The Arabidopsis thaliana SOMATIC EMBRYOGENESIS RECEPTOR-LIKE KINASES1 and 2 control male sporogenesis. Plant Cell 17 3337–3349

Atkinson, J. (1984). Manpower strategies for flexible organizations. Personnel management, 16(8), 28-31.

Brasher, E. E., & Chen, P. Y. (1999). Evaluation of success criteria in job search: A process perspective.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72(1), 57-70.

Briscoe, J. P., & Hall, D. T. (2006). The interplay of boundaryless and protean careers:

Combinations and implications.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69(1), 4–18 Barber, A. E., Daly, C. L., Giannantonio, C. M., & Phillips, J. M. (1994). Job search

activities: An examination of changes over time. Personnel Psychology, 47(4),739-766.

Belous, R. S. (1989). The contingent economy: The growth of the temporary, part-time and subcontracted workforce. NPA REPORT;, (239).

Belous, R. S. (1989). How human resources systems adjust to the shift toward contingent workers. Monthly Labor Review, 112(3), p7-12.

European Commission (2006), Employment in Europe 2006 – Recent Trends and Prospects, Luxembourg: Office for Official Publications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Kanfer, R., & Hulin, C. L. (1985).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uccessful job searches following lay-off. Personnel Psychology, 38, 835-847.

OECD,Local Strategies for Youth Employment: Learning from Practice.

Polivka, A. E. & Nardone, T. (1989). On the definition of contingent work. Monthly Labor Review, 112(10), p9-11.

Quintini, G., & Manfredi, T. (2009). Going separate ways? School-to-work transi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Europe.

Román, A. A. (2006), Deviating from the Standard: Effects on Labor Continuity and Career Patterns, PhD thesis, Amsterdam: Dutch University Press.

Schmid, G. (2002). Towards a theory of transitional labour markets. The Dynamics of Full Employment. Social Integration Through Transitional Labour Markets,

Edward Elgar, Cheltenham, 151-195.

Schmid, G. (2009). Transitional Labour Markets, from theory to policy application.

Transitional Labour Markets and Flexicurity: Managing Social Risks over the Lifecourse.

Singapore Government:Ministry of Manpower (2019),Labour Market Statistical Information- Employment2018 2019/06/27

https://stats.mom.gov.sg/Pages/Employment-Tables2018.aspx UN(2007),World Programme of Action for Youth。

Van Hooft, E. A., Born, M. P., Taris, T.W. & van der Flier, H. (2004). Job search and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Minority-majority group differences in

theNetherlands.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65, 366-390.

Van Hoye, G., & Lievens, F. (2009). Tapping the grapevine: A closer look 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