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本研究在探討龍龍國小蝴蝶園教師專業社群使用蝴蝶園教學的狀況後,為了 能讓蝴蝶園教師專業社群能夠持續發展、茁壯,讓學生有更好的蝴蝶園及生態課 程,而提出對推廣蝴蝶園學校的建議、蝴蝶園教師專業社群的建議及對後續研究 的建議。

一、對推廣蝴蝶園學校的建議

(一)積分選填職務制度讓更專業的科學教師加入自然科任

加入蝴蝶園教師專業社群的自然老師本來就不應該會是怕蟲的,研究者在進 行聚會活動時會受到怕蟲老師的掣肘,導致活動工作分配有障礙、或是人數不好

分配等問題。本教師專業社群讓學校所有自然科任教師都加入,基本上只要是專 業、本科系出身的自然老師,就不會有怕蟲的問題產生。但學校工作分配的制度 是積分選填,年資越久積分越高,導致想選填自然的年資淺專長教師選不到自然 科任,而非專長且怕蟲的資深老師可以選自然老師。不但使教師專業社群進行產 生問題,與教育部教師任用中「專長專用」的政策也有所背離,更遺憾的是學生 就受不到更專業的教育內容。故建議學校職務選填制度應該修改,讓自然專長教 師來擔任自然科任教師。

(二)蝴蝶培育的區域不應該噴藥或除草

自然老師應該與學校行政連絡溝通,在蝴蝶生長的區域應該避免噴消毒藥劑 或是除草修剪花木等行為,才可以保有校園生態多樣性。讓教師在進行課程時不 會因為沒有昆蟲而造成困難。

(三)不一定要營造蝴蝶園網室

蝴蝶網室在經營管理上需要花費更大的功夫,而且在食草、蜜源植物的種植 上常常會為了方便而選擇外來種,反而影響校園生態。學校可以規劃一個不做任 何整理的區域,任其生態自由消長,一段時間後便可以觀察到真實的生態情形,

此區域便可作為生態教學的教材。

(四)由學生影響教師進行蝴蝶園課程

可培訓學生為小小蝴蝶解說員,增進學生對於蝴蝶知識的需求,進而促使老 師有必要走出教室進行蝴蝶課程。

二、蝴蝶園教師專業社群的建議

(一)價值觀念的建立

研究者在研究期間,價值觀的問題影響著很多事情的執行,該不該噴藥、該 不該抓蝴蝶、從別的學校抓蟲過來、種哪些食草蜜源適合學校等等,這些問題都 會因為價值觀不同而產生不同意見,教師專業社群應該慢慢建立教師們的價值觀,

不僅是要對學生好、對老師好,更要對生態好。

此外,社群教師也能夠引導學生價值澄清,進行校園環境議題的討論,藉由 與學生進行蝴蝶園管理問題的探討,帶動影響學校行政的決策。

(二)領導者應常促進夥伴關係,增加教師參與熱忱

除了基本有趣的聚會活動之外,領導者可以營造溫馨的氣氛,時常關心社群 教師教學狀況、提供社群相關資訊、在聚會活動時準備小茶點、逢年過節時問候,

都可以促進社群教師有良好的夥伴關係,對教師專業社群的運作大有幫助。

(三)含括更多領域教師參與社群

本研究起初選擇所有的自然科任教師,後來有其他科的老師表示有興趣參與,

而最後真正有應用到教師專業社群所學的知識為導師,人文藝術老師也有設計蝴 蝶課程。所以蝴蝶園不是僅有自然科會使用到,所有領域的教師都有機會可以使 用。

(四)未來社群聚會活動可轉由社群老師主持活動

由於這一年來幾乎都是研究者主持聚會活動,其實研究者可以多找其他老師 合作及協助,在聚會前與分享的教師討論社群目前需要的東西,是否能夠配合到 他的專長,再請他分享相關的事務,讓社群教師的專業知識可以互通,促進目標 的達成。研究者自己也可以轉當學習者,從其他資深教師中學習到知識,而不是 一直在擔任領導者。

(五)協助導師於綜合課時進行蝴蝶課程

在訪談的過程中,有老師提到導師的行動力較強,故建議可由蝴蝶園教師專 業社群中自然科任老師協助輔導導師進行蝴蝶課程,再由導師帶學生進行蝴蝶園 的生態課程,可增加蝴蝶園的使用機會。

三、後續研究的建議

(一)研究方法的轉換

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法,是屬於質性研究,以訪談、日誌、教師回饋修改每一 次的聚會內容,進而達成教師使用蝴蝶園教學的目標。但僅針對社群教師進行研

究,建議未來的研究可建立全校教師的量化問卷搭配質性訪談,可以更清楚全校 教師的想法,也可提供更多不同專業面向的策略,亦可深入討論十二年國民基本 教育中蝴蝶園在學校生態課程的校訂課程。

(二)研究目標的選擇

本研究目標在於促進教師專業社群的策略,而蝴蝶園蝴蝶數量為影響策略施 行成效的重大變因,因此建議可研究蝴蝶園的管理以及促進蝴蝶數量的方法。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王文科(2000)。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

甘育萍(2006)。國民小學校長營造教師社群行為與教師專業社群表現關係之研究。 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輪文,未出版,臺北市。

方偉達(1998)。規劃生態教材園。研習資訊,

15

3

),

27-30。

古士宏(2006)。

5E

學習環發展學校本位課程之行動研究

以蝴蝶生態園為例。 國立屏東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江素娟(2010)。國小學童社團利用學校蝴蝶園實施環境教育之行動研究。國立東 華大學生態與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明隆(2001)。教育行動研究導論:理論與實務。台北市:五南圖書。

吳明清(2002)。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策略。理論與政策,16(1),99-11。

李俊湖(1998)。教育專業成長模式。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 出版。

李佩玲(2002)。教師分級制對教師專業發展的影響-專業學習社群教師的觀點。 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花蓮市。

李國賓(2012)。生態園與簡報教學對提升國小六年級學生之蝴蝶生態概念與態度 之效益研究-以成功國小為例。國立臺南大學生態科學與技術學系碩士論文,

未出版。

李蕙宇(2001)。生態教育園之水棲生物棲地營造。臺灣大學園藝系碩士論文,未 出版。

周啟葶(2006)。以「學習社群」促進教師專業發展之分析。中等教育:第57期。

台北市。

胡孟鯨、張世平(1995)。行動研究。載於賈馥茗、楊深坑(主編),教育研究 法的探討與應用,103-140。臺北市,師大書苑。

柳雅梅譯,Roberts & Pruitt原著(2006)。學校是專業學習社群-專業發展的合作 活動與策略。新北市:心理出版社。

教育部(2006)。試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注意事項。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9)。中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手冊(再版)(頁22)。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9)。中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手冊(再版)(頁8)。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1)。教師專業學習社群

領頭羊葵花寶典(頁6-7)。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7)。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補助辦理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精進國民中學 及國民小學教學品質要點。台北市:教育部。

梁世雄(1999)。台灣魚類的生態教育。環境教育季刊

39,62-64。

許德田(2012)。三級教師社群理念與計畫說明。新北市:教育局。

郭進隆譯,Peter Senge著(1999)。第五項修練。天下遠見出版,台北市。

陳忠照(1995)。如何規劃「校園環境步道」教學活動。國民教育,35,2-7。

陳淑珍(2011)。國民小學低年級教師學習社群長期發展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 育學院教學發展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張育慧(2014)。國中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發展之研究-以快樂國中生命教育工作坊 為例。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黃昱倫、鍾啟泉譯,佐藤學原著(2012)。學習的革命:從教室出發的改革。親子 天下,臺北市。

黃孟玉(2011)。三個國中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運作。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黃鈺婷(2011)。國民小學推動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紫屏(2006)。與民間合作的國小蝴蝶生態教材園之調查與經營管理-以新源教 育基金會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平世、李蕙宇(1998)。悠遊自然:生態教材園操作手冊。台北:行政院環境保 護署。

楊振富譯,P.Senge原著(2002)。第五項修練

.IV

,教育篇:學習型學校。台北市:

天下遠見出版。

董志峰(2001)。國小生態教材園的經營與教學實務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廖俞青(2010)。臺中縣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社群與專業發展關係之研究。台中市:

中台科技大學文教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添富、劉美惠和董秀蘭(1999)。自由主義與社群主義的公民教育觀。公民訓 育學報,

8,1-14。

歐用生(2002)。教師專業成長。臺北市,師大書苑。

劉家宏(2010)。國民小學教師知識管理、學校創新經營與教師專業發展關係之 研究。全國教師在職進修網第

13

期。

鄭傳榮(2003)。由經營國小生態教材園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教學之研 究。新竹縣: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碩士班(自然組)碩士論文。

蔡宏進(1985)。社區原理。台北市:三民書局出版。

蔡清田(1997)。課程改革之另類思考-從教師即研究者論歷程模式之課程設計。

載於歐用生主編,新世紀的教育發展(89-108頁)。台北:師大書苑。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臺北:五南。

謝佑靈(2010)。運用國小生態教材園於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的教學案例研究。國 立臺北教育大學理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謝佑靈(2010)。運用國小生態教材園於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的教學案例研究。國 立臺北教育大學理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