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研究發現與討論

第二節 建議

本節依研究發現,針對「科學教師」、「教學設計」以及「對未來的研究」三 方面提出建議:

一、科學教師方面

水生生物的教學,個案教師以學生為中心設計教學流程,在教學流程中執行 個案教師的板模教學理論,以主題研究活動貫穿整個教學歷程,在教學策略的 應用下,學生的學習表現成效不錯。然而,個案教師針對此單元的教學準備,也 可從教學現場的教學或學生活動的成果中一覽無遺。

所以,對於科學教師在自科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上,研究者有二點建議:

(一)科學教師在教學前應該清楚的掌握教學目標、充分了解教材的內容,

教學的充分準備,可以讓教學策略的安排更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驗。

(二)科學教師應該在教學策略的設計上,注意教學流程的安排、師生之間 的互動方式、活動策略的規劃以及多元評量的方式,讓學生的表現達 到最佳的表現水準。

二、教學設計方面

雖然個案教師教學的班級在三年級就已經有過蒐集資料的訓練,但是,根據 學生的學習表現,學生要達成個案教師之最後的「知識粉飾」工作是相當困難的。

譬如:在進行水生生物課室內教學時,個案教師已提及「知識粉飾」的做法,但 是學生仍舊無法正確的分辨出哪些部分是應該做補充的。

研究者推論,學生無法達成此目標的原因有二,一是學生仍依自己之認知方 式來進行活動,無法明確掌握教師的「知識粉飾」中心目標為何?二是個案教師 從旁協助的部份過少,當學生針對資料產生疑問時,導師也無法解決學生所面臨

所以,研究者對學生無法達成的個案教師目標的部分提出二點建議:

(一)訓練

教學者應多針對主題研究的技巧多給予訓練,多提升學生觀察、歸納的能 力,讓學生可以藉由主題研究寫作上的純熟,將主題研究內容作更貼切的表現。

(二)溝通

個案教師在設計課程時,可組成教學團隊,將該研究班級之導師也列入協 助者之角色,讓班級導師明確了解整個教學流程及理念,由導師代替個案教師 與學生之間的溝通,讓學生能更清楚主題的研究方向及教師的教學目標。

二、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在未來的研究裡,研究者建議,在實驗設計增列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 進行策略實施的應用與評量,在了解學生概念上的應用及學習成效上會更具 研究的信度與效度。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王佩蓮、林碧楨(1990)國小自然科學教學研究。台北市:五南。

王千倖(1999):合作學習和問題導向學習—培養教師及學生的科學創造力,教 育資料及研究,第 28 期。

王進成(2002)應用鷹架學習理論及派翠西網路技術在網路學習模式之研究—以 電腦硬體裝修丙級技能檢定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 文。

王美芬、熊召弟(2004)國民小學自然科教材教法。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甘漢銧等(1996)小學自然科教學研究。台北市:師苑。

李隆盛(1995) 國中工藝科、生活科技教學策略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 會。

李永吟(1998)認知教學—理論與策略。台北:心理。

邱上真(1993)認知學派的學習理論。學習輔導—學習心理學的應用。台北:心 理。

林建仲、鄭宗文(2001)合作學習與問題解決—培養以問題解決為中心的網路學 習,資訊與教育,第 85 期,頁 55-62。

林志忠(1997)後設解題交互教學策略對資優兒童問題解決能力影響之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志彥(1997)教學策略與學生對科學的態度之關係:一位國中生物教師的個案 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金燮(1998)創意教學策略。台北市:洪葉文化。

吳穎沺、蔡今中(2003)建構主義式的科學學習活動對國小高年級學生認知結構 之影響-以電與磁單元為例。第十九屆科學教育研討會論文彙編上冊,頁 475-481。

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洪木利(1995)教學策略對學生概念發展之影響,科學教育研究計畫八十四年 度成果討論會。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洪振方(1996)科學知識重建的認知取向分析。高師大學報,7,293-328。

郭維哲(2002)不同教學策略對國小學童兩性平等教育教學效果之研究。國立嘉 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景期、耿筱曾(2003)以人本建構教學略探究國小五年級學童水溶液酸鹼概念 之概念改變機制。第十九屆科學教育研討會論文彙編上冊,頁 272-277。

陳萬賜(2003)以建構主義教學策略探究國小學童對生態環境議題批判思考歷程 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春興(1995) 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祖祈、朱純、胡頌華(1995):教學設計—基本原理與方法。台北:五南。

黃台珠等譯(2002)促進理解之科學教學-人本建構取向觀點。台北:心理出版 社。

黃政傑、林佩璇(2000)合作學習。台北:五南。

黃先明(2004)以學習環之教學策略探討國中學生溫度與熱相關概念的學習成 效。國曆談彎師範大學化學系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

楊龍立(2000)科學教導學—自然科教材教法。台北市:文景。

廖琍華(2000)國中生活科技教師使用之教學策略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 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湧涇(2003)當前科學教育改革的議題與展望,第十屆張昭鼎紀念研討會,

P10~18。

鄭友超、王百民、陳明鈺(2003)應用問題解決教學策略於高中學生生活科技課 程學習成效之研究:以「能源與運輸」領域為例。科學教育學刊,第 11 卷 第 5 期.頁 113 - 162 。

熊召弟、王美芬、段曉林、熊同鑫譯(1996)Glynn, S.M.,Yeany R.H. & Britton, B.

K. 著,科學學習心理學。台北市:心理。

賴美娟,陳鼎元(2003)國中教師的科學教學活動對學生學習之影響-以台北市 某國中為例。第十九屆科學教育研討會論文彙編上冊,頁 104-119

羅文基(2004)高中生活科技教師使用之教學策略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 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碩士論文。

鍾一先(1997)問題解決教學策略應用於國中學生生活科技之實驗研究。國立 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博士。

鐘聖校(1995) 國小自然科課程教學研究。台北市:五南。

魏明通(1997)科學教育。台北市:五南。

蘇詠梅、鄺潤歡(2003)在小學課堂進行「日蝕」的教與學研究。亞太科學教育 論壇,,第四期, 第二冊,文章一。

英文部分

Cronbach,L . J.,& Snow.R.E.( 1969 ). Individual difference in learning ability as a function of instructional variables . School of Education , Santford University .Final report .

Flanders, N. (1970). Analyzing teacher behavior.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Gange,R.M.,& Gropper,G.L.( 1965 ) .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learning from

visual and verbal presentations . Unpublished reports . American institudes for

conservation of mass weight , and volume in minimally educated adults .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 2 , 223-225 .

Gerber, B. L., Cavallo, A M. L. & Marek, E A. (2001). Relationships among informal learning environments, teaching procedures and scientific reasoning abili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23(5), 535-549.

Glynn, S. M., & Duit, R. (1995). Learning science meaningful: Constructing conceptual models. In S. M. Glynn, & R. Duit (Eds.), Learning science in the

school: Research Reforming Practice (pp. 3-34). Mahwah, NJ: Lawrence

Eribaum Associates.

Hegarty-Hazel, E. (1991). Relationship between students' conceptual knowledge

and study strategies-part 1: student learning in physic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13(3), 303-312.

Haladyna, T., Shaughnessy, J. & Redsun, A. (1982a). Correlates of attitudes toward

social studies. Theory and Research in Social Education, 10 (1), 1-26.

House, J. D. (2000). Relationship between instructional activities and science achievement of adolescent students in Hong Kong: Findings from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Media, 27(3), 275-288.

Kemp, W. & Schwaller, A. E. (Eds) (1988).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for

Technology

Education. 37 Yearbook, Council on Technology Teacher Education.

Millar, R. (1989).Constructive criticism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11(5), 87-596.

Novak, J. D. (1977).

A theory of education.

Ithaca,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Vygotsky, L. S. (1978).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Visia, C.

(

2000). Teaching classroom educators how to be more effective and crcative teacher.

Education,120

(4) ,675-680.

Waller, W. (1932). The sociology of teaching. NY: John Wiley & Sons.

附錄

附錄二

附錄三

附錄四(資料來源:第四冊南一版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手冊)

第三單元 水中生物

壹、單元目標

一、進行水族箱的養殖活動,以探討水中生物的生存條件,及其他值得觀察的事項。

二、由「水產養殖要打氣的事件」,推論空氣可溶於水,供水中生物呼吸。

三、以魚為例,觀察牠的呼吸動作,再查資料求證。

四、觀察並驗證水生植物的通氣構造。

五、由人的游泳經驗,推論水中動、植物應具有適合於水中游動及生活的體形,並查證之。

六、觀察浮水植物葉片上能佇立動物(蛙、鳥)之現象,推論其浮力可能是來自體內含有 空氣,再設計實驗驗證之。

貳、教學時間:12 節,共 480 分鐘 参、單元簡介:

活動 1:水中生物的生長環境(6 節)

(1) 研討水中生物的生長環境(溫度、水流、水質……)。

(2) 用水族箱進行養殖工作,開始研究水中生物生長的環境條件。

(3)由「水產養殖要打氣」的資訊,推論空氣可溶於水,供水中生物呼吸。

(4)觀察魚的呼吸動作,再查資料並加以核對,解釋其生存之道。

活動 2:水中生物的形態與運動方式(3 節)

(1) 由人在水中游泳的經驗,推論水中生物須具有特殊體形。

(2) 觀察並描述魚的體形及運動方式。

(3) 研究其他水生動物的運動方式及其特殊構造。

(4) 研究水生植物的生長形態及其通氣構造。

活動 3:漂浮的大萍(3 節)

(1) 觀察大萍浮於水面並能承載佇足其上的動物,推論原因再設計實驗驗證之。

(2) 設計並實作載物浮於水面的競賽,以顯示大萍在水中的浮力。

附錄五

◎ Unit-III 水生家族

PART-I【常 常見 見的 的水 水域 域環 環境 境】

一、我們常見的水域環境有哪些?

溪流、湖泊、河流水域、池塘水域、珊瑚礁水域、近海海岸、海洋水域…

二、水水域域環環境境因因子子

水中水中生生物物的的生生長長環環境境包包含含了了水水中中的的::

水溫水溫、、水水質質、、水水壓壓、、水水流流速速度度、、含含氧氧量量、、鹽鹽度度、、陽陽光光………… 三、水水域域環環境境分分類類

1.依水體的動靜區分為:靜止水域 vs 流動水域

2.依水中的鹽度區分為:鹹水水域 vs 淡水水域 vs 河口(沿海)水域 3.依水體所在的地表位置區分為:淺海水域 vs 深海水域 vs 內陸水域 4.常常見見的的水水域域環環境境類類別別((舉舉例例))

①珊瑚水域:深海、鹹水、流動水域

②近海海岸:淺海、沿岸、流動水域

④湖泊池塘:內陸、淡水、靜止水域

分類別 特性 東海生態池可見

花:一般水生植物將花伸出水面,藉昆蟲或風力來進行異花授粉,但沉水植物是如

當它充滿空氣時,橡皮艇才會浮在水上;

五、我們來看魚,牠的體形如何?牠在水中又如何前進?

五、我們來看魚,牠的體形如何?牠在水中又如何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