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參與者

第二章 研究方法

第四節 研究參與者

黃瑞琴〈1999〉指出選擇生命史的報導人方面,報導人必須有時間接受長期的 系列訪談,並且願意和有能力述說自己的經驗和情感,要尋找一個好的生命史報導 人並沒有一定的步驟,有時候是研究者剛巧碰到一個人,而他正好有一個精采重要 的故事可以說而且願意說。研究參與者乃是論文的主體,唯有研究參與者真誠的分 享與參與才能使本篇論文順利發展。透過多位參與者減少論文主體之主觀性,以力 求論文本體的客觀性,研究者將呈現尋訪研究參與者的歷程,與研究參與者的基本 資料。以下簡介研究者尋訪研究參與者的過程,為保護研究參與者的隱私,人名和 地名匿名處理,避免涉及相關研究倫理問題。

一、研究參與者的尋訪:

由於本研究的主要動機,起於研究者與父親相處之影響,拼貼自身不太確定的 童年成長歷程,探討原住民家庭裡彼此相互對待的多元關係,企圖以原住民排灣族 父親議題,改善人們對原住民父職刻板印象的負面行為的想法,以減少因誤解而產 生的歧視,讓人們不再以錯誤的認知來看待原住民。希望父親的生命故事,以正向 的文化價值來肯定原住民的生命經驗,重拾原住民既有的愛與尊重。。

然而,研究者考量到若是以研究者父親為單一研究對象,可能會因為研究者與 父親之間感情親近的關係而導致研究有所偏誤,因此,研究者選擇將訪談對象增至 三人以上。在選取研究參與者的過程當中,受訪者的述說意願,應是研究者在選取 研究參與者時的考慮因素之ㄧ〈陳佩錦,2006〉。

研究者在研究參與者的選取上,是以立意取樣方式,參與者是要與父親熟識的 親友或家人,同時能提供豐富的訊息為考量。在選取研究參與者的人數上,研究者 基於避免研究主觀性、時間與能力考量,力求研究之客觀性,因而決定以三位子女

為研究參與者,進行孩子眼中的父親,再邀請三位長輩為研究參與者,以部落長者 眼中的父親深入探討「排灣族父親」的生命史訪談。研究者希望透過多人口述的故 事的相互對照,以補充彼此間資料之不足的問題。訪談時間每次一至兩個小時,每 位研究參與者的訪談數次不限,訪談的次數將視資料收集的程度而定,原則上每位 不超過五小時,輔以電話或書信的方式,澄清訪談內容不明確之處。

在剛開始尋訪訪談對象時,研究者即遭遇到難以尋找到合適對象的困境。一開 始,研究者決定先從父親最要好的友人,自己身旁的人來尋找訪談對象,然而往往 受到非預期的困擾,譬如:曾有遇到與父親非常要好選好的同儕友人,訪談對象因 生病無法順利完成。事隔沒多久,再見面時,他已是在加護病房,只能為他祝福禱 告。第三次居然會是參加他的喪禮了。許多事往往與自己原先所期望是有出入,研 究期間我先後經歷三位父親要好的友人離世,先是黃X一長老、二是曾X亨先生、三 是許X花女士,而這三位是與父親同時代共患難的重要他人,研究者與父親深感遺 憾,沒能即時蒐集這三位敬重耆老的口述歷史資料。

研究者考量受訪者需要與父親的特質或背景有相同的面向,獲得郭爸爸與小英 同意之後,選定為其中的兩位受訪者,他們都具備著類似研究者父親(阿明)的相同 背景:他們都經歷過排灣族傳統文化洗禮、日本時代的教育與國民政府光復後遷徒 等事件。另一位參與者賢一,是研究者部落的頭目,承受著原住民傳統文化與社會 主流文化壓力。在他們的生命當中,都承受著無常生命中所無法避免之事件衝擊,

每一段故事背後,在在展現地是不同的真實故事。

三、 研究參與者的資料簡介

繪製家庭結構系統圖是要讓研究者自己更清楚認識與研究参與者之間的家族關 係,也讓讀者了解研究参與者與研究者連帶關係,有了家庭結構系統圖研究者認為 這不僅是一條認識家譜更是一條尋根之旅,拉近我與族人們的關係。繪製家庭系統 圖中賢一頭目是另一家族,因此在家族系統圖中未列入,其他年代久遠有些姓名不 可考,加增繪製家庭系統圖的困難。總括來說,阿英是父親的表妹我稱姑媽,郭爸 爸是媽媽的親戚我稱表姐夫,孝孝是父親的第第我稱叔叔。

表 3-11家族系統圖:

(一) Talealan Maule

Balipu Luyawu 〈1840-1890〉 〈1843-1891〉

Yiszlebeg Fafawuwan Sageer Shifulai Levias Maule

Galalu Linasz Kusak Gulifu Nichu Fafawuwan Sauniyau 阿英

(二) Talealan Baliblib

Levias Maule

Galalu Baliblib Shiledau 曾英夫 曾秋夫 Ajuduse 曾政男 曾素來 主角 孝孝

Mauulu Chamake Iszlebe Falaifai Levias 小曾 小華 小慧

(三) Paumeli Shiledau

Valaivai Chamake Lailai Kulu

張清 kulu Epenlan Sarkenne Baliblib Shiledau Lomens Toku Ucemets

主角

郭爸爸 張弘嬌 張振明

Baliblib Shiledau 主角

Mauulu Chamake Iszlebe Falaifai Levias 小曾 小華 小慧

源自陳進興先生家族系統圖

小曾

主角的長子,目前六十一歲,出生未滿一歲時,民國政府為便利行政管理,鼓 勵住在山區各部落遷進到平地,於是隨父母由大武山麓舊比魯社遷徒到現在的金峰 鄉正興村〈早期稱介比村也就是介達、比魯部落群〉排灣族語稱senapayan〈西那拔 洋〉父親當時任職金鋒鄉警察分駐所工友,因工作的關係又舉家遷移到現在的嘉蘭 村安居,在那裡長大成人。

由於父親結婚多年〈約六年〉才生下小曾,而接下來的弟弟明勝相隔了五年才 生下來,因此身為家族長孫,備受家人寵愛,據說出生未及九個月就會走路了,越 過了爬行學習的階段,是因為叔叔、阿姨、表姑們好不容易期待的小孩子,愛不釋 手的整天把玩著,手牽手玩在一起,這樣就會走路了。

小曾長時間與父母一起生活,學習父親積極樂觀的性格成為影響小曾生命的關 鍵因素,也醞釀了他特別的人生。二十六歲開始公職人員生涯,曾擔任金峰鄉鄉長 八年。選為訪談個案是希望透過孩子角度看父親,探究排灣族親職關係或家庭倫理 的觀點。

小華

主角的長女,目前52歲,家中五個孩子排行第三,也是三位女兒中最大的,上 有兩位哥哥。有些自豪的就是小華與父親的血型同屬0型,因此她常說;『如果父親 要輸血,只有我可以』。父親聽了,總是歪斜著嘴高興的微笑,其實最投契的是顯 明在她做人處事的態度上有許多相仿之處。

以家庭經濟而言,傳統農業社會是一種家庭維持生計主因,小華任勞任怨的性 格成為家庭的幫助者,也是時代的犧牲者。從小功課表現優異,卻因為母親當年積 勞成疾嚴重的胃疾,讓身為長女的小華代母照顧家中大小事,以至放棄升學機會。

也因勤勞認真早熟,花蓮市布農族優秀青年看上,嫁到花蓮25年育有二男一女。

小慧

主角的老么,也是研究排灣族父親的研究者,幼年時期因為日本腦炎與小兒麻

痺,造成腦部損傷,影響學習,在學校是大家嘲笑的對象,外地求學,恥於自身排 灣族黝黑皮膚的特徵,不願意承認自己是原住民。返鄉於小學任職校護,受到漢人 校長與父親的影響,開始接觸自身文化,從自卑轉為自信是排灣族。訪談父親與參 與者中,不僅貼近父親,也拼貼自身不太確定的童年成長歷程,理解家庭支持系統、

正向支持系統、和宗教對於個人生命的價值。慶幸自己有一個完整的家,研究者父 親的愛始終是研究者勇敢走下去的一股力量,更是研究者生命中的領航員。

賢一

Viljauljau1的頭目家族來自屏東padain,最早家名為ruruan,目前還留在屏東的 家族都遷居到今瑪家鄉排灣村(舊名為筏灣村)。Viljauljau1的頭目第25代頭目宋一郎 歷任鄉長、縣議員等職。宋君娶與kaljatjadran giling家家系有關的林美妹為妻,育有 4男3女,宋一郎先生英年早逝其長男賢一接任第26代的頭目。

賢一Ljavulas(家名paranarang)其母林X妹Djimamavan尚健在,故家中或部落大小 事務尚由林X妹女士作最後決定權。賢一Ljavulas,恆春高中畢,考入警校第110期,

歷任警員,現任臺東縣縣議員。

選為研究參與者,乃因父親從25代頭目至今是Viljauljau1比魯的部落長老。部落 的公共事務通常由頭目與部落長老會議處理,因此藉由賢一探究父親在部落眼中生 命之價值。

郭爸爸

目前77歲,從事公職有四十年之久,是一位對事業抱持遠見與想法的優秀退休 鄉長。育有四男一女,阿福從小就生長在一個傳統的務農家庭,自求學以來為了減 輕家裡的經濟負擔,便靠着自己打工來換取學費與生活費,家父因長年累月的辛苦,

其健康情形越來越差,沒有醫療設備終而一病不起,慟於民國三十九年與世長辭,

享年五十七歲。慈母也從此年四十八歲起守寡三十年,獨自撫育孩子長大成人立業,

其母親最偉大的守寡三十年終未改嫁,育有二男六女。目前郭府姓氏只剩阿福一人。

過去的心酸回憶、悲慘的家世、不順心的求學過程,就業期間的挫折感等等,曾經

給阿福無情的打擊與阻力,由於他有一骨氣,不向惡劣環境低頭,增強他的信心與 毅力,最後勝利。擔任兩屆金鋒鄉鄉長深受鄉親好友的愛戴,努力建設自己家鄉相 當有成就。

阿英

主角的表妹,目前塔利阿蘭 Talealan 家族中,只剩他兩人活在世上,從小一起 長大,原居住大武山麓舊比魯部落,台灣光復後,民國 43 年輾轉遷徒到現住地金峰 鄉正興村,阿英非常漂亮有氣質被嘉蘭村〈卡阿麓灣〉頭目迎娶遷居到現住地金峰 鄉嘉蘭村〈卡阿麓灣〉。阿英與〈卡阿麓灣〉頭目非常相愛膝下生了十四位子女,計

主角的表妹,目前塔利阿蘭 Talealan 家族中,只剩他兩人活在世上,從小一起 長大,原居住大武山麓舊比魯部落,台灣光復後,民國 43 年輾轉遷徒到現住地金峰 鄉正興村,阿英非常漂亮有氣質被嘉蘭村〈卡阿麓灣〉頭目迎娶遷居到現住地金峰 鄉嘉蘭村〈卡阿麓灣〉。阿英與〈卡阿麓灣〉頭目非常相愛膝下生了十四位子女,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