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親子教育活動歷程及成效探析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親子教育活動歷程及成效探析

劉其偉百歲誕辰紀念活動之一的綠園道活動,於 2011 年六、七、八月的最 後一個週六下午,在臺中美術館館前綠園道舉行,活動名為「劉爺爺尋寶探險 趣」,以親子為對象,透過闖關活動的方式,讓參與的親子認識「劉老」劉其偉 的豐富的一生,以及各種非專業玩出專業的身分,如:畫家、人類學家、保育家 等,期能透過活動讓民眾瞭解劉老的熱愛生命的精神,並傳達他生前心心掛念的 保育觀念。

本節整理過去曾經辦理過以親子為對象的教育推廣活動,探討其歷程及成效 如何,以及規劃親子活動所需考量的兒童心理發展等做逐一的瞭解及探討,作為 結果探討的借鏡或參考。

觀眾參與教育活動而激起的火花,或許可點燃認真學習的興趣,亦可能將短 暫的娛樂引導至長久的狂熱激情(Parr, 1962)。陳慧玲(2003)就曾以科博館舉辦的

「圓明園重現臺灣—石佛青銅珍藏展」中的兩項教育活動—「青銅鑄造—塊範法 演示」與「挑戰擂台—保利寶物大進擊」進行評析,活動內容大致以故事敘述、

示範製作、挑戰遊戲等,以問卷調查進行觀眾調查分析,發現以活動設計的引導 下,觀眾可較深入地參與全面性的特展教育活動並進行閱讀,且好的教育活動,

可以刺激觀眾更深入的閱讀及參與其他教育活動。

17

許多教育學者都認為「遊戲是學習的途徑」,遊戲有助於觀察和技巧的發展,

也提供兒童獨立發現機會,將新的構想在遊戲中實驗(于瑞珍,2002),而且兒童 的參觀方式多以操作為導向,以喜愛並能夠完成展品的操作為其參觀的重點(李如 菁,2000),所以大多數博物館兒童設置的活動與展示,都會強調融入遊戲的成分 與形式(曾瑞蓮,2008),因此科博館於 2002 年推出的大熊貓特展中,就規劃了許 多讓兒童能透過動手操作的展品。且大熊貓特展為配合兒童學習相關理念,將展 示轉化成主題式的遊戲與動手操作的形式,以迎合兒童從遊戲中學習與動手操作 學習的理念,並在特展學習活動的設計上,規劃有讓師長介入兒童參觀學習的機 會,讓成人能適當介入兒童參觀大熊貓特展的活動,藉以提升兒童參觀的層次進 而學習到特展的內容知識(楊中信,2003)。

葉蓉樺(2009)亦曾針對參與科博館教育活動—「科學小尖兵」的親子進行節 能減碳的知識、態度與行為意圖以晤談方式進行研究,並根據研究結果提供教育 推廣的建議。從以上研究可得知,一般博物館教育活動雖以特展為中心,但其功 能在於「持續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及擴展他們的視野」,教育活動的宣傳也成為未 來潮流所趨(陳慧玲,2003)。黃振中(2004)以參加科學工藝博物館「寶特瓶趣味科 學遊戲」的親子作為研究對象,該活動以寶特瓶進行各種科學遊戲來進行闖關,

發現親子活動中能夠自己親手操作或製作的活動,會令人覺得非常有趣、好玩,

親子互動方面則以知識傳遞項目最多,技能及情意部分較少。

除了以特展為主題辦理教育活動外,因環境污染問題、物種滅絕現象層出不 窮,環境教育普遍被認為比科技、法律的力量更能積極的事前預防環境問題,因 此透過結合教學與遊憩活動來達成某些特定目標的自然教育活動相當盛行(林朝 欽、董世良、邱文良,2002),此外,講求品質的兒童的環境教育,家長的參與和 投入是不可或缺的,家長不只是孩童環境知識的來源,也能成為教育中支持的力 量(Lo, 2010),綠園道活動亦有傳達環境保育概念的部分,因此能以家長參與的親 子活動方式呈現, 其成效亦是研究者所關注的重點。

福山植物園就曾辦理以國小中、高年級學生及其家長為對象的自然教育活

18

動,以福山植物園區現有展示分區按植物的形態、生存機制與應用為中心,設計 六大主題,規劃一整天的活動內容,目的在透過實地體驗福山植物園區之植物而 獲得植物學知識及植物與環境因子(光)之間的關係,進而了解植物的生態特色。

林朝欽、董世良、邱文良(2002)就以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前後測來評估福山植物 園自然教育活動的成效,該研究發現解說活動對增進植物學及認識植物與環境之 關係具有顯著效果,且參加活動的親子對活動內容、方式之滿意度均甚高,且願 意再參加類似的活動。

呂依純、徐榮崇(2009)以臺北植物園假日主題活動解說活動的研究,同樣是 以親子團體的參與為多,整體滿意度也頗高,但如同前述相關研究之結果,其所 關注的內涵多是對活動的建議,雖滿意度高卻不一定能夠確切知道其學習成效,

乃甚至於在態度層面的影響,關注更少,因此更應深入瞭解遊客的學習成效,來 獲知活動對參與民眾的影響。

由於兒童尚未具備獨立行動的能力,多半由父母陪同,且他們對於生活周遭 事物的認識仍需仰賴父母傳遞訊息給他們,因此父母扮演著關鍵的角色,既是主 要訊息的傳遞者,也決定了兒童接受訊息的內容以及被引導的方式(郭姿瑩,

2010)。因此不僅僅是特展的教育活動或環境教育活動,許多博物館也漸漸開始經 營親子觀眾(指十五歲以下由家長陪同前來的兒童)的教育活動。

郭姿瑩(2010)在其考察博物館兒童教育趨勢的研究中發現,親子觀眾在博物 館參觀民眾結構中非常重要的族群,以國立自然史博物館為例,親子觀眾至少占 了總參觀人數的三分之一,並且有逐年升高的趨勢。國立自然史博物館很早就觀 察到,並針對此趨勢推出多項親子教育活動,並特別發展出小孩及大人可以「共 同」參與的創作活動,整個活動必須由親子共同協力才能完成,使得大人和小朋 友不僅從中獲得學習,也藉此創造出屬於全家人的博物館參觀經驗。

郭姿瑩(2010)亦親身前往法國的亞爾暨普羅旺斯考古博物館考察,發現其所 設計的親子活動最受兒童歡迎的教育活動為「展品尋寶遊戲」與「傳奇故事」,

前者為提供典藏常設展相關的提問,引發兒童尋找的動機,由父母帶著小朋友共

19

同至展場找出作品,尋求問題解答;後者則是以具有高度娛樂性和編劇性質的表 演及聽故事,取代傳統的導覽或是獨自欣賞展覽等靜態閱讀的方式,吸引親子觀 眾的共同參與,從中獲得歡樂的博物館經驗。

綜上所述,親子觀眾在博物館的教育活動以及環境教育的推展,漸漸被是為 習當中,增加操作的展品及活動,因此以親子為主角的綠園道活動自然也少不了 融合遊戲及操作的活動,例如第二關「拜訪巫師」中透過脫下鞋襪夾球體驗親近 自然的感受,或是第四關和第五關以拼圖和拓印畫的實際操作來認識劉老的創作 等,可看出這些活動的設計,皆是以兒童和親子為主體的角度來發想的。

但大多研究仍只關注親子活動的成效,或是較為著重在知識和經驗的啟發,

較少探究其活動設計歷程,包括設計過程可能遭遇的問題,可能需投入的人力、

物力或是教育人員的培訓等,甚為可惜。因此,本研究探討的綠園道活動-「劉 爺爺尋寶探險趣」配合所要傳達的主題,規劃適合親子共同完成或成人協助兒童 完成的活動,並探究是否達到所欲傳達的目標,就形成本研究歷程探討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