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第三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一、資料蒐集

為達成研究目的,深入探討教師教學策略對學生的學習表現的影響,本研究 資料蒐集的面向包括參與觀察、訪談和教師教學檔案。

(一)、參與觀察

對個案班級的教室觀察自 2004 年 3 月 31 日,直到第三單元水生家族教學結 束。每週共三節課,上課時間為星期一下午連續三堂課。在觀察過程中,除了以 現場觀察筆記記錄課堂中的師生互動情形外,在徵求教師及學生的同意後,並以 DV 攝影器材作為錄影及收音的工具,將教室中的教學過程以及師生口與對話錄 下存檔,以利於日後與現場筆記對照、補充用。在觀察過程中所拍攝之 DV 攝影 資料,僅做研究使用,影像資料拷貝一份由教學者留存,資料不對外公開,師生 之身分無洩漏之虞。

研究者並繪製學生在自然科教室之分組座位表,以利後續資料分析對照之用

(P99,附錄一)。

(二)、訪談:

在研究過程中,研究者針對個案教師進行正式訪談和非正式訪談。正式訪談 是於教學前詢問教學教學設計理念、教學流程規劃、教學環境營造。非正式訪談 是於每堂課後與教學者針對當天教學活動討論。

此外,研究者會針對教學現場之觀察發現,以非正式訪談方式訪談學生,以 了解學生的構想發展情形。

(三)、檔案

檔案資料的搜集分成二個部份:

第一部份:蒐集教學者之教學計畫,研究者於單元教學前請教學者提供教學 流程設計及教學目標的資料,以作為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策略分析之參考。

第二部份:蒐集學生的教室活動資料,包括:科學寫作(筆記單)、習作、

實驗過程及主題研究口頭報告的過程及書面資料,以做為學生學習成效之參考。

二、資料分析

研究資料整理與分析流程,說明如下:

(一)初步整理

研究者先將收集到的訪談錄音資料及教學影帶,進行轉錄成文字稿,所有資 料先按照時間順序排列,再進行編碼工作。

(二)資料編碼

整個資料的搜集與分析是同時持續進行的。研究者在蒐集資料及轉錄資料 時,將資料來源加以編碼。對於資料蒐集的時間,如民國 94 年 1 月 1 日,以 940101 表示。如(A1-940101):代表 94 年 1 月 1 日教學影帶的內容;(訪談 940101)

代表 94 年 1 月 1 日訪談的內容;(N01 筆記單 940101)代表 94 年 1 月 1 日座號 1 號學生筆記單的內容,其他以此類推。另在觀察教師的教學流程中,教學者直 接講述概念的資料以 A1 來表示;問題引導概念的資料以 A2 來表示。以下是各 項資料的類別(表 3-1)及編碼代號事例(表 3-2):

表 3-1 資料的類別及編碼代號 資料的類別

直接講述概念的資料(A1)

教學影帶 A

問題引導概念的資料(A2)

書面報告(B1)

主題研究 B

討論(B2)

教師(C1)

訪談(C)

學生(C2)

實驗操作(D)

筆記單(E)

表 3-2 資料編碼代號事例

A1-940516

C1-940609

B1:表示主題研究小 組的書報告。

P5:表示為主題研究 第五階段。

NO03:第三組。

E20:座號 20 的學生 筆記單資料。

940502:表示該教學 所進行的時間為民國 九十四年五月二日。

(三)歸納分析

編碼完成後,依照研究問題與時間流程將原始證據做比較對照,從編碼中找 出相互關聯、有意義的類別,並且不斷地比較各編碼間的屬性,以便於統整歸納 特性相關的編碼至較高層次的類別。

B1-P5NO3

E20-940502

研究者使用下述的方式確保資料的來源與資料分析結果的效度。

(1)資料蒐集方法三角測定:利用教室現場觀察、訪談老師、教室現場錄影和 檔案資料,增加個案研究中研究者解讀資訊的正確性。

(2)資料來源三角檢定:根據不同時問,由不同方法所蒐集到的資料,做比較 及交叉檢驗,以求得到資訊的一致性。

(3)資料分析三角測定:請個案教師和研究者一起分析資料的正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