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我國綠色大學執行現況與推動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我國綠色大學執行現況與推動之研究"

Copied!
14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碩士學位論文. 我國綠色大學執行現況與推動之研究 The Status of Implementation and Promotion of Green University in Taiwan. 研 究 生:曾郁惠 指導教授:葉欣誠. 中華民國一百零三年二月 臺北市.

(2) 摘要 「綠色大學」代表一個大學將永續發展的概念融入校園的經營管理、課程發展和 日常生活中,並強調大學本身必須要有對環境的責任感和強化永續高等教育的精神。 近年來,高等教育的相關論述也指出永續發展的重要性,高等教育除了肩負教育還有 研究的任務,更是要教導學生如何與真實的社會連結,使他們擁有專業知識之外,也 兼具社會服務的關懷,因此,高等教育對於培養一位具有永續發展理念的學生是非常 重要的。 我國綠色大學之發展,始於 2002 年葉欣誠教授開始建構綠色大學評量指標系統, 經過 2007 至 2011 年,臺灣綠色大學的發展有明顯的成長,從計畫籌備、認證制度施 行到與國際接軌等,陸續都有校園參與和支持。2013 年 8 月,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發起的綠色大學聯盟,共有 48 所大專院校響應參與,且加入學校數量也日漸增加中, 期望共同建立綠色大學交流平台。 除了參與教育部的綠色大學計畫、籌組聯盟之外,各大學院校也持續努力且自發 性地朝永續發展為運作導向,不論是校園建築的改善、設施的運用、以及環境相關課 程的開設或是學生環保社團的發展,在各大學院校也蔚為風潮。有鑑於此,本研究旨 在探討綠色大學的承諾與具體作法,並針對綠色大學聯盟學校、曾參與綠色大學聯盟 籌備與相關計畫的學校為研究對象,經過專家訪談後施放問卷,有效問卷為 40 份。 資料彙整後經由描述性統計、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集群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 分析,發現我國綠色大學在承諾與態度上的表現比例不高;在具體作法的調查結果發 現,雖然通過的標準認證偏低,但是在學校的主要發展方向上,環境管理層面是發展 最好的;推動影響因素上,各校皆認為校內人員的因素會比資源多寡還有校外利害關 係人的因素影響來的大,且與學校是否會進一步了解與簽署國際宣言的動力和評鑑制 度還有工作負擔有關;針對綠色大學聯盟的需求調查,各校皆認為建立資訊與溝通平 台是必要的。 本研究根據各校在現況調查的表現,依集群分析分為擴展組、積極組、消極組以 及封閉組,擴展組的承諾和現況發展為最佳的類型,且已開始往校外發展與影響;積 極組的推行時間雖短,但是對綠色大學的承諾和推行發展與擴展組接近;消極組雖然 在承諾上表現不差,但實際發展卻成效不彰;封閉組是承諾和行動表現較差的類型, 卻占了總樣本 41.26%的比例。 本研究再依據以上研究結果,提出參考與建議。. 關鍵詞:綠色大學;永續高等教育 I.

(3) Abstract "Green University” means incorporation of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to campus operations/management,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daily life, emphasizing that the university itself must have a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to the environment. The higher education not only takes the responsibility of education, research, but links with the real world, and the care of social services. College students today will become consumers and professionals in the future. Thus, sustainabi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is very important. The “Green University Program” in Taiwan launched by Professor Shin-Cheng Yeh constructed the Green University assessment Index system in 2002. Since 2007, there was obviously growth in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s University. From the project preparation、 certification system to international connection, the were many universities to participate in and support. In August 2012, the Green University Initiative Committee was taken the initiative by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and the number of the members was increasing. The Committee was desirable to establish the information platform of the Green University. Therefore, 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Green University's commitment and practices. The schools of Green University Initiative Committee and university has been involved in the preparation and operation ar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fter intervewing the experts, casted the questionnaires. There were 40 effective questionnaires. The data was analyzed with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 test, one-way ANOVA and cluster analysis.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 the ratio of commitment and attitude on the was not high; in the specific practices, although the ratio of pasting standard certification was low, but in the school's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tandard is the best; influent facts of protion showed that the people in schools are better than the campus’ resources and external stakeholders, and the further understanding and motivation of signing the international declarations of university were related to evaluation system and workloads; the needs of participating the Green University Initiative Committee, schools were considered to establish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platform. In this study, based on each universities’ performance in its present condition, divided by cluster analysis to explore: Outreach Group、Positive Group、Negative Group and Conservative Group. According to the above mentioned results, there were some suggestions provided. Keywords: Green University, Sustainability in higher education. II.

(4) 目次 摘要 .............................................................................................................................................I 目次 ......................................................................................................................................... III 表次 .......................................................................................................................................... IV 圖次 ........................................................................................................................................ VI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 2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 2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3 第五節 名詞定義 ................................................................................................................ 4 第二章 文獻回顧 ............................................................................................................. 7 第一節 綠色大學意涵與行動 ............................................................................................ 7 第二節 綠色大學面相與評估系統 .................................................................................. 18 第三節 綠色大學推動影響因素 ...................................................................................... 2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35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35 第二節 研究流程 .............................................................................................................. 36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抽樣設計 .......................................................................................... 37 第四節 研究設計 .............................................................................................................. 37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 45 第一節 問卷資料分析 ...................................................................................................... 45 第二節 其他意見 .............................................................................................................. 7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79 第一節 結論 ...................................................................................................................... 79 第二節 建議 ...................................................................................................................... 83 參考文獻 .................................................................................................................................. 87 附件一. 專家審核問卷 .......................................................................................................... 95. 附件二. 專家檢核內容 ........................................................................................................ 107. 附件三. 正式研究問卷 ........................................................................................................ 125. 附件四. 訪談結果與摘要整理 ............................................................................................ 133. III.

(5) 表次 表 2-1. 高等教育整合永續發展轉變表 ................................................................................................................................8. 表 2-2. 永續高等教育矩陣模組 ............................................................................................................................................8. 表 2-3. 綠色大學宣言內涵 .................................................................................................................................................. 11. 表 2-4. 永續高等教育促進協會組織內涵表 ......................................................................................................................12. 表 2-5. 大學環境協會組織內涵表 ......................................................................................................................................13. 表 2-6. 大學校長會議組織內涵表 ......................................................................................................................................13. 表 2-7. 澳洲大學邁向永續協會組織內涵 ..........................................................................................................................14. 表 2-8. 中國綠色大學聯盟組織內涵表 ..............................................................................................................................14. 表 2-9. 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永續辦公室學生組織 ......................................................................................................16. 表 2-10. 高雄大學永續委員會組織 ......................................................................................................................................17. 表 2-11.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校園永續委員會組織...............................................................................................17. 表 2-12. STARS 評估分類指標 ............................................................................................................................................. 18. 表 2-13. 綠袍獎(Green Gown Awards)獎項 .......................................................................................................................... 19. 表 2-14. 中國綠色大學評量面向整理 .................................................................................................................................. 21. 表 2-15. 我國綠色大學評量指標 ..........................................................................................................................................22. 表 2-16. 綠建築指標 ..............................................................................................................................................................25. 表 2-17. 校園利害關係人分類與訴求 ..................................................................................................................................33. 表 2-18. 綠色大學發展影響因素 ..........................................................................................................................................34. 表 3-1. 專家領域表 ..............................................................................................................................................................37. 表 3-2. 訪談大綱 ..................................................................................................................................................................38. 表 3-4. 研究問卷內容效度專家學者名單 ...........................................................................................................................41. 表 4-1. 學校基本資料分析 ..................................................................................................................................................45. 表 4-2. 學校規模資料分析 ..................................................................................................................................................46. 表 4-3. 學校對綠色大學的現況調查 ..................................................................................................................................46. 表 4-4. 學校的具體作法調查 ..............................................................................................................................................47. 表 4-5. 學校已通過之標準認證調查 ..................................................................................................................................47. 表 4-6. 學校在環境系統方面的具體作法 ..........................................................................................................................48. 表 4-7. 學校在環境管理方面的具體作法 ..........................................................................................................................49. 表 4-8. 學校在環境教育方面的具體作法 ..........................................................................................................................49. 表 4-9. 學校認為綠色大學計畫應針對的主要項目工作 ..................................................................................................50. 表 4-10. 校園資源對綠色大學推行的影響程度 ..................................................................................................................51. 表 4-11. 學校政策和行政運作對綠色大學推行的影響程度...............................................................................................51. 表 4-12. 校內人員對綠色大學推行的影響程度 ..................................................................................................................52. 表 4-13. 校外資源或政策對綠色大學推行的影響程度 ......................................................................................................52. 表 4-14. 學校與合作單位關係對綠色大學的影響 ..............................................................................................................53. 表 4-15. 綠色大學聯盟需求調查 ..........................................................................................................................................53. 表 4-16. 學校屬性與「校內資源」影響因素之獨立樣本 T 檢定表 ..................................................................................54. IV.

(6) 表 4-17. 學校屬性與「學校政策與行政運作」影響因素之獨立樣本 T 檢定表...............................................................55. 表 4-18. 學校屬性與「校內人員」影響因素之獨立樣本 T 檢定表 ..................................................................................55. 表 4-19. 學校屬性與「校外資源與政策」影響因素之獨立樣本 T 檢定表 ......................................................................56. 表 4-20. 學校屬性與「學校與合作單位關係」影響因素之獨立樣本 T 檢定表...............................................................56. 表 4-21. 學校所在區域與「校內資源」影響因素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57. 表 4-22. 學校所在區域與「學校政策與行政運作」影響因素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57. 表 4-23. 學校所在區域與「校內人員」影響因素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57. 表 4-24. 學校所在區域與「校外資源與政策」影響因素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58. 表 4-25. 學校所在區域與「學校與合作單位關係」影響因素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58. 表 4-26. 教師人數多寡與「校內資源」影響因素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58. 表 4-27. 教師人數多寡與「學校政策與行政運作」影響因素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59. 表 4-28. 教師人數多寡與「校內人員」影響因素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59. 表 4-29. 教師人數多寡與「校外資源與政策」影響因素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59. 表 4-30. 教師人數多寡與「政府(如:教育部)政策的推動」之雪菲法的事後比較表 ...............................................60. 表 4-31. 教師人數多寡與「學校與合作單位關係」影響因素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60. 表 4-32. 職員工人數多寡與「校內資源」影響因素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60. 表 4-33. 職員工人數多寡與「學校政策和行政運作」影響因素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61. 表 4-34. 職員工人數多寡與「校內人員」影響因素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61. 表 4-35. 職員工人數多寡與「校外資源或政策」影響因素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61. 表 4-36. 職員工人數多寡與「是否有企業贊助與支持」之雪菲法的事後比較表 ...........................................................62. 表 4-37. 職員工人數多寡與「學校與合作單位關係」影響因素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62. 表 4-38. 職員工人數多寡與「民間環保團體的支持與合作」影響因素之雪菲法事後表 ...............................................62. 表 4-39. 學生人數多寡與「校內資源」影響因素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63. 表 4-40. 學生人數多寡與「學校政策與行政運作」影響因素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63. 表 4-41. 學生人數多寡與「學校行政的執行力與強制性」之雪菲法的事後比較表 .......................................................63. 表 4-42. 學生人數多寡與「校內人員」影響因素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64. 表 4-43. 學生人數多寡與「校外資源或政策」影響因素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64. 表 4-44. 學生人數多寡與「學校與合作單位關係」影響因素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64. 表 4-45. 學校是否有簽署塔樂禮宣言與「校內資源」影響因素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65. 表 4-46. 學校是否有簽署塔樂禮宣言與「校園面積大小」影響因素之雪菲法事後比較表 ...........................................65. 表 4-47. 學校是否有簽署塔樂禮宣言與「學校政策和行政運作」影響因素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66. 表 4-48. 學校是否有簽署塔樂禮宣言與「負責人員(團隊)的工作負擔」之雪菲法的事後比較表 ...........................66. 表 4-49. 學校是否有簽署塔樂禮宣言與「校內資源」影響因素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66. 表 4-50. 學校是否有簽署塔樂禮宣言與「校外資源或政策」影響因素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67. 表 4-51. 學校是否有簽署塔樂禮宣言與「綠色大學是否列入教育部大學評鑑」之雪菲法的事後比較表....................67. 表 4-52. 學校是否有簽署塔樂禮宣言與「學校與合作單位關係」影響因素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67. 表 4-53. 學校是否有設立綠色大學相關單位與「校內資源」影響因素之獨立樣本 T 檢定表 .......................................68. 表 4-54. 學校是否有設立綠色大學相關單位與「學校政策和行政運作」影響因素之獨立樣本 T 檢定表 ...................68. 表 4-55. 學校是否有設立綠色大學相關單位與「校內人員」影響因素之獨立樣本 T 檢定表 .......................................69. V.

(7) 表 4-56. 學校是否有設立綠色大學相關單位與「校外資源或政策」影響因素之獨立樣本 T 檢定表 ...........................69. 表 4-57. 學校是否有設立綠色大學相關單位與「學校與合作單位關係」影響因素之獨立樣本 T 檢定表 ...................70. 表 4-58 階層性集群分析結果...............................................................................................................................................72 表 4-59 集群現況分析(承諾)調查表 ...............................................................................................................................73 表 4-60 集群現況分析(實際作為)調查表 .......................................................................................................................74 表 4-61 集群環境系統面向分析表 .......................................................................................................................................74 表 4-62 集群環境管理面向分析表 .......................................................................................................................................74 表 4-63 集群環境教育面向分析表 .......................................................................................................................................75 表 4-64 集群影響因素調查分析表 .......................................................................................................................................76. VI.

(8) 圖次 圖 2-1 圖 2-2 圖 2-3 圖 3-1 圖 3-2 圖 4-1. 畢業生永續發展能力 .................................................................................................. 9 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永續辦公室行政組織 ........................................................ 16 ISO 14000 環境管理系統 ......................................................................................... 26 研究架構圖 ................................................................................................................ 35 研究流程圖 ................................................................................................................ 36 階層性集群分析法樹狀圖 ........................................................................................ 71. VII.

(9) 第一章 第一節. 緒論 研究背景. 綠色大學(Green University)的概念,起源於 1970 年的地球日慶典活動,一群美國大 學生藉由掩埋汽車的活動,象徵人們對環境的破壞與汙染,而該事件使環境與教育間的 關聯性與重要性,廣泛地受到社會大眾的注意(Bartlett & Chase, 2004)。自 1980 年代起, 世界各大學便開始積極地推廣校園永續性(Campus Sustainability)的研究與實務工作,國 際社會中過去二十餘年來也有若干重要的宣言與聯盟組織的成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為 「塔樂禮宣言」(The Talloires Declaration),與其後成立的「大學領導人邁向永續聯盟」 (University Leaders for a Sustainable Future, ULSF),以及 2007 年由數百名美國大學校長 組成的「美國學院與大學校長氣候承諾」(American College and University Presidents’ Climate Commitment, ACUPCC)等,宣言中皆強調大學應將永續發展的概念融入校園的 經營管理、課程發展和日常生活中,並在面對氣候變遷等環境問題下,強調大學本身必 須要有對環境的責任感和強化永續發展教育的精神。 除了大學院校發起的相關宣言簽署與具體承諾,在高等教育層面上也有若干永續發 展理念的闡述。許多國際宣言皆提及永續高等教育(Sustainability in higher education)的議 題,其中最早的可溯至 1972 年的「斯德哥爾摩宣言」(The Stockholm Declaration),儘管 會議並非針對大學的永續性提出討論,但其指導原則間接說明了永續性與高等教育的關 聯,其中提出的 26 項指導原則中,第 19 項原則揭示了從小學到成人階段實施環境教育 的必要性,並說明實施的緣由乃「為了更廣泛地擴大個人、企業和基層社會在保護和改 善人類各種環境方面提出開明輿論和採取負責行為的基礎。」(UNEP, 2005)。Anne Sibbel(2007)也指出,高等教育不只肩負教育、研究的任務,更是要與真實世界連結,兼 具社會服務的關懷,而今日的大學生更是未來的主要消費者和專業人員,因此高等教育 對於培養一位具有永續發展理念的學生是非常重要的。 再進一步的層面上,校園的永續發展理念還包括人類要如何聯繫文化和生物多樣性, 並認識和理解生態系統的限度,使全人類都能生活在具有社會正義和對人民負責的政府 與經濟體制中,並讓人們擁有適應學習和創新的能力。大學身為培養未來人才與社會領 導階層的教育機構,更應該檢討與重新建構校園的經營管理、課程和研究,培養學生具 備更好的決策能力,在面對未來環境的不穩定性下具有調適和減緩的技能,並將影響力 擴大至社區與校內外的利害關係人(Stakeholder),強調校園與真實世界的連結和走出學 術象牙塔的精神。. 1.

(10) 第二節. 研究動機. 我國綠色大學之倡議始於 2002 年,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葉欣誠教授 申請與執行國科會關於綠色大學指標的建構計畫,國立高雄大學與高雄師範大學於 2004 與 2005 年簽署塔樂禮宣言堪稱初期發展階段的里程碑。教育部自 2007 年至 2011 年推 動我國綠色大學計畫,經過國內和國際的研討會、工作坊以及示範大學徵選與建立我國 綠色大學指標,臺灣綠色大學的發展有明顯的成長。2012 年 8 月,47 所大學發展起臺 灣綠色大學聯盟,現已進入籌備階段。目前聯盟會員數正持續增加中,期望未來能透過 聯盟的合作力量,互相學習,共同建立臺灣的綠色大學交流平台。 除了參與教育部的綠色大學計畫、籌組聯盟之外,各大學院校也持續努力且自發性 地朝永續發展為運作導向,不論是學校設施的改善、校園安全衛生的管理、環境相關課 程的開設或是學生環保社團的發展,在各大學院校也蔚為風潮,然而,在減少教育部「由 上而下(top-down)」的支持與補助後,各大學是如何邁向綠化,並提昇大學經營與發展 的永續內涵?在推行綠色大學與永續發展相關工作的過程中,各大學是如何面對新的挑 戰和改變原有的困境?發展至此,其影響推行的關鍵因素與困難會有哪些?經過近十年 的發展與回顧,我國綠色大學未來將會面臨到新的挑戰,希望能了解各大學認為的推行 綠色大學相關工作的影響因素,並期望能突破現有困境,共同邁向永續發展未來。.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基於上述之研究動機,本研究希望瞭解與回顧曾參與綠色大學相關工作與以永續發 展為運作導向的大學的執行現況與想法,並希望從學校領導階層或主要承辦人的角度來 看,各學校認為推行綠色大學相關工作的關鍵影響因素與對臺灣綠色大學聯盟的需求與 建議,希望能夠作為未來大學規劃永續發展相關工作與綠色大學聯盟運作的主要政策設 定的參考,並與國際綠色大學新趨勢接軌。 根據以上研究目的,延伸下列研究問題: 一、了解我國綠色大學施行現況 二、了解我國綠色大學影響推行之關鍵因素 三、了解我國綠色大學對綠色大學聯盟的需求. 2.

(11)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 研究範圍 本研究首先藉由探討國外文獻的論述與著作,了解國外經驗與背景,再針對國內推 行綠色大學的學者專家進行訪談,以了解國內狀況與背景文化的特色,並針對已加入綠 色大學聯盟學校、曾參與綠色大學聯盟籌備之學校、教育部於 2009 年徵選之綠色大學 示範學校、曾參與綠色大學指標試行之學校與以永續發展為運作導向的大學進行問卷調 查,且為了解學校領導階層與執行者對推行過程的看法與影響因素之探究,問卷調查對 象為各校的綠色大學主要承辦人或領導成員。. 二、 研究限制 (一) 由於研究者背景以及時空上的限制,研究者未能實際參與綠色大學推動計畫的 所有活動並進行長期參與觀察,因此在研究上採用橫斷面調查方式,藉由蒐集 相關文獻與調查方式獲得研究結果。且因研究問卷設計影響,問卷問題深度會 無法如質性深度訪談般深入。 (二) 我國大學院校數量眾多,主要樣本對象為,曾經推行綠色大學相關工作或是以 永續發展為運作導向的學校為主,未包含所有的大學院校,會缺少其餘自發性 推行永續發展相關工作的大學,無法完全了解國內所有的大學看法與意見。 (三) 為了探討與瞭解推行綠色大學的第一前線的負責人員,問卷內容以探討領導階 層與執行者的看法與影響因素為主,未包含綠色大學相關之所有主體,如教職 員、學生、社區居民等相關人員組織,因此無法完全深入探究所有主體對綠色 大學相關工作的看法與意見。 (四) 本研究主要蒐集相關文獻資料並由問卷調查而來,研究問卷結果不免會受到填 答者當時的時空背景、主觀判斷,以及受測意願高低所影響,且對研究問題的 瞭解深度也不盡相同,因此問卷結果的解釋可能會導致推論上的偏頗。. 3.

(12) 第五節. 名詞定義. 一、 永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 1987 年,聯合國在「世界環境與發展為員會」(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al and Development, WCED)發布了「我們共同的未來」(Our Common Future)報告書,提到 人類已面臨一系列的環境、經濟與社會問題,並提出永續發展的概念,將永續發展一詞 定義為:「能滿足當代的需求,且不危及未來世代之滿足與需要發展的過程」。 隨著時代演進,永續發展的理念也逐漸有了新的修正和見解,現今的「永續發展」 理念,是建構在「環境保護、經濟發展及社會公義」三大基礎之上,聯合國發展的永續 發展指標(Sustainable Indicators),也從社會、經濟、環境、制度四大面向明訂邁向永續 發展的方法、教育訓練與決策模式(UNCSD,2007)。根據以上的發展和概念的提升,永 續發展涵蓋範圍廣大,主要關切整體人類社會與環境的發展和互動,大學院校校園的環 境與人文互動中,也如同一個小型社會的運作,而「綠色大學」在國際間的共通意義即 是以「永續發展」的概念為願景的各類活動,並代表高等教育對於人類社會發展應負起 重要的責任,實為綠色大學發展與高等教育的準則(綠色大學網站)。. 二、 永續高等教育(Sustainability in higher education) 永續發展教育(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SD),主要是經由教育、提升 大眾覺知以及訓練的方式,使人民邁向更永續的未來(chapter 36 of Agenda 21)。因此, 為了達到高等教育與永續性教育的結合,Sterling(2004)認為應該嵌入和探索永續發展的 本質和內在的學習過程,尤其在教學上的方法也要有所變化,應以發現學習以及著重於 學生自我調整和了解實際問題的學習方式,也應該培育刺激學生的想像力,結合好奇心 和激情、理智和情感(Glasser, 2007),除了要有國際觀,也要與在地的經濟、社會和生態 環境連結(Sterling, 2004),因此,研究者定義永續發展高等教育的內涵包括: 「激發好奇 感,鼓勵開放思維、與世界和社會接軌、跨學科整合的學習、培養獨立的批判性思維、 培養道德感,以及訓練管理資源和教育的專業人士」. 三、 綠色大學(Green University) 「綠色大學」主要是降低大學在運作過程中造成的環境衝擊,在設施與經營上具有 對環境負責任的態度與行為,在教育和活動推廣上希望能培養教職員工、學生等具有充 實的環境相關知識與正向的環境價值觀,進而影響鄰近社區或是社會大眾並扮演國家發 展的重要角色。. 4.

(13) 我國關於綠色大學相關工作與永續發展為運作導向的大學發展,主要來自教育部在 2007 年起推動我國綠色大學計畫,藉由國內外的研討會、工作坊,互相學習與經驗分享, 並徵選示範學校和進行指標試行,建立我國綠色大學之典範與推行目標和方向,現在更 是籌備建立綠色大學聯盟,建立臺灣綠色大學的交流平台,促進大學間的學習和合作, 共同邁向永續發展未來。. 5.

(14)

(15) 第二章 第一節. 文獻回顧. 綠色大學意涵與行動. 一、 綠色大學意涵 (一) 綠色大學 隨著環境退化和環境問題的覺知不斷提高,威脅著人類和生態系統健康,以致在國 際間懇求社會採取永續發展的原則(Wright, 2013)。綠色大學最初發展的緣由,就是為了 降低大學在運作時對環境所產生的不良影響,尤其是資源的消耗和廢棄物的產爭,在國 際間認為, 「綠色大學」(Green University)一詞是以「永續發展」概念為願景下的各類活 動,並實現高等教育在人類發展應負的重要責任。Ferrer-Balas 等人(2009)認為以永續性 的大學應引社會為己任,提供學生知識,幫助解決環境、社會、經濟議題,承諾持續改 變以回應社會需求。大學的永續性還包括人類如何能維繫文化和生物多樣性的狀態,並 了解與認識理解生態系統與地球的限度,使全人類都能生活在公義和對人民負責的政府 與經濟體制中。教育機構也須重新檢討任務和重新建構期課程、研究優先順序,在面對 複雜與更不穩定的未來時,使學生和校園準備做出更好的決定,將永續和所有活動層面 整合(Glasser et. al., 2005)。 大學認為關鍵性的機構,有助於瞭解複雜的環境和社會問題,以及建立未來的永續 發展解決方案(Wright, 2007)。Anne Sibbel(2007)也指出,高等教育不只肩負教育、研究 的任務,更是要與真實世界連結,兼具社會服務的關懷,而今日的大學生更是未來的主 要消費者和專業人員,因此高等教育對於培養一位具有永續發展理念的學生是非常重要 的。也有許多學者聲稱,大學在道義上,有領導永續發展方面的責任,因為大學在社會 中的作用是教育未來的決策者,也要協助扮演企業公民的角色(Orme& Dooris, 2010)。 (二) 永續高等教育 自 1970 年代開始,大學的環境教育與科學發展主要是以環境問題為重點,實施綠 色課程,由 2000 年至今,我們已經認識到,所有大學的學生需要有「永續性素養」 ,而 已經有大量關於這個主題的課程開始在大學中實現(Thomas, 2009)。大學身為一高等教 育機構,如何培養一位具有永續發展概念的學生,其發展出的教學內涵與架構也開始探 討自然和社會的互動,且單一學科無法提供機會因應多變的實務和障礙,即使是涵蓋不 同學科的內容,也應該考量學生的整合能力,以及發展課程所需的永續概念(李偉國, 2012)。 為了達到高等教育與永續發展教育的結合,Sterling(2004)認為應該嵌入和探索永續 發展的本質和內在的學習過程,尤其在教學上的變化過程可由下表 2-1 所示: 7.

(16) 表2-1. 高等教育整合永續發展轉變表 由…. 轉變至…. 投射學習. 發現學習. 以教師為中心. 以學生為中心. 個人學習. 合作學習. 以理論學習為主. 以實踐為導向的理論和經驗. 著重於積累的知識和內容取向. 著重於自我調控的學習,和實際問題 與方向. 僅強調認知目標. 認知,情感和技能相關的目標. 制度,以工作能力為導向的基礎. 學習與他人. 的教學/學習 低層次的認知學習. 高層次的認知學習 資料來源:Sterling(2004). Rusinko(2010)針對企業管理和商業的課程,結合永續高等教育(sustainability in higher education, SHE)發展一套矩陣模組,呈現結合 SHE 前後,現有課程架構和新的課 程架構的優劣勢以及使用時機,各學校可判斷學校現有的時機,選擇不同的象限開始著 手永續高等教育(表 2-2)。 表2-2. 永續高等教育矩陣模組. 焦點. 呈現 現有架構. 窄 ( 單 一 學 科 ) 課 程 聯課 選項. 寬 ( 跨 學 科 ) 課 程. 新架構. I. 整合單一學科 II. 發展新的單一學科 優點:容易推行,不太需要行政支持 優點:將永續獨立出一個學科,且課程 和資源需求。 方向更貼近永續。 缺點:發展受限且不平均。 缺點:需要更多的行政支持和資源 時機:積極的教職員和受限的資源; 時機:有更多的資源協助,且區分學科 適合在初步實行。 之必要 服務學習、賽事、共同經歷、社團、活動、委員會等 時機:增加學生參與的意願 III. 整合現有課程發展跨學科課程 優點:本身為跨學科課程,讓更多學 生接觸 缺點:需要跨領域行政和資源的支持 時機:永續強調跨學科. IV. 發展新的跨學科課程 優點:可了解各領域的觀點,並讓更多 學生接觸 缺點:需要更多行政和資源的支持 時機:當永續高等教育為大學的目標 資料來源:Rusinko(2010). 8.

(17) Thomas(2012)認為現在的企業主管單位也開始趨向採用具有永續發展概念的員工。 Lacy 等人在 2010 年針對 760 位在跨國際公司的總經理進行調查,發現有 76%的受訪者 認為企業應該融入永續發展目標至員工績效評估,也提出教育系統也應該發展心態和技 能學習,以因應未來領導至永續發展的人才,由此可見,企業對員工能力的期待和將永 續發展遍植於社會的能力相似。大學畢業生未來第一要面對的是就業問題,一位大學畢 業生必須要有的永續發展能力,Thomas(2012)認為應分為知識理解層面、價值態度層面 以及技能層面(圖 2-1),設計適當的教材以開發這些能力將是大學的目標。 知識理解層面 •社會正義與平等;全球化、 多元文化與其互賴;永續 發展. 價值態度層面. 技能層面. •自我認同感與自尊感;對 社會正義和平等的承諾; 尊重多元文化;對永續發 展原則的承諾;擁護環境 和社會. •判斷性思考;系統性思考; 溝通能力;尊重人和事務; 合作與參與;反思與終身 學習. 圖 2-1. 畢業生永續發展能力 資料來源:Thomas(2012). 二、 綠色大學宣言 (三) 綠色大學相關宣言 許多國際宣言中皆提及高等教育永續發展的議題,其中最早可溯至 1972 年的「斯 德哥爾摩宣言」(The Stockholm Declaration),儘管會議並非針對大學的永續性提出討論, 但其指導原則間接說明了永續性與高等教育的關聯,其中提出的 26 項指導原則中,第 19 項原則揭示了從小學到成人階段實施環境教育的必要性,並說明實施的緣由乃「為了 更廣泛地擴大個人、企業和基層社會在保護和改善人類各種環境方面提出開明輿論和採 取負責行為的基礎。」(UNEP, 2005)。 1972 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舉辦的「聯合國人類與環境會議」(United Nation Conference on the Human Environment),會中發表的斯德哥爾摩宣言,其中提出的 26 項 9.

(18) 指導原則,除了強調國家發展、種族議題、社會經濟、自然資源、人口成長、世代公平、 環境正義與環境問題等等的重要性外,更重要的是在第 19 項揭示了從小學到成人階段 環境教育實施的必要性。 自 1972 年斯德哥爾摩宣言揭示了永續高等教育的重要性和角色以來,歷經了第比 利斯(The Tibilisi Declaration)、塔樂禮(The Talloires Declaration)、哈里法克斯(The Halifax Declaration)、二十一世紀議程-第 36 章(Agenda21-Chapter36)、地球憲章(The Earth Charter)、 京都宣言(The Kyoto Declaration)、斯溫席(The Swansea Declaration)、哥白尼憲章(The CRE-Copernicus Charter)、薩羅尼加(The Thessaloniki Declaration)、呂內堡(The Luneburg Declaration)以及烏班圖(The Ubuntu Declaration)等宣言,逐漸具體名列綠色大學的最高 指導原則,以供世界各國大學校園永續發展之參考(莊育禎,2005)。關於綠色大學相關 宣言討論內涵整理如表(表 2-3)。 (四) 塔樂禮宣言 除了上述國際相關宣言的論述提及永續發展在高等教育的重要性外,獨立由大學校 院發起的宣言最具代表性的為 1990 年發起的塔樂禮宣言(Tallories Declaration),為綠色 大學發展之圭臬。1990 年 10 月,來自全球 22 位世界各大學的校長和主要領導人,共同 簽署塔樂禮宣言,承諾大學應要負起對環境的責任感,並面對真實世界的挑戰。為推動 此宣言,1992 年成立了大學校長推動永續未來秘書處(The Secretariat of University Presidents For a Sustainable Future),在 1995 年更名為大學領導人邁向永續聯盟(The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Leaders for a Sustainable Future ,ULSF),主要負責推動塔樂禮簽 署事宜。自 1990 年 10 月至今,已有 440 所大學相關機構簽署,臺灣已簽署大學共 22 所。塔樂禮宣言(The Talloires Declaration)之十大行動計畫(10-point action plan)如下: 1. 2. 3. 4. 5. 6. 7.. 增加對環境永續發展之覺知(Increase Awareness of 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 創造校園的永續文化(Create an Institutional Culture of Sustainability) 培育具環境責任的公民(Educate for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ble Citizenship) 培養校內每一份子的環境素養(Foster Environmental Literacy For All) 在機構內實施生態作法(Practice Institutional Ecology) 結合所有利害關係者的力量(Involve All Stakeholders) 跨領域的合作(Collaborate for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es). 8. 提昇中小學校的能力(Enhance Capacity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9. 將服務推向全國與國際(Broaden Service and Outreach Nationally and Internationally) 10. 持續永續發展的運動(Maintain the Movement). 10.

(19) 表2-3. 綠色大學宣言內涵 宣言. 第 比 利 斯 宣 言. 塔 樂 禮 宣 言. 哈 里 法 克 斯. 京 都 宣 言. 斯 溫 習 宣 言. 哥 白 尼 憲 章. 薩 羅 尼 加 宣 言. 呂 內 堡 宣 言. 道德責任感. v. v. v. v. v. v. v. v. 公共宣傳.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共同原則. 硬體的永續經營 生態素養. v v. 發展跨學科課程. v. v. v. v. 鼓勵永續發展研究. v. v. 和政府、非政府組織還有企業合作. v. v. v. v. v. v. v. 校際合作. v. v. v v. v. v v. v. v v. 資料來源:Wright(2002) (五) 美國學院與大學校長氣候承諾 京都議定書生效後,以及氣候變遷議題讓世界上的重要國家致力於溫室氣體減量, 美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在各國名列前茅,數百位美國校長鑑於高等教育對社會之領導性, 在 2007 年成立的「美國學院與大學校長氣候承諾」(American College and University Presidents’ Climate Commitment, ACUPCC)特別指出,高等教育機構除了提供與氣候變遷 相關研究之科學發展與專業人才培育之外,亦必須肩負起為人類社會準備好氣候變遷調 適的責任 (ACUPCC, 2011),並要求校長簽署氣候承諾書,在規定時程內降低碳排放量, 定期提供進度報告和行動計劃之分享。至今已有 673 所學校校長簽署其參與計畫,並接 受條約之約束。. 三、 組織與單位 (一) 相關組織 綠色大學在國外已行之有年,自 1990 年簽署塔樂禮宣言以來,各國大學也紛紛成 立聯盟或 NPO 協會,定期舉辦研討會、工作坊、競賽還有評比等等的交流活動,並建 立交流平台,讓聯盟(協會)內大學能互相激勵與提升大學的品質。以下分別介紹美國、 英國、法國、澳洲還有中國的綠色大學聯盟,了解各國家組織的宗旨和願景: 1. 美國:永續高等教育促進協會(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ustainability in Higher Education, AASHE) 11.

(20) 永續高等教育促進協會(AASHE)起源於永續發展教育西部網絡(Education for Sustainability Western Network, EFS West),由康普頓基金會(Compton Foundation)資 助和支持,在美國西部以及加拿大等大學提供資源和為永續發展努力。2004 年第一 次北美高等教育永續發展會議在俄勒岡州波特蘭舉行,將此區域性的組織過渡至現 今的永續高等教育促進協會,並在 2006 年正式啟動(AASHE, 2013)。此協會的使命 和願景如表 2-4。 表2-4. 永續高等教育促進協會組織內涵表. 項目. 內涵. 使命. 協助轉型高等永續教育,並提供資源、專業發展與網絡的支持,使高等院校 從治理、經營到教育、研究都能以永續性為前提。. 願景. 希望能達到繁榮、平等的生態健康世界。在這樣的世界中,高等教育扮演著 至關重要的作用,確保人們能了解環境,並具有社會與經濟力量之間相互依 存關係的技能和能力,以面對永續發展的挑戰。. 會員. 採取兩種會員制度,分別為高等教育機構含世界各國共 887 個會員,及企業 界或非營利組織(NPO)的機構共 208 個會員,希望在此平台互相交流資訊或是 提供進修和產學合作的機會,為永續發展提供寶貴的資源,並可廣泛參與和 了解不同的高等教育界代表。. 評估. 協會發展了 STARS 評分系統(The Sustainability Tracking, Assessment & Rating System),是一種透明且自我評估的架構模組,可用來衡量大學中的永續性績 效,並定期公開獎勵優良學校,促進訊息共享。 資料來源:永續高等教育促進協會(AASHE). 2.. 英國:大學環境協會(The Environmental Association for Universitie and Colleges, EAUC) 英國大學環境協會(EAUC)於 1996 年成立,目的是提高環境管理檔案,並促進 成員機構的環境績效的改善。在過去的 5 到 10 年間,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業務或是企 業認識永續發展教育和高等教育部門需要解決的環境問題以及課程,現今約有 300 個有影響力的會員(EAUC, 2013)。其協會的內涵與工作使命如表 2-5。. 12.

(21) 表2-5. 大學環境協會組織內涵表. 項目. 內涵. 使命. 領導、激勵和其他利益關係人有關永續發展各方面的共同願景、知識和 工具,透過大家的參與,促進整個制度的改變。. 願景. 成為一級以上的教育部門,廣納經濟、社會和永續發展的原則與價值觀。. 會員. 採取兩種會員制度,分別為高等教育機構及企業界或非營利組織的單 位。. 主要工作. EAUC 董事會在 2012 年聚焦審定 2013-2017 年策略守則,主要扮演訊 息、豐富經驗和實務分享的角色,並向公部門或企業專業團體尋求資助。. 評比與獎勵 自 2004 年起每年頒發「綠袍獎」(Green Gown Awards),公開肯定在經 營管理、採購、教學、研究、社會責任等方面有特別創新的大學院校, 綠袍獎項也會頒發獎項給贊助機構,以表揚他們對高等教育貢獻的作 為。 資料來源:大學環境協會(EAUC) 3.. 法國:大學校長會議(Conference des president d'université, CPU). 法國大學校長會議於 2008 年通過「法國大學支持永續發展聯盟章條」後,成立永 續發展工作小組,主要推動法國大學間的政策協調,並發展五大主題:能源效能、交通 和通勤、負責的採購政策、教學及研究(永續發展納入整體教育) 、管理和領導(CPU, 2013; 葉欣誠、劉湘瑤、陳曉萱,2011)。其組織的內涵與目的如表 2-6。 表2-6. 大學校長會議組織內涵表. 項目. 內涵. 目的. 促進法國和世界各大學意識到現有的困難,並扮演社會的各種角色之 間的重要橋樑,如學生、家長、企業家、記者...和學術界。. 目標. 秉持著口號「大學是一個機會,抓住它」!廣泛動員公眾輿論在高等 教育和大學在法國社會中的作用,例如:訪問成功人士。並透過一個 高層次的研究和有品質的培訓發展,以增加未來競爭力,也充滿愛心 的社會。. 會員. 以法國境內的大學、師範院校或其他教育機構為主。. 主要工作. 成立永續發展工作小組,以推動法國大學間的政策協調。對所有會員 提供訊息服務,從研究報告、參與各部委工作,或是與合作夥伴的關 係,編制文件或憲章的所有必要的資源,以幫助學校。 資料來源:大學校長會(CPU). 4.. 澳洲大學邁向永續協會(Australasian Campuses Towards Sustainability, ACTS) 澳洲大學邁向永續協會起源於「澳洲大學環境網絡」Australian Universities 13.

(22)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Network (AUMEN)一份在 1990 為促進資訊交換而發展出 的高等教育機構環境管理者的電子郵件名單。1991 年初舉辦了第一次的永續校園會 議,並在 2003 年開設了網站,列出了每個校園的環保計畫和工作人員的專業技術, 提供其他成員借鑑與交流的機會(ACTS, 2013)。其組織的內涵如表 2-7。 表2-7. 澳洲大學邁向永續協會組織內涵. 項目. 內涵. 主旨. 促進和激發永續發展的研究與教學。為會員提供資源、資訊網絡與挑 戰,並與其他利害關係人合作與提供支持,領導他們邁向該領域的永 續發展。. 會員. 澳洲及紐西蘭的教育機構、公司、企業、政府和非政府組織。. 提供的服務. 1. 協調年度會議 2. 工作坊、培訓營和專業研習 3. 獎學金. 4. 綠袍獎(澳洲) 5. 網路資源 6. 地方區域性活動. 資料來源:澳洲大學邁向永續協會(ACTS) 5.. 中國:中國綠色大學聯盟(China Green University Network). 中國綠色大學聯盟由同濟大學倡議,浙江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江南大學、天津大 學、重慶大學、山東建築大學及香港理工大學、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深圳建築科學研 究院共 10 家單位共同發起。在 2011 年 3 月 10 日於上海召開了「中國綠色大學聯盟籌 建會」 ,決定成立「中國綠色大學聯盟」 ,旨在加強交流,整合資源,提供政策決策的支 持,並引導和推動中國大學綠色大學的發展(中國綠色大學聯盟,2013)(表 2-8)。 表2-8. 中國綠色大學聯盟組織內涵表. 項目 主要理念. 內涵 1. 2. 3. 4. 5.. 加強大學間在綠色校園建設領域的合作交流。 為國家的校園能效管理政策決策提供支撐。 促進綠色建築科技創新、合作研發和推廣。 培養綠色校園建設及綠色建築能效管理領域高級人才。 為培養綠色校園文化提供實踐和示範基地。. 6. 形成綠色校園文化,引領綠色大學發展。 會員. 以第一批節約型校園建設示範院校為核心成員,期望 3 年內發展成擁 有 100 所左右高等學校組成的聯盟,並吸收兩岸三地及亞太區代表性 高校參加,形成亞太區綠色大學聯盟。. 主要工作. 在已建立的校園建築節能監管體系基礎上,形成交流、互補和共享機 制,建立校園效能數據共享平台,整合訊息資源和學科資源力量,深 化綠色校園建設,引領綠色大學事業的發展。 資料來源:中國綠色大學聯盟 14.

(23) 6.. 我國綠色大學聯盟. 2012 年 8 月,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發起的綠色大學聯盟,共有 47 所大學參與聯盟 籌備會議,至今,聯盟會員數正持續增加中,期望透過聯盟的合作力量,互相學習,共 同建立臺灣的綠色大學交流平台。並在 2013 年 7 月 22 日召開成立大會,並推舉常務理 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校長張國恩擔任第一屆理事長。其任務包含連結各大學的力量與資 源,並連結政府、企業或是其他民間機構,促進學術或是實務交流(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綠色大學推動委員會,2013)。 7.. 小結 我國綠色大學聯盟籌備會以來,還有很多工作要做,需要突破制度上的僵化,革新. 才能提升至高等教育機構應有的高度,而跨校的合作與結盟,不只是政府策略上的考量, 更是學校自身的參與和尋找資源的主動性,在面臨諸多氣候變遷和環境問題的當下,如 何從教學、研究、技術、與社區和社會接觸的議題上,跳脫既有的文化框架,方能永續 性的經營與發展。 從以上規模較大的聯盟或協會體系來看,其聯盟的目的主要是提供資訊上的整合與 交流,並定期舉辦工作坊或是用評比的方式公開表揚優良學校,也藉此和不同的大學互 相激勵與經驗交流。而所謂聯盟或是協會的「會員」 ,除了高等教育的大學和機構之外, 也廣納相關產業成為會員之一,協會對企業不只提供專業技術,輔導轉型之外,也是大 學和企業的交流的橋樑,提供更多產學合作的機會。 國外綠色大學聯盟或協會運作已行之有年,不同於以往強調各校專業或是名聲的方 式來維繫校園的永續性,面對環境問題的當下,是所有高等教育機構必須要學習和挑戰 的,不只從硬體的改善、課程與教學的改革,更重要的是要與真實世界連結,培養學生 擁有足夠的素養和技能去面對現有的環境,甚至是改善環境。學校共同合作以聯盟或是 協會的名義,成為一致性對外尋求資源的窗口,也是對內共同學習的再教育機構,這也 是聯盟的重要工作之一。 (二) 校園相關單位 1. 永續辦公室 Clark and Kouri(2009)強調學校應該設立專門負責永續性議題的職員和中心,以確保 有專門的資源和設立共同的目標,職員也須同時具備科技和人文技術,除了工作用到的 技術,也需要和不同的組織溝通。 根據葉欣誠(2008)為瞭解我國大學院校與綠色大學相關的各項資訊,以建立基線資 料(baseline data)的調查結果發現,126 間大學校院中,設有綠色大學、永續校園或永續 發展等相關單位組織的學校佔 31%;針對環境安全衛生或實驗室安全衛生專職單位的設. 15.

(24) 置狀況佔 87.3%。永續高等教育促進協會(AASHE)2008 年的高等教育永續發展職位和薪 水調查(Higher Education Sustainability Officer Position and Salary Survey) 報告也指出,有 32%學校的永續辦公室依然隸屬總務處,有自主辦公室的占 31%;2010 年的高等教育永 續發展職員調查(Higher Education Sustainability Staffing Survey)中,在受訪的 534 位職員 裡,有 149 位的工作場域隸屬在總務處,有 100 位是在獨立的校園永續辦公室中,可見 校園的永續發展議題與推行工作,與總務處是密不可分的。 永續辦公室主任. 專員 永續發展相關. 圖 2-2. 專員. 氣候行動企劃員. 實習相關. 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永續辦公室行政組織 資料來源: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 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的永續辦公室的目標是「創造永續校園文化」,其目標包含 建立永續制度、提高校園環境績效、推廣與整合永續發展教育、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與擬 定氣候變遷計畫等,成為教學研究與操作間的溝通平台與橋梁。永續辦公室的設立也主 張學生的參與,在加州大學的永續辦公室組織成員中,除了若干職員之外(圖 2-2) ,也 有數個學生團體在其中(表 2-9) ,強調跨領域與學科的互相合作機制,以及提供學生企 劃和實務學習的經驗。 表2-9. 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永續辦公室學生組織. 單位. 組織名稱. 工作項目. 學生組織. 教導實習企劃. 長達一年的組合課程/實習,幫助學生培養必要的 能力,以成為有效的環保專業人士和領導。. 氣候行動小組. 減少與校園合作各種方案和項目設計和實施的溫 室氣體排放量。. 教育與外展小組. 促進永續文化,提供跨校的案例分享與推廣活動。. Education & Outreach 綠色辦公室認證企劃 零廢棄物小組. 協助校園辦公室的能源監測與評估,並制定認證 標準,輔導改善。 進行團隊合作,評估校園廢棄物。 資料來源: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 16.

(25) 2. 永續委員會 永續委員會負責訂定大學目標與政策,成員應包括主管、教職員、學生和其他利害 關係人,因此在訂定校園永續環境政策時,可展現多面向的角度和具體作法(Cockerill& Crap, 2009)。我國大學校院為了營造符合環境、健康、生態和永續的校園環境,與整合 各專家學者的意見與學生的意見,成立校園永續發展與規劃委員會,表(2-10)為高雄大 學的會員組成,其召集人為校長、副召集人為副校長,總務長為執行秘書,並納入校外 專家學者為諮詢委員以提供專業上的建議。 表2-10. 高雄大學永續委員會組織. 職員名稱. 組成. 人數. 當然委員. 校長、行政副校長、主任秘書、教務長、學務長、 各 1 名 總務長、 研發長、通識教育中心主任、都市發展 與建築研究所所長、土木與環境工程學系系主任、 學生會代表及學生議會代表. 諮詢委員. 校園永續發展領域專家學者. 2名. 推選委員. 職員代表兩名、各學院教師代表一名. 3名 資料來源:高雄大學永續委員會.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校園永續委員會(表 2-11),其組織成員也包含學生、 行政主管、職員和環境領域專長的教師,委員會自開會以來,已成立了三個小組委員會, 使分工更加完備,也納進研究生研究員的職位,幫助開發網站,以推廣至校園。 表2-11.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校園永續委員會組織. 職員名稱. 組成. 人數. 主席. 環境與永續學院院長. 1名. 學生. 大學部學生組織代表一名,其他學生二名. 3名. 教師. 能源相關與環境、永續發展相關之領域教授. 3名. 職員. 各行政單位主管、財務分析師及工會代表. 21 名. 會議工作人員. 實習生. 1名. 小組委員會. 委員會小組(含學術、資訊、活動、營運等)主席代表 12 名 資料來源: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17.

(26) 第二節 綠色大學面相與評估系統 一、. 綠色大學評估系統. 綠色大學的推動面向,在各國際宣言和永續發展教育文獻中,也名列出諸多工作項 目,許多大學也已將永續發展的概念列入校務行政與管理之中,甚至配合教學和活動宣 傳的方式讓永續理想內化至校園整體的氛圍與文化。除了塔樂禮宣言制定的指導原則還 有文獻提到的綠色大學發展面向,一些評鑑和評量的指標,也可成為綠色大學推動的作 法依據和參考,以下就國際間以永續發展或綠色大學為重要使命的評量系統介紹: (一) STARS 系統 STARS(The Sustainability Tracking, Assessment & Rating System)是一個公開且透明 的自我評估報告架構,主要來衡量推動永續發展績效的學校,強調評量精神並不是要與 他校比較,而是能自身檢視,並不斷的檢測以求進步(AASHE, 2013)。STARS 由永續高 等教育促進協會(AASHE)開發,2007 年 9 月開始發表(表 2-12)。此系統的目的包含: 1. 2. 3.. 提供推動永續發展的高等教育機構一個框架模式。 隨著時間推移和跨機構的通用模式,也可做為比較的階段性量表。 建立持續改善和激勵機制。. 4. 5.. 了解高等教育機構的實踐和績效,以促進訊息流通。 建立更強大且多樣化的大學院校社區。. 表2-12. STARS 評估分類指標. 主分類. 次分類. 內涵. 教育與學術(ER). 聯合課程. 永續發展相關課程,有室內和室外的實 務課程和專業教的育課程,也鼓勵相關 研究的產生。. 課程 研究 營運(OP). 建築. 硬體設施的維護和管理,從建築的設計 氣候(溫室氣體) 和溫室氣體排放和能源使用的掌控,與 校園生活習習相關的交通運輸和餐飲設 餐飲服務 施等,都要符合永續性的使用。綠色採 能源 購也是校園營運管理的準則,而在校園 土地 環境的規劃上,也注重人的衛生及安 採購 全,有一套防蟲、防鼠害的機制,並有 交通運輸 制度的管理水和廢棄物。 廢棄物處理 水 18.

(27) 主分類. 次分類. 內涵. 規劃行政與參與. 協調與規劃. (PAE). 多樣性與承受能 力. 校園的整體規劃與投入,要有一套明確 的計畫和施行準則,並廣納多樣的文化 和對象,建立公平的社會,並加強人員 的培訓與訓練,也要有環境負責、倫理 和具有影響力的相關任務投資。最後是 要使學生或學校深入社區關照他人。. 人力資源 投資 公眾參與. 資料來源:永續高等教育促進協會(AASHE) (二) EAUC 綠袍獎 英國環境協會的創辦的綠袍獎(Green Gown Awards)至 2013 年已邁入第 9 年,該獎 項已成為建立永續教育和高等教育部門內最具盛名即代表的環境最佳實踐,且提供了卓 越的協助,由政府撥款委員會,受到高階管理人員、學者和學生的尊重。獎項含括多元, 不只教育機構、學生團體等,也強調校園與社區、企業贊助等,其他利益關係人的合作 關係,並分別就制度、硬體設施和教學研究等層面分別授獎給表現優異的學校或團體, 評鑑方式則因應不同的獎項呈現不同的方式,有些是以科學數據佐證,有些則是強調影 響力是否有渲染至對象(表 2-13)。 表2-13. 綠袍獎(Green Gown Awards)獎項. 獎項名稱. 主要面向. 傳播卓越. 讓會員們看到傳播功能的影響,進而反映出可增加會員的價 值。這些資源可以讓同儕能實現未來的綠袍獎。這個獎項是 由英國高等教育基金委員會(HEFCE)所支持。. 最佳新人. 在相對較短時間且(或)低預算的情況下取得顯著的永續發 展成果,以及如何向其他對象學習。. 減碳. 機構如何減少碳足跡的策略,像是:能源消耗和資源、廢棄 物減量、回收和處理、永續旅遊的規劃和管理等。. 建設與翻新. 大學中的新建、翻新的建物或是學生宿舍等,是否有良好的 節能和環保性能。. 持續改進:制度變遷. 鼓勵持續推行永續和相關成功活動數年的高等教育機構、學 院及建物等,且此策略至少運行 5 年。. 課程改革. 獎勵創新與永續發展方面的學術課程(大學生或研究生) ,主 題包括:創立永續發展的新課程、修改現有的課程以適應新 議題、使用永續發展相關的實務課程以及做中學的方式。. 設施與服務. 機構中的設施與服務系統是否擁有永續發展的概念,制定方 式希望採性能和永續兩方面雙贏的效益,讓學生能從經驗中 學習。相關可評鑑的設施如餐飲供應商、廢物處理公司、運 輸供應商,或住宿提供商等皆可代表機構。 19.

(28) 獎項名稱. 主要面向. 學習與技能. 永續發展相關的技能和能力的發展成就,相關的活動,如社 會參與,全球環保意識或支持生活方式的改變。例子包括: 學徒制或是非正式成人學習社區學習和從業者的短期課程。. 有效率且有效益的使 用土地. 效益、效率和價值是高等教育界的核心問題。應用的主題是: 總體校園規劃的合理化、土地或建築物的使用空間效率。. 研究和開發. 各種有關高等教育的實踐與永續發展方面的研究,以有形影 響的研究為基礎和知識轉移活動為主。. 社會責任. 大專院校將當地社區、弱勢群體和(或)社會作為一個整體, 強調合作夥伴的活動,創造針對特定群體的新課程,如社區 發展或市區重建的機構,且學生是主要的活動元素,還需要 有員工參與。. 學生和員工參與. 學生和工作人員必須共同努力,以實現目標,跨機構的參與, 有助於學生的學習進度,並獲得就業技能的機會。著重在學 生投入和員工的承諾和兩者之間的關係。. 永續發展冠軍. 受獎對象不限制教育機構,學生團體也可報名,針對重要的 永續發展的負責人,如環境管理人員,獎勵他們不凡的行動 與創造出的業績。. 永續發展的技術創新. 如 IT(資訊)產業的技術創新、材料、傳媒等領域創造新的 永續發展的解決方案,有助於更有效地利用資源,積極的改 變社會和環境變化。 資料來源:英國環境協會(EAUC). (三) 中國大陸的綠色大學標準 大陸地區綠色大學創建始自 1990 年代,在命名與創建上大致可分為國家和地方有 關部門與大學共同創建,以及大學自己創建兩種情況,初步統計至 2011 年 11 月,一共 有近百所(王民,2011)。 在創建與命名的過程中,不少地方提出了活動規劃、方案以及評估標準分析,各地 區也發展了不同的標準和審核指標,以利綠色大學的發展與經驗累積。綠色大學在大陸 地區的模式和準則存有差異性,當然也有相似性存在,葉平(2001)認為,綠色大學的模 式應該滿足以下四個指標: 1.. 綠色大學的「推進」和「普及」 ,將學校當作開發綠色科學技術的基地與培養綠色 文明的人才。這點可落實在學校的發展計劃、教育計畫、管理制度等方面。. 2.. 將環境自然 科學與環境人文、社會科學學科結合形成「綠色」主要學科群,也有 其他與「綠色」相關聯學科的輔助學科,主要在學校開展「綠色規劃」 、 「綠色計畫」 和「綠色教育」工作。 20.

(29) 3.. 綠色大學應該有「減量消費」 、 「明智利用」各種能源和資源使用的指導規範,並落 實在學校管理制度中,在管理的體制下,包括相應的機構和人員的安排,並有定期 的考核制度,落實方式可以是節約能源、物質循環、廢物再生利用、綠化校園、綠 色校園生活方式,清潔工作方式等制度及其考核標準。. 4.. 要有一整鬧的「綠色教育」體系。至少包括課內的教學計畫和課外實習基地的建設。 是受教育者在課內課外皆可學習永續發展的概念和體驗人與自然關係的知性、理性 和德行,這也必須要有一套考核的方式與方法。. 除了以上葉平提出的指標準則外,中國大陸也有各學者發展出其對應的綠色大學評 量系統,在建構的綠色大學評量體系中,有些學者使用二層級的指標體系,有的創建了 三層級的指標體系,使用二層級的有張遠增(2000)、羅澤嬌(2004);使用三層級的有陸 文榮、張秋根(2003)以及楊華峰(2005)。雖然各學者有不同的看法和選擇不同的框架模 式,其指標內容涵蓋的不外乎有「綠色教育」 、 「綠色科研」 、 「綠色校園」 、 「綠色實踐(綠 色管理)」 、 「綠色辦學」以及「綠色消費」等。 「綠色教育」是學校透過教育以提高學生 社會責任感的重要措施之一(陸文榮、張秋根,2003),主要是提升全體師生對環境與永 續發展概念的知識;「綠色科研」主要是提升相關技術以改善環境汙染問題或是研發綠 色產品; 「綠色校園」則是在提倡校園的美觀和整潔,並維護衛生以及健康的環境; 「綠 色實踐」則是評估學校的示範行為,在管理上實際的做法以及要達成的目標;「綠色辦 學」則是從學校整體的辦學理念檢視各項目中是否有達到永續發展的理念; 「綠色消費」 主要評估節水節電等行為或是是否有使用環保(綠色)產品。以下表格是各學者在建構 評量體系中所提出的看法與使用名稱之整理,且將此指標放在第一層級的討論中(表 2-14),可看出「綠色教育」、「綠色科研」、「綠色校園」三項目皆是學者認為重要的三 大綠色大學主要評量準則。 表2-14. 中國綠色大學評量面向整理 張遠增(2000). 陸文榮、張秋 羅澤嬌(2004) 楊華峰(2005) 根(2003). 綠色教育. ◎. ◎. ◎. ◎. 綠色科研. ◎. ◎. ◎. ◎. 綠色校園. ◎. ◎. ◎. ◎. 綠色實踐. ◎. ◎. 綠色管理 綠色辦學. ◎ ◎. ◎. ◎. 綠色消費. ◎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21.

(30) (四) 我國綠色大學評量指標系統 自 2002 年由葉欣誠教授開始建構綠色大學評量指標系統之架構與量化方式,將綠 色大學評量指標系統之初步建構區分為環境管理、環境系統及環境教育三大面向(表 2-15),國外的綠色大學協會或聯盟也建立了若干評量指標和考量面向,使各大學在推 行綠色大學理念時有更精確的指標項目和具體的改善作法,除此之外,各校也廣納各種 新技術或是資源,執行綠色大學理念,以提升自我。 表2-15. 我國綠色大學評量指標. 面向. 主指標 SA. SB. 水資源系統. (S). 環 境 系 統. 空氣品質. SC. SD. 廢棄物處理現況. 校園環境現況. MA 環境管理政策. MB MC. 空氣品質管理 水資源管理. MD 廢棄物管理. ME MF. 有害物質管理 節約能源策略. 次指標 SA-2. 校園內移動性污染源的使用率. SA-3. 校園菸害防制. SB-1. 節約用水. SB-2. 廢水水質. SB-3. 回收水的使用. SB-4. 飲用水水質. SC-1. 垃圾減量. SC-2. 資源回收狀況. SD-1. 基地綠化指標. SD-2. 基地保水. MA-1. 校內環境規劃方案的建立. MA-2. 綠色採購執行制度. MA-3. 環境稽核制度. MA-4. 校園綠美化與生態化之規劃. MB-1. 實驗室氣體排放管制. MB-2. 室內空氣品質. MC-1. 廢水處理. MD-1. 垃圾分類執行策略. MD-2. 廚餘或落葉的處理. MD-3. 一般垃圾與無害廢棄物處理的執行策略. ME-1. 毒性化學物質管理. ME-2. 有害事業廢棄物處理的執行策略. MF-1. 室內環境節能系統. 22.

(31) 面向. 主指標. MG 溫室氣體排放. EA. (E). 環 境 教 育 EB. EC. 課程與教學. 活動宣導與推廣. 教學與研究. 次指標 MF-2. 校內行政電子化. MF-4. 節約用電. MF-5. EUI 值(每樓地板面積用電量). MG-1. 人均溫室氣體排放量. MG-2. 溫室氣體減量計畫. EA-1. 環境教育議題融入各學科教學之課程. EA-2. 開設環境相關之通識課程. EA-3. 環境教育相關之藏書(含電子資源). EB-1. 舉辦環境保護與教育之宣導活動或競賽. EB-2. 結合社區資源與民間環保社團協助學校推 展綠色生活概念. EB-3. 辦理「辦公室做環保、綠化活動」. EB-4. 參與推廣環境教育相關活動之自願性環 境志工. EB-5. 環保標章產品的推廣成效. EB-6. 垃圾分類推廣成效. EC-1. 專業教師的聘任 資料來源:葉欣誠(2002). 根據以上的評量系統和相關資訊,綠色大學最主要的評量與推行面向為: 1.. 學校行政上的承諾和制訂整體規劃: 各校推行綠色大學的方式不論是由上而下(Top-down)或是(Bottom-up)的機制, 最終都需要校方針對制度上改變的決心,不論是校園硬體部分的改善和軟體部分的 課程和研究的創新,也需要校方的支持。而這樣的改變,更需要有更長遠的眼光制 訂完善的短期計畫、中期計畫甚至是長期計畫,一步一腳印的達成願景與目標。. 2.. 強調與利害關係人(stakeholder)的合作: 大學的利害關係人包含教師、學生、家長、政府、單位、企業組織、民意代表、 附近社區以及學術專業團體等。大學不止是學術的殿堂,更是培養國家未來主人翁 的最高教育機構,應該要走出知識的象牙塔,負起對環境的責任,並關心社會議題。. 3.. 課程上的革新與跨科際整合: 在課程的改革上,除了要強調理論知識的基礎,也要強調做中學的學習方式, 2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學群 管理學群 生命科學學群 大眾傳播學群 財經學群 生物資源學群 外語學群

• 雙極性電晶體 (bipolar junction transistor , BJ T) 依結構區分,有 npn 型及 pnp 型兩種. Base

吳佳勳 助研究員 國立台灣大學農經博士 葉長城 助研究員 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博士 吳玉瑩 助研究員 國立台灣大學經濟博士 陳逸潔 分析師 國立台灣大學農經系博士生 林長慶

綠色轉型:示範項目為 2026 年前全國加速部署 78,660

臺大機構典藏NTUR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二 Repository, http://ntur.lib.ntu.edu.tw) 經驗與協助推 動臺灣學術機構典藏TAIR (Taiwan Academic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我畢業於國立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大學時代則就讀國立大學法律

配合小學數學科課程的推行,與參與的學校 協作研究及發展 推動 STEM

期五)前,以掛號寄至國立中央大學課外活動組(地址:32001 桃 園市中壢區中大路 300 號) ,並註明「108