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本節將根據研究結論,針對課程教學設計與實施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作為參 考,分述如下。

壹、對課程教學設計與實施的建議 一、研究教材選擇

學生對於本課程教學設計所採用的少年小說大部分具有閱讀興趣,但實施時 發現小說內容篇幅長短會影響學生閱讀時間,而且情節複雜程度、故事內容是否 貼近生活經驗皆會影響學習表現,故研究者在做研究教材選擇時需視學生能力狀 況做調整。

二、研究時間安排

本研究時間集中在18節課完成,主要是利用晨光時間及彈性時間,故須考量 學校行事及領域課程安排,再加上短時間內學生需閱讀完所有研究教材,故教學 時間緊湊,學生的閱讀壓力大,建議可妥善安排研究時間,讓研究者及學生能在 輕鬆自在的氣氛下進行研究與學習。

三、教學流程安排

本研究教學流程主要是「教師示範與師生互動」、「小組合作學習及同儕對 話」、「學生自我練習」三個步驟,教師需先充分了解交互教學法以及各研究教材 內容,並做好相關備課工作,以利示範教學的進行。而在平常的教學活動中可讓 學生先熟悉小組合作的模式,提供學生對話討論的機會,如此可減少實施小組合 作學習及同儕對話時的困難。

四、學習單設計

教學時設計相關的學習單可以輔助學生學習,另外,教師亦也可從中檢視學 生的學習表現,並視需要進行補救教學。然而,過量的學習單也可能讓學生對學 習產生負面觀感。因此教師需特別留意學習單的必要性與數量,以不造成學生負 面影響為優先。

五、教學實施過程

在本研究中,研究者身兼多重角色,需要同時扮演教學者、教學觀察者、資 料蒐集與分析者等多重角色,在整個教學實施過程中需要承受較大的壓力,研究 者須適時調適自身壓力,以免影響學生學習。

另外,本研究並沒有協同研究者到教室進行教學觀察,研究者需要自行將教 學過程以錄影方式記錄,有時需要操作錄影機,無法專心掌握學生對話及討論情 形,以及錄影效果不好,導致無法蒐集最完整資料,建議可尋找有經驗的教師進 入教學現場觀察,適時提供意見供研究者進行教學上的修正,讓整個研究更臻完 善。

除此之外,對於學習落後的學生,透過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可以提高其學習 興趣與成效,但學習落後的學生在小組內常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此時教師的鼓 勵與引導,同儕間的接納與回應態度,將會影響學生的自信心,故教師在教學過 程中需要加以注意並鼓勵。

貳、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一、研究教材多元化

本研究教材以少年小說為主,未來研究可以交互教學法融入更多元化之教 材,以了解其可行性及學生學習表現。

二、評量工具

本次研究主要以學習單分析學生學習之表現,資料來源過於單一,建議可編 擬適宜之評量工具,以客觀方式瞭解分析學生之學習表現。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法進行研究,研究對象亦以研究者自身班級學生為主,

雖從各方面蒐集研究資料,仍難免有過於主觀之處,建議可透過實驗教學法或其 他研究方法了解學生之學習情形與成效。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方祖燊(1995)。小說結構。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王瓊珠編著(2004)。故事結構教學與分享閱讀。台北:心理。

王瓊珠、洪儷瑜、張郁雯、陳秀芬(2008)。一到九年級學生國字識字量發展。教 育心理學報,39 卷,555-568。

王韻婷(2009)。李潼少年小說運用於國小六年級閱讀教學之研究。國立新竹教 育大學語文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新竹。

江彩鳳(2012)。閱讀少年小說對國小六年級學童預測與詮釋能力之影響。國立 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台南。

任珮珊(2012)。運用班級讀書會於國小六年級閱讀教學之行動研究 -以張友漁 少年小說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語文教學碩士班論文,未 出版,台北。

李連珠(1992)。早期閱讀發展之一:間談家庭閱讀活動。幼兒教育年刊,5,

109-126 。

李潼(2000)。李潼的兒童文學筆記:已卯兔年篇。宜蘭:宜蘭縣文化局。

吳英長(1986)。從發展觀點論少年小說的適切性與教學應用。高雄:慈恩。

吳訓生(2000)。國小低閱讀能力學生閱讀理解策略教學效果之研究。國立彰化 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吳清基(2010)。推動臺灣的閱讀教育-全民來閱讀。研考雙月刊,34(1), 62-66。

吳姿蒨(2008)。故事結構與理解能力對國小學童之閱讀理解的影響。國立屏東 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何嘉雯(2003)。交互教學法對國小閱讀理解困難學生教學成效之研究。臺南師 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台南。

林文寶(1987)。兒童文學故事體理論。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林文寶(1991)。談少年小說的寫作。台北:幼獅。

林文寶(1994)。兒童文學故事體寫作論。台北: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

林 良(1986)。認識少年小說。臺北:兒童文學學會。

林男勝(2007)。相互教學法對不同理解能力之六年級國小學童在閱讀策略運用 與閱讀理解之影響。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 版,屏東。

林武憲(2003)。台灣閱讀,加油。全國新書資訊月刊,54,7-8。

林秀英(2004)。美術班少年小說閱讀指導之研究--以生命教育為例。國立台東 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台東。

林佩欣(2004)。交互教學法對國中學習障礙學生閱讀理解學習效果之研究。國 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林政華(1991)。兒童少年文學。台北:富春。

林建平(1994)。整合學習策略與動機的訓練方案對國小閱讀理解困難兒童的輔 導效果。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建平(1997)。學習輔導—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林清山譯(1990)。RichardE.Mayer 著。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台北:遠流。

林鍾隆(1999)。少年小說中的寫實主義。載於趙天儀(編著),第三屆全國兒童 文學與兒童語言學術研討會-少年小說論文集(頁13-24)。台北:富春。

岳修平譯(1998)。E.D. Gagne, C.W. Yekovich & F.R. Yekovich 著。教育心 理學—學習的認知基礎。台北:遠流。

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2003)。

洪儷瑜(2005)。由語文學習困難的評量工具談其概念與運用。載於洪儷瑜、王 瓊珠、陳長益,突破學習困難:評量與因應之探討(頁4-28)。台北:心理。

胡惠雯(2006)。淺談~交互教學法及其應用。網路社會學通訊,59。2013 年 12

月 15 日,取自 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59/59-22.htm

柯華葳(1995)。語文科的閱讀教學。載於李永吟(主編),學習心理學的應 用(頁307-349)。台北:心理。

柯華葳、詹益綾、張建好、游婷雅(2008)。PIRLS 2006 報告-台灣四年級 學生閱讀素養。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

柯華威(2009)。教出閱讀力2:培養super小讀者。台北:天下雜誌。

柯華葳、詹益綾、丘嘉慧(2013)。Pirls2011報告-台灣四年級 學生閱讀素養。

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

段淑芝(1996)。臺灣少年小說之發展。載於馬景賢編,認識少年小說(頁 154-

167)。台北:天衛。

涂志賢(1998)。相互教學法對國小六年級學童國語科閱讀理解、後設認知、

自我效能影響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花蓮。

涂志賢、程一民(2013)。提升學生閱讀素養的閱讀理解策略教學。新北市教育,

6,77-80。

教育部(2010)。閱讀理解策略教學手冊。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1)。閱讀理解文章與試題分析。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2)。課文本位閱讀理解教學網站。2013年10月5日,取自 http://140.127.56.86/pair_System/Search_index.aspx?PN=PlanInfo

許良榮(1994)。科學課文的特性與學習。科學教育月刊,170,23-36。

許淑玫(2000)。國小六年級學生實施交互教學法之研究。彰化師大教育學報,

1,201-233。

許淑玫(2013)。課文本位摘要教學策略。2013年12月15日,取自 http://eb1.nc.hcc.edu.tw/research/data/201307191112422.pdf

陸怡琮(2010)。摘要策略。載於柯華葳、幸曼玲、陸怡琮、辜玉旻,閱讀理解

策略教學手冊(頁42-92)。台北:教育部。

張子樟(1999)。少年小說大家讀-啟蒙與成長的探索。台北:天衛文化公司。

張郁屏(2009)。交互教學法對國小低成就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影響之研究。國立 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清榮(1991)。兒童文學創作論。台北:富春。

張清榮(2002)。少年小說研究。台北:萬卷樓。

張惠如(2007)。國小高年級閱讀教學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回流中文碩士班 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文安(2006)。國小學生摘要策略之教學研究-以六年級為例。國立屏東教 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屏東。

陳明資(2007)。應用圖像思考策略於少年小說閱讀教學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 大學語文學系教師在職進修語文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陳品惠(2010)。應用相互教學法於學生閱讀理解之行動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密桃(1992)。從認知心理學的觀點談閱讀理解。教育文粹,21,10-19。

梁榮源(1998)。閱讀指導:目的、策略、過程。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

曾世杰(1996)。閱讀障礙:研究方法簡介。載於曾進興(主編),語言病理學基 礎第二卷(323-369)。台北:心理。

湯婷琇(2006)。少年小說在國小高年級語文科教學的運用。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人資處語文教學碩士班論文,未出版,新竹。

黃政傑(1999)。課程改革。台北:漢文。

黃智淵(2004)。相互教學法對國小五年級學童閱讀歷程中自我調整學習與閱讀 理解之影響。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屏東。

黃瓊儀(1995)。相互教學法對國小高年級學童閱讀理解能力、後設認知能力

黃瓊儀(1995)。相互教學法對國小高年級學童閱讀理解能力、後設認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