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

5.2 建議

參考文獻

1. 卜賢琳(2005),「以技術預測方法探討傳統電信網路及網路電話的發展」, 中原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 王天允(2002),「由台灣矽產業結構探討台灣砷化鎵產業發展趨勢」,交通 大學科技管理學程碩士論文。

3. 王智龍(2004),「多維度技術 S 曲線預測-以光儲存裝置為例」,立德管理學 院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4. 田興漢(2003),「以 SRI 情境預測分析法預測台灣有線數位式機上盒 (Set-Top-Box)技術與市場之發展」,政治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5. 余序江、許志義、陳澤義(1998),「科技管理導論:科技預測與規劃」,五 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6. 吳孟圜(2003),「台灣通訊用三五族產業國產設備發展需求預測」,交通大 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7. 李鳳寧(2002),「以技術預測方法探討砷化鎵晶圓代工製造業者之設備需 求」,交通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8. 呂憬儀(2005),「運用資料探勘技術預測台灣景氣動向」,中原大學資訊管 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9. 吳豐祥(2002),「談技術預測與評估」,就業情報雜誌,第三百二十七期,

第 138-139 頁。

10. 吳顯東(2005),「技術預測輕鬆上手」,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資訊市場 情報中心。

11. 周文彥(2005),「以專利指標探討電漿顯示器技術發展趨勢之研究」,中原 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2. 林水順、莊英慎、楊川明(2005),「以灰預測模式為基的產險業產值預測 分析」,計量管理期刊,第二卷,第二期,第 219-236 頁。

13. 林志凡(2003),「以德菲法預測台灣三五族半導體產業之發展趨勢」,交通 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4. 林治民(1999),「技術預測方法之運用探討-以無線通訊技術發展趨勢為 例」,交通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5. 林俊宇(2004),「應用迴歸分析方法預測軟體發展時程」,成功大學資訊工

16. 周維忠(1996),「美國紅外線熱影像器產業及市場發展現況」,光連:光電 產業與技術情報,第五期,第 25-28 頁。

17. 林錦煌(2005),「作業管理」,滄海書局。

18. 邱繼震(2003),「技術預測-以網路安全技術為例」,銘傳大學管理科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

19. 康才華(1994),「技術預測-以個人通訊服務為例」,交通大學科技管理研究 所碩士論文。

20. 高東郁(2004),「由技術面與市場需求面預測新產品開發及推廣策略之研 究-以石材複合超薄板為例」,東華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21. 袁建中譯,Martino 著(2005),「產業分析之技術預測方法與實例」,普林 斯頓國際有限公司。

22. 袁建中、王建彬、陳梧桐(2005),「台灣半導體工業未來發展預測」,東海 管理評論,第七卷,第一期,第 1-37 頁。

23. 徐義建(2001), 「由技術與市場需求來探討智慧型手持式裝置之發展研究-以科學園區為例」,交通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4. 徐濟世、惠龍(2003),「使用 S 曲線模型進行技術預測分析:以自由軟體 Linux 為例」,電子商務研究,第一卷,第二期,第 147-158 頁。

25. 郭文杰(2003),「標準單模光纖市場需求擴散預測模型之研究」,交通大學 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6. 張午寧(2005),「以市場需求、技術預測、專利地圖分析作為研發投入之 評估流程研究-以工研院生物醫學中心奈米生物感測器研發實驗室為 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

27. 張文興(2003),「以技術預測方法來探討數位相機的趨勢」,交通大學科技 管理所碩士論文。

28. 張正昌(2005),「專利資訊預測技術模式之研究-以動力手工具為例」,中華 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9. 張弘毅(2001),「技術預測方法探討無線區域網路技術的發展與市場區 隔」,交通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30. 張志立(2004),「以技術生命週期作為技術預測模式之比較」,中原大學企 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31. 陳佳君(2004),「以合併預測方法探討數位相機產業之發展趨勢」,交通大 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32. 陳威任(2000),「由技術及市場需求探討網路電話未來之發展」,交通大學

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33. 陳契盈(2000),「由專利資料分析我國之研發產出及其關聯」,中央大學工 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34. 許純君譯,DeLurgio 著(1999),「預測的原則與應用」,台灣西書出版社。

35. 張智翔(2000),「技術預測:利用專利分析技術探討接觸式影像感測器技術 擴散過程之研究」,雲林科技大學企業管理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36. 陳歆(2003),「各國專利權伸張情勢」,http://www.tipo.gov.tw/PCM。

37. 陳達仁、黃慕萱(2004),「專利資訊與專利檢索」,文華圖書館管理資訊股 份有限公司。

38. 張嘉訓(2002),「高科技產品多代擴散模型之研究-以 DRAM 為例」,真理 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39. 陳潔如(1999),「以技術預測方法探討互動式有線電視之發展趨勢」,交通 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40. 馮正民、邱裕鈞(2004),「研究分析方法」,建都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41. 黃志鴻(2003),「以技術預測方法探討家庭自動化系統需求與發展之趨 勢」,交通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42. 黃宣宜(2002),「場發射顯示器技術現況與發展」,光連:光電產業與技術 情報,第三十九期,第 57-64 頁。

43. 黃宣宜(2002),「碳奈米管開啟 FED 發展新機」,光連:光電產業與技術情 報,第四十二期,第 32-36 頁。

44. 彭逸群(2005),「以德菲法預測台灣行動電話用射頻晶片之發展趨勢」,交 通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

45. 溫坤禮、黃宜豊、陳繁雄、李元秉、連志峰、賴家瑞(2002),「灰預測原 理與應用」,全華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46. 趙嬙(2003),「灰色預測理論應用於汽車產業預測之研究-以台灣、大陸市 場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47. 葉繼濤、胡建績(2004),「技術預見與可持續經濟發展」,研究與發展管理,

第十六卷,第四期,第 58-62 頁。

48. 鄭伶如(1999),「接觸式影像感測器技術策略規劃之研究-情境分析法應 用」,雲林科技大學企業管理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49. 賴士葆、謝龍發、陳松柏(2005),「科技管理」,華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 司,台北。

之關係-以發光二極體相關產業為例」,中國工業工程學會九十四年度年 會暨學術研討會,中華大學,新竹。

51. 賴佳宏(2003),「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TFT-LCD)產業之技術發展趨勢研 究-以專利分析與生命週期觀點-」,中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52. 錢炳全、李順益、王學亮(2003),「基於灰色理論之短期銷售預測方法」, 資訊管理展望,第五卷,第一期,第 1-17 頁。

53. 謝志森(2004),「應用灰色預測理論於台灣化妝品消費市場發展趨勢之預 測」,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54. 薛義誠(2005),「以技術與市場需求來探討奈米碳管場發射顯示器發展之 研究」,科技管理學刊,第十卷,第二期,第 133-160 頁。

55. 蕭瑞聖(2004),「車輛線傳控制技術發展」,工研院產業經濟與資訊服務中 心,http://www.itri.org.tw。

56. 藍偉庭(2003),「結合情境分析與技術替代模型探討台灣用戶光纖網路用 戶數發展之研究」,真理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57. 顏銘璋(2001),「技術預測之應用模式-以有機電激發光顯示器為例」,交通 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58. 羅以嘉(2004),「專利資料庫介紹」,化工技術,第八卷,第十二期,第 124-132 頁。

59. 羅慕君(2004),「短期訂單預測模型之研究-以 PDA 產業為例」,中原大學 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60. 龔益鳴、丁明芳等(2004),「應用 TRIZ 進行技術預測」,研究與發展管理,

第十六卷,第五期,第 77-81 頁。

61. Adams, K., D. Kim, F.L. Joutz, R.P. Trost, and G. Mastrogianis (1997),

“Modeling and Forecasting U.S PatentApplication Filings,”JournalofPolicy Modeling, Iss.19, Vol.5, pp.491-535.

62. Ascher, W. (1978), Forecasting An Appraisal for policy-Makers and Planners,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Baltimore.

63. Bigwood, M.P. (1997), “Patent Trend Analysis:Incorporate Current Year Data,”World PatentInformation, Vol.19, No.4, pp.243-249.

64. Bright, J.R. (1968),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for Industry and Government, Prentice-hall.

65. Coates, V., M. Farooque, R. Klavans, K. Lapid, H.A. Linstone, C. Pistorius, and A.L. Porter (2001), “On the Future of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Vol.67, pp.1-17.

66. Deng, J.L. (1982), “The Control Problems of Gray System,” System &

Control Letters, No.5, pp.288-294.

67. Ernst H. (2001), “Patent applications and subsequent changes of performance:evidence from time-series cross-section analyses on the firm level,”Research Policy, Vol.30, Iss.1, pp.143-157.

68. ErnstH.(1997),“TheUseofPatentDataforTechnologicalForecasting:The Diffusion of CNC-Technology in Machine Tool Industry,”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Vol.9, Iss.4, pp.361-381.

69. Ernst H. (1995),“Patenting strategies in the Germa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industry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firm performance,” Technovation, Vol.5, Iss.4, pp.225-240.

70. Forster, R.N. (1986), “Assessing technological threats,” Research Management, July-August, pp.17-20.

71. Griliches, Z. (1990), “Patent statistics as economic indicators:a survey,”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Vol.28, Iss.4, pp.1661-1707.

72. Hingley, P. and M. Nicolas (2004), “Methods for forecasting numbers of patentapplicationsatthe European PatentOffice,”World PatentInformation, Vol.26, Iss.3, pp.191-204.

73. Kang, B., H. Kim, C. Han, and C. Yim (1996), “A Demand-Based Model For Forecasting Innovation Difussion,” Computer ind. Engng, Vol.30, No.3, pp.487-499.

74. Martino,J.P.(2003),“A review ofselected recentadvancesin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Vol.70, pp.719-733.

75. Martino, J.P. (1993),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for Decision Making, McGeaw-Hill.

76. Millett, S.M. and Honton (1991), A Manager’s Guide to Technology Forecasting and Strategy Analysis Methods, Battelle press, Columbus, Ohio.

77. Mishra, S., S.D. Deshmukh, and P. Vrat (2002),“Matching of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techniqueto atechnology,”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Vol.69, pp.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