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4

相關電業法歸架構不完善、資通訊架構以及科技與建設不佳等,則不利發展用戶 群代表制度。未來若欲順利推動用戶群代表制度,在市場面宜藉由供需價格機 制,促進用戶群代表之間彼此競合;技術面則宜擴建基礎建設,並落實評估、測 量及驗證程序;政策面則須鬆綁相關法規,推動電力自由化,這三個面向的關鍵 成功因素俱備之情況下,藉由用戶群代表的有效整合,可以促使電力公司、能源 服務產業、電力用戶達到「三贏」的局面。

第二節 建議

一、 政府與台灣電力公司方面

在當前我國電力管制體制下,用戶群代表服務商業模式應可仿效台電公司目 前「時間電價、季節電價、需量反應、計畫性減少用電措施電價方案(原可停電 力電價)」,訂定適用之差別電價,以提供用戶群代表市場誘因,並由用戶群代表 與其轄下之終端電力用戶利益均霑,共享電價優惠。

有關需量反應之電價訂定,根據〈電業法〉第 59 條:「電業擬定或修正營 業規則、電價及各種收費率,應送經地方主管或其事業所屬機關加具意見,轉送 中央主管機關核定後,在當地公告之。」此外,根據現行〈電價費率審議會設置 要點〉:「經濟部召開電價費率審議會審議電價公式中各成本項之合理值,再將審 議結果簽報經濟部核定,並由台電公司公告後實施。」換言之,台電公司得透過 電價費率審議會,針對用戶群代表服務商業模式及其與台電公司簽訂之需量反應 電價方案,加以審議,以確保其各種相關需量反應電價方案之一致性、公平性、

妥適性,進而提供用戶群代表得以運作之電價差異空間。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5

根據〈電業法〉或台電公司內部相關作業要點,迄今為止,尚未針對用戶 群代表之定義與資格條件,加以規範。換言之,台電公司已經實施需量反應方案,

但是在目前的運作規則下,所有需量反應方案均由台電公司獨立執行辦理,無法 讓用戶群代表有發揮其角色與功能之空間。因此,在電力相關法規修改之前,用 戶群代表的運作以及管理機制,仍然有潛在的問題。

本研究建議可考慮沿用目前〈政府採購法〉可行模式,短期間內由台電公 司開放抑低負載的需量反應方案,透過公開徵求需求建議書(request for proposal, RFP),讓符合資格條件的有關廠商,提出執行需量反應方案的計畫書與競標預 算。經過公開競爭與競價之後,得標的廠商(用戶群代表)即可進入電力市場,執 行台電公告需求規範中所要求抑低之負載數量與時段,及可給予電力用戶電力優 惠折扣的最高上限。當用戶群代表加入需量反應電力市場,也可形成與其他發電 業者進行良性的競爭。因為需量反應方案所能夠抑低的負載容量與能量,可直接 取代發電業者試圖提供的負載容量與能量。事實上,前者比後者更為電力公司節 省了相關的輸配電能量與線路損失的避免成本。而需量反應方案的優惠電價折 扣,與發電業者的發電成本處於一種競爭與相互替代的關係。

二、 產業界方面

相關業者應學習先進國家用戶群代表之成功案例,引進經驗,轉型為國內本 土化之用戶群代表,執行相關需量反應方案。本研究建議可成立同業公會或發展 協會,互相交換資訊,彼此觀摩,既競爭又合作,形成產業聚落與需量反應相關 產業生態體系,健全發展。未來可進一步跨足中國大陸與東南亞電力需量反應市 場。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6

值得注意的,實施用戶群代表制度的前提,必須確立市場參進者之資格認 證(如資本額最低門檻、具備應有的資通訊技術水準等)審查條件,並且建立後續 執行需量反應之績效評鑑標準,以避免濫竽充數的不肖業者損及用戶權益。其中 以資通訊技術之資格為例,多數國家主要以獨立系統操作者(ISO)或輸電系統操 作者(TSO)作為認證機構,而我國電力市場尚未自由化,目前亦無相關認證程序,

實有必要加以規範。

除此之外,參進業者均應加強規劃、設計、管理之軟實力與硬體設備的製 造安裝、運轉及維修的能力,提升整體相關產業之競爭力。而用戶群代表必須規 劃完善的需量反應方案合約,為客戶(電力用戶)設計出個別化的量身訂做方案,

達成「雙贏」的局面。

三、 學術界方面

宜針對用戶群代表相關重要課題,持續進行系統化之研究與發展,例如:如 何建立一套能夠促進用戶群代表健全發展之政策與法規;在物聯網架構下,如何 開發分散式電源與需量反應方案之硬體設備與軟體系統等。

國內各大學相關系所則可透過產學合作,培養用戶群代表相關人才,包括電 機與能源系統、管理與行銷、資通訊科技、行政法規與用戶契約規劃執行等各方 面人力資源。

四、 電力用戶方面

民眾應理解綠色能源為未來整體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培養環保意識,吸納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7

新知,樂於接受新興節能減碳的創新服務模式,對用戶群代表採取開放與接納的 態度,積極參與需量反應方案,共同為全球節能減碳盡一份消費者的心力。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8

參考文獻

一、 中文文獻

王俊明,2015,《論文的研究.統計與測驗方法》。台北市 : 師大書苑。

吳再益等,2005,〈電力市場自由化下需量反應制度之可行性研究〉。《台電工程 月刊》,第683期,頁78-101。

施恩,2013,〈日趨成熟的虛擬電廠-創造分散式電源與負載管理的最大效 益〉。《臺灣經濟研究月刊》,36(12):119-126。

陳玟如,2003,《我國需量反應制度之可行性研究》。

陳彥豪、盧思穎、林法正,2013,〈虛擬電廠概念與運作模式介紹〉。《電力電子》, 11(4):46-53。

陳俐妏、廖建棠、陳秉奇,2014,〈國際配電等級虛擬電廠案例探討〉。《臺灣經 濟研究月刊》37(9):36-48。

許志義、陳澤義,1995,《電力經濟學:理論與應用》。台北市:華泰。

許志義,2012,〈我國電力需求面管理之探討〉。發表於「能源及電力業的挑戰與 機會論壇(四)」,台北:中技社主辦。

許志義、吳仁傑,2014,〈論電力需量反應與虛擬電廠發展趨勢〉。《臺灣經濟論 衡》12(6):59-83。

許志義、黃鈺愷、王京明,2014,〈美國電力自 由 化 政 策 與 法 規 探 討 : 以 賓 澤 馬 及 加 州為焦點〉。《台電工程月刊》,第 795 期,頁 1-15。

許志義、盧姵君、楊宏澤,2014,〈住宅部門需量反應電價方案之益本分析〉。《台 電工程月刊》,第789期,頁48-60。

許志義、盧姵君,2014,〈論競爭市場電力調度之公平交易機制〉。《公平交易季

Frankfort-Nachmias Chava, Nachmias David 著;潘明宏譯,1998,《社會科學研究 方法》。臺北市:韋伯文化。

二、 西文文獻

Arslan Okan and EkinKarasan Oya, 2013, “Cost and Emission Impacts of Virtual Power Plant Formation in Plug-in Hybrid Electric Vehicle Penetrated Networks.”

Energy, 60:116-124.

Braithwait Steven, D. Steven, Hansen David, Kirsch Laurence, 2006,

“Incentives and Rate Designs for Efficiency and

Demand Response.” published by U.S. Department of Energy.

Burger Scott, Chaves-Á vila Jose Pablo, Batlle Carlos, Pérez-Arriaga Ignacio J., 2016,

“The Value of Aggregators in Electricity Systems.” published by MT Center for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Policy Research.

Crampes Claude and Léautier Thomas-Olivier, 2015, “Demand Response in Adjustment Markets for Electricity.” Journal of Regulatory Economics, 48(2):169-193.

Dietrich Kristin, Latorre Jesus M., Olmos Luis, Ramos Andres, 2015,

“Modelling and Assessing the Impacts of Self Supply and Market-Revenue Driven Virtual Power Plants.” Electric Power Systems Research, 119:462-470.

Faria Pedro, Soares Tiago, Vale Zita, Morais Hugo, 2014,

“Distributed Generation and Demand Response Dispatch for a Virtual Power Player Energy and Reserve Provision.” Renewable Energy, 66: 686-695.

Henrikson Carmen Baskette and Brief Kristin, 2008, “Designing a Successful

Demand Response Program: It’s Not Your Grandfather’s Load Control Program.” Presented for 2008 ACEEE Summer Study on Energy Efficiency in Buildings.

Lambert Quentin, 2012, Business Models for an Aggregator - Is an Aggregator

economically sustainable on Gotland?

Mármol Félix Gómez, Sorge Christoph, Ugus Osman, 2012, “Do Not Snoop My Habits: Preserving Privacy in the Smart Grid.” IEEE Communication Magazine, 50(5) :166-172.

Nissen Gustaf, 2010, Cost Reduction Opportunities in Local Distribution Grids with

Demand Response.

Oren Shmuel S., 2013,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and Business Model for Load Response Aggregation Based on Priority Service.” 46th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s.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1

Rhee Chang-Ho and Park Jong-Jin, 2015, “Demand Resource Policy and Program Design for Electricity Market in Korea.” published by Korea Electro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Sučić Stjepan, Dragičević Tomislav, Capuder Tomislav, Delimar Marko, 2011,

“Economic Dispatch of Virtual Power Plants in an Event-Driven

Service-Oriented Framework Using Standards-Based Communications.”

Electric Power Systems Research, 81(12):2108-2119.

Shropshire David, Purvins Arturs, Papaioannou Ioulia, Maschio Isabella, 2012,

“Benefits and Cost Implications from Integrating Small Flexible Nuclear Reactors with Off-Shore Wind Farms in a Virtual Power Plant.” Energy Policy, 46:558-573.

Sowa Torsten, Krengel Stefan, Koopmann Simon, Nowak Johannes, 2014,

“Multi-criteria Operation Strategies of Power-to-Heat-Systems in Virtual Power Plants with a High Penetration of Renewable Energies.” Energy Procedia, 46:237-245.

Smart Energy Demand Coalition (SEDC), 2015, “Mapping Demand Response in Europe Today 2015.”

Thomas Andrew R., Lendel Iryna, Park Sunjoo, 2014, Electricity Markets in Ohio.

Vingerhoets Pieter, 2016, “Demand Response Status and Initiatives around the World.” published by Global Smart Grid Federation.

三、 網路資源

中技社,2013,〈台灣能源及電力業之挑戰與機會〉。最後查閱日期:2017/6/25,

檢自: http://www.ctci.org.tw/ct.asp?xItem=3684&ctNode=65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2

台灣電力公司,〈過去電力供需資訊〉。最後查閱日期:2017/6/25,檢自:

http://www.taipower.com.tw/content/new_info/new_info-c51.aspx?LinkID=28

台灣電力公司,〈負載管理〉。最後查閱日期:2017/6/25,檢自:

http://csr.taipower.com.tw/tactics02_03_01.aspx

能源新報,2016,〈台電智慧電表「用手抄」,這是哪門子的智慧?〉。最後查閱 日期:2017/6/25,檢自:

http://technews.tw/2016/07/05/smart-meters-taipower/

許 志 義 , 2016 , 〈 因 應 缺 電 危 機 與 需 求 管 理 的 重 要 觀 念 〉 。 最 後 查 閱 日 期:2017/6/25,檢自: https://gvlf.gvm.com.tw/article_content_11882.html

經濟部能源局,〈電力供給>發電結構〉。最後查閱日期:2017/6/25,檢自:

https://www.moeaboe.gov.tw/wesnq/Views/B01/wFrmB0102.aspx

韓國電力交易所官網,最後查閱日期:2017/6/25,檢自:

https://www.kpx.or.kr/eng/index.do

ADDRESS機構官網,最後查閱日期:2017/6/25,檢自:

http://www.addressfp7.org/

Comverge公司官網,最後查閱日期:2017/6/25,檢自:

http://www.comverge.com/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3

CPower公司官網,最後查閱日期:2017/6/25,檢自:

https://cpowerenergymanagement.com/

EnerNOC公司官網,最後查閱日期:2017/6/25,檢自:

http://www.EnerNOC.com/

Federal Energy Regulatory Commission (FERC), 2016, “Assessment of Demand Response and Advanced Metering.” 最後查閱日期:2017/6/25,檢自:

https://www.ferc.gov/legal/staff-reports/2016/DR-AM-Report2016.pdf

Federal Energy Regulatory Commission官網,最後查閱日期:2017/6/25,檢自:

http://www.ferc.gov/legal/maj-ord-reg.asp

Navigant Research, 2015, “Navigant Research Leaderboard Report: Demand Response.” 最後查閱日期:2017/6/25,檢自:

https://www.navigantresearch.com/research/navigant-research-leaderboard-report-de mand-response

Ohmconnect公司官網,最後查閱日期:2017/6/25,檢自:

https://www.ohmconnect.com/

Pennsylvania-New Jersey-Maryland Interconnection (PJM), 2016, “Load

Management Performance Report 2015/2016.” 最後查閱日期:2017/6/25,檢自:

http://www.pjm.com/~/media/markets-ops/dsr/2015-2016-dsr-activity-report-2015122

1.ashx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4

Vattenfall公司官網,最後查閱日期:2017/6/25,檢自:

http://corporate.vattenfal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