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父親對子女教養與角色

第六章 發現與探索

第三節 父親對子女教養與角色

家長對教育的重視與積極的態度,是在孩子童年時期給予較多的文化刺激,對 孩子早期的發展有很大的幫助。而生涯是前後連貫的歷程,早期較佳的發展也能使 後期的發展較為順利。

我的媽媽沒有讀過書,因此對教育不太重視。而父親因有接受日本教育,也接 受國民教育民教班,之後工作場所在金峰鄉派駐所,極早接觸漢文化,因此非常重 視教育,使得兄姊早期求學階段比同儕有較好的表現。才有今日的發展。

「父職」(fathering or fatherhood)從字面上來說,就是當父親的職責。它是一種 角色、功能,也是一種職務。林莉菁(2000)指父親對子女的責任。王大維( 2000)認 為父職應該包含了對父職角色的責任感。

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家庭,也有著不同的成長環境,而其家庭背景影響著人格 發展。家庭背景對於排灣族父親個人的影響極大,排灣族父親早逝,因此父親對他 們五個孩子特別的嚴格訓練,我們每一個人都有獨立自主的性格與較高的挫折容忍 力,性格獨立,人格成熟,較能吃苦。

父母在教養每個小孩時,從來不會表現的一樣,所以小孩們在家庭中扮演的角 色自然也不會一樣。父母教出來的孩子性格上不相同,因此孩子眼中的父親角色也 就不同。譬如說:

一、長子眼中好學又創新的父親

陳淑貞(1993)對父職角色內涵定為工作層面(照顧生活起居)、娛樂層面(增進

情感活動) ;本文長子提起父親閒暇時會利用植物製作玩具供我玩樂,每次驚訝它 的創作,說:爸爸好厲害喲!小時候的玩具,父親將它改造的更有趣些。父親在傳 統竹籐編製物品及農具修造也堪稱一絕,那年代的廚房用具及農事用盛物器具,鋁、

塑膠尚不普及,磁具又昂貴下,家中能擁有竹籐編造的具物算是一種財產,因為他 在農事廚房物品盛物上極為方便。因此媽媽絕對珍惜這些父親的傑作,一再叮嚀我 們,倘若親戚鄰居有借出,記的要去取回,有借有還再借不難的管理原則。呼應了 莫藜藜、王行( 1995)由訪談中抽出父職的內涵為生活提供者、玩伴角色、管教角色;

王麗玲(1996)定義父職為和諧關愛、教育子女、生活照顧、子女發展、經濟支持;

王叢桂(2000a,2000b)等面向。

二、長女眼中嚴格的父親

長女小華說:「自我懂事以來我開始學習接受家庭成員的訓練和責任付予,父親 會依我們的體力、能力,讓每位孩子各別分擔家務事,隨著年歲的增長自己歷經了 燒開水、掃地、洗碗,整理內務、洗衣、煮飯、掏小米〈my su〉以及農事工作。也 許我是長女所分配的工作,總是多過兩位妹妹,甚至他們偷懶事做到一半就推給我 處理,因我是急性子不喜歡拖拖拉拉的工作態度,妹妹講不聽就自己動手做了, 也 許深怕媽媽責備自己也會受連累,然而常此以往,也就會與妹妹們在口氣上起爭執,

就會向父親告狀評評理,表達自己的不平,父親總是說『妳是大姐姐爸爸相信妳,

妳能力最好,會把它做好的』。

三、小女兒眼中心靈滋潤者、照顧者、領航者-

Lamb( 1997a)認為父親需要同時扮演多重角色,諸如經濟提供者、心靈滋潤 者、

三女兒表訴,『爸爸的愛始終是我勇敢走下去的一鼓力量,父親經常抱著我說『我的 孩子最可愛,妳一定會好起來。』,他不辭辛勞任勞任怨努力耕種變賣農作物賺更多 的錢當我的醫療費,他風雨無阻不是騎腳踏車就是走路背我到台東市區就醫,使我 能趕快好起來,』爸爸的角色是心靈滋潤者與照顧者。

四、賺錢養家

訪談過程中,受訪者提及我的父親提供家庭經濟視為對家人負責的表徵。

長子小曾說:四、五十年代的台灣,仍處於農業生產為主的社會,身為原住民 的我們仍普遍生活在貧窮的環境中,公務機關的薪資尚不健全,何況僅僅是工友的 父親,是很難維持一家的生活,為圖改善家庭生計也為農事多一人手,趁年輕力壯 從事農務,他認為是一個機會。我們繼續採金線蓮蘭花,總是餘留小顆或小株的,

父親說這樣才會永續生長,當時金線蓮蘭花非常昂貴,特別是葉片有金黃色線條的 是更好的價位,雖然看不懂,但能幫助家庭經濟就覺的高興了。

長女小華說:後來父親再次謀得警察分駐所工友的工作之後,家庭生活就改善 許多了,雖然我們生活在貧困的環境中,反而使我體會如何經營家庭。

叔叔孝孝說:我的大哥是阿明先生,一面在公家服務、一面又養育子女、加上 弟弟們有4人尚未成家,全都依靠他微薄的薪水來養活家人,因全靠他薪水過活,是 不夠用就利用公餘時間找地耕種或借用別人的旱地,並且又與人共同從事農業生產 來貼補家庭的開支,他是非常用心的人,平常對人和藹可親,因此眾多人很喜愛他,

五、生活教育督導

在國內關於父職角色內涵的研究不多,從 1989 年才有黃坤瑛開始進行相關研究,

所用的父職角色內涵分為工具性角色(照顧者角色)、情感性角色(社會化角色);在

「華人父母職責信念-以台灣大學生為對象的探索性研究中指出理想的父職角色是 由「和諧關愛」、「教育子女」、「生活照顧」、「子女發展、「經濟支持」五個因素所組 成。後來再經訪談及量化研究後將父職角色內涵分為分享陪伴、發展與關懷、養家 與管教、日常污照顧。

我的父親平常較多時間與我們相處,在家裡經常扮演生活教育的督導者,他非 常重視孩子的生活教育,表現出「嚴父」的形象。

長女小華表示:自我懂事以來我開始學習接受家庭成員的訓練和責任付予,父 親會依我們的體力、能力,讓每位孩子各別分擔家務事,隨著年歲的增長自己歷經 了燒開水、掃地、洗碗,整理內務、洗衣、煮飯、掏小米〈my su〉以及農事工作。

也許我是長女所分配的工作,總是多過兩位妹妹,

長子小曾表示:有關公共設施的管理,政府承習了日治時代的方式,以發動村 民義務勞動來維護,例如清潔或修護道路、疏通排水溝、垃圾場清理等這勞動,父 親如果叫我參加總是囑咐我工作要率先並認真負責,甚至要多分擔勞務。有一回我 們一群村民疏濬田間水溝,清除沉塞的淤泥,眼看時間快到正午要回家休息的時間 了,但其他人仍懶洋洋的要做不做在耗時間,實在看不過去,於是自己帶著憤起的 態度使勁的加緊工作,這時不料被當時任村長督工的陳先生看到,只聽到他稱讚說 聲嗯!這年輕人不簡單,很努力,將來一定是不簡單的人。

六、注重教育

我的父親是很注重教育的,起因於他年輕時就在台東縣金峰鄉派駐所,當工友 時,他很羨慕在公部門工作的人,在當時他就鼓勵我們一定要用功讀書,只有教育 能改變我們我們辛苦的日子。

父親是一位注重傳統文化又注重現代教育雙文化的人從我認識父親以來,父親 就參與部落社區發展協會及關心社區事務,從受訪者的陳述中,可以發現他們都有 文化傳承使命感,希望孩子能夠知道自己的身分、了解自己的文化,甚至能發揚光 大;但再進一步討論孩子未來的競爭力時,卻能看出父親希望孩子們接受教育,只 有教育能改變我們貧困的生活。

研究者從他們的經驗中發現,他們的行為舉止與教育觀念,都圍繞在「責任」這 個主體。

就如文獻所述「父職」(fathering or fatherhood)從字面上來說,就是當父親的職責。

它是一種角色、功能,也是一種職務。林莉菁(2000)指父親對子女的責任。王大維( 2000) 認為父職應該包含了對父職角色的責任感。是父親在親職行為方面所表現出父親特 有的行為模式(梁志彬,2004)。或係指為人父親的角色(黃坤瑛,1989) ;個體認為父 親對子女應盡的職責.(王叢桂, 1998)。吳黛宜(2002)認為是身為父親對子女應有的 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