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所謂非典型就業的定義,國外學者皆與彈性化(flexibility)相連結。「勞動市 場彈性化」由 John Atkinson 在 1984 年提出,將勞動市場彈性化分為四類:數量彈 性化(Numerical flexibility)、功能彈性化(Functional flexibility)、工時彈性化

(Working time flexibility)及薪資彈性化(Wage flexibility)。然國外學者對非典 型就業無較明確的定義,以下透過表格彙總的方式將各文獻資料彙總如下:

Polivka & Nardone(1989)對非典型就業(Atypicalemployment)有較嚴格的 定義:勞資雙方皆不期待持續的雇用關係,且工作時數上也有不固定、不可預期 之特性。另 Belous(1989)的研究,認為非典型的就業的種類包括部分工時工作 者(part time)、租賃工(leased)、契約工(contracted)、外包工(workers whose services are provided through contract firms)、自我雇用工作者(self-employment)、多樣工 作者(multiple job holders)及按日計酬的零工(day laborers)。

張天開(1987)認為「非典型就業人員」(atypical employees)係指全時薪資 就業人員(full-time wage employees)以外的工作者,故此提供非全時薪資就業 人 員之工 作型態稱 為非典 型就業。 所謂全 時薪資就 業人員 ( full-time wage employees)各國定義不同,在美國通常指每週工作 32 至 40 小時、法國及英國每 週工作 35 小時,而我國係指每日工作滿 8 小時或每周工作滿 40 小時稱為全時薪 資就業人員(full-time wage employees)。

鄭津津(1999)認為典型的雇用關係需具備三個特質:第一,雇用關係是具 有 指 揮 監 督 權 的 雇 主 與 具 有 服 從 義 務 的 受 雇 人 之 間 的 個 人 關 係 ( personal relationship);第二,雇用關係是建立在全時間(full-time)的基礎上;第三,只 要受雇人被要求繼續工作或其願意繼續工作,雇用關係將無限期地(indefinitely)

繼續存在或是繼續有效一段相當的期間(substantialemployment)。主要的非典型 工作大致分為下列幾種:

1. 部分工時工作(part-time employment)

2. 暫時性工作(temporary employment)

3. 派遣工作(dispatched employment)

邱羽凡(2014)則指出:近年德國出現了新的非典型就業型態-迷你型工作者

( Minijobber )。 迷 你 型 工 作 者 的 正 式 法 律 用 語 稱 為 「 微 量 工 作 受 僱 者 」

(Geringfügigen Beschäftigung),勞工之月薪需低於 450 歐元。該型工作者也是 法律意義上的勞工並受到一般勞動法令的保障,但在社會保險免強制投保且在稅 制上有特別的規範。值得注意的是這類勞工是德國目前人數最多的低薪工作者,

若待業者不想從事迷你型等非典型勞動,很多時候就只能繼續維持失業。

二、 探討非典型就業青年中不同特徵之心理歷程差異

非典型就業議題上,需考量到目前的職場環境與青年意識形態的轉變,逐漸 朝向多變化職涯傾向發展。多變化職涯傾向(Protean Career)的概念最早由 Hall 於 1976 年提出,他認為多變化職涯傾向是一個心理的概念,當環境改變時,人應 該隨著而改變,重視自我管理和價值,要有持續學習的心態,從工作中尋找激勵 來維持並增加職場上的競爭力(Hall,1976)。

Hall 的觀點得到許多研究的關注,Hall 描述有多變化職涯傾向特色的人,

傾向主動追求目標以及發掘重視心理上的成功而不是薪資、職位等目標,應該由 個人管涯透過組織來管理(2002)。Briscoe 等人(2006)認為多變化職涯傾向能 促進業成功,因其在自我職涯管理上提供積極主動性和內在動機。McGuire(1985)

認為個人的職涯觀念可以表現或多或少的變化傾向,它類似於態度,包括認知要 素(個人對於職涯的信念)、自我評價(覺得什麼是不錯的職業或不好的職業)

和行為(傾向某些行為);因此,多變化職涯傾向並不代表特定的行為,如工作 流動。

在職涯的研究中,Briscoe 等人(2006)認為職涯的流動性與多變化職涯傾向 有正向關係。然而,實際研究表明,有多變化職涯傾向的態度並不等於對工作的 流動性會較高(Briscoe et al.,2006;Baruch & Quick,2007),而是關於職涯的 心態,更具體表示出個人的職涯態度,反映了自由、自我導向並根據價值作選擇

(Briscoe & Hall,2006)。強調以自我導向來發展職涯,並且由自己的價值觀驅 動職業生涯,自我獨立負責規劃職業生涯。(Briscoe& Hall,2002)

若以 Wanberg、Kanfer 與 Rotundo(1999)的整合模型看待青年對工作之期 待與進入職場後的可能經歷,可以提出幾種區分的方式,(1)決定其找尋典型職業 或非典型職業的動機,按照理論模型,可以初步分為內在動機-對於該工作所願 意付出之承諾,與外在動機-因為經濟壓力因素而做出之典型或非典型工作之選 擇。(2)求職能力之高低,是否青年會因其自我效能、情緒與動機控制的因素,而 影響到求職之行為表現,也幫助我們思考不同的青年可提供之生涯協助。(3)求職 約束之影響,是否個人有足夠社會支持或物質條件支持,協助個人求職成功。

三、 國外目前非典型就業現況、影響因素與遭遇困難 (一) 日本

2019 年 10 月日本 15 至 24 歲的青年失業率約為 5%,近年約保持在 3%至 5%

間浮動。有關日本的非典型就業問題,經濟部(2015)提到:1990 年代以後,日本 的非典型僱用型態增加,特別是青年的非典型就業大幅度上升。由於正職與非典 型在勞動條件有所差異,直接導致青年平均薪資水準低。以 2013 年「賃金構造 基本統計調査」為例,年齡別與性別在正職經常性薪資水準與非典型就業者相比,

後者薪資所得遠低於前者外,隨著年齡的增加,二者的差距持續地擴大。失業和 不穩定就業亦造成低薪。日本 1980 年後期到 21 世紀初,因為產業外移、年功序 列和終身僱用制淡化,造成結構性失業;因為年功序列和終身僱用制不利勞動力 流動以及技術、知識傳播,日本企業有減少僱用新鮮人的趨勢(經建會,2011)。

根據主計總處彙整,日本的非典型受雇者約占 37%以上(2017 年)。在此趨勢 下,根據日本勞動政策研究所 2011 年的調查,勞工從事非典型工作之原因,部 分工時勞工之主要原因,為尋求工作與生活平衡,顯示較多部分工時勞工為自願 從事非典型工作;而定期契約及派遣勞工超過 3 成,係因缺乏典型就業機會,顯 示這 2 類非典型就業者較多為非自願從事非典型工作。

至於日本近年因應青年非典型就業的政策措施方面,包括制定有關應屆畢業 生的「短期及中長期政策計畫」,且大幅度增加職業介紹所(Hello Work)的就業服 務員及設置求職諮詢員(Job supporter),協助支援青年促進就業;促進技職能力發 展,包括提供技職訓練(政府舉辦、政府補助)、工作卡、鼓勵企業提供技職訓 練、協助勞工建立職涯、技職能力評鑑、促進技能改善、推動技術實習方案等。

除此之外,包括支持非典型勞工轉為典型勞工、技職訓練、職場體驗、媒合就業、

採取各就業服務措施以及提高最低工資等措施,皆為日本政府為解決青年失業及 提高青年薪資的因應做法。

(二) 韓國

在全球金融風暴後,韓國就業市場雖獲得改善,但青年(15-29 歲)的就業情 況依舊不佳。2000-2013 年,韓國的青年失業率從 7.6%上升到 8.0%,根據最新的 統計,2019 年韓國青年失業率已升至 10%以上。

在韓國中小企業一向較弱勢,每年求職季聘請招募新鮮人的主力往往是大集 團和政府。光是地方政府的報名期間更動,都能夠影響青年失業率的走勢。韓國

近年公務員考生大幅增加,有意投考公務員的年輕人,都會準備每年的考試,原 因不外乎為「只要能考上就不用擔心會被解僱」、「退休後還能領公務員年金」、「社 會對公務員這個職業的觀感很好」、「只要筆試考得好,即使沒有特別的經歷也能 合格」。而文在寅總統承諾 2022 年前,公部門將增加 17.4 萬個職位,當公務員也 成了韓國年輕人競逐的熱門出路,因為是鐵飯碗而且收入穩定。韓國開發研究院

(KDI)研究員朴宇林(Park Woo-ram)在內的專家表示,政府廣開公職大門,

吸引更多年輕人暫緩求職投入公職考試,致使青年失業率走高8

韓國的實習生現象也深刻影響青年就業,實習生在韓國原本是在成為該公司 正式職員前接受訓練的人,實習生活約為三個月到一年左右,結束後會有人事考 核,通過後就可以成為正式職員,如果沒有通過考核或是不符合公司要求就不能 成為正式職員。但是實習生的定義在這幾年間有了改變,有些公司一直招募無法 轉為正職的「6 個月契約職實習生」,也因此有很多就業準備生就這樣一直重複著 半年至一年的實習生生活。在無法轉為正式職員的情況下,在 A 公司實習一年、

B 公司實習六個月,然後再去 C 公司實習的方式。許多 20 代的就業準備生,都 用自嘲的心態看待這樣的情況,並自稱自己「萬年實習生(由 Homo sapiens 與 Intern 組合而成)」9

近來韓國社會有「88 萬圜世代」一詞,除了少數能加入大企業的年輕小伙子 之外,在南韓有很多未能成為公務員或進入大企業任職的青年,只能以「非正職」

的身分被錄取,這些非正職員工的平均月薪,就是 88 萬韓圜,約 2 萬 3 千元 台幣,和台灣社會的 22K 世代境遇相近。根據主計總處彙整,韓國的非典型受 雇者約占 33%。據知,在韓國就算唸到大學畢業都很難找工作,有年輕人遞交超 過 30 份申請都未能成功找到工作,連名校生都一樣。此外,有韓國企業為了減 少支出,會增加非正職員工的職位,而非正職員工就是做同樣工作,但相較於正 職員工,非正職的員工只能獲得不到六成的薪水,這點最容易讓剛投身社會的年 輕人獲得不合理的薪金水平10

在此社會氛圍下,韓國也有「七拋世代」一詞,即是年輕人面對社會兩極,

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情況,感到絕望的不同程度,「三拋」是指放棄戀愛、放棄 家庭、放棄生育;「五拋」則是進一步放棄買房以及放棄兼顧人際關係;而「七 拋」則是絕望到連夢想及希望都被放棄了。

8 韓國現實:四分之一的青年失業率:https://www.creatrip.com/blog/4327。

9 同註 8。

10 同註 8。

(三) 德國

德國 2019 年的青年失業率約為 5.8%,德國的失業率一向較周圍國家為低,

一般歸功於雙軌制職業教育與訓練(簡稱雙軌制 VET),直接在職場學習技能,縮 短學用落差、現實與理想間隔閡問題。

而在勞動市場上,德國就業的高度彈性也是讓失業率能夠長期保持低檔的原 因之一。事實上,近年來德國的受雇者結構,全職工作已逐漸下降,被兼職工作、

迷你工作、派遣等取代之。但德國服務業工會聯盟(ver.di)2012 年研究指出,

德國約有五分之一的就業人口,時薪低於 10.36 歐元,主要就是非典型就業造成,

包括迷你工作、兼職和派遣,造成工作貧窮,低薪行業擴大。專家批評《哈茨方 案》的實施改變了德國就業市場,雇主不願增加全職工作,改用非典型工作取代。

近年來新增加就業人口,一半拿到工作都是有期限的,主要都是年輕人,這讓勞 工感到不安11

四、 主要國家部分工時情形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將主要工作每週工時未滿 30 小時作為各國部 分工時比較之基礎,結果顯示部分工時就業者占全體就業者的比率以歐洲國家及 日本較高,且各國均為女性高於男性。

2018 年主要國家部分工時占就業者比率以荷蘭 37.3%居冠,其次為澳洲 25.6%,

亞洲國家日本為 23.9%、韓國 12.2%,我國 3.3%。按性別觀察,荷蘭女性部分工 時就業者占女性就業者近 6 成,日本、澳洲、德國及英國近 4 成,我國僅為 4.3%。

主要國家部分工時就業者均以女性居多,女性所占比率以德國 77.4%最高,

其次為西班牙 75.1%,義大利 74.8%居第三,其餘超過 7 成的國家有英國、法國、

荷蘭及日本,我國和韓國較低,分別占 58.0%、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