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2 技術預測方法

2.2.3 時間序列模型

定量預測方法的基本假設為以往的時間序列,可用以推估未來的時間序 列,而時間序列(Time Series)係指以固定時間間隔為基礎,某事項的時間順序 之觀察值而言【17】。

一、時間序列傳統分解法

時間序列傳統分解法是最古老而最常被使用的一種預測方法,其中 重要的部份包括了季節指數的概念,然而某些序列具有的強烈季節性,

難以衡量其趨勢和循環變動,因此了解時間序列的重要步驟乃是衡量季 節性變化。傳統分解法中,一時間序列可用(2.20)式的模式來敘述【34】。

) , , , (

T C S e f

Y

t  (2.20)

其中

Y 表時間序列在時間 t 的實際值,

t

f

表數學函數,

T

表趨勢,

C

表循環影響,

S

表季節影響, e 表誤差,一時間序列中的趨勢成份

(T )

是 由長期的經濟、人口、氣候和技術演變所致的長期一般演變,循環成分

)

(C

是約三至九年,由一產業或經濟體中經濟、人口、氣候和技術改變 所造成的影響。通常(2.20)式中的趨勢和循環成分被做為一個單一的成 分,稱為趨勢-循環成分,而將其一起模式化,其原因是因為很難將一序 列分解成個別的循環和趨勢成份。辨識季節影響的關鍵為是否重複發生 或有規律,若一影響每 S 期重新出現一次,則不管它的循環長度為何,

都稱為季節影響(

S

)。誤差

(e )

係因為不尋常及不規律的事件所造成,因 此常被指為不規律或隨機成分,亦稱為殘值誤差。

分解模式一般有 (2.21)式之加法模式和(2.22)式之乘法模式兩類,而 決定季節影響為加法或乘法的要素通常是由圖型看出,如圖 2.8(a)所示,

若隨著趨勢增加,尖峰和谷底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則使用乘法模式,

反之,如圖 2.8(b)所示,若尖峰和谷底之間的差距維持不變,亦即序列 水準是獨立的,則加法模式是正確的選擇。

e S C T

Y

    (2.21)

e S C T

Y

    (2.22)

圖 2.8 加法和乘法的季節影響 資料來源:【34】

由於乘法分解法(Multiplicative Decomposition Method)最常被使用,

因此本研究僅利用此模式進行預測,其模式之分解步驟如下:

(a)乘法的季節性

需求(Y)

趨勢

時間

需求(Y)

趨勢

(b)加法的季節性 時間

+100 單位 -100 單位 +10%

-10%

(一) 計算一個等於季節(月份)長度的移動平均,以辨識趨勢與循環。

(二) 若季節(月份)長度為偶數,則將移動平均集中在中心。

(三) 以集中的移動平均計算出實際值,以取得每一期的季節(月份)指數。

(四) 平均季節(月份)指數應等於 1,而所有季節(月份)指數的和應等於每 年期數的加總,所以必須調整季節指數的總數,使其等於期間數目,

如(2.23)式所示,其中 SI*表調整後季節(月份)指數,

L

表季節(月份) 長度,A 表各季(月)之季節(月份)指數平均之和,S 表各季(月)之季 節(月份)指數平均。

S A) ( SI*

L

(2.23)

(五) 將實際值除以季節(月份)指數,去除時間序列之季節性,以分解趨 勢與循環。

(六) 利用去除季節性之資料,並使用簡單線性迴歸來估計趨勢與循環迴 歸方程式,以預測趨勢值。

(七) 將趨勢與循環迴歸方程式所配適之趨勢值乘上其合適的季節(月份) 指數,以便計算預測值。

(八) 使用已知的實際值,計算其與預測值間的誤差,並衡量其精確性,

如下列三式所示,而(2.26)式之 Z 值超過+2 或低於-2,則表示殘值 顯著大於期望值,表示此模式的不足或有不尋常的實際值,其中 RSE 表殘差標準差,

L

表季節長度,

e 表誤差。

t

L n

Y RSE Y

i

 2

ˆ)

( 2

(2.24)

1 ) (

2 ˆ) (

1 2

2

2



n Y Y

L n

Y Y R

i i

(2.25)

RSE

Ze

t

 0

(2.26)

(九) 若循環要素是重要的,則使用循環預測法計算循環指數。

(十) 檢查偏離值,必要時需調整實際值並重複步驟 1 至 9。

二、Holt 雙指數平滑模式

當歷史數據有趨勢現象時,若使用單次指數平滑法會產生嚴重偏 誤,因此必須使用具有趨勢調整的指數平滑法,Holt 雙指數平滑模式(Holt exponential smoothing model with a linear trend)係使用第二個平滑常數

,以個別平滑趨勢,其方法是在計算新的平滑值之前,進一步調整前

期趨勢的每個平滑值,Holt 的二參數趨勢模式如(2.27)式所示【34、61】:

m b S

F

tmtt (2.27)

) )(

1

(  11

t t t

t

Y S b

S

(2.28)

1

1) (1 )

(   

t t t

t

S S b

b

(2.29)

其中

Y 表實際值,

t

F 表預測值,表平滑指數水準

t

( 0   1 )

S 表

t 在 t 期末時之平滑,表趨勢平滑常數

( 0   1 )

b 表 t 期之平滑趨勢,

t m 表預測時間。(2.28)式中,t-1 期的平滑水準

S ,受到該期的趨勢

t1

b 調

t1 整,消除了單一平滑的自然遞延,而後使用第一個平滑常數,來平滑 新的實際值和趨勢調整後的前期平滑水準,第二個平滑常數

則是被用

來平滑或平均(2.29)式中的趨勢,這除去了一些原來會反應在未平滑趨勢 中的隨機誤差(

S

t

S

t1)。

至於使用指數平滑模式之前,必須先解決二個基本的問題:應使用 哪個平滑常數,以及如何開始平滑的步驟?通常平滑常數是利用試誤法 找到殘值最小的組合即可,但在開始此步驟前,必須要有

S 與

1

b 的起始

1 值,對於

S 只要使用

1

Y 第一期的觀察值即可,但是趨勢估計的起始值

1

b

1 就不明顯了,可能係前兩個觀察值之間的差、前幾個期間觀察斜率的平 均,或是由資料圖形估計序列的斜率,若是資料表現良好,任何一種方

法都可行,但倘若不是的話,即資料包含不規則的起始斜率,因此在此 種情況下,最好是由一資料圖形來估計趨勢,本研究使用最常見的開始 狀況,如(2.30)式與(2.31)式所示。

1

1

Y

S

 (2.30)

2

) (

)

(

2 1 4 3

1

Y Y Y

bY   

(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