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透過計畫行為理論的研究瞭解個人態度、主觀規範與知覺 行為控制的情形,根據研究結果預測與瞭解國人參與自行車休閒運動 因素所在,針對可能影響參與意圖的因素提出運動方案與計畫增強參 與動機或降低參與阻礙因素,以提供個人在訂定自行車休閒運動計畫 的認知,並提供政府機關或自行車業者推廣自行車活動的參考使用。

一、對自行車運動推廣的建議

(一)過去男性強調「力」

,女性強調「美」,彷彿變壯、曬黑就 不像個女孩子,久而久之形成刻版印象,尤其自行車運動屬於長

時間在戶外騎乘的運動項目,使得女生就變得更不喜歡參與此項 運動。從本研究調查發現女性參與者的比率接近 20%,較過去女 性只佔自行車運動人口的一成比率有顯著的提高,顯見近年來政 府和業者推動女性參與自行車運動的成效卓越,然女性在參與自 行車運動的行為意圖顯著低於男性,因此如能提倡女性參與自行 車運動的效益,並進一步輔導各縣市政府及民間運動團體辦理女 性親子自行車運動課程,增進女性對於自行車運動態度,降低相 關知覺阻礙因素,將更有效提升女性運動人口。

(二)本研究結果發現「態度」對於民眾參與自行車運動行為意圖 有所影響,而自行車運動參與者在參與的態度上以「有益」的得 分最高,「安全」的得分最低。顯示參與者從事自行車運動對獲得 益處相當注重,而對於自行車運動的安全性感到疑慮。因此如能 夠多方面開設相關課程教導自行車運動的安全知識技能與宣導參 與自行車的益處,提升民眾對於參與自行車的態度,並且在學校 教育中加入自行車相關課程,從小吸引學生認識這項運動,並奠

定其對自行車運動的安全認知,同時訂定相關法規規範自行車上 路的準則,唯有建構一個安全的騎乘環境,將能有效提升自行車 運動參與者的行為意圖。

(三)由研究結果得知,「知覺行為控制」對參與自行車運動的意 圖影響最大,從參與者認為促進或阻礙其騎乘自行車的影響因素 重要性的得分發現,以「有無時間」和「天氣狀況」的得分最高,

顯示參與者能不能自我掌控時間因素與外在天候都是影響其從事 自行車運動的重要關鍵。因此建議政府與勞工單位頇規範工作的 工時,或鼓勵企業舉辦自行車活動來推廣運動健身概念,增進員 工正當休閒,加強團隊合作精神,藉以促進民眾互動程度,有效 提升工作效率,增進民眾參與自行車運動的意願。

二、對後續研究的建議

(一)就研究對象而言

由於台灣即將邁入老齡化社會,銀髮族的健康與運動問題逐 漸受到重視,而自行車運動正符合銀髮族運動溫和、不激烈的原 則,從本研究的結果發現不同年齡對於參與自行車運動的行為意 圖有所差異,60 歲以上的銀髮族參與自行車運動的意圖帄均得分 高於其他年齡階層,然受限於本研究採取問卷填寫的方式,許多 年紀較大的參與者因出門無攜帶老花眼鏡而婉拒填答,使得研究 樣本數較少,無法進一步知悉更多年齡較高的民眾在參與自行車 運動的相關情形。因此未來可針對銀髮族參與自行車運動從事更 深入的相關研究與探討,來提供相關團體在推動銀髮族運動的參 考策略與方針。

(二)就研究方法而言

本研究是以問卷調查的方式來蒐集資料, 以瞭解自行車運動

102

參與者的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與行為意圖, 在數據資 料可以完整的呈現出參與者的相關信念與結果, 但若要深入瞭解 自行車運動參與者的內在想法、與眾不同的特性及真實面貌,建 議後續研究可加入質性的研究,透過觀察與晤談的方式,使研究 資料更加多元與詳細,以便深入瞭解民眾在自行車運動參與的實 況與影響參與自行車運動的詳細原因,對將來推廣自行車運動有 所幫助。

(三)就研究變項而言

本研究結果發現參與者對自行車運動行為的控制認知會直接 影響其是否從事自行車運動行為的意圖,然影響民眾參與的自我 效能與便利狀態因素甚多,如自行車失竊風險、與重型機車的遊 憩衝突等,因此建議後續的研究者,可針對自行車運動的知覺行 為控制作進一步探討,其研究結果將更具體及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國川(1999)。計分方式對於信念與態度之關係的影響─兼考慮量表 結構與加權方法之角色。師大學報:教育類,44(1-2),1-17。

交通部(2010)。自行車使用狀況調查摘要分析。時間:2010/03 /25,

取 自 交 通 部 統 計 處 網 站 : http://investproj.motc.gov.tw/wSite/lp?ctNode=164&CtUnit=96&

BaseDSD=7&mp=1

朱斌妤、葉旭榮、黃俊英 (2002)。志工參與行為意向模式的建構及其 在老人福利機構志工招募的應用。管理學報,19(3),475-505。

自行車新文化基金會(2009)。關於台灣自行車日。線上檢索日期:2010 年 4 月 24 日 。 取 自財 團 法 人 自 行 車 新 文 化 基 金 會 網 址: http://www.cycling-lifestyle.org.tw/bikeday/2009/about/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8)。新聞稿:政府規劃推動自行車道路網 成果已逐步展現。時間:2010/4/24。取自行政院經濟委員會網址:

http://www.cepd.gov.tw/m1.aspx?sNo=0010363&key=%e8%87%aa

%e8%a1%8c%e8%bb%8a

呂宛蓁、鄭志富(2008)。職棒觀眾觀賞行為意圖模式之研究。大專體 育學刊,10(3),57-71。

李柏慧、劉淑燕(2005)。民眾從事健走行為意圖之研究。大專體育學 刊,7(1),147-156。

李永祥(2010)。台灣科技大學學生參與超級籃球聯賽現場觀賞意圖之 研究–計畫行為理論驗證。海峽兩岸體育研究學報,4(1),35-55。

阮芳賦(2009)。老年性生理學和老年的性生活。台北:五南。

104

吳明隆(2003)。SPSS 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台 北:知城數位科技。

邱皓政(2000)。社會與行為科學的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五 南。

季力康、許哲彰(2005)。以計畫行為理論預測國小教師健身運動行為 之研究。台灣運動心理學報,7,115-129。

林新龍(2006)。大學教師的規律運動行為:計畫行為理論的觀點。休 閒運動期刊,

5,9-19。

林怡君(2008)。遊客涉入程度、服務品質與行為意圖之相關研究—以 東豐自行車綠廊、后豐鐵馬道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 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雲林。

林秋慧(2008)。以計畫行為理論探討大專教職員休閒運動行為。南 亞學報,28,367-383。

林宏恩、古志銘(2009)。運動觀光吸引力、自行車道形象與重遊意願 關係之研究-以嘉義縣朴子溪自行車道為例。嘉大體育健康休閒 期刊,8(3),249‐262。

施念怡、江昱仁、楊帄安(2009)。自行車騎乘者專門化與流暢體驗之 研究-以台南市環運河自行車道自行車騎乘者為例。2009 年國際 體育與健康休閒發展趨勢研討會(頁 13-30)。嘉義:吳鳳技術學 院。

高宜凡(2010)。小摺業績跌,其他單車銷售穩定 單車退燒?劉金標:

回歸常態。遠見雜誌,286,45-46。

張馨文(2005)。自行車騎士遊憩環境偏好差異之研究-以北海岸國家風 景區為例。觀光研究學報,11(3),1-14。

張志銘、賴永僚(2007)。網球運動階段在行為態度、主觀規範與知覺

行為控制之影響-以多元階層迴歸分析。台中學院體育,4,

115-126。

張苙雲、廖培珊(2008)。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第五期第三次調查 報告。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張鐸瀚、蔡漢忠(2009)。以計畫行為理論探討自行車環台之行為意 圖。中興大學

2009

服務業行銷研討會論文集(頁 442-456)。台中 :國立中興大學。

張千培、鄭志富 (2009)。高中階段學生運動社團參與意圖模式之研 究。體育學報,42(3),95-112。

許哲彰(1999)。國小教師從事規律運動意圖、行為之預測及影響因 素之探討-驗證計畫行為理論。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

桃園。

陳冠璋(2006)。不同自行車類型與車道設施滿意度之研究-以后豐自行 車道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朝陽科技大學,台中。

程紹同、江澤群、黃煜、彭小惠、呂佳霙合譯 (2008)。運動行銷學。 台北:藝軒出版社。(Mullin, B. J., Hardy, S., & Sutton. W. A., 2000) 葉允棋、陳美燕(2007)。體驗行銷、體驗價值、顧客滿意與行為意圖 關係之研究:以自行車休閒運動為例。台灣體育運動管理學報,5,

331-364。

詹淑清、俞佩君(2008)。生態旅遊行為分析:延伸計畫行為理論之觀 點。第五屆台灣地方鄉鎮觀光的發展與前瞻學術研討會( 頁

274-286)。台北:景文科技大學旅運管理系。

趙立偉(2010)。自行車年度賽會2009八卦山美利達盃&單車嘉年華。汽 車百科,290,33-35。

劉金標(2010)。台灣自行車世界大賽整體規劃案成果報告書。台北:

106

交通部。

黎益承(2009)。以休閒運動為目的之單車騎乘行為意圖之研究-以台 北市某區域醫院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 北。

賴允荃(2008)。自行車專用道使用者環境知覺與休閒行為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運動與休閒教育研究所,嘉義。

盧昭燕(2008)。台灣現場:中產瘋自行車-鐵馬代步 騎出新城市思 維。天下雜誌,402,98-100。

鍾欣成(2008)。以推理行動理論探討自行車休閒運動參與者之行為意 圖。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

二、英文部分

Ajzen, I. (1991).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50, 179-211.

Ajzen, I. & Driver, B, L. (1992).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in leisure choic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4, 207 - 224.

Ajzen, I. (2001). Nature and operation of attitudes.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52, 27-58.

Ajzen, I. (2002). Constructing a TPB questionnaire:conceptual and

methodological considerations. September 2002 (Revised January,

2006).

Ajzen, I. (2006).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ur: TPB Diagram . Retrieved July 20, 2010, from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t Amherst web site:

http://www.people.umass.edu/aizen/tpb.diag.html

Blackwell, R. D., Miniard, P. W. & Engel, J. F. (2001). Consumer

Behavior. (10th eds.). New York: The Dryden Press.

Blue, C. L., Wilbur, J. & Marston, S. M. (2001). Exercise among blue-collar workers: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Res Nurs Health, 24(6), 481-93.

Creswell, J. M. (2005). Educational research: Planning conducting,and

evaluating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research. Upper Saddle River,

N. J. : Pearson Education, Inc.

Chen, W. (2009). The effect of self-determination and theory planned behavior on elementary students’ physical activity particip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ducational Studies, 4(1), 70-87.

108

Downs, D. S., Graham, G. M., Yang, S., Bargainnier, S., & Vasil, J. (2006).

Youth exercise interntion and past exercise behavior: Examining the moderating influences of sex and meeting exercise recommendations.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77(1), 91-99.

Dundas, G., Capstick, V., & Tonkin, K. S. (2007). Correlates of exercise motivation and behavior in a population-based sample of endometrial cancer survivors: An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Nutrition and Physical Activity, 4(21), 1-10.

Gaston, A., & Gammage, K. L. (2011). The effectiveness of a health-based message on pregnant women's intentions to exercise postpartum.

Journal of Reproductive & Infant Psychology, 29(2), 162-169.

Gretebeck, K. A., Black, D. R., Blue, C. L., Glickman, L.T., Huston, S. A.,

& Gretebeck, R. J. (2007). Physical activity and function in older adults: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

Behavior, 31, 203-214.

Guinn, B., Vincent, V., Jorgensen, L., Dugas, D., & Semper, T. (2007).

Predicting physical activity among low-income Mexican American

Predicting physical activity among low-income Mexican Americ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