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在這節中將分三個方面來說明,第一是對課程設計的建議;第二是對教師教 學上的建議;第三是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一、對課程設計上的建議

關於在課程的設計上的建議以下會從三個方面來說明:

(一)課程設計的內容應該更嚴謹

補救課程的內容之設計應實際了解學生的迷思概念,在來參酌各家出版 社的分數單元之內容,設計出符合目前學生在學習分數課程上所面對的問題,當 然必頇再經過專家的審視與同儕的意見,如時間允許還可先詴教過,了解在教學 的過程中會遇到的問題而予以修正,這樣所設計出來的活動內容相信會更有信效 度。

(二)增加補救教學的上課時數

既然是補救教學,所面對的是學習上有問題的學生,所以建議每個單元 的上課時數可增加,畢竟概念的傳達是需要時間累積,而且接受補救教學的對象 也需要經過比一般學生多一點的時間來消化,所以讓課程的時數能夠充足對學生 的學習而言也是比較有效益的。

(三)補救教學活動的形態可更多元

補救教學活動的形態不見得只能拘泥於類似教科書上的方式,運用多樣 的教具與科技媒體的輔助教學,設計出符合學生生活經驗的活動,以遊戲的方式 來親近數學,讓上課的方式不再是一成不變,相信孩子不會再害怕數學,懂得用 方法去解決所遇到的問題,相信存在心中的迷思很快就可以獲得澄清。

二、對教師教學上的建議

有關於補救教學課程在教師教學上的建議以下會從三個方面來說明:

(一)多給學生討論發表的機會

受補救的學生在原本的班級就屬於學習落後的一群,不僅程度較差,

當然學習的動機可能不高,當然參與討論甚至發表的機會肯定少之又少,在這種 情形下,更要給予他們有表達自己想法的機會。研究者在實施的過程中發現,這 4 名學生在接受補救課堂上,參與的興致很高,而且非常樂於發表,最重要的是很 喜歡上課。所以在活動的設計上應多增加與學生互動的內容,給學生可以盡情表 達想法的機會。

(二)善用不同的具體物來幫助學生學習

使用具體物等教具來輔助教學本來就是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概念,只是 如何妥善的使用,將功效發揮到最大。最重要的是在分數教學上,能配合連續量 與離散量不同性質的課程,將教具融入到教學之中,兩者之間若能達到最有效的 連結,相信一定可以澄清學生存在心中的疑惑。

(三)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式表達

數學答案的呈現本來就沒有一定的方式,只要能表達正確的概念,不管 是具體物的表徵、半具體的表徵、語言的表徵或是抽象符號的表徵,老師都應該 盡量鼓勵孩子將心中的想法說出來,久而久之,學生習慣了說與問,自然在其學 習的過程中養成良好的習慣,這對孩子的成長是很重要的,所以老師應該扮演好 引導的角色,適時的鼓勵學生,幫助學生統整想法,思考能力就會跟著提升了。

(四)教師應多充實數學方面的專業能力

教學的技巧各有不同,每位老師有其引導學生的方式,但方法也許大同 小異,但面對的學生卻是各式各樣,什麼樣的迷思概念都有可能發生,身為教育 工作者應於帄時參與相關課程的進修,累積數學方面的新資訊,而且不斷的進行 教學反思,修正在教學模式上的方法,如此才能增加自己在教學領域的能力 三、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而對於往後如有更深一層的研究,底下可從兩個方面來提出建議:

(一)可擴大研究的範圍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僅限於 60 位國小四年級學生,以及針對其中 4 位學 生實施補救教學與訪談,在未來的研究上可以擴大研究樣本的數量,可更廣泛地 了解國小學生普遍存在的迷思概念之情形,對於往後的補救教學可提供一些有 力的參考依據。

(二)可設計不同形式的紙筆測驗工具

本研究的研究工具之一-分數概念紙筆測驗,研究者是採用他人所設計

的題目來施測,題型皆為選擇題,但實際實施後發現選擇題型較無法測出學生的 能力與迷思概念,所以建議在未來的研究可以採用不同形式的紙筆測驗工具,如 圖形表徵或文字題的題目,這樣或許較能完整的瞭解國小四年級學生的分數概念 之迷思狀況。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編(1996)。教育理念與地方教育實務研討會會議記錄 。台北市:同著者。

呂玉琴(1991)。國小學生的分數概念:1/2V.S.2/4。國民教育,31(11、12),10-15。

呂玉琴(1994)。國小教師分數教學之相關知識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 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呂玉琴(1997)。數與計算教材設計對分數概念的概念處理。國民小數數學新課程 概說(中年級)137-149。台北:教育部台灣省國民學校研習會。

呂玉琴、李源順、劉曼麗、吳毓瑩(2009)。國小分數與小數的教學、學習與評量。

台北市:五南。

李咏吟(1990)。改進國中低成就學生學習技巧之團體輔導模式。彰化師大輔導 學報,13,53-77。

杜正治(1993)。補救教學的實施。載於李咏吟主編,學習輔導,397-428。臺北:

心理。

林碧珍(1990)。從圖形表徵與符號表徵之間的轉換探討國小學生的分數概念。新 竹師院學報,4,295-347。

林福來、黃敏晃(1993)。分數啟蒙課程的分析、批判與辨證。科學教育學刊,1 (1),1-27。

教育部(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之數學學習領域。台北:教育部。

國立編譯館國民小學數學科教科用教科用書編審委員會(2000)。國民小學數學科 教科書及指引。台北:國立編譯館。

許天威(1986)。學習障礙者之教育。台北市:五南書局。

郭生玉(1995)。台北市國民中小學實施補救教學相關問題之研究。台北市政建設

專機研究報告,第 255 號。

陳麗玲(1992)。國小數學學習障礙學生計算錯誤類型分析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 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

陳長春(1992)。加強補救教學的意義。中縣文教,13,17-18。

陳靜姿(2000):兒童分數詞瞭解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 論文,台中。

游政雄(2002)。台灣北部地區國小中年級學童分數概念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 院數理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台北。

張新仁(2000)。補救教學面面觀。載於九年一貫課程改革下補救教學方案研討會 論文彙編。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張新仁(2001)。實施補救教學之課程與教學設計。教育學刊,17,85-106。

楊德清、洪素敏(2008)。分數補救教學之歷程研究。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4 (2),

85-118。

劉秋木(1996)。國小數學科教學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西文部份

Badian, N.A. (1983). Arithmetic and nonverbal learning. In Myklebust, H.R., (Ed.), Progress in Learning Disabilities (pp. 235-264). New York, NY: Grunt & Stratton.

Bergeron, M. J., & Herscovics, H. (1987). Unit Fractions of a Continuous Whole . The 11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for the Psychology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Bransford, J. D., Brown, A. L. & Cocking, R. R. (Eds.). (2000). How people learn:

Brain, mind, experience, and school.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

Columba, H. L. (1989). Equivalent fractuon concepts: A teaching experiment.

Unpu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Louisville, Kentucky.

Cramer, K. A., Post, T. R., & delMas, R. C. (2002). Initial fraction learning by fourth-and fifth-grade students: A comparison of the effects of using commercial curricula with the effects of using the rational number project curriculum.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33 (2), 111-144.

Hunting, R. P. (1983). Alan: A case study of knowledge of units and performance with fraction.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 14(3), 182-197.

Hart, K. (1988). Ratio and proportion. In J. Hibert & M. Behr, (Eds.), Number concepts

and operations in the middle grades (pp. 198-279). Reston, VA:NCTM.

Kieren, T. E. (1980). Knowing rational numbers:ideas and symbols. In M. Lindquist (Ed.), Selected Issues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Chicago: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Education. NCTM.

Post, T. R., Cramer, K., Behr, M. J., & Lesh, R., Harel, G. (1992). Curricula implications of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rational numbers concepts. In T. Carpenter, T., E. Fennema, & T. Romberg (Eds.),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learning, and assessing of rational number concepts (pp. 327-362).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Stein, M. K., Smith, M. S., Henningsen, M. A. & Silver, E. A. (2000). Implementing

standards-based mathematics instruction: A casebook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New York, NY: Teachers College Press.

附錄

附錄一 四年級分數概念前測

班級: 年 班 座號:

※小朋友,請在下列選項中選出最適當的答案:

( )1. 叔叔買了 1 個蛋糕,把它切成像下圖的樣子。

奇奇說:「叔叔把蛋糕平分成 6 塊了。」請問奇奇的說法對不對?

(1) 不對。因為沒有平分 (2) 對。因為分成 6 塊 (3) 不對。因為這個蛋糕沒有切完,切完就 是平分成 6 塊。

( )2. 媽媽把 12 顆蘋果分成下面的圖形,請問媽媽是不是把蘋果平分成 3 堆?

(1) 是。因為分成 3 堆 (2) 不是。因為每一堆要 3 個 (3) 不是。3 堆不一樣多

( )3. 一盒巧克力有 5 條,小晴吃掉半盒的巧克力,把小晴吃掉的巧克力用筆塗上顏 色。

下面哪一個塗法是對的?

(1) (2) (3)

( )4.一個盒子裏有 2 條巧克力,小明拿了半盒,小華拿了半條。請問小明和小華誰拿 的比較多?

(1) 一樣多 (2) 小明多 (3) 小華多

○ ○ ○ ●

○ ○ ● ●

此詴題來源大致參酌-呂玉琴、

李源順、劉曼麗、吳毓瑩合著之

「國小分數與小數的教學、學習 與評量」所附之光碟題庫

( )5. 右圖是一個棋盤,棋盤中有白子 7 個,黑子 5 個

( )18. 一條彩帶長

附錄二 教師日誌

教師日誌

授課單元: 教學日期:

項目 記錄事宜 供教學改進之參考

教學方式

學習動機

學習態度

學習成效

教師省思

備註

附錄三 觀察記錄表

觀察記錄表

觀察時間: 觀察者:

教學主題: 地 點:

教學流程

師生之互動情形

電子白板使用情形

觀察建議

與學生導師討論之問題

備註

附錄四 訪談紀錄表

訪談記錄表 學生姓名:

時 間:

地 點:

訪談原因

訪談內容

備註

附錄五 學生家長同意書

貴家長您好:

研究者從事有關「數學科補救教學成效」之研究,目的在幫助學生(您 的子女)接受數學科之有意義的學習,冀以助益其數學的思考能力和課業順 利,對往後之認知有良好之發展。

研究者 柯鐙富 敬上

在瞭解研究之目的和意義後,同意本人之子女參與此數學科補救教學 研究。本人願意在研究過程中,提供相關支援與配合,支持學術研究,以 利教育革新。

本人所提供之資料和作答文件,研究者應充分保密,只限學術研究,

不可外洩或他用。

本人若對任何問題提出意見,應獲得滿意回應,且若有需要,隨時可 退出該研究。

補救教學活動之實施時間為星期一、二、四中午午休12:40~13:20,

為期4週,地點在自然專科E化教室。

學生姓名(受詴者):

同意人(家長)簽名:

研究者職稱:楠陽國小 活動組長 簽名:

學生之受教教師簽名:

中 華 民 國 年 月 日

附錄六 錄音、錄影同意書

貴家長您好

研究者從事有關「數學科補救教學成效」之研究,目的在幫助學生(您 的子女)接受數學科之有意義的學習,冀以助益其數學的思考能力和課業順 利,對往後之認知有良好之發展。

研究者從事有關「數學科補救教學成效」之研究,目的在幫助學生(您 的子女)接受數學科之有意義的學習,冀以助益其數學的思考能力和課業順 利,對往後之認知有良好之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