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一、原住民家庭教育的重要

傳統原住民家庭教育美德,例如:重視分享、家庭結構、勤勞、等素樸經驗逐 漸受到影響,甚至消失。在與主流社會相容入的過程中,有從高凝聚力的社會,轉 變成缺乏連結社區的傾向,傳統文化倫理容易產生迷亂失調現象〈張再明,2005〉。

在目前社會型態急遽變遷的情況,原住民是遭受衝擊最大的族群之一,因此原 住民在生活、家庭及文化調適上均產生了相當多的問題,諸如:人口外流、社會秩 序及家庭解組、雛妓與童工(楊孝濚,1997)、破碎家庭、隔代教養、酗酒(浦忠成,

1996)等。這些問題均與家庭教育有密不可分的關係,突顯出原住民家庭教育的重 要與值得正視。

時代的變遷,原住民家庭教育面臨了諸多的挑戰,然而在當前快速變遷的社會,

全球化的過程中,拜資訊的豐富與便捷快速流通,在今日多元文化融合的時代裡,

原住民族群的家庭教育漸被重視。為強化原住民族家庭教育觀念與方法、增進原住 民族群家長教養子女之正確觀念、提升原住民家庭生活素質,強化原住民族群之家 庭經營與管理、家人溝通、親子互動之知能已是重要的課題。

透過部落多元的學習活動,提升原住民族群之家庭凝聚力,推廣多元文化教育;

文化傳承活動,讓經濟文化的成就,達到與家庭教育相輔相成之效果。

二、父職性向對原住民傳統重要

在過去原住民父親的角色被嚴格的要求成為勇士,強調守護山林、安定家園、照 顧族人、維護傳統、經濟功能等角色,這樣肯定與認同表示他在部落之地位、價值 和尊榮,這是排灣族父親的生命意義與目標。然而由於時代變遷,原住民家庭面臨 了諸多的挑戰,然而在當前快速變遷的社會,全球化的過程中今日原住民父親所面 臨的問題型態與解決方式迥然不同,研究者認為原住民父職,文化傳承、培養孩子 獨立的能力、重視品德教育、孩子的適性發展提升對家庭的重視,對孩子的教養觀 保持正面積極的態度。

參考文獻

王叢桂(2000a)。促進參與父職因素的探討。應用心理研究,6,131-171。

王叢桂(2000b)。華人父母職責信念—以台灣大學生為對象的探索性研究。

香港社會科學學報,18,57-83。

石磊(1971)。筏灣:一個排灣族部落的民族學田野調查報告。台北師範學院多 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史都華(Stoop,D.)(1995)。父愛不缺席:心理醫生剖析父親的十二種模式

(柯里斯、林為正譯)。台北:智庫。(原著出版於1990年)

利格拉樂‧阿女烏(1997)。紅嘴巴的 VuVu。台中:晨星。周德禎(1999)。

教育人類學導論-文化觀點。台北:五南。

利格拉樂‧阿女烏(1998)。穆利淡-部落手札。台北:女書。

周德禎(2001)。排灣族教育:民族誌的研究。台北:五南。

林津如( 2010b)〈 跨國婚姻家庭的兒童照顧工作:多重交織觀點的運用〉

發表於臺灣社會學年會,臺北:輔仁大學。2010.12.4

林娟芬(2000)。敘說分析與生命主題。2014 年 4 月 18 日,取自 http://www.ttcs.org.tw/church/25.2/09.htm

林春香(2002):《我是誰?原住民女性教師Nikar的生命故事》。臺東大學教育系 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珍琬(2010)。學習成為一個諮商人-自我敘說研究。應用心理研究,48,141-180。

邱光輝(2004)。達悟族家長教育參與之行動研究─以台東縣朗島國小為例。台灣:

國立中正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潘立夫(1998)。Kavulungan-排灣族文明:一個沒有文字、金錢的社會。

屏東:屏東縣立文化中心。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蔣嘉媛(1998)。原住民學生升學優待政策之評估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 系碩

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蔣基萍(2005)。摩梭母系社會性別角色之論述。哲學與文化,32(3),111-136。

蔣斌(1984)。排灣族貴族制度的再探討-以大社為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英文文獻

Amato, P. (1998). More than money ? Men's contribution to their children's lives. In A. Booth & A. C. Crouter (Eds.), Men in families: When do they get involved?

What difference does it make? (pp.241-275). Mahwah, NJ: Lawernce Eribaum Associates.

Amato, P. R. (1994). Father-child relations, mother-child relations, and offspring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in early adulthood. Journal of Marriage & the Family, 56(4), 1031-1043.

Amato, P. R., & Rivera, F. (1999). Paternal involvement and children's behavior problem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61,375-384.

Bogdan & Biklen,1982. 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methods.Allyn and Bacon.

Biller, H. B. (1993). Fathers and familie: Paternal factors in child development. Westport, CN: Auburn House.

Cook, K. E. (1970). Differendences between Self-Concept of disadvantage and non-advantaged high school students with certain types of rural and urban communities.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31, 1615-A.

Sean E. BrothersonsephM. Why Fathers Count: The Importance of Fathers and Their Involvement withChildren,Men’s Studies Press 出版 White)

Hamilton, C. W. (1996). Nature of motivation for educational achievementamongAfrican-

American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Urban Education. 31(1), Hooks, b. (1984). Feminist theory: From margin to center. Boston: South End Hooks, b. (1994). Teaching to transgress. 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Mirza, H. S. (1992). Young, female and black.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Giroux, H. (1992). Resisting difference: Cultural studies and the discourse of critical pedagogy. In L. Grossberg, C. Nelson & P. Treichler (Eds.), Cultural studies.(199-212). New York: Routledge.

Grantham, T. C., & Ford, D. Y. (1998). A case study of the social needs of danisha:An

underachieving gifted African-American female. Roeper Review.21(2),96-102. looks:race and representation (pp.87-113). Boston: South End

Press.

Hooks, b. (1994). Teaching to transgress. 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Marsiglio, W. (1995). Fatherhood:Contemporary theory, research, and social policy (pp.

1-20). Thousand Oaks, CA:Sage.

Meth, R. L., & Pasick, R. S. (Eds.). (1990). Men in therapy: The challenge of change.

New York: Guilford.

Moore, D., & Leafgren, F. (Eds.). (1990). Problem solving strategies and interventions for men in conflict. Alexandria, VA: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Mirza, H. S. (1992). Young, female and black.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New Directions for Child and Adolescent Development. Volume 1985, Issue 30, pages 5–

24, December 1985.

Okagaki, L. & Divecha, D. (1993). Development of parental beliefs : Developmental Origins of parenting-personality and Relationship Factors. New Jessey: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Rabinowitz, F. E., & Cochran, S. V. (1994). Man alive: A primer of men's issues. Pacific Grove, CA : Brooks/Cole Pub. Co.

Radin, N. (1982). Primary caregiving and role-sharing fathers. In M. E. Lamb (Ed.), Nontraditional families: Parenting and child development (pp. 173-204). Hillsdale, N. J. : L. Erlbaum Associates.

Russell, G. (1986). Primary caretaking and role-sharing fathers. In M. E. Lamb (ed.), The father's role: Applied perspectives .PP. 29-57. New York: A Wiely-Interscience Publication.

Teachman, J., Day, R., Paasch, K., Carver, & Call, V. (1998). Sibling resemblance in behavioral and cognitive outcomes: The role of father presence.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60, 835-848.

附錄

附錄一 訪談大綱-主角的部分

(一)成長背景 1、談談從小到現在經歷的時代背景。

2、家庭環境敘述(親人關係、手足關係、家庭經濟狀況…等)。

3、父母親或其他家人,的教養觀念、教育程度、期望、價值觀。

4、自己小時候的興趣、能力、願望。

5、對家庭的感受或重要事件、經驗。

6、對學習的感受或重要事件、經驗。

(二)求學階段 1、在此求學階段的特別感受或經驗。

2、師長及同儕關係為何?

3、接受日本教育求學階段面臨的壓力及困擾為何?

4、國民時期學習新語言面對的壓力或困擾為何?

(三)工作時期 1、請問您是如何進入工友這個工作?

2、談談工友這個工作的感受或經驗。

3、家人、朋友,鼓勵您走「工友」嗎?您自己的想法是什麼?

4、您擔任工友以來,是否曾經面臨壓力與困擾?怎樣去做調適 與因應的?

5、您覺得自己與同事之間的互動關係如何?

6、您在服務的歷程對部落有貢獻或幫助嗎?何時?方式如何?

(四)原住民身分 1、您對原住民排灣族階級制度長老身份的看法為何?

2、您對原住民文化特色發展上的看法為何?

3、談談您對原住民傳統文化上有過哪些值得敘說的經驗 (成功或失敗)?

4、在原住民傳統文化傳承對自己最大的期許是什麼?

5、原住民身分認同這時期有特別影響您的人、事、物嗎?

(五)家庭教育 1、請介紹您的家族、家庭成員。

2、您和您的先生(太太),是怎樣認識的?交往過程遇到什麼 阻礙?

3、您對孩子的教養態度為何?家庭成員間的關係為何?

4、在論及婚嫁中遇到什麼困難?如何去突破?

5、您現在的家庭,是否曾經面臨壓力與困擾?您後來是怎樣去 做因應的?對您的影響程度如何?

6、您的家庭成員如何分擔家務工作?

7、您對排灣族「長嗣繼承」文化的觀點為何?

附錄二 訪談大綱-配角的部分

(一)對部落長 者、主角孩子 ---成長背景

1、談談從小到現在經歷的時代背景。

2、家庭環境敘述(親人關係、手足關係、家庭經濟狀況…等)。

3、父母親或其他家人,的教養觀念、教育程度、期望、價值觀。

4、自己小時候的興趣、能力、願望。

5、對家庭的感受或重要事件、經驗。

6、對學習的感受或重要事件、經驗。

(二)部落長者 1、您和主角,是怎樣認識的?交往過程?

2、您和主角關係為何?

3、談談您在部落發生的故事?

4、談談您和主角有過哪些值得敘說的經驗?

(三)主角孩子 1、您和主角關係為何?

2、您的家庭分擔家務工作是什麼?

3、談談您和主角有過哪些值得敘說的經驗?

4、談談您認為主角在家庭上扮演的哪些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