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本節根據上述研究發現及結論提出幾點建議,以作為日後對兩岸高等教育相 關機關及研究者的參考。

一、對兩岸高等教育相關機構及大學生之建議 (一)對兩岸高等教育相關機構

本研究發現有擔任幹部的臺灣大學生學習動機高於未擔任幹部者、臺灣 女大學生學習策略高於臺灣男大學生;反觀,中國大陸大學生則是沒有不同,

顯示兩岸高等教育確實有不同。

若能持續強化兩岸高等教育的校際合作和師生交流的管道,並建立兩岸 高校平穩的教育環境、常態化的合作機制與具體的合作方案,尤其姐妹校的 交換生制度,促使雙方透過實質的交流,了解雙方在高等教育的不同之處。

(二)對兩岸大學生

本研究發現有擔任幹部的臺灣大學生學習動機高於未擔任幹部者、臺灣 女大學生學習策略高於臺灣男大學生;反觀,中國大陸大學生則是沒有不同,

顯示兩岸高等教育確實有不同。

若兩岸大學生能積極參與兩岸交流活動,促進雙方之間的深度了解與認 識,減少文化差異所帶來的學習衝擊與學習差異,並把握相互交流的機會,

使雙方都能更加豐富自己的視野,了解雙方的不同之處。

二、研究限制與對後續研究的建議 (一)研究對象

90

本研究之研究對象以臺灣某所大學和中國大陸某所大學為主,研究結果 的推論上有其限制,因此無法推論到整個兩岸之大學生,建議後續研究者可 以將研究樣本擴大,並更進一步將分析、比較其差異性,以建立更為完整的 研究結果,使研究的結論更具參考價值。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進行,並透過SPSS for Windows 統計軟體加以分 析,包括項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信度分析、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及多元迴歸分析,但實施問 卷調查時,無法有效掌握填答者的作答狀態,尤其對岸大學生在填答時的狀 態更加難以掌握,可能無法有效反應實際情況,進而影響問卷填答的品質,

建議未來的研究可選取多樣化的研究方法,例如採用質性研究的深度訪談、

實地觀察或個案研究等方式進行,亦可質量化並行,採用混合研究法,使資 料蒐集更加完整,更具有貢獻性和價值性。

(三)研究構面

本研究共有兩個變項,每個變項的都是三個構面,主要是參考魏雅璇的 碩士論文問卷為依據(詳見附錄一),並利用項目分析、因素分析與信度分析 進行構面與題項的刪減,但回顧歷年的研究可發現,學習動機與學習策略各 變項的構面甚多,建議未來想從事相關研究的研究者,可以考慮採用更多不 同的構面來進行研究探討,使研究結果更具意義性與代表性。

91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大陸事務工作小組(2011)。教育部 2011 大陸工作法規邏輯。台北市:教育部。

伊藤義人(2010)。臺海兩岸教育詞彙比較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銘傳大學,

台北市。

向天屏(2000)。國中小學生成就目標導向、學習策略、自我跛足策略與學業成 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朱敬先(2000)。教育心理學-教學取向。台北市:五南。

何希慧 、彭耀平(2016)。臺灣與中國大陸大陸深圳地區大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 成效關係發展之比較:以學習模式為中介變項。教育實踐與研究,29(1),

139-172。

吳和堂(2016)。教育論文寫作與實用技巧(五版)。台北市:高教。

吳鴻松(2008))科技大學成人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南部某 科技大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李咏吟(2001)。學習輔導。台北市:心理

林志哲(2007)。以結構方程模式驗證期望、價值與數學成就的關係。教育學刊,

29,103-127。

林谷蓉(1995)。兩岸教育交流之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 市。

林清山(1998)。有效學習的方法。台北市:教育部訓育委員會。

林燕青(2015)。大陸交換生來台就學動機、文化認知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 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縣。

邱美虹(2005)。TIMSS 2003 台灣國中二年級學生的科學成就及其相關因素之探 討。科學教育月刊,306,2-9。

邱皓政(2002)。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市:五南。

洪寶蓮(1990)。大學生學習與讀書策略量表之修訂及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

92

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郎亞琴、陳彩卿(2008)。國民中學學生之性別、性別角色、數學自我效能與數 學成就之研究-以彰化縣國民中學三年級學生為例。立德學報,6(1),

44-58。

涂金堂(2012)。量表編製與 SPSS。台北市:五南。

涂金堂(2015)。SPSS 與量化研究(二版)。台北市:五南。

張春興(2013)。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重修二版)。台北市:東 華。

張焯青(1992)。海峽兩岸教育投資之比較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 學,台北市。

莊耀嘉、黃光國 (1981)。國中學生的成敗歸因與無助感特徵,中華心理學刊,

23(2)

,155-164。

郭宜君(1995)。嘉義市成人學習策略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郭裕庭(2013)。大學生學習動機、任教意願與學習滿意度之關係研究─以師院 改制後之大學教育系為對象(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陳金隆(2006)。兩岸教育基本法之比較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 大學,台北市。

陳品華(2006)。技職大學生自我調整學習的動機困境與調整策略之研究。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38(1),37-50。

陳啓明、邱政鋒(2009)。成人參與高等回流教育學習動機之量表建構與現況之 研究。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學報,28(3),93-109。

陳麗妃(2006)。TIMSS 2003 國小四年級學生背景、家庭環境、科學興趣、自 信與科學成就關係之比較分析:以七國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 教育大學,新竹市。

曾陳密桃(1990)。國民中小學的後設認知及其與閱讀理解之相關研究(未出版 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93

程炳林(1991)。國民中小學學生激勵的學習策略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程炳林(2001)。動機、目標設定、行動控制、後設認知之關係:自我調整學習 歷程模式之建構及驗證。師大學報:教育類,45(1),43-59。

黃必嶸(2002)。海峽兩岸教育行政組織比較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黃玉湘(2002)。我國社區大學學員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 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黃明雪(2006)。北臺灣女大學生體適能、學習動機及體育態度之研究(未出版 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黃富順(1985)。成人的學習動機-成人參與繼續教育動機取向之探討(未出版博 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黃惠卿、林啟超(2005)。國中生數學之成就目標導向對自我效能和不適應學習 行為之關係。教育科學期刊,5(2),27-51。

楊宏文(2016)。大陸交換生來台學習動機、生活適應及學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劉靖國(2005)。成就動機理論及其在教學上的應用。中等教育,56(4),96-109。

蔡清淵(2014)。兩岸大學生工作價值觀、生涯自我效能與就業力之比較(未出 版碩士論文)。台灣首府大學,台南市。

鄭采玉(2008)。國小學生社會領域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 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盧青延(1993)。我國國民中學補習學校學生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學業成就關 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賴淑芬(2005)。桃園縣社區大學學員學習動機及其學習滿意度之研究 (未出版 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魏雅璇(2013)。成人學習動機、學習策略、學習行為與學習成效關係之研究—

94

以台東地區護理人員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譚柳、蔡文榮(2016)。大陸交換生在臺的學習動機及適應問題之研究:以中興 大學為例。臺中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報,5,139-176。

95

二、西文部分

Biggs, J. B. (1985). The role of metalearning in study processes. Psychological

Review,5,185-212.

Flavell, J. H. (1971). First discussant’s comments: What is memory development of?

Human Development, 14, 272-278.

Flavell, J. H. (1981). Cognitive Monitoring. In W. Patrick Dickson (Ed.), Children’s

oral communication skills (pp.35-60).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Hofer, B. K. (2000). Dimensionality and disciplinary differences in personal epistemology.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5, 378-405.

Kardash, C. M., & Amlund, J. T. (1991). Self reported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learning from expository text.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6, 117-138.

Ley, K., & Young, D. B. (1998). Self-regulation behaviors in underprepared (developmental) and regular admission college students. Contempprary

Educational Psychlogy, 23(1), 42-64.

Paris, S. G.& Oka , E. R. (1986).Children’sreadingstrategies ,metacognition ,and motivation . Developmental Review , 6 ,25-56 .

Pintrich, P. R. (1989). The dynamic interplay of student motivation and cognition in the college classroom. In C. Ames, & M. Maehr (Eds.), Advances in motivation

and achievement: Motivation enhancing environments (vol.6, pp.117-160). CT:

JAI Press.

Pintrich, P. R. (2000). The role of goal orientation in self-regulated learning. In M., Boekaerts & P. R., Pintrich (Eds.), Handbook of self-regulation, 13-39.San Diego:

Academic Press.

Pintrich, P. R., & De Groot, E. V. (1990). Motivational and self-regulate learning components of classroom academic performanc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2(1), 33-40.

Pintrich, P. R., Smith D. A. & McKeachie, W. J. (1989). A manual for the use of the motivated strategies for learning questionnaire (MSLQ). Michigan: National

Center for Research to Improve Postsecondary Teaching and Learning

(NCRITAL), School of Education. The University Michigan.

96

Zimmerman, B. J. (1986). Becoming a self-regulated learner: Which are the key

subprocesses?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1(4), 307-313.

Zimmerman, B. J. (1997). Self-regulatory dimensions of academic learning and motivation. In G. D. Phye (Eds.), Handbook of academic learning 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 105-121. San Diego: Academic Press.

Zimmerman, B. J. (1998). Developing self-fulfilling cycles of academic regulation:

An analysis of exemplary instructional models. In D. H. Schunk & B. J.

Zimmerman (Eds.), Self-regulatory learning: From teaching to self-reflective

practice, 1-19. 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

Zimmerman, B. J. (2000). Attaining self-regulation: A social cognitive perspective. In M., Boekaerts & P.R., Pintrich (Eds.), Handbook of self- regulation, 13-39.San Diego: Academic Press.

Zimmerman, B. J., & Marins-Pons, M. (1990). Student differences in self-regulated learning: Relating grade, sex, and giftedness to self-efficacy and strategy us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2(3), 51-59.

97

附錄一 研究問卷使用同意書

98

附錄二 預試問卷(臺灣繁體卷) 大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策略之比較研究

一、基本資料

以下題目是您的基本資料,請依您的情況在□中打勾。

1.您的性別:男 女

2.您在班上是否擔任幹部:是 否

3.您的系級:一年級 二年級 三年級 四年級

【下一頁還有題目】

敬愛的大學生您好:

感謝您於百忙中撥冗填寫此份問卷,本研究為了解「大學生學習策略與 學習動機之比較研究」,並加以分析和比較。您所填答的結果,與您的學業成 績並無關係,敬請放心填答,問卷內容共分為三個部份,請您詳細閱讀後再 填答。

敬祝 教安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教育研究碩士班

指導教授 何俊青 博士 研 究 生 王翰揚 敬上

99

100

101

附錄三 預試問卷(中國大陸簡體卷) 大学生学习策略与学习动机之比较研究

一、基本数据

以下题目是您的基本资料,请依您的情况在□中打勾。

1.您的性别:□男 □女

2.您在班上是否担任干部:□是 □否

3.您的年级:□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下一页还有题目】

敬爱的大学生您好:

敬爱的大学生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