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綠色大學面相與評估系統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二節 綠色大學面相與評估系統

STARS(The Sustainability Tracking, Assessment & Rating System)是一個公開且透明 的自我評估報告架構,主要來衡量推動永續發展績效的學校,強調評量精神並不是要與 他校比較,而是能自身檢視,並不斷的檢測以求進步(AASHE, 2013)。STARS 由永續高 等教育促進協會(AASHE)開發,2007 年 9 月開始發表(表 2-12)。此系統的目的包含:

主分類 次分類 內涵

表2-13 綠袍獎(Green Gown Awards)獎項

獎項名稱 主要面向

獎項名稱 主要面向

3. 綠色大學應該有「減量消費」、「明智利用」各種能源和資源使用的指導規範,並落 實在學校管理制度中,在管理的體制下,包括相應的機構和人員的安排,並有定期 的考核制度,落實方式可以是節約能源、物質循環、廢物再生利用、綠化校園、綠 色校園生活方式,清潔工作方式等制度及其考核標準。

4. 要有一整鬧的「綠色教育」體系。至少包括課內的教學計畫和課外實習基地的建設。

是受教育者在課內課外皆可學習永續發展的概念和體驗人與自然關係的知性、理性 和德行,這也必須要有一套考核的方式與方法。

除了以上葉平提出的指標準則外,中國大陸也有各學者發展出其對應的綠色大學評 量系統,在建構的綠色大學評量體系中,有些學者使用二層級的指標體系,有的創建了 三層級的指標體系,使用二層級的有張遠增(2000)、羅澤嬌(2004);使用三層級的有陸 文榮、張秋根(2003)以及楊華峰(2005)。雖然各學者有不同的看法和選擇不同的框架模 式,其指標內容涵蓋的不外乎有「綠色教育」、「綠色科研」、「綠色校園」、「綠色實踐(綠 色管理)」、「綠色辦學」以及「綠色消費」等。「綠色教育」是學校透過教育以提高學生 社會責任感的重要措施之一(陸文榮、張秋根,2003),主要是提升全體師生對環境與永 續發展概念的知識;「綠色科研」主要是提升相關技術以改善環境汙染問題或是研發綠 色產品;「綠色校園」則是在提倡校園的美觀和整潔,並維護衛生以及健康的環境;「綠 色實踐」則是評估學校的示範行為,在管理上實際的做法以及要達成的目標;「綠色辦 學」則是從學校整體的辦學理念檢視各項目中是否有達到永續發展的理念;「綠色消費」

主要評估節水節電等行為或是是否有使用環保(綠色)產品。以下表格是各學者在建構 評量體系中所提出的看法與使用名稱之整理,且將此指標放在第一層級的討論中(表 2-14),可看出「綠色教育」、「綠色科研」、「綠色校園」三項目皆是學者認為重要的三 大綠色大學主要評量準則。

表2-14 中國綠色大學評量面向整理

張遠增(2000) 陸文榮、張秋

根(2003) 羅澤嬌(2004) 楊華峰(2005)

綠色教育 ◎ ◎ ◎ ◎

綠色科研 ◎ ◎ ◎ ◎

綠色校園 ◎ ◎ ◎ ◎

綠色實踐 ◎ ◎ ◎

綠色管理 ◎

綠色辦學 ◎ ◎

綠色消費 ◎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四) 我國綠色大學評量指標系統

面向 主指標 次指標

2. 強調與利害關係人(stakeholder)的合作:

大學的利害關係人包含教師、學生、家長、政府、單位、企業組織、民意代表、

附近社區以及學術專業團體等。大學不止是學術的殿堂,更是培養國家未來主人翁 的最高教育機構,應該要走出知識的象牙塔,負起對環境的責任,並關心社會議題。

3. 課程上的革新與跨科際整合:

在課程的改革上,除了要強調理論知識的基礎,也要強調做中學的學習方式,

可以是戶外的實作課程或是用長時間的實習方式。因環境議題和永續發展教育都是 屬於跨領域的議題,在研究和教學上也特別注重跨學科的整合性方式。

4. 評鑑方式多元,且為自我評量方式:

不管是 STARS、綠袍獎或是我國的綠色大學評鑑指標,都強調學校自我評鑑的 方式,且會因應不同的項目給予不同的統計指標,有點是藉由科學數據佐證,有的 是以長期規劃活動的過程和影響程度來看教育活動的成效,諸多審核方式,都是希 望大學應有自我審核和追求永續發展的理想。

二、 其他評估面向

除了針對綠色大學或是校園永續性的專門評估系統,我國的教育部也意識到環保意 識抬頭後,校園對環境還有社會的責任感,提出了溫室氣體管理以及協助 ISO14001 環 境管理系統的輔導計畫,各政府部門也提出相關補助經費與教育訓練的機會,提供各大 學針對永續發展的專業提升與需求探討。而我國大專校院為了突破等待教育部給予指導、

經費以及人力的文化,也主動性地依據企業管理與營運的精神,發展教學、與辦學相長 的「企業社會責任」,要求自身進行更多面向的國際標準認證,以獲得學校利害關係者 的信賴與對社會的關心。

(一) 減碳與溫室氣體盤查 1. 大學減碳手冊

大學的減碳工作在國外備受重視且視為責任的一部份,葉欣誠(2008)在綠色大學啟 動、管理與前瞻規劃計畫中,參考國外大學減碳手冊、相關網站與書籍,研擬我國「大 學減碳手冊」,內容除了介紹綠色大學與減碳相關的背景資料,也說明減碳的對象應包 含校長、教授、行政單位或學生,不同的對象和層級都有不同的作為,除了整體行政管 理的規畫到生活機能上的食衣住行都有減碳小撇步,使學校整體達到溫室氣體減量的目 標。

2. 教育部校園溫室氣體管理輔導計畫

2008 年 6 月 5 日世界環境日,行政院提出永續能源政策綱領,宣示全面實施節能減 碳的決心,同年 8 月 6 日,行政院核定實施政府機關及學校全面節能減碳措施,更具體 地設定學校節約能資源之目標與實施辦法。而教育部也在 2008 年起,透過執行「校園 溫室氣體管理輔導計畫」,陸續輔導各級校園實施溫室氣體之盤查、查證及登錄,辦理 各類宣導活動及訓練課程等,其中亦包含校園節能減碳資訊平台之建置,希望藉由整合 溫室氣體管理、電力管理及節約能資源等重點項目,協助校園達到節能減碳目標。2010 年,正式啟動「校園溫室氣體自主盤查」,教育部環保小組並編製「校園溫室氣體盤查

管理手冊」,主要目標溫室氣體:依京都議定書公約列管主要有 6 種:二氧化碳(CO2)、 甲烷(CH4)、氧化亞氮(N2O)、氟化烴(HFCs)、全氟化烴(PFCs)以及六氟化硫(SF6)

等,內容淺顯易懂,著重實務應用,可做為學校進行自主盤查之參考教材。

3. ISO 14064-1 溫室氣體盤查

此國際標準主要是建立對溫室效應氣體量測及稽核的共識,包括決定溫室氣體排放 源以及排放量,還有溫室氣體的排放與移除,並遵照相關性、完整性、一致性、準確性 及透明度的五大原則,進行溫室氣體盤查(段沛青,2010)。教育部在輔導各大專校園 啟動溫室氣體排查後,有些學校也主動性提出 ISO 14064-1 的標準認證,臺灣大學、中 央大學、元智大學、東海大學等,也陸續通過此項國際標準,將溫室氣體盤查任務視為 推動綠色大學之基礎。

(二) 綠建築

自 1992 年地球高峰會簽署氣候變化公約以來,生物多樣性公約發表森林原則、里 約宣言、二十一世紀議程等重要宣言,要求符合環保社之建築日益高漲,促成「綠建築 評估系統」之研究風潮(林秀春,2011)。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公布「綠建築標章」,將「綠建築」定義為:「以人類的健康舒適 為基礎,追求與地球環境共生共榮,及人類生活環境永續發展的建築設計」,因此綠建 築評估系統必須依據氣候條件、國情等的不同,而有所調整,並不是一體適用的(內政 部建築研究所,2013)。以台灣亞熱帶氣候為基礎,充分掌握國內建築物耗能、耗水、

排廢、環保之特性,研訂完成一套本土化的綠建築評估系統,自 1999 年 9 月開始施行

(表 2-16),並於 2003 年修訂增加「生物多樣性」及「室內環境」兩項指標,組成嶄新 的綠建築九大評估範疇,以作為我國最新綠建築評估的主軸,以檢視國內建築物綠不綠 的工具。

表2-16 綠建築指標

指標 內涵

生物多樣化指標 包括社區綠網系統、表土保存技術、生態水池、生態水域、

生態邊坡 / 生態圍籬設計和多孔隙環境

綠化指標 包括生態綠化、牆面綠化、牆面綠化澆灌、人工地盤綠化技 術、綠化防排水技術和綠化防風技術

基地保水指標 包括透水鋪面、景觀貯留滲透水池、貯留滲透空地、滲透井 與滲透管、人工地盤貯留

日常節能指標 相關節能技術及善用風向、空調光源以及太陽能等物理性質 的改變。

二氧化碳減量指標 包括簡樸的建築造型與室內裝修、合理的結構系統、結構輕 量化與木構造

指標 內涵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環境管理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EMS)

環境管理系統

Life Cycle Assessment(LCA) 生命週期評估 Aspects in Product

Standards(EAPS)

產品標準之 環境考量

雖然管理系統之概念主要溯源於企業管理理論,然而在「永續校園」和「綠色大學」

的經營上,也涵蓋了管理層面和利害相關者(Stakeholder)的關係和環境績效,其核心精 神大致相符。

近年來人類在經濟快速發展之餘,逐漸意識到地球有限的資源被嚴重地濫用,許多 人為廢棄物的產生也威脅著生態環境和人類的健康與安全,自 1992 年聯合國召開「環 境與發展高峰會議」,以及國際間積極推動的「氣候變遷」、「蒙特婁」、「巴爾賽」等環 保公約的諸多國際活動中,已顯示環境保護已成為國際間的重要議題。國際標準組織 (The Inter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簡稱 ISO)也趁這一股風潮,於 1996 年 9 月公布實施國際環境管理標準 ISO14000 系列(圖 2-3),自 100 年度起,教育部為使各 大學院校在環境保護及能資源、安全與衛生管理之人員與設備上均能有效提昇,推動各 大學院校建立完善的環境管理系統及自我檢查方式,以落實校園環境與安全管理工作,

確實達成維護校園環境與安全管理之目標,並強化全校師生及員工的環境安全覺知,達

確實達成維護校園環境與安全管理之目標,並強化全校師生及員工的環境安全覺知,達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