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本節回顧文獻探討、研究過程及研究結果,分別提出對教學者以及後續研究 者的建議。

一、對教學者的建議

本研究以內容分析研究方法,瞭解 2014-2021 年會考地理試題的命題範圍、認 知歷程向度、試題型態等三個部分,以下就課程設計、教學實施、評量建構等方 向,提供教學者面對新課綱教學與評量的建議。

(一)融入時事與國際議題

本研究發現國中會考地理試題以臺灣與世界區域為主軸的命題特色,也是 新課綱培養立足臺灣、放眼世界的全球公民之具體表現,因此建議教學者在課 程與教學的設計中,適度融入社會時事以及國際議題,增進學生發展跨學科、

跨區域的分析、思辨及統整能力。

(二)建立基礎知識架構

本研究發現國中會考地理試題以自然和人文地理為主要的命題範圍,因為 自然環境和人文發展是認識一個區域所需的重要知識概念,且重視區域特色為 新課綱學習內容的重要主題,所以建議教學者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從教材中 擷取關鍵訊息並建立基礎知識系統的能力。

(三)設計議題探究與實作

本研究發現環境問題與保護雖然為近年來全球重要的議題之一,會考地理 試題的比重卻偏低,所以建議教學者在教學的過程中以環境觀察、資料蒐集、

探究實作等方式設計課程,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決生活環境問題的能力。

84

(四)加強閱讀理解能力

本研究發現國中會考地理試題的認知歷程以瞭解向度最多,且多以圖表及 地圖題的型態命題,重視資料解讀與圖表判讀向來是地理教學的重點,所以建 議教學者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判讀地圖、閱讀統計圖表及文獻資料,提升學 生從文字或圖表提取正確資料並加以解讀的能力。

(五)增加多元評量方式

本研究發現應用、評鑑、創作此三項認知歷程向度雖為高層次的認知教育 目標,在國中會考地理試題的比例卻偏低,且較難以會考紙筆測驗及選擇題的 形式檢視,因此建議教學者透過教學,設計符合學生特質的評量方式,例如在 課堂中引導學生使用地理工具繪製地圖,或藉由提問引導學生探究、思考、進 行討論及發表以釐清價值及思辨判斷,更能進一步運用所學實作、創造,展現 終身學習的熱情與態度,將習得的知識與技能落實在生活中。

(六)提高自編測驗的品質

本研究發現國中會考地理試題在各認知歷程向度的比例雖不均衡,但有透 過試題分析數據調整的脈絡,且認知歷程各階層代表的是學生在認知領域能力 表現的差異,應兼顧各向度試題的比例,因此建議教學者在測驗前透過建立雙 向細目表提高自編測驗的內容效度,在測驗後藉由試題分析檢核學生的學習困 難,據以提升教學與評量的效能。

(七)增加情境式評量

本研究發現國中會考地理試題情境題比例最少的現況,然而研究結果呈現 以情境型態命題可以提高學生在瞭解向度的能力表現,且培養學生運用知識概 念解決情境中的問題,為新課綱強調的素養能力,因此建議教學者可以使用圖

85

表、照片、引文等命題素材編製情境化、生活化試題,提升學生運用課堂所學 於日常生活之能力,也是情境式評量所欲達成的目標。

(八)保持彈性調整的心態

透過本研究的歷程,研究者發現,教學與評量其實是一體的兩面,教學成 效需透過評量來檢核、評量結果可用以調整教學方法,而新課綱下的教學內容 不會僅止於會考試題,評量方式也不只有紙筆測驗,能夠檢視學生各向度能力 展現的多元評量方式,更是教學者所應關注的面向。因此,建議教學者保持積 極開放的心態,嘗試多元的教學與評量方式,並能夠適時的交互檢核、彈性調 整,以達到身為教育者最重要的目標,讓學生適才適性的發展,成為更好的人。

二、對未來研究者的建議

以下分別從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兩個部份,提出對未來研究者的建議。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僅以 2014-2021 年國中教育會考地理試題為研究對象,並針對命題 範圍、認知歷程向度及試題型態進行分析。而社會領域之歷史科、公民與社會 科或其他學科的教學與評量主軸,亦可能因課程綱要的改變而有所變動,因此 建議未來研究者可以選取其他學科或學習階段的試題進行相關研究。此外,以 PISA 的素養評量架構建立類目進行試題的內容分析,探討會考試題是否適用 於新課綱強調真實的情境問題與素養導向教學與評量,也是未來可以發展的研 究面向。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用內容分析法分析 2014-2021 年國中教育會考地理試題,對於試 題的品質、命題者的構想等並未進行探討,建議未來研究者可以試題分析、訪

86

談或問卷統計等方式進行研究。此外,以會考試題的運用、因應課綱教學策略 的調整、評量方式的改變等為研究主題,並透過教學實驗、行動研究等方法進 行研究,探討試題的運用與學生學習成效的關聯,也是未來可以發展的研究方 向。

87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心測中心(2019)。111 年教育會考社會科試題評量目標說明。取自 https://cap.rcpet.edu.tw/PressRelease201908.html

王文科、王智弘(2014)教育研究法。五南。

王雅玄(2013)。內容分析法。載於蔡清田(主編),2013,社會科學研究方法 新論,初版,五南。頁 205-228。

王雅蕾(2010)。基測改變了什麼?從教學現場探究基測實施後歷史教學評量的 轉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論文,臺北市。 取自 https://hdl.handle.net/11296/s7832x

任宗浩(2019)。教育評量的省思。中等教育,70(3),6-10。

仰威融、林淑梤(2020)。運用 PISA 科學素養評量架構探討國中生物教科書中 問題的特徵。教科書研究,13(1),75-2017。

余民寧(2011)教育測驗與評量:成就測驗與教學評量(第三版)。心理。

吳進喜(2006)。國中社會領域教科書的內容與分段能力指標的關係─以地理部分 為例。載於陳麗桂、林麗月、陳國川、鄧毓浩(主編),中小學社會學習領 域之教學與實務(頁 75-91)。師大書苑。

吳靖國(2008)。中小學教科書海洋概念內容分析類目之建構。當代教育研究季 刊,16(3),97-136。

宋曜廷(2014)2014 年國中教育會考問與答(網路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心理 與教育測驗研究發展中心。

宋曜廷、周業太、曾芬蘭(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入學考試與評量變 革。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9(1),1-32。

李坤崇(2004)。修訂 Bloom 認知分類及命題實例。教育研究月刊,122,98-128。

李詩萍(2009)。大學入學考試地理科試題知識向度與認知歷程向度分析。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北市。 取自

https://hdl.handle.net/11296/d8pngu

李鳳華(2019)。以學習評量建構地理課程的學習。中等教育,70(3),77-92。

88

周珮儀、王雅婷、吳舒婷(2019)。國民中學英語教科書全球素養概念內容分析

-以 PISA 2018 全球素養評量認知測驗內容領域為參照架構。教科書研究,

12(1),1-38。

施志汶(2011)。國中基本學力測驗社會科的臺灣史試題分析(2001─2010)。歷 史教育,18,23-68。華藝線上圖書館。取自

http://dx.doi.org/10.6608/THE.2011.018.023

施添福(1983)。我國中學的地理教育反省與展望。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施添福(1989)。中學地理教學理論與實際。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等教育輔導委 員會。

韋煙灶(2006)。國中社會學習領域地理教學評量的理論與實踐。載於陳麗桂、

林麗月、陳國川、鄧毓浩(主編),中小學社會學習領域之教學與實務(頁 51-73)。師大書苑。

徐振國(2015)。內容及文本內容分析。載於瞿海源等(主編),社會及行為科 學研究法(頁 281-322)。臺灣東華。

徐偉民、徐于婷(2009)。國小數學教科書代數教材之內容分析:台灣與香港之 比較。教育實踐與研究,22(2),67-94。

張政亮、鄧國雄、陳新轉、鄭麗娜(2005)。社會領域課程中之地理學概念及其 能力指標分析。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6(1),31-64。

張素禎(2015)。中國地理基本內容與教科書暨國中基測試題關係之研究。國立 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 取自

https://hdl.handle.net/11296/42425t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取自 https://cirn.moe.edu.tw/Upload/file/597/67272.pdf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取自https://reurl.cc/R0xQ8n 教育部(2018)。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

校-社會領域。取自https://cirn.moe.edu.tw/Upload/file/27799/68319.pdf 郭生玉(2004)教育測驗與評量。精華。

陳柏熹(2019)。111 年國中教育會考各科等級表現描述與參考試題本公告。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心理與教育測驗研究發展中心。取自

https://cap.rcpet.edu.tw/PressRelease201908.html

89

陳柏熹(2020)。2021 年國中教育會考問與答(網路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心 理與教育測驗研究發展中心。取自https://reurl.cc/3Ngxej

陳國川、李麗玲(2020)。國中地理課程的發展。載於陳國川等(主編),斯土 斯民與斯文:中學社會領域課程發展史(頁 97-153)。國家教育研究院。

陳慧霜(2017)。從基測探究學生地理能力。國立臺東大學進修部暑期課程與教 學碩專班碩士論文,台東縣。 取自https://reurl.cc/qm7L0n

陳豐祥(2009)。新修訂布魯姆認知領域目標的理論內涵及其在歷史教學上的應 用。歷史教育,15,1-53。

許齡云(2013)。教師教學與基測試題關係之分析─以原高雄市國中地理教師為例。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 取自 https://hdl.handle.net/11296/xdcr34

游美惠(1990)。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取自 http:

//140.2020.171.170/files/paper/120_b78dc4c7.pdf

黃柔茜(2014)。大學入學考試地理科試題內容分析—2009 年至 2013 年。國立臺 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台中市。 取自

黃柔茜(2014)。大學入學考試地理科試題內容分析—2009 年至 2013 年。國立臺 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台中市。 取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