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基於本研究之發現與結論,本節將提出具體之建議以作為未來特殊教育學校 及國小特教班語文活動之參考。

一、 對口語教學之建議

(一)教學者應事先瞭解音 韻 異 常 學 生 的 家 庭 背 景

本研究中的受試者出生不久即被發現是個無法健康成長的孩子,只陸續接受 物理治療一段時間,家庭經濟環境不佳,孩子往返醫院做復健的主要接送者是爸 爸,他在受試者四歲時因病過世,媽媽是印尼籍新住民,嫁來時尚不會說國語,

要照顧小受試者兩歲的弟弟,更不可能以口語指導受試者或對話,所以家庭因素 對於受試者之口語發展,除生理限制外仍具有一定的影響因素,此有助於以後相 關研究的比對與分析。

( 二 ) 教 學 者 需 充 實 「 溝 通 障 礙 」 輔 導 的 相 關 知 能

研究者本身是特教老師,除具備一般的特殊教育專業能力,也修習溝通障礙 教育的相關學分,能了解患有腦性麻痺的受試者在生理、心理、環境背景及學習 狀況,在口語溝通的教學上,也能針對其構音及音韻歷程做深入分析,再計畫課 程設計及製作合宜的教具,循序漸進執行教學步驟,顯現出教學成效。因此,要 能提升學生口語溝通的能力,教學者具備溝通障礙的輔導能力是有必要的。

( 三 ) 教 學 者 應 處 理 受 試 者 口 水 外 流 的 問 題

研究者指導受試者口語溝通時,口水直流影響發音及說話清晰度,本研究在 口腔功能訓練的雙唇練習方面仍嫌不足,無法有效控制口水,這是教學者事先應 要處理的問題,會流口水的可能原因是口水吞嚥頻率不足、口水吞嚥效率不佳、

唾液覺知有困難或是嘴唇閉合功能不彰等,要能有效的控制口水,首要評估原因 並與相關人員包括父母、特教教師、語言治療師、職能治療師等共同擬訂策略,

確實處理問題所在,才有利於口語教學研究。

(四)設計視覺刺激與聽覺回饋的教學軟體,透過自動化學習提昇口語發音能力 為求口語發音正確無誤提高溝通效度,教學者花費許多的時間與精力在示範 口腔動作,包括發音的方法與發音的位置,具體的呈現給受試者看與聽,之後再 藉助鏡子自我回饋做修正,因此設計相關的教學軟體實有必要。利用電腦多媒體 教學軟體,讓受試者觀看螢幕,模仿口腔動作,聽取清晰度高的正確標準語音,

仿說的語音透過電腦接收後做比對再回饋,反覆練習直至發音正確,教學軟體同 時可兼具評量與反覆練習功能,有助於構音/音韻異常的學生做自動化學習。

(五)善用同儕學習進行團體小組輔導提昇口語教學成效

本研究雖然是單一受試實驗研究,為受試者量身訂作教學活動,進行一對一 個別教學,但在實驗教學期間,實驗場地正是平常上課的資源班,其他老師及同 學們都清楚受試者學習的內容,也會在課後聽到受試者說話時給予提醒與鼓勵,

無形中增加與師長同學間的對話,這就像是一小組或一小團體般共同學習。因此,

針對構音/音韻異常的學生,可以規劃團體小組進行輔導,充分善用同儕互相學習 互相鼓勵的力量,增加說話的機會,以提昇口語溝通能力。

二、 針對本實驗教學之建議

(一) 在有計畫的教學情境下,可幫助音韻異常學生使用口語的困難,並增加自 信心。

本研究受試者是個徐動型腦性麻痺患者,長期以來,在行動及說話上深深受

到肌肉張力的影響,入學四到五年來少與師長同學說話,總是以簡單比手畫腳的 表達方式來滿足如廁進食等基本生活需求,班級活動的參與只有像客人似的在一 旁,沒有幾個同學會注意到受試者的存在。自從音韻教學活動進入第三週後,受 試者的比手畫腳逐漸減少,取而代之的是口語表達,說話次數頻率驟然提昇,即 便是發音不正確也很努力的敘述與重複述說,亦開始注意其他同學的狀況,會說 出自己的想法表達意見,對老師的任何說明有明顯的專注傾向,並以口語取代一 臉茫然和點頭搖頭的回應方式。同時到實驗快結束的時候,受試者能在全班的目 光注視下做唸讀,表現努力的成果,展現自信,獲得同學的肯定。

根據研究結果,在有計畫的教學活動情境下,除了讓受試者使用口語的困難 獲得極大的改善外,也充滿自信。

(二) 班級老師及同學可以協助音韻異常的同學,隨時糾正,提昇口語發音的正 確性。

研究者不僅是本實驗的教學者,也是受試者在資源班的輔導教師,每日至少 有二至三節的課程接觸亦包括課間的活動時間,實驗教學為求更合乎自然,場地 選在資源班教室(只有在各階段的評量時才移至空教室錄音),資源班教室裡不乏 有其他組別的師生進行例行性的教學,因此師生們都清楚任何一個同學的學習內 容進度與強調的重點,在班級經營融洽的氣氛下,來自不同年級及班級的學生,

互相打氣與協助。教室裡因配合不同學生的需要,設計與展現不同的教具以供練 習,例如樑下的海灘球是給舉手困難的同學打球使用,跑步機與固定式腳踏車是 供體力耐力不足的同學用的,吹乒乓球平枱及不同材質長度的鬚紙條是讓不會送 氣音的同學使用的……等等,某個同學使用教具時其他同學們總是會在一旁看 著,因此受試者使用自己的教具時,其他同學們總是會提醒受試者正確的使用方 法,受試者無形中受到鼓勵與協助,也更增加使用教具的次數以獲得更多的支持,

包括說話時同學們會模仿教學者傾聽與回應,並要求受試者複述或仿說,這種師

生間、同學間的互動每日不斷的重複,讓受試者有更多練習發出正確音與口語應 用的機會。所以,除教學者外,班級老師及同學便成為受試者最好的口語練習對 象。

(三) 口腔功能訓練可以間接提昇音韻異常學生的口語能力。

十六週實驗至少四十八次的教學活動,幾乎每天或多或少都有口腔功能練 習,包括臉頰運動、嘴唇運動、舌頭運動、上下顎運動、輪替動作、吹氣運動等。

臉頰運動讓受試者真正用自己的雙手碰觸顏面的每個地方,體驗各個部位肌肉的 僵硬與柔軟,以瞇眼、縐臉牽動僵硬的表情,讓肌肉較敏感;嘴唇運動讓受試者 透過鏡子的回饋發覺展唇圓唇的發音異同,從扁嘴與縮雙頰活絡雙唇的形狀,促 進發音更完整;舌頭運動提昇受試者舌頭移動的靈活度,在唸讀或口語應用時讓 咬字更清楚;上下顎運動可增加受試者張口閉口的力道;透過輪替動作練習,受 試者的舌位與唇形徹底轉換,使口語的字與字之間轉換較流暢;吹氣運動讓受試 者的使用口語時有足夠的氣說完一句話。因此,口腔功能訓練伴隨在每次教學活 動中,對受試者而言是扮演重要的開啟與暖身前奏。

(四) 要理解生理疾患可能會限制音韻異常學生的口語發展。

受試者屬徐動型腦性麻痺,每週到醫院接受物理與職能治療,就醫院治療師 所言,食衣住行上永遠無法像一般人那樣的行動自如,治療最終只能改善到走路 不拖地但還是左右大幅度的搖擺與軀幹後傾;坐時身體姿勢不會整個癱坐,至少 可以改善到微微斜靠椅背;欲做動作時不自主的身體與四肢扭動仍會存在,準備 說話時臉部不自主的抽動也無法消除。因此,做口腔功能練習時,發現舌頭移動 的幅度有限,無法讓口腔內充滿空氣,臉部肌肉做縐眉時也有困難,實驗中的每 個音經過練習雖然都能發出正確音,但仍少少的帶有喉音,無法完全消除,加上 口水控制不佳時,亦影響咬字清晰度,是故生理的疾患限制了受試者口腔功能發

展導致影響口語表達能力。

(五) 可以運用音韻異常學生學過的發音位置及方法類化到其他音。

開始的教學活動目標音安排舌尖音「ㄉ 、 ㄌ 、 ㄋ 」,活動內容大部分聚焦 在舌頭的擺位上,指導過程一再示範及無時不在的提醒舌頭要讓研究者看到,要 求在鏡子上也要自己看得見舌尖微出,從回饋中自然而然養成習慣,使還沒進入 教學活動的目標音「ㄗ、ㄐ、ㄒ」已先出現,受試者很快的能體會而讓目標音順 利的被誘發出來,甚至沒有在教學活動中設計的「ㄊ、ㄙ、Θ(th)」也曾出現。

因此,部分聲符會因同位或同方法較容易被誘導發音與進行學習。

(六) 運用音韻異常學生的家庭支持提昇口語能力。

家人了解受試者學習內容,回家的作業也與教學活動內容相關,無論是唸讀 與習寫,受試者的媽媽雖然是新住民,不認識中文,但是透過圖卡與字卡的配對,

延伸句子又都與受試者的家庭、學校、社區等生活層面有關,家人亦感受到受試 者唸讀語彙與句子時的愉悅心情,媽媽陪同唸讀,弟弟協助糾正發音,讓受試者 的學習更順暢,因此學習時家人的關注是最好的支持。

三、 對未來研究之建議

( 一 ) 在 研 究 對 象 方 面

1. 可加上有舌根音化非腦性麻痺學生配對比較,似可更深入分析差異。

2. 本研究僅以單一受試者進行研究,外在效度難以做有效之類推,建議未 來之研究,可做更多此類學生之比對,以增加外在效度。

(二)在研究工具方面

可採用更多標準化之工具,來評量構音/音韻異常學生的發音表現。本研究沒

可採用更多標準化之工具,來評量構音/音韻異常學生的發音表現。本研究沒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