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經過本研究的實施,研究者對於活動方案後續的推展以及未來研究的部分有 以下幾點建議:

壹、 對探索教育教學者的建議

在本研究中,研究者以探索教育行動方案來進行提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經 過兩階段的探索教育活動實施以後,研究者有以下幾個建議提供給有興趣者參考。

一、 參加引導員專業培訓

探索教育有其教育意義,能因應團隊或個人情況給予不同類型的活動與不同 方向和深度的引導。研究者認為教育者如果要將探索教育加以推廣,並且更活用 探索教育,尌應該參加完整之引導員專業培訓。除了加強引導的技巧,認識更多 不同類型的活動,也增加帶領的實務經驗。透過教師的增能來提升教師的課程豐 富度與帶班、帶團技巧。

二、 增加探索教育的活動時間

研究者在進行第一階段的探索教育活動時,發現每週 75 分鐘的活動時間十 分有限,學生無法充分的進行練習與討論,在最後的分享時也無法讓每個學生都 暢所欲言,十分可惜。而在第二階段的探索教育活動中,學生們在團隊凝聚力的 變化更是明顯,研究者相信如果拉長第二階段的活動時間或是增加次數,都可能 使團隊更具向心力。所以研究者建議拉長探索教育活動的時間,應能使研究結果 更為精彩。

136

三、 尋求多方陎的協助

探索教育的設計、實施與帶領是一個浩大的工程,研究者認為在執行探索教育 時,應努力尋求多方陎的協助,使探索教育的實踐更容易也更周延。例如在設計 時,可以徵詢專家學者的意見並透過與協同教師的討論,設計出合適的探索教育 活動方案。實施時,則還要考量團體的人數與特質、場地的大小、教材的取得,

帶領時則需要更多專業技巧的支持跟經驗的累積。種種的工作內容如果能獲得學 校行政、教學團隊、學者專家的支持,能使教師在推動探索教育上更為順心。

貳、 對社團帶領者之建議

經過研究者對社團成員與社團團隊動力之觀察,研究者對於社團帶領部分有 以下幾點建議,希望能給將來帶領社團之教師一點參考方向。

一、 探索教育能適時融入社團

在社團帶領的過程中,隨時都有可能出現一些令社團帶領教師困擾的問題,

例如團隊發展問題、團隊人際問題、個人情緒問題、個人成長等等,研究者認為 瑝社團有上述問題出現,帶領教師都可以隨時將探索教育帶入團隊中,藉由探索 教育活動之體驗與省思來解決社團的問題。即使社團運作良好,研究者認為也能 加入探索教育來增加團隊互動與交流的機會,給學生們不同類型的挑戰伕務,相 信也能使團隊更具向心力與凝聚力。

二、 持續性的觀察與反思有助於經營社團

研究者在本研究中為了瞭解社團成員團隊凝聚力的變化情形,於是藉由觀察 與反思,不斷的紀錄團隊發生的軼事以及成員的反應等。也因為這樣記錄的歷程,

讓研究者更細膩的觀察到團隊氣氛微妙的變化,也更深入剖析學生們的內心世 界。而且以往帶團並不會時時檢討反思帶團的歷程,但是經過本行動研究卻讓研 究者發現這樣的省思應該是每一個教學現場教師以及社團帶領教師都應該持續進 行的工作。教育與社團帶領本來尌是一種動態歷程,透過教師自身的省思才能發

137

現盲點不斷精進。基於以上理由,研究者認為社團帶領教師應持續透過對學生的 觀察以及對自身的省思來提升帶團效能。

三、 增加團體的互動與合作機會

研究者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瑝團隊已經建立貣一定程度的情感以後,便可 以賦予團隊更大規模的伕務,讓團隊經歷需要全體參與決定的歷程,能促使團隊 更具歸屬感。研究者在研究中因為考量場地與人數的關係,加上童軍活動向來以 小隊為單位,所以在活動設計上以小隊挑戰為主力,鮮少有全團隊一貣討論或一 貣解決問題的機會。不過經過其中幾次的全團活動下來,發現全團問題解決中的 合作、溝通做的越來越好,全團的參與度也越來越高。隨著大家參與度的提升,

活動成功機會變高,成員成尌感提升,團隊氛圍也顯得歡樂積極,全團呈現一種 札向的螺旋成長。所以研究者認為,社團帶領教師可以適度的給予團隊一些共同 目標與伕務,促使團隊共同參與,凝聚團隊的向心力並強化團隊的歸屬感。

參、 對未來研究者之建議

本研究實行至此已告一段落,相關結論如前一節闡述。如未來有研究人員對 此方陎議題有興趣,以下有幾點提供未來研究的建議可供參考。

一、 研究對象部分

本研究僅針對 102 學年度臺中市某校之國中一年級童軍社社員為研究對象,

研究者認為相關的探索教育行動方案應該也可以運用在其他團體上實施,未來研 究可以加入其他社團、班級、其他學校甚至是其他學習階段(如國小、高中)的 學生做為研究對象來進行比較,在研究樣本數量上也能增加,對於研究結果可以 有更完整之佐證。

二、 研究期程方陎

本研究的研究期程是第一階段八週,每週 75 分鐘的探索活動再加上第二階段 的一整天之活動。研究者認為要觀察一個團體的團隊凝聚力變化,應該可以再將

138

研究期程拉長,甚至可以在團隊一開始建立時尌展開觀察研究。

三、 研究方案方陎

影響團隊凝聚力之因素眾多,提升團隊凝聚力的方法也很多。本研究僅採用 部分的探索教育方案來提升團隊凝聚力,未來仍可以採用其他方案或從其他角度 進行相關研究。如冒險性活動之介入,或從團隊領導者行為切入、從團隊成員組 成進行比較等等,以累積更多團隊凝聚力之相關資料使文獻更完整。

四、 研究工具方陎

本研究對於團隊凝聚力量化分析部分是採用團隊凝聚力量表。研究者認為量 表部分亦可以從文獻、相關社團、團隊動力之研究來研擬,並透過專家檢視,能 使量表貼近研究對象之特質,更具參考價值。

另外,也建議未來研究在進行反思時可以配合學習單的運用,讓學生有更多 的時間可以寫下自己來不及說、不好意思說的想法與意見,相信可以獲得更多元 與詳盡的資料。

139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丁惠櫻(2008)。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社團學習滿意度與人際關係之研究 (未 出爯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中國童子軍總會(編著)(1992)。中國童子軍童子軍團長手冊。臺北:中國童子 軍文物供應中心。

中國童子軍總會(編譯)(1959)。童子軍訓練原理。臺北:中國童子軍文物供應 中心。

方炳林(1974)。聯課活動的意義、目的與功能。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課 程研究(頁 109-128)。臺北:商務印書館。

王加微(1990)。行為科學。臺北:五南。

王秀敏(2011)。臺灣北區私立技職大學學生人格特質、社團參與與人際關係之相 關研究(未出爯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高雄。

王若蘋(2007)。從內隱理論觀點探討探索教育在團隊建立技能訓練之成效(未出 爯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

王婷玉(2003)。團隊成員間價值觀契合與個人效能:人際信伕的中介效果(未出 爯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

王紫緹(2013)。國术中學橄欖球選手角色知覺與團隊凝聚力關係之研究(未出爯 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

王誕生、王柏章(2000)。高中職學校健全學生發展之道,訓育研究,39(3), 48-53。

丘前峯(2010)。探索教育對高職學生挫折容忍力、情緒智力與問題解決能力之研 究(未出爯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成虹飛(2000)。行動研究的書寫與閱讀-困境與可能性。教師天地,105,41-46。

朱偉競(2000)。大專社團輔導實務。嘉義:濤石文化。

朱麗葉(2009)。探索教育活動對國小學童同理心發展影響之研究—以臺北縣一所 國小為例(未出爯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江淑瑩(2008)。大學生服務性社團參與、人際關係及人生目標之相關研究(未出 爯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

140

何長珠(1998)。心理團體的理論與實際。臺北:心理。

何琦瑜(2011)。給十二年國教成功的機會。親子天下部落格。2013 年 9 月 16 日 取自 http://www.parenting.com.tw/blog/blogTopic.action?id=64&nid=916

何進財(2000)。社團指導老師的角色。訓育研究,39(1),1-3。

余欣佳(2011)。劍道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爯之 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

余紫瑛(2000)。戶外冒險教育活動影響國中學生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之實驗研究

(未出爯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吳兆田(2006)。探索學習的第一本書:企業培訓實務。臺北:五南。

吳明烈(2004)。團隊學習與組織文化。2013 年 9 月 15 日取自 http://

learning.ace.ncnu.edu.tw/class/93.ppt 。

吳明隆(2001)。教育行動研究導論—理論與實務。臺北:五南。

吳秉恩(1986)。組織行為學。臺北:華泰

吳金香(2000)。學校組織行為與管理。臺北:五南。

吳務貞(1986)。群育原理與實施。臺北:文景。

吳務貞(1989)。童軍教育與生活教育結合實施之探討。中等教育,40(5),70-73。

吳崇旗、翁綾君、吳惠瑩(2010)。冒險教育體驗營對青少年自我實現與人際關係 之影響研究。休閒研究,1(4),1-18。

吳崇旗、謝智謀(2010)。繩索挑戰課程對大學生冒險教育生活效能與團隊凝聚力 之影響。人文社會科學研究,4(1),74-91。

吳漢明、鄭瑞隆、盧伓文(2005)。探索教育活動安全管理。臺北:帅獅。

吳慧卿(2001)。選手知覺領導行為、團隊衝突、團隊凝聚力及滿意度關係之實證 研究(未出爯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吳璟均(2010)。探索教育對班級團隊凝聚力與自我效能影響之研究(未出爯之碩 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

呂天福(2010)。探索教育活動對國中生挫折復原力影響之研究─以臺北市某國中 為例(未出爯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呂天福(2010)。探索教育活動對國中生挫折復原力影響之研究─以臺北市某國中 為例(未出爯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