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經研究者歸納「劉其偉百歲誕辰紀念活動」中的兩個主要活動—綠園道活動及市 役所特展—的歷程之後,本節針對辦理活動的籌備過程及後續可能的相關研究方向提 出建議。

一、針對活動籌備過程的建議

根據研究結果,研究者對籌備過程提出建議,也做為將來可能再辦理活動之參考。

(一)綠園道活動所需的人力可再精簡,朝小眾化服務發展

綠園道活動能辦理三天共九場次,服務 101 組親子,並得到不錯的評價,最重 要的原因也是因為人力充足,在各關及各個細節都能有足夠的人力來帶領活動,

120

但也造成將來要複製相同活動時的困難,因此需考量以最精簡的人力來呈現,或 是培訓活動能再做較菁英化的課程,讓未來再辦活動時能以最少人力呈現最佳結 果。此外,也可將活動內容簡化,如六關的活動縮減成二關或三關,內容精簡了,

教具量也少了,也許就可以到校服務或是鎖定小眾服務,雖然規模不大,但提升 其延續性,讓活動將來有機會再持續下去。

(二)市役所特展的展品規劃時程可再提早,以提供志工更完整的訊息

市役所特展之前辦理培訓活動時,有志工提及展品資訊不足,使得後來需要解 說導覽時,志工還需透過不同管道自行補足資料,但這也是因為籌備委員在展品 的決定時程太晚,以致在舉辦培訓活動時仍無法提供志供完整的展品資料,因此 建議在往後辦理相關活動時,能將此部分規劃時程提前完成。

二、針對後續研究方向的建議

研究者依據研究結果,針對後續研究方向提出以下建議:

(一)設計問卷供民眾填寫以瞭解參加前後的差異,也可輔助訪談不足之處

本研究的研究資料以訪談為主,即使是綠園道活動或市役所特展的回饋單或尋 寶單的內容也是以文字敘述為主,使得研究對象的數量較為受限,若設計問卷將 學習的前後差異量化,再與訪談結果做對照,可補足訪談所得資訊不足之處。

(二)持續追蹤參加兩個活動的民眾,以瞭解活動對民眾之長期影響

本研究針對民眾的訪談大多至在現場尋找參與度較高的民眾,詢問意願後就立 刻進行訪談,後續並未持續追蹤,對於民眾離開綠園道或市役所之後,是否有其 他相關成果的發酵,是值得再多加瞭解的。

(三)擴及訪談對象至學童,以瞭解參加活動的小朋友的學習成果

本研究針對民眾的訪談對象主要都是成人,例如參加綠園道活動的親子組的家 長、解說步道聽解說的民眾、前來市役所特展展場的遊客、帶領校外參觀的教師 等,少有針對小朋友的訪談,雖然小朋友的學習情形可由在市役所特展發放的學 習單中略知一二,但學習單上的文字資訊不足,小朋友大多簡略描寫,若能夠訪 談幾位學童,也就能再多瞭解小朋友的學習成果。

121

參 考 文 獻

【中文部分】

于瑞珍(2002)。科學博物館輔助學校科技教育教學資源之探討—以國立科學工藝博物 館為例。科技博物,6(6),4-18。

呂秀玉(2002)。國立故宮博物院學生優質導覽探析。博物館學季刊,16(3)。77-87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Patton, M. Q. 著。質的評鑑與研究。臺北市:桂冠。

李如菁(2000)。兒童觀眾和參與式展品互動之探討—家庭觀眾中的兒童成員。科技博 物,4(6),46-60。

李政賢(譯)(2009)。Catherine Marshall,Gretchen B. Rossman 著。質性研究:設計與計畫 撰寫。臺北市:五南。

李政隆(1987)。都市中幼稚園的規劃理論與實際。臺北市:大佳。

呂依純、徐榮崇(2009)。臺北植物園假日主題活動解說成效之研究。環境教育學刊,

7(1),32-43。

呂理政(1999)。博物館展示的傳統與展望。臺北市:南天書局。

邱子容(2003)。臺灣當代美術大系‧議題篇:環境‧生態。臺北市:文建會。

林平(2005)。藝術展覽的價值和空間的關係。博物館學季刊,19(1),29-37。

林世華、陳博熹、黃寶園、傅瓊儀、趙如錦(譯)(2005)。Punch K. F.著。社會科學研究 方法:量化與質化取向。臺北市:心理。

林宜嘩,林詠能(2008)。十三行博物館導覽服務滿意度與重遊意願研究。博物館學季 刊,22(1),93-106。

非池中藝術網(2011)。展覽訊息。國父紀念館:劉其偉百年回顧展。檢索日期:2011 年 9 月 12 日。網址:http://artemperor.tw/news/1286

林庭宇、李文嵐、馬嘉黛、蘇俐穎、楊玲美(2009)。參觀藝術展覽之觀眾行為研究—

以「驚豔米勒—田園之美畫展」為例。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圖文傳播藝術學報,

121-132。

林清玄(1982)。過探險生活、畫抒情藝術。載於鄭惠美、薛平海合編(1998):劉其偉繪 畫創作文件(p.44-48)。臺北市:藝術家。

林務局全球資訊網(2011)。新聞與公告。檢索日期:2011 年 9 月 12 日。網址:

122

http://www.forest.gov.tw/ct.asp?xItem=51843&ctNode=1787&mp=1

林朝欽、董世良、邱文良(2002)。福山植物園自然教育活動之評估。戶外遊憩研究,

15(3),1-10。

侯佳惠、張仁家(2009)。建構大專院校產學合作之方案邏輯評鑑模式。Evalu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3:1,103-106。

首都藝術中心(2011)。展覽-傳奇藝百年,劉其偉紀念特展。檢索日期:2011 年 9 月 18 日。網址:http://www.capitalart.com.tw/exhibition.asp?i=21

胡慕鈞(2010)。劉其偉繪畫作品中的環境意識。新竹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 竹市。

徐宜鈴(2012)。劉其偉生態藝術探險營之學童學習成效評估。臺中教育大學碩士論文,

未出版,臺中市。

郭姿瑩(2010)。博物館兒童教育趨勢考察—以法國博物館為例。博物館學季刊,24(2),

99-115。

財團法人廣達文教基金會(2005)。游藝冒險王(廣達)游於藝巡迴成果專刊。臺北市:財 團法人廣達文教基金會。

耿鳳英(1993)。質與量—臺灣博物館特展現況之剖析。博物館學季刊,17(1),33-42。

秦夢群(1997)。教育行政:理論部分與實務部分。臺北市:五南。

陳慧玲(2003)。特展教育活動的評析。博物館學季刊,17(1)。103-119

國立自然 科學博 物 館網站 (2011)。海 角印象特展 。檢索日期:2011 年 9 月 12 日。網址 :

http://www.nmns.edu.tw/public/exhibit/2010/cape-impressions/

許世璋、陳淑寶(2002)。遊客中心展示館之解說評估:以太魯閣國家公園生態展示館 為例。戶外遊憩研究,15(4):49-73

許世璋、陳淑寶(2004) 。太魯閣國家公園泰雅展示館遊客參觀行為之研究。博物館學 季刊,18(1)。103-118。

張崇山(1999)。博物館展示設計之理念與路徑。科技博物,3(6),21-35。

張崇山(2008)。展示效果之評量研究:以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2007 科學季—科技臺 灣驚嘆號」特展為例。科技博物,12(3),85-110。

123

黃世輝、吳瑞楓(1996)。展示設計。臺北市:三民書局。

黃光男(2006)。博物館展覽理念與規劃。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刊,1-14。

曾長生(2007)。劉其偉.東方的現代原始人。曾長生部落格。檢索日期:2011 年 9 月 23 日。網址:

http://tw.myblog.yahoo.com/jw!GL2a0huCFROtVZ2DMCfe_gY-/article?mid=3111&

prev=4288&next=1995&l=f&fid=12

黃美賢(1997)。劉其偉的繪畫。臺北市:雄獅。

曾淑惠(2004)。教育評鑑模式。臺北市:心理。

曾淑惠(2007)。應用邏輯模式於建構高職學校評鑑的學校管理理論。學校行政雙月刊,

51,93-115。

曾淑惠(2008)。教育評鑑:理論與實務的對話。臺北市:師大書苑。

曾瑞蓮(2008)。博物館的兒童科技教育。生活科技教育月刊,41(2),17-31。

華視新聞網(2011)。劉爺爺尋寶探險趣,親子上一堂生動有趣環境教育課。檢索日期:

2011 年 6 月 27 日。網址:

http://news.cts.com.tw/nownews/society/201106/201106270765780.html

黃振中(2004)。規劃博物館中家庭觀眾學習活動之研究。科技博物,8(1):77-94。

黃寶萍(1988)。劉其偉遊歷八方彩繪人生。載於陳玉珍編(1989):劉其偉水彩集-八十 回顧預展。臺北市:龍門畫廊。

楊中信(2003)。大熊貓特展。博物館學季刊,17(1):15-24。

楚戈(1996)。搶救自然資源。載於鄭惠美、薛平海合編(1998):劉其偉繪畫創作文件 (p.130-133)。臺北市:藝術家。

楊孟瑜(1996)。探險天地間—劉其偉傳奇。臺北市:天下文化。

楊孝濚(1995)。社會研究實務。臺北市:國立編譯館。

賈建明(2000)。論博物館教育諸問題。博物館學季刊,14(3),67-83。

奧萬大國家森林遊樂區(2011)。最新消息-劉其偉藝百年,漫步林間賞畫趣。檢索日期:

2011 年 9 月 18 日。網址:

http://awdonline.forest.gov.tw/news/index.php?mode=data&id=83

葉蓉樺(2009)。科學博物館教學研究:家庭觀眾群體對節能減碳觀念的知與行初探。

124

中華民國第 25 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彙編,720-725。

趙思婷(2008)。劉其偉生命歷程中有效的環境關注行動探討。臺中教育大學碩士論文,

未出版,臺中市。

廖翊君(2001)。生命探險家--說劉其偉的故事。臺北縣新店市:泛亞文化。

鄭治桂(1999)。追求真與美,迎向明日的善-臺灣生態藝術的現況與發展趨勢。載於國 立歷史博物館編(1999):臺北國際生態藝術(p.16-32)。臺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

鄭惠美(2001)。探險.巫師.劉其偉。臺北市:雄獅。

鄭惠美(2002)。藝術探險家:劉其偉紀念展。臺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

鄭惠美(2003)。口述歷史:藝術探險-劉其偉。臺北縣板橋市:北縣文化局。

鄭惠美(2006a)。劉其偉--壞人中的好人。臺北市:雄獅。

鄭惠美(2006b)。敢於下賭--劉其偉。臺北市:雄獅。

劉其偉(2000)。老頑童歷險記-劉其偉影像回憶錄。臺北市:遊目族文化。

劉其偉網路美術館(2011)。緬懷劉老的愛與關懷。劉其偉百歲誕辰紀念活動籌備委員 會。檢索日期:2011 年 9 月 12 日。網址:http://www.ourartnet.com/max-liu/

潘慧玲(2005)。邁向下一代的教育評鑑:回顧與前瞻。載於潘慧玲(主編),教育評鑑的 回顧與展望,3-36,臺北市:心理。

盧莉茹(2006)。美國國家公園之誕生的醞釀:試探美國早期自然史書寫中的國族建構 與環境關懷傳統。Languages, Literary Studies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3, 103-120.

顏上晴(2004)。由觀眾面向探討展示評量指標。科技博物,8(2),67-89。

魏可風(1996)。生之律。載於鄭惠美、薛平海合編(1998):劉其偉繪畫創作文件 (p.113-119)。臺北市:藝術家。

蘇志祥(2009)。自然教育中心推動環境教育營隊之發展歷程。臺中教育大學碩士論文,

未出版,臺中市。

【西文部分】

Backman, L. (1987).The function of program theory. In L.Backman(Ed.), Using program

theory in evaluation. New Direction for Program Evaluation,33. San Francisco, CA:

125

Jossey-Bass.

Carroll, J. B. (2001). Theory to practice: using the logic model to organize and report results in a collaborative project. Journal of Family and consumer science, 93(4), 63-65.

Chen, H. T. (1990). Theory-driven evaluations: A comprehensive perspective. Newbury Park, CA: Sage Publications.

Donaldson, S. I.(2007). Program theory-driven evaluation science

Strategies and applications. Mahwah, NJ: Erlbaum.

Lane, A. J., & Martin, M. T. (2005). Logic model use for breast health in rural communities.

Oncology nursing forum, 32(1), 105-110.

Lo, E.Y. Y. (2010).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Hong Kong kindergartens: what happened to the blue sky? 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 ,180(5), 571-583.

McCawley, P. F. (2001).The logic model for program planning and evaluation. Retrieved November 1, 2002 . from http://www.uidaho.edu/extension/Logic Model.pdf

McLaughlin, J. A., & Jordan, J. B. (1999) .Logic models: A tool for telling your program’s performance story.Evaluation and Program Planning, 22, 65-72.

Millar, A. , Simeone, R. S., & Carnevale, J. T. (2001). Logic models: A system tool for performance management. Evaluation and Program Planning. 24,73-81.

Rossi, P. H., Lispey, M. W., & Freeman, H. E. (2004). Evaluation: A systematic approach

(7th ed.). Thousand Oaks, CA: SAGE.

Taylor-Powell, E. (1999). Providing leadership for program evaluation. University of Wissconsion Extension, Madison.

Torgbele, K., Buyum, A., Dubruiel, N., Augustine, J., Houliban, C., Alperin, M., & Miner, KR. (2007). Logic model use in developing a survey instrument for program

evaluation: emergency preparedness summits for schools of nursing in Georgia. Public

Health Nursing, 25(5), 472-479.

Weiss, C. H. (2000). Which links in which theories shall we evaluate? New Directions for

Program Evaluation, 87, 35-45.

Wholey, J. S. (1987). Evaluability assessment: Developing program theory. In L.

Bickman(Eds.), Using program theory in evaluation. New Directions for Program

Evaluation.33,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126

附錄一 劉其偉百歲誕辰紀念特展志工回饋單

親愛的志工朋友,您好:

感謝您在「劉其偉百歲誕辰紀念特展」活動中的付出,為能瞭解本特展的成效,並 作為未來辦展之參考,勞煩您撥冗填寫以下五個題項,謝謝!

1.請問您如何知道本特展的訊息?

【 】海報(張貼在: ) 【 】電視媒體( 名稱: )

【 】廣播節目(名稱: ) 【 】報章雜誌(名稱: )

【 】網路(網站名稱: ) 【 】E-mail(來源: )

【 】其他(請簡述) 2.請問您前來擔任志工的動機為何?(可複選)

【 】想更認識劉老 【 】對人類學有興趣 【 】朋友邀約

【 】可以增加知識 【 】對藝術類展覽有興趣 【 】喜歡為他人服務

【 】喜歡劉老的畫作 【 】可以增進解說技巧 【 】剛好時間可以配合

【 】其他(請簡述)

3.請問您擔任本特展志工在以下各方面的收穫為何? (請詳答) (1)對劉老的認識方面:

(2)在個人成長方面:

(3)其他方面:

4.您覺得本特展與您過去參與過的展覽活動有何不同?

5.您覺得本特展有何優、缺點?請給予我們建議。(請詳答) (1)優點:

(2)建議:

請問您願意進一步接受我們的訪問嗎?願意請打勾【 】會有小禮物唷!

感謝您的填答,祝您順心如意! 劉其偉百歲誕辰籌備委員會 劉思岑

感謝您的填答,祝您順心如意! 劉其偉百歲誕辰籌備委員會 劉思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