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本研究最後針對台北植物園的環境教育的規劃、方案設計、室內空間運用,以及未 來的研究方向提出建議:

一、 環境教育規劃的建議

從文獻回顧發現,根據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學習者理解知識的能力以及思維 方式會隨著年齡而有所不同,本研究所參考的六個國外植物園環境教育案例,也都會 針對學習者的年齡設計適合的環境教育方案。而受訪者則提到除了年齡的差異之外,

推行環境教育時也需要考慮學習者的學習需求,例如成人的學習者就可以分為有專業 知識學習需求的族群以及假日的親子團體家長。因此,建議台北植物園發展環境教育 時可以掌握「分齡」與「分眾」的原則,分齡包括從學齡前到成人,分眾則可從學校 團體、專業學習、假日親子或休閒遊憩,三個面向思考。

若環境教育的對象是學校團體校外教學的團體,學齡前至國小低年級的兒童應著 重啟發感官,培養對自然的興趣和喜愛;國小中年級以上的學生,可逐步將植物的多 樣性、植物學的基本概念、物種彼此依存的關係、環境議題、自然探索教育帶入活動 當中,或是從台北植物園中的史前遺跡與古蹟認識台北的歷史發展。

在學習方法方面,參考學習方法需求的研究結果,可嘗試將學習轉變成多樣的遊 戲或活動,或以藝術創作、攝影、園藝種植的方式進行,例如學齡前的活動可以採用 故事繪本、遊戲、勞作的學習方式;對於國小以上的學生,可以利用大地遊戲、分組 競賽、盆栽種植體驗的方式進行活動;中學以上的學生可以進行環境議題中不同團體 的角色扮演。進行環境教育也應該重視讓學生在環境中有真實的體驗,減少利用文字 的學習和講述,增加與環境的互動和觀察,越具體的經驗,可讓小孩獲得越永久及完 整的學習(周儒、張子超、黃淑芬等譯,2003)。成人的學習者方面,針對需要植物 專業知識的民眾或學校教師,可以開辦植物辨識或分類的專業研習課程,台北植物園 的物候調查或其他環境監測研究,可嘗試以市民科學(Citizen Science)的方式讓一般

129

民眾參與其中,或讓有專業學習需求的大學生或研究生長期投入;若對象是假日的親 子,可以設計能夠親子同樂的活動,例如季節性的導覽解說、手工藝創作、園藝栽培、

世界地球日、古蹟巡禮等主題活動;也可舉辦藝術創作、攝影、賞鳥、永續生活(例 如永續飲食、公平貿易)、動物保護的工作坊或講座,讓有興趣的一般大眾參與。

為了讓遊客的行為能更符合植物園使用的規範,可以加強園內解說牌的功能,除 了讓大眾認識植物園的角色與功能,也可利用解說牌引導遊客欣賞與認識植物,台北 植物園進行環境管理或維護時也可使用臨時性的說明,讓民眾更清楚這些行為的必要 性。

二、 環境教育方案設計的建議

江凱寧(2006)的研究發現台北植物園設計環境教育方案面臨的問題包括「缺乏 環境教育專業人才協助規劃方案」、「無經費與其他環境教育相關大學研究所合作規劃」。 從訪談中得知,缺少經費的問題在台北植物園依舊存在,甚至愈加嚴重,對於台北植 物園的環境教育發展也是一大挑戰,受到林試所人員原額與經費的限制,目前不論是 聘請正式或以約聘的方式雇請環境教育專業人員,在台北植物園都有實際上的困難。

從訪談中也得知台北植物園也曾嘗試和鄰近的幼稚園或國小老師合作設計活動方 案,或培訓學校教師自行帶領戶外教學,雖然許多老師對於合作開發學習方案抱持高 度的興趣,但教師面對學校的教學工作已分身乏術,實際參與合作計畫後還是感到力 不從心。在缺少經費的現況下,除了尋求與各級學校教師合作開發課程的機會,由於 目前園內的導覽解說由志工團的成員負責設計與執行,目前志工的培訓課程以植物的 分類和專業知識為主,建議也應該在志工的培訓中加入生態學的概念、環境議題的探 討、環境教育相關理論與方案設計的課程,幫助志工研發更多元的環境教育主題,並 從環境教育的角度出發設計學習方案。也可讓環境教育或相關領域的研究生以實習生 的方式進入場域,共同協助課程研發。從訪談也得知,台北植物園在學校團體方面的 使用者以國小與幼稚園的團體最多,因此環境教育方案的研發可從這兩個族群為對象 著手進行。

三、 室內空間運用的建議

從受訪者的意見得知,台北植物園很需要一個具有展示與教學的多功能空間,尤 其能提供雨天的教育活動使用,由此可知台北植物園需要一個具備休憩與教育的室內 空間。

目前台北植物園正在進行園內日式舊宿舍的整修,預定一半的空間作為民眾休閒 遊憩之用,建議另一部分空間應加強其教育功能,作為室內教室使用,例如可在教室 內放置簡易的桌椅和投影設備,如此就可用影片或其他多媒體輔助學習,教室內也可 作為簡單的展示空間,說明關於植物與生態的基本知識,或是展出藝術與手工藝創作 的成果;也可以架設放大鏡或顯微鏡,以及備有相關的參考書籍,讓學生有機會能夠 進行顯微觀察、資料查詢與閱讀。

四、 未來研究方向的建議

本研究藉由環境素養的架構整理台北植物園可能發揮的環境教育學習內涵,但學 習者的環境素養是否真的能夠提升,仍有賴台北植物園未來環境教育的規劃執行,建 議未來的研究者可參考本篇研究的成果,進行環境教育方案研發與後續的方案評量,

讓台北植物園的環境教育在提升全民的環境素養上能發揮正面的影響

本研究中的環境教育發展需求僅呈現了十位受訪者的觀點,並無法代表台北植物 園全數教育相關人員的意見,建議未來可結合環境教育專家學者與台北植物園的管理、

教育相關人員,舉辦焦點團體會議,為台北植物園找出更具體的環境教育發展方向,

或是建構台北植物園環境教育的環境素養學習目標,更進一步釐清不同年齡層學習者 的環境教育學習重點為何。

131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王文科、王智弘(2012)。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日本環境省(2011)。未來理想環境教育及公眾意識啟發之檢討團隊報告書。

心岱撰文(2007)。台灣植物園。臺北市: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

台北植物園(無日期)。歷史沿革。2013 年 8 月 20 日,取自:http://tpbg.tfri.gov.tw/History.php 台北植物園(無日期)。解說教育:活動成果。2013 年 8 月 20 日,取自:

http://tpbg.tfri.gov.tw/activities.php

台北植物園(無日期)。參觀資訊:布政使司文物館。2013 年 12 月 29 日,取自:

http://tpbg.tfri.gov.tw/Cultural.php

台灣溼地保育聯盟(無日期)。認識溼地:溼地簡介。2014 年 1 月 2 日,取自:

http://www.wetland.org.tw/modules/tadnews/page.php?nsn=22

台灣大百科全書(2012 年 1 月 4 日)。生物多樣性與保育篇總論。2013 年 12 月 24 日,

取自: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100674&Keyword=%E7%94%9F%

E7%89%A9%E5%A4%9A%E6%A8%A3%E6%80%A7

江凱寧(2006)。台北植物園推動環境教育現況及使用者需求之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桂珍(1999)。古早植物園--從方格印紋陶談植物園文化。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

9:4=69,54-57。

沈勇強(1996)。臺北植物園之經營管理,3:3=12,9-9。

呂依純(2007)。臺北植物園假日主題活動解說成效之研究。國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環 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家凌(2003)。島嶼公民環境素養探討-以金門島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逸生(1985)。台北市植物園內何家墓園的由來。台北文獻,219-221。

李瑞宗(2011)。苗圃一世紀:臺北植物園的駐足與尋覓。台灣博物,27:4=100,24-31。

李瑞宗(2007)。臺北植物園與清代欽差行臺的新透視。臺北市: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邱文良(2005)。植物園與生物多樣性。林業研究專訊,12:2/3=65,1-4。

周昌弘(2000)。植物園在生物多樣性的角色,植物園資源及經營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 集,1-7。

周儒、張子超、黃淑芬譯(2003)。環境教育課程規劃。臺北市:五南。

周儒、呂建政譯(2003)。戶外教學。臺北市:五南。

周儒(2011)。實踐環境教育-環境學習中心。臺北市:五南。

周儒編譯(2003)。環境教育最佳實務準則。中華民國環境教育學會。

范義彬(2001)。台北植物園的志工。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林業研究專訊。

6:8=45,12-15。

范義彬、周民雄、呂依純(2008)。自然教育之探索活動介紹。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 試驗所。林業研究專訊。15:1=81,37-39。

徐易男、蔡惠淑(2009)。美國No Child Left Inside法案及對環境教育之啟示。北縣教育,

68,102-104。

張春興(2008)。教育心理學-三化理論的理論與實踐(重修二版)。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莉欣(2003)。由歷史角度探討植物園的植物展示。造園季刊,46,31-38。

陳向明(2011)。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賴明洲(1993)。植物園概論。造園季刊,14,22-27。

馬淑貞(2004)。台北植物園與學校互動關係之探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 所碩士論文。

梁世武、劉湘瑤、蔡慧敏、方偉達、曾麗宜(2013)。「環境教育能力指標暨全民環境素養 調查專案工作計畫」成果報告書(編號:EPA -100- EA11-03-A264),臺北市:行政 院環境保護署。

國立編譯館主編(2000)。教育大辭書(二)(349 頁)。臺北市:文景書局。

黃朝恩(1955)。環境議題分析與教學。環境教育季刊,27,20-33。

133

黃富順(主編)(2002)。成人學習。臺北市:五南

楊冠政(1992)。環境教育發展簡史。博物館學季刊,6:3,3-9。

楊冠政(1993)。環境素養。環境教育季刊,19,2-14。

楊冠政(1998)。環境教育。臺北市:國立編譯館。

楊冠政(2011)。環境倫理學概論(上)。臺北市:大開資訊。

楊冠政(2011)。環境倫理學概論(上)。臺北市:大開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