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一章 緒論

1998 年冬天,研究者有幸與人稱「老頑童」的劉老—劉其偉有一面之緣,

當時劉其偉教授受邀來到研究者就讀的臺南師範學院(現今之臺南大學)參觀訪 問,親睹劉其偉教授(以下尊稱劉老)作畫,然而之後研究者只知劉老的名氣,卻 從未深入瞭解其人生觀,甚或是其對人類學、藝術等各領域的貢獻也所知不多。

再次接觸到劉老,已是他即將百歲冥誕之時,藉由指導教授—劉思岑博士,

也是劉其偉長孫女的介紹,才得以一窺劉老一生精采的事蹟。研究者敬佩其對作 畫興趣的熱忱,即使在越戰烽火連天的環境下,仍努力不懈;亦感佩於其為探求 原始藝術的精神,以八十二歲的高齡深入巴布亞新幾內亞叢林;尤更加感動其以 保育為終身職志,以各種方式,如媒體、畫作等宣揚保育觀念。他用最擅長的繪 畫和個人魅力來做保育,履行了他作為一個藝術家的社會責任,同時也告訴大 家,任何行業的人都可以用自己的專業,來為自然保育盡一份心力。

就因著這樣的因緣際會,研究者對劉老也有更深一層的瞭解,2011 年,適 逢其百歲冥誕,劉老的親友及許多相關單位辦理了各項的紀念活動,研究者也有 幸參與其中,因此本研究除了將此歷程記錄下來,也從中瞭解劉老的精神與人生 觀對參與者的影響。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在地球上的每一個角落,一定都存在著對環境有著高敏感度,且有藝術天份 和特質的人,這些人可能成為藝術家,或以文藝創作當成生命的主要方向,從他 們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們對生活周遭、對土地的敏感度、對家鄉的濃厚情感(邱子 容,2003)。這些藝術家藉由創作出更多質量兼具的藝術作品,把生態觀點長遠的 傳達下去,於是他們在各個領域發揮長才,如音樂領域上有吳金黛、馬修連恩 (Matthew Lien)創作生態音樂,表達對土地的關懷;在文學寫作領域有自然書寫作 家如傑佛遜(Thomas Jefferson)、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謬爾(John Muir)等以 文字傳遞了對環境的關懷,更醞釀了第一座國家公園的誕生(盧莉茹,2006);國

2

內則有韓韓、馬以工於 1980 年所合寫的「我們只有一個地球」,也曾引起輿論廣 泛迴響(邱子容,2003),而後的劉克襄、徐仁修等,則以對自然風貌的觀察心得 來表露其生態意識;在藝術創作的領域中,楊恩生、賴吉仁以繪畫引領觀者進入 環境保育的領域,並為世界盡一份心力(林清玄,1982;鄭治桂,1999;邱子容,

2003)。這些創作者是因為真正的關心環境,進而萌生出具環境關懷的藝術作品。

本研究探討的「劉其偉百歲誕辰紀念活動」,就是要懷念劉老這樣一個具有 高環境敏感度,又有藝術天分的「畫壇老頑童」。特別的是,劉其偉教授真正所 學的專業是電機工程,但他專注的領域,卻因為不斷的自修而擴及至作家、藝術 家、探險家、人類學家及生態保育家,更在每一個非專業都玩出了專業(鄭惠美,

2001),如同他曾說過,人不只要有兩把刷子,還要有更多把才好(鄭惠美,2006b),

他用自己的生命做了印證 。

他跨出原本的專業領域,所自修習得的第一把刷子,就是繪畫。他運用各種 媒材,在畫作中投注對自然環境、動物、原住民的關愛(林清玄,1982);他也爲 農委會繪製一系列野生動物的海報,宣揚「保護野生動物,是為了下一代!」(鄭 惠美,2006a)。他塑造了饒具趣味又帶有個性的動物肖像,使觀者心生喜愛,進 而想要親近動物並興起保育的想法(鄭治桂,1999)。劉老以自己的方式,經由藝 術的角度關注環境,充分展現藝術家的社會責任。

除了運用美術上的成就來關懷環境外,鑽研藝術人類學的劉其偉,深入臺灣 山區、蘭嶼、婆羅洲、非洲、大洋洲等原始部落進行田野調查,也看到當地自然 景觀被破壞的情況,他曾語重心長的呼籲大家要瞭解對天然資源的保護,是為了 全人類謀求福祉,環境的保護工作值得大家去關心。劉老的生態保育意識在此表 露無疑(楊孟瑜,1996;魏可風,1996;黃美賢,1997;鄭惠美,2002、2006a)。

此外,劉老也是玉山、金門、雪霸國家公園的榮譽警察,並以自然保育代言人的 身分,協助農委會推廣臺灣自然保育的形象,他深信只有擁有自然資源,人類才 能夠再度擁有如野生動物在荒野中追逐的自由(鄭惠美,2006b)。 他嚐盡人生的 悲歡苦樂,豐富的人生經歷,涵養了他豁達的胸懷和關愛人類與大自然的心靈(曾

3

長生,2007)。

劉老豐富的生命歷程,對人、對社會、對生態,投入了真誠的關懷,雖然他 已辭世,卻依然保有他的影響力,例如廣達文教基金會 2004 年至 2007 年間舉辦 了「游於藝」的巡迴活動,在各級學校展出劉老的畫作並配合教學活動、培訓藝 術小尖兵等 (財團法人廣達文教基金會,2005);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水里遊客中 心也在 2007 年 1 月推出「劉其偉生態保育畫作特展」,邀民眾一起重回大自然探 索與冒險;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籌備許久的大洋洲廳在 2007 年 5 月 18 日世界博 物館日開幕,劉老捐贈的探險文物佔其中 80%以上,保有了世界上最後的石器文 明文物,讓大眾瞭解過去人類與自然環境的互動方式。奧萬大自然教育中心更於 2008 年結合劉老對環境及生命的尊重與關懷,以及探險的精神,連續五年至今仍 持續持續辦理針對國小學童的生態藝術探險營活動,透過各種生態、藝術以及探 險活動,帶領學童與大自然做最直接的接觸(林務局全球資訊網,2011)。

2011 年適逢劉老百歲冥誕,劉老的家屬們及他生前的好友們為了讓這樣的 影響持續不斷,也期望能將劉老的多元面向呈現出來,讓更多人認識,於是合組 了籌備委員會,積極規劃一系列主題為「愛與關懷」的「劉其偉百歲誕辰紀念活 動」,內容包含展覽活動及親子活動等,其中「海角印象」—劉其偉父子的新幾 內亞行、「劉其偉百歲回顧展」及「愛‧關懷百分百,劉其偉百年紀念生態畫展」,

分別由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國立國父紀念館及首都藝術中心、林務局南投林區 管理處主導策劃執行。此外,在臺中市美術綠園道(以下簡稱綠園道)舉辦的「綠 園道教育推廣活動—劉爺爺尋寶探險趣」(以下簡稱綠園道活動)與在臺中市役所 舉行的「劉其偉百歲誕辰紀念特展」(以下簡稱市役所特展)則是籌備委員會的成 員們從無到有,共同籌劃活動細節的(劉其偉網路美術館,2011)。

「綠園道活動」包含了親子活動及導覽解說活動。親子活動部分,主要規劃 以親子為對象的闖關活動,每過一關,都能對「劉其偉爺爺」的身分有更多一層 的認識,過程中以活動和遊戲,如赤腳夾球、拼圖、拓印等,穿插於知識性的解 說之中,寓教於樂的學習活動,讓親子在有趣的活動中自然而然領受到「劉爺爺」

4

的多元樣貌及其對生命的熱忱。導覽解說活動,則是規劃了一個解說站的區塊,

透過導覽人員的解說,帶領親子或一般民眾認識「劉爺爺」的一生。

「市役所特展」則是以特展方式,展出劉老部分原畫、複製畫、著作及文物 等,並邀請劉老生前的好友進行演講,分享他們「心目中的劉老」,另外還進行 小劇場展演活動,藉由三個小故事的演出,讓大小朋友從更多不同角度認識劉 老,也讓「特展」不只是「特展」,而是提供一個讓更多人認識劉老精彩一生的 平臺及管道,在民國百年,亦是劉老百歲冥誕之際,做為紀念他傳奇一生的舞臺。

早期許多有關劉老的研究,多偏重在繪畫創作,但劉老涉獵的領域不僅只於 藝術創作,甚至有許多畫作是為了傳達環境意識(趙思婷,2008),而且劉老晚年 非常致力於環境保育,因此,以劉老的精神為主軸的活動或研究,探討的層面可 以更加的廣泛,並能更深入的觸及劉老的中心思想或人生觀。因此近期就有研究 者如趙思婷(2008)便探討劉其偉生命歷程中有效環境關注行動,發現劉其偉不但 在創作方面關注環境議題,甚至更積極的以各種有效行動傳達環境意識給社會大 眾,而他關注環境的呼籲之一就是—「環境教育要從小扎根」,從小學時代或孩 童家庭教育中就要開始培養環境意識。

而後也有研究針對奧萬大自然教育中心所舉辦的「劉其偉生態藝術探險 營」的歷程(蘇志祥,2009)及成效分析(徐宜鈴,2012)進行探討,除了對發展營隊 的自然教育中心提出有關人員、場域及方案的具體建議外,也發現參與營隊的小 朋友在環境知識及態度上都有明顯的提升。除此之外,胡慕鈞(2010)以環境教育 融入國小中年級視覺藝術教育進行行動研究,發現兩者的整合有正面的價值與意 義,學童不僅從中習得藝術層面的知識,更能有效培養環境藝術並對學童的環境 態度有正面的影響。因此,劉老身為一個保育代言人,其精神的確對後人有所啟 發,而本研究所探討的兩個活動—「綠園道活動」及「市役所特展」與以往研究 不同之處,在於不只著重藝術或環境保育層面,更擴及劉老一生精彩經歷,活動 內容的進行方式,亦不同於過去營隊形式,這樣的活動內涵是否也能對參與的親 子或民眾的環境意識及環境態度有正面的影響,以及從劉老熱情的生命能量得到

5

啟發,即是本研究所深入探討的重點。

再者,根據耿鳳英(1993)的研究,臺灣的博物館舉辦特展時,在特展與媒體 或贊助單位之間有時是處於被動,也有受到協辦單位諸多干涉的情況,使得館方 的研究人員著力有限,可能會影響館方人員辦理相關活動時的規劃方向,此時博 物館可能無法完全發揮其教育功能。而本研究所探討的活動—「綠園道活動」及

「市役所特展」的籌備過程,是由劉老親友自行籌劃,在無其他公私部門的主導

「市役所特展」的籌備過程,是由劉老親友自行籌劃,在無其他公私部門的主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