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一、 研究建議

(一) 研究設計與方法之建議

在研究設計方面,因綠色大學牽涉層面廣,在了解現況發展與影響因素的觀感,勢 必會和填答人的主觀心態,還有學校的氛圍有關。且現況發展牽涉層面甚廣,很難用統 一的標準問答方式進行調查,以至於讓回收的資料難以量化分析。

在問卷設計上則是複選題多,由填答者主觀判斷為依循,但又難根據各研究學校一 一佐證實質的狀況,只能從統計上了解有這樣的趨勢,若要真正了解各學校的發展狀況,

勢必要有更多學校方面的資料蒐集,再挑選幾個主題樣本作深入分析研究,才能更了解 發展歷程與發展現況。

在研究對象方面,是本研究遇到最大的困難,因綠色大學在各學校層級與承辦單位 不甚一致,也尚未有各學校承辦綠色大學的主要負責人名單,因此在寄送問卷上選擇了 最高層級的校長室來決定填寫的承辦人員,但因校長事務繁忙,問卷往往回收困難,或 是無法回收,不過也因此建立了研究對象的主要承辦單位名單,可提供未來綠色大學聯 繫人之資訊。

(二) 未來研究建議

雖本問卷設計偏向客觀性的調查資料,但我國綠色大學尚缺少全國性的統一標準認 證,在評量也偏向學校自我評鑑的方式進行自我改革及要求,因此各學校的發展進程和 發展過程也不進相同。研究者在訪談過程中,發現各學校對於綠色大學的做法與看法也 有所差別,尤其是發展多年的學校,已有針對每年進行評估與改進的自我評量制度,甚 至對於「永續發展」在高等教育應有的態度與認知,也會根據學校的性質發展出不同的 文化和目標,未來若進行更深入的質性研究,可更了解發展良好的綠色大學經驗與理念,

以及如何面對困難與障礙。

二、 綠色大學發展建議

(一)提供發展差異性的交流與學習

綠色大學計畫推行至今,已從教育部的專案計畫推行、經費補助以及技術輔導,轉 向由大學間自發性的合作與資訊交流,自 2013 年 5 月止,已有 48 所大學自發性的加入 聯盟行列,但每所大學因為屬性的不同或是辦校理念的影響,對於綠色大學相關工作的 執行現況或是資訊來源還是有所差異,而每所大學的起步時間和對於綠色大學了解的時

間也不一樣,聯盟內各大學院校要如何在不同起跑點上互相溝通與學習,甚至是要如何 提供協助和需求,都是綠色大學聯盟未來必須要面臨的挑戰。

從研究結果發現,發展程度較高的擴展型和積極型學校占不到總額的一半,但可以 發現的是,大部分的學校已有足夠的覺知和態度去面對「永續性」或是有關綠色大學應 面對的挑戰,只是在執行現況發展多寡的不同而已。雖然綠色大學的推行是強調學校自 主性地對環境負責,在系統、管理以及教育三大面向達到綠色大學的理想,但各學校卻 有不同的文化底蘊和專業技術,學校在發展綠色大學時,若能提出自己的專業素養和特 色,未來各校在交流時,不只可提供硬體維護和管理方面的技術輔導和運作流程的學習,

更可經由經驗分享了解發展過程必須克服的重要因素,或是依據不同類型的發展項目,

藉由工作坊或是座談會提供更多元化的交流方式,讓學校有更多彈性選擇自己想要學習 與發展的目標。

(二)永續高等教育的加強

在綠色大學軟體運作的教學與課程上,從研究結果得知,大部分學校多開設相關通 識課程作為綠色大學的教育發展,但除了通識課程,永續高等教育應該具備更高的視野 去引導學校面對真實的社會,以及如何提高學生的素養、增加他們的技能以在未來的社 會上能發揮所長,帶領整體社會與國家的永續發展精神,這才是綠色大學最基本的首要 工作。

根據研究結果得知,擴展型和積極型的學校在環境教育面向的發展較多元化,不只 發展完整的通識課程和學程規劃,並搭配研究與技術研發,積極在產學合作和實務學習 的發展;消極型和封閉型學校大多停留在課程的規劃,在研究與教學上還需加強,發展 相關研究以解決社會與環境問題,未來再將此經驗,進一步轉化為教學的一部份。

永續發展教育在各教育階段已被視為必然的學習方向,但高等教育除了要有基本的 素養外,更要有進一步的思考層面與批判能力,培養學生具有足以面對未來變遷的適應 力,以及領導社會永續發展的能力,因此永續高等教育並不只是通識教育或是學程的責 任,更是要融入各學科專業教育中,成為課堂上的文化。

(三)實務與教學並重

綠色大學在校園的經營和設備管理上已逐漸引入企業的負責任精神和對環境關懷 與尊重應有的態度,也逐漸有通過標準認證和評鑑的風潮。然而,在教育機構中要如何 轉化這些「技術」和「限制」成為教學的一部份?勢必是學校必須克服的瓶頸和應有的 理想,若認證的目的並沒有影響到學生端,培養他們也具有負責任的環境行為,從規範 內化成大家應有的素養和行為,以達到綠色大學永續發展的目的,也是未來綠色大學努 力的目標和理想。

(四)綠色大學聯盟之建議 1. 成為學校發聲管道

臺灣綠色大學聯盟已在 2013 年 7 月 22 日召開成立大會,並有理事、監事、常務理 事、常務監事等學校名單,主要工作以連結我國各大學推動綠色大學之相關工作,聯絡 與促進各學校的合作機制,並共同爭取推動資源,提升我國大學之永續發展內涵。臺灣 綠色大學聯盟為非營利為目的的社會團體,自主性發起的社群團體,在推行各項活動的 強制性雖然比不上政府政策性的輔導或強制運作,但團結力量大,綠色大學聯盟可成為 一個替眾多學校發聲的交流平台,不管是向政府請願相關法律的制定與施行,或是向相 關企業建立合作關係,甚至是成為社會上具有公信力且影響力的社會團體,都是綠色大 學聯盟可以列為發展的願景目標。

2. 建立永續經營運作機制

然而在少子化的衝擊下,小規模的私立技專校院往往會面臨經費的不足以及永續經 營的問題,除了校長與決策階層的態度外,經費來源更是重要,聯盟的成立不只可以讓 學校有更多管道尋求資源,更是可以聚集各學校資源的重要媒介,在面對未來高等教育 品質控管或是資源分配問題的當下,聯盟學校可以結合各校的特色與發展優勢,成為一 共同體,互相交流資源,或是一起提出相關解決方案與評量方式,藉此提升高教品質與 永續經營的計畫。

3. 鼓勵特色化發展

各大學在綠色大學的推動年數和發展歷程不盡相同,各學校也有不同的技術和專業 人力,綠色大學應該是鼓勵學校針對自己的資源發展適切性的永續性內涵,而不是照本 宣科的依照每一個指標逐步去完成,聯盟的獎勵方式可像學生的成績的一樣,分科計算,

必修科、選修科、通識科或是實務科等,依照科別分別獎勵,也要鼓勵各科表現優良的 學校,或是在「校外活動」上對社會一樣有貢獻和影響力的學校也要予以表揚,並有實 地的參訪與交流的機會。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王文科、王智弘(2004)。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民(2006)。綠色大學與可持續發展教育。北京:地質出版社。

台灣企業社會責任協會(2013)。企業社會責任。取自

http://www.csrtaiwan.org/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11&Itemid=2 5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07)。臺灣職業安全衛生管理系統指引總說明。

吳明隆(2009)。SPSS 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台北市:五南。

李偉國(2011)。建構永續大學路徑:以成功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 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碩博士班,台南市。

於幼華、葉欣誠(2011)。我國綠色大學示範、結盟與國際接軌計畫期末報告。中華民 國環境教育學會。

林秀春(2011)。我國綠色大學因應氣候變遷採取環境政策、環境教育與能源管理對環 境績效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彰化 縣。

林傑斌、劉明德(2003)。SPSS 11.0 與統計模式建構。台北市:文魁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林震岩(2007)。多變量分析:SPSS 的操作與應用。台北市: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林曉雲、胡清暉(2012 年 8 月 6 日)。96 學年起連 5 年下滑 教部下月提大學整併藍圖

╱少子化風暴 國立大學平均註冊率剩 94%。自由時報,A08 版。

法國,貝爾國際驗證機構(2013)。法國標準集團(AFNOR Group)在台灣的分公司。取 自 http://www.afnor.com.tw/tw/node_30601/certifications/ohsas-18001/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企業永續發展協會(2013)。企業社會責任。取自 http://www.bcsd.org.tw/domain_node/domainnode/23

段沛青(2012)。ISO 14064-1 溫室氣體盤查輔導 第二次教育訓練。國立臺灣大學,台 北市。

高旭(2011)。深入探討 ISO 9001/14001 文件資料管理制度。臺北市:中華民國品質學 會發行:三民總經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2013)。綠色大學推動委員會。取自 http://greenuni.ntnu.edu.tw 張育誠(2012)。ISO 50001 能源管理系統國際標準簡介。財團法人台灣綠色生產力基金

會。

張遠增(2000)。綠色大學評價。環境發展研究,2000(5)。

教育部(2007)。教育體系資通安全管理規範。取自 https://cissnet.edu.tw/uploads/others/

教育體系資通安全管理規範.pdf

教育部(2009)。第四屆綠色大學理論與實務研討會。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1)。我國綠色大學示範、結盟與國際接軌計畫期末報告。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1)。我國綠色大學示範、結盟與國際接軌計畫期末報告。臺北市:教育部。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